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行为作及时的疏导、点拨,把课堂问题逐步推进、解决,是提问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了追问的三点体会: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让师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促进教学相长;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
【关键词】追问 体会 引导 思维 教学相长 交流
学问、学问,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关键就在这个“问”上。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往往是“教”与“学”的切入口和突破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指挥棒,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兴奋剂。追问无疑是更进一步,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行为作及时的疏导、点拨,把课堂问题逐步推进、解决,是提问不断深入的过程。追问是提问深入的阶梯,是教学相长的桥梁,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下面就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追问的三点体会:
一、追问,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提问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深化。例如:校级公开课《印度》这一节中,读图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师提问“印度的降水变化主要受季风的影响,读图7.39和图7.40,能反映出印度雨季的是那一幅图?” 生答出图7.40后老师追问: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1:因为图7.40是七月份,所以图7.40是反映印度雨季的
师:我明白了,你是根据印度雨季发生在6—9月份也就是夏季来确定的,用刚才从图7.38中得出的结论来解决新问题,这非常好,(进一步追问),那么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风力强弱又是怎样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呢?
再利用表格降低分析难度,给学生研究问题提供帮助。
最后追问,“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与夏季风也就是西南季风有怎样密切的关系?”……
最终达成对问题的理解。
二、追问,促进师生互动,让师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促进教学相长
如《两极地区》这一节阿克苏地区地理学科展示课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尝试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通过学生收集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分析、讨论,尝试根据各自感兴趣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让师生共同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进而改变教学方式。按照教学设计同学们交流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两极地区的材料,小组进行讨论,注意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内解决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助解决……。同学提的问题大多以是什么、在哪、为什么等方式开展的,有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全班同学解决。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一小组同学举手问:“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企鹅有翅膀,为什么不在天上飞?”这样的问题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有继续讨论的价值,但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回答,我说:“请同学们讨论解决吧!”
有同学说:“企鹅太胖,翅膀太小,飞不起来。”
但很快遭到责问:“它不飞,干吗还要长翅膀?”……。
思考片刻有同学说:“可能与环境有关系。”
在同学们的启发下,同时又经历了一段时间思考,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生物适应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我马上插上追问:“对啊,企鹅的生活方式肯定与南极的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同学们想一想企鹅为什么有厚厚的脂肪?企鹅的食物主要在哪里?”
很快有了回应:“抵御严寒”,“冰雪覆盖地上哪有食物”,“食物在海水里,企鹅就吃磷虾”……
进一步追问:“企鹅这样长期生活在南极的结果会怎样?”
“企鹅为抵御严寒生有厚厚的脂肪,使企鹅在地上行动很不方便,虽然飞不起来但在水中找食行动自如,翅膀能让企鹅游地更快”;“企鹅有翅膀,企鹅不会在空中飞了”同学们兴高采烈重复着。
通过追问,促进师生互动,让师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促进教学相长。
三、追问,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自治区首届地理教学能手赛初中组《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这一节大赛课上,我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观察颜色自西向东怎样变化后,比较了教材中图A和图B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同学们看出图A反映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是中国地势错误的示意图,图B比较接近实际,大致呈三级阶梯,有了这些基础后,我以为学生从“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中能轻易地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看着同学们个个高举的小手,我就叫了一位举得最高的同学,生2站起来大声答道“黄河和长江。”这个回答让我很尴尬,几乎不知所措,让别的同学补正回答,生2可能还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我只好追问:你为什么说黄河和长江是第一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生2:因为江河一般都是自然分界线,所以黄河是是第一和第二级的分界线,长江是第二和第三级的分界线。
听到这,我明白了,他是把自然分界线和阶梯分界线看成同一种分界线了;另外他还有可能没有看或者没有看明白教材中“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图中的界线很清楚啊。应该让他仔细看图,于是,继续追问:“你利用你书中地图‘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能找出珠江、塔里木河吗?它们是地势阶梯的分界线吗?”我不急不躁地又加了一句“如果是那么它们又是哪一级阶梯的分界线呢?”
