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能够走进鹤庆新华村的,又有几人?
要到鹤庆新华白族村的人,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早早幻想着去邂逅那一片水意漫漶的世界。新华的水,丰富而清澈,她从每家每户门前屋后流过。新华的房屋、墙基是石头的,长满葱郁的青苔,屋顶上盖着青瓦,细雨飘洒,泛起淡淡的青光。做饭的时候,走出厨房弯下腰就可在明亮的流水里洗菜。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妇人的眼睛就早早布满了忧虑的影子,那影子总是远涉他乡做手工艺的丈夫。还好,远处的公路出现辆辆小巧的车子,被思妇的眼线拖动着飞快奔向各户的门前。年老的妇媪,靠着大门,领着孙子,举头一看,对面就是同样坐在大门边的老伙伴,一下子话语就生了出来。陈年旧事,家常琐碎,被扯成细细的流水,从两扇门间缓缓流过。最得意的白然是老翁,择一绿荫下品茗赏景,口中茶香幽幽,耳畔水声潺潺。有时对面正坐着老友,年轻时走村串寨的强悍和豪迈刹那间随清风越过悠悠的流水,与对方相视而笑。
现实的新华村到处是青瓦白墙的排列整齐的白族民居,有门前院内涓涓涌动的地下泉水,还有桥,有路。石子路依河而建,河内时有游鱼灵动于袅娜的绿藻间。石桥跨河而坐,古朴而坚固,它使如梦如幻的新华村一下子显得实在、笃厚,新华村背后的凤凰山,如同母亲的手臂护佑着依靠在臂弯中的孩子,山脚流淌出的汩汩甘泉,哺育着清水绕村流、坐门观鱼跃的美丽乡村。
山脚常年流淌的部分涓涓清泉汇集成黑龙潭和星子龙潭,潭水清澈见底,水中密布着星星点点、洁白如玉的海菜花,水鸟悠然游弋其间。荡着小船,顺着黑龙潭东边的清水河往东而下,就到了占地一万多亩的草海湿地。这里水质清洁,芦苇丛生。在湿地里荡舟,可以一边饱览一幅幅延展在脚下的湿地风光画卷,一边聆听渔民哼唱渔歌。如镜的水面倒映着鹤庆坝子两边的高山,成群结队的黑颈鹤、斑头雁、鹭鸶、野鸭等水鸟或安然柄息于水面,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让人感到如入仙境。
从鹤庆县城沿着大羊线往北走4公里就到新华村,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蓝天、青山、白墙、青瓦,让人觉得与大自然特别地亲近,踱在进村的石板路上,是一种享受,高低不平的卵石不停地摩擦着脚板,痒痒地,无法言说的舒畅油然而生。它像历经沧桑的老人的皮肤,褶理突兀,高低相间,默默地诉说着这个白族村寨历史的久远。
走了不多的几步,就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断从柳暗花明的农家小院传出,那是村民们在打制融合了汉、藏、白族文化元素的金属手工艺品。在新华村,每一所民居都是一个手工艺加工作坊。随意走进柳荫下的一所民居,都能看到少则三四人,多则几十人在加工工艺品。
据传,吐蕃活佛夏宗格萨尔朝拜鸡足山时,圆寂于鹤庆境内的天华洞。是他在同寂前经过鹤庆新华村时,教会村民用小锤手工加工金银铜工艺品的。其实,据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国时期,新华人就会制作以门扣、手镯、锅、勺、瓢等为主的铜制手工艺品,手艺以家传为主。凭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依托对藏区贸易的传统优势,新华村的手工艺历经宋、元、明、清至民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所以,新华村人说,自己的家乡是“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地方。
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条。今天的新华村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生产经营格局。这里生产的金银铜手工艺品主要有九龙壶、藏刀、铜盆、水缸、银碗、藏腰带、手镯等近百类上千种产品。这些工艺品不仅造型高雅别致、纹饰细腻传神,而且制作风格多样、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些工艺品不仅受到国内众多少数民族的青睐,还远销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今天的新华村,已由昔日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一跃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入选“云南省十大名镇”。
参观新华村内的云南银器博物馆,看着琳琅满目、令人回味无穷的T艺品,品味新华村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所走过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千余年来,新华村的民间艺人带着精湛的手工艺走四方,沿着茶马古道将传统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新华艺人,也由过去的小炉匠变为今天的工艺大师。如今,他们依然用手中的小锤续写着银器世界的传奇。
信步新华村,累了,可以坐在古朴的石墩上小憩,或在潭坝的依依垂柳下纳凉,或信步走进一户农家端上一杯甘泉泡就的清茶。看着蓝天白云下的竹树花影,仿佛时光在此驻足停留。
