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史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完善中学生个性的主要促进因素。据调查,在我国中学生中,约2/3左右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退缩、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遇事急躁,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女生,升入初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小学全年级的前几名到目前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看到书就又恨又怕,真的想把它扔出去。”有的同学因为成绩不好,遇事急躁,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常常与同学打架,又因为受到家长的斥责和老师的批评而心怀不满,继续为所欲为。
第二,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说:“每当看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又会抱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继续学了。”还有同学竟然说出了“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的话。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的人缘却好。在推举各种代表的时候常常都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再努力学习了。
第三, 意志品质方面,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容易动摇,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初中生学习竞争激烈,每次考试学生的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怕失去尖子生的“地位”,收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以及同学的冷眼。如果一旦考试真的失利,往往就会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尤为普遍。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诉说“眼光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重点高中,哪有脸见人啊”。
第四, 性格方面,孤独自卑,因为小事闹矛盾,人际关系紧张。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加上又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向老师倾诉:“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做爱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屋子里面听音乐”,自闭心态使得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自己总不能融入同学,有的学生还和同学关系很紧张。
第五, 自我意识方面,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缺少自我解剖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强。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的多优点看的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
第六, 过早陷入感情纠葛。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的第二性特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的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许多情感的困苦。随着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对异性渴望不断,导致早恋问题,甚至于有的学生竟然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由此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着,无心学习,成绩下降。走入恋爱误区,产生不良心理变态反映。
由此可见,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和指导他们逐步地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具有紧迫性。
第一, 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遇事急躁,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女生,升入初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小学全年级的前几名到目前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看到书就又恨又怕,真的想把它扔出去。”有的同学因为成绩不好,遇事急躁,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常常与同学打架,又因为受到家长的斥责和老师的批评而心怀不满,继续为所欲为。
第二,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说:“每当看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又会抱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继续学了。”还有同学竟然说出了“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的话。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的人缘却好。在推举各种代表的时候常常都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再努力学习了。
第三, 意志品质方面,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容易动摇,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初中生学习竞争激烈,每次考试学生的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怕失去尖子生的“地位”,收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以及同学的冷眼。如果一旦考试真的失利,往往就会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尤为普遍。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诉说“眼光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重点高中,哪有脸见人啊”。
第四, 性格方面,孤独自卑,因为小事闹矛盾,人际关系紧张。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加上又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向老师倾诉:“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做爱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屋子里面听音乐”,自闭心态使得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自己总不能融入同学,有的学生还和同学关系很紧张。
第五, 自我意识方面,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缺少自我解剖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强。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的多优点看的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
第六, 过早陷入感情纠葛。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的第二性特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的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许多情感的困苦。随着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对异性渴望不断,导致早恋问题,甚至于有的学生竟然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由此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着,无心学习,成绩下降。走入恋爱误区,产生不良心理变态反映。
由此可见,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和指导他们逐步地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具有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