生2 看着图说:“哦,我知道了,长江、黄河不是阶梯的分界线,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才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就这样,通过追问师生充分交流,找出思维分歧的原因,及时解惑,让同学们在教师强大的亲和力的作用下快乐、认真学习。
总结这些体会,我感觉到:“追问”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实现课上乐学而且课后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精彩的“追问”,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善于“追问”无疑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何晶.教师怎样写案例、反思和论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
【关键词】追问 体会 引导 思维 教学相长 交流
学问、学问,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关键就在这个“问”上。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往往是“教”与“学”的切入口和突破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指挥棒,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兴奋剂。追问无疑是更进一步,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行为作及时的疏导、点拨,把课堂问题逐步推进、解决,是提问不断深入的过程。追问是提问深入的阶梯,是教学相长的桥梁,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下面就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追问的三点体会:
一、追问,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提问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深化。例如:校级公开课《印度》这一节中,读图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师提问“印度的降水变化主要受季风的影响,读图7.39和图7.40,能反映出印度雨季的是那一幅图?” 生答出图7.40后老师追问: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1:因为图7.40是七月份,所以图7.40是反映印度雨季的
师:我明白了,你是根据印度雨季发生在6—9月份也就是夏季来确定的,用刚才从图7.38中得出的结论来解决新问题,这非常好,(进一步追问),那么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风力强弱又是怎样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呢?
再利用表格降低分析难度,给学生研究问题提供帮助。
最后追问,“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与夏季风也就是西南季风有怎样密切的关系?”……
最终达成对问题的理解。
二、追问,促进师生互动,让师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促进教学相长
如《两极地区》这一节阿克苏地区地理学科展示课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尝试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通过学生收集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分析、讨论,尝试根据各自感兴趣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让师生共同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进而改变教学方式。按照教学设计同学们交流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两极地区的材料,小组进行讨论,注意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内解决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助解决……。同学提的问题大多以是什么、在哪、为什么等方式开展的,有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全班同学解决。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一小组同学举手问:“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企鹅有翅膀,为什么不在天上飞?”这样的问题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有继续讨论的价值,但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回答,我说:“请同学们讨论解决吧!”
有同学说:“企鹅太胖,翅膀太小,飞不起来。”
但很快遭到责问:“它不飞,干吗还要长翅膀?”……。
思考片刻有同学说:“可能与环境有关系。”
在同学们的启发下,同时又经历了一段时间思考,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生物适应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我马上插上追问:“对啊,企鹅的生活方式肯定与南极的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同学们想一想企鹅为什么有厚厚的脂肪?企鹅的食物主要在哪里?”
很快有了回应:“抵御严寒”,“冰雪覆盖地上哪有食物”,“食物在海水里,企鹅就吃磷虾”……
进一步追问:“企鹅这样长期生活在南极的结果会怎样?”
“企鹅为抵御严寒生有厚厚的脂肪,使企鹅在地上行动很不方便,虽然飞不起来但在水中找食行动自如,翅膀能让企鹅游地更快”;“企鹅有翅膀,企鹅不会在空中飞了”同学们兴高采烈重复着。
通过追问,促进师生互动,让师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促进教学相长。
三、追问,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自治区首届地理教学能手赛初中组《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这一节大赛课上,我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观察颜色自西向东怎样变化后,比较了教材中图A和图B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同学们看出图A反映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是中国地势错误的示意图,图B比较接近实际,大致呈三级阶梯,有了这些基础后,我以为学生从“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中能轻易地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看着同学们个个高举的小手,我就叫了一位举得最高的同学,生2站起来大声答道“黄河和长江。”这个回答让我很尴尬,几乎不知所措,让别的同学补正回答,生2可能还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我只好追问:你为什么说黄河和长江是第一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生2:因为江河一般都是自然分界线,所以黄河是是第一和第二级的分界线,长江是第二和第三级的分界线。
听到这,我明白了,他是把自然分界线和阶梯分界线看成同一种分界线了;另外他还有可能没有看或者没有看明白教材中“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图中的界线很清楚啊。应该让他仔细看图,于是,继续追问:“你利用你书中地图‘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能找出珠江、塔里木河吗?它们是地势阶梯的分界线吗?”我不急不躁地又加了一句“如果是那么它们又是哪一级阶梯的分界线呢?”
生2 看着图说:“哦,我知道了,长江、黄河不是阶梯的分界线,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才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就这样,通过追问师生充分交流,找出思维分歧的原因,及时解惑,让同学们在教师强大的亲和力的作用下快乐、认真学习。
总结这些体会,我感觉到:“追问”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实现课上乐学而且课后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精彩的“追问”,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善于“追问”无疑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何晶.教师怎样写案例、反思和论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