每当月亮很亮的夜晚,新华村的田边、柳树下就会传出“阿小妹……”那清脆悦耳、缠绵动人的调子,间或有三弦、笛子和柳叶伴奏,这调子就是鹤庆白族田埂调。小调响起,说明新华村附近的青年男女来赶“月亮街”了。
赶“月亮街”,唱白族田埂调,是新华村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已婚男女也唱田埂调,但是得隔着一块田,坐在田埂上对唱,唱词多为歌颂美好生活。
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是新华村的本主节。本主节要接本主,吃米糕,唱滇戏,并安排一年的农事活动。新华村是一个佛、道、儒及本主信仰多元并存的村子。艺人们演奏的白族洞经音乐优美、占雅,白有一番超脱悠远之意趣。
到了新华,幸运了还可吃到鹤庆八大碗一抱盘。凡婚丧嫁娶,新华村人均以八大碗一抱盘宴客,好吃又好看,寄寓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猪肝鲊也是新华村的一大名小吃,其色泽殷红、鲜香味浓,不仅是一道开胃的荤腌咸菜,而且还是佐餐调味的席上佳品。
走在新华村,还可坐在黑龙潭边的凉粉摊上吃碗鸡豌豆凉粉,其质地柔软,色泽光亮,既能解馋、消渴、化饥,又可下火、清热、醒脑。若有机会,还可吃到酥合糖和绕丝窝,它们外形别致,吃起来香、甜、酥。
到了新华,在观赏游玩之中,新华村渐渐清晰起来,断简般的石板路、清丽的古戏台、手臂样的凤凰山、晶莹闪亮的泉潭、大片大片的芦苇、飘香的十里荷花、翩翩起舞的水鸟……和谐地成为一幅幅延展的画卷。品味新华村,发现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有传承千年的精湛的民族手工艺,还有纯朴的白族风情。
新华村内的黑龙潭水沿东岸奔涌而下,成为清水河的源头,水磨坊傍潭沿而建。站在水磨坊内的长廊东望,河水翻滚流淌,水鸟与家鸭逐波嬉戏,荷塘成片,垂柳拖着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身材袅娜的浣衣少女荡起阵阵涟漪。水磨坊除了碾米磨面,纳凉赏景外,还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水磨坊始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千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男人为了让女人减少一些生活的劳累,他们不断地修葺、重建这个水磨坊。这是远走他乡的新华男人对女人最平易的馈赠。这是新华男人们对女人的爱心,是温馨的,不过,它也是苦涩的。在鹤庆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女莫嫁小炉匠,长年累月守空房;腊月三十回家转,正月初二走四方”。走南闯北的新华男人有歌云:“家乡美,最美清水河,这里是鸟的世界,相思的田埂调在水面飘摇,还有水磨坊里那磨面的妻子哟,她的发间飘荡着醉人的芳香。”如今,水磨坊依然日夜旋转。这青山绿水间旋转的水磨哟,时时勾起游者心中那一抹软软的、淡淡的乡愁,
这样的新华村,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画卷欣赏的新华村,而且她还代表着某种生活方式。看看新华,就知道了在新华的背景里白族人究竟怎样生活,怎样面对现实和理想。尝尽山珍海味的人见了,会为新华人的朴素恬淡而歆慕不已:兀兀穷年的贫苦大众,也会为新华人的顽强面对生活而感动;书生来了,惊叹于她浓郁的诗情画意;农民来了,仿佛看到了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农耕生活,还细细地沿着那棵老柳树寻找自家的大门呢!
新华村,以优美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清明上河图”,又以精湛的民族手工艺书写着一部辉煌的白族文化史诗。
我明白我走不进新华,能以另外一种心态生活,本身是件十分艰难的事。
要到鹤庆新华白族村的人,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早早幻想着去邂逅那一片水意漫漶的世界。新华的水,丰富而清澈,她从每家每户门前屋后流过。新华的房屋、墙基是石头的,长满葱郁的青苔,屋顶上盖着青瓦,细雨飘洒,泛起淡淡的青光。做饭的时候,走出厨房弯下腰就可在明亮的流水里洗菜。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妇人的眼睛就早早布满了忧虑的影子,那影子总是远涉他乡做手工艺的丈夫。还好,远处的公路出现辆辆小巧的车子,被思妇的眼线拖动着飞快奔向各户的门前。年老的妇媪,靠着大门,领着孙子,举头一看,对面就是同样坐在大门边的老伙伴,一下子话语就生了出来。陈年旧事,家常琐碎,被扯成细细的流水,从两扇门间缓缓流过。最得意的白然是老翁,择一绿荫下品茗赏景,口中茶香幽幽,耳畔水声潺潺。有时对面正坐着老友,年轻时走村串寨的强悍和豪迈刹那间随清风越过悠悠的流水,与对方相视而笑。
现实的新华村到处是青瓦白墙的排列整齐的白族民居,有门前院内涓涓涌动的地下泉水,还有桥,有路。石子路依河而建,河内时有游鱼灵动于袅娜的绿藻间。石桥跨河而坐,古朴而坚固,它使如梦如幻的新华村一下子显得实在、笃厚,新华村背后的凤凰山,如同母亲的手臂护佑着依靠在臂弯中的孩子,山脚流淌出的汩汩甘泉,哺育着清水绕村流、坐门观鱼跃的美丽乡村。
山脚常年流淌的部分涓涓清泉汇集成黑龙潭和星子龙潭,潭水清澈见底,水中密布着星星点点、洁白如玉的海菜花,水鸟悠然游弋其间。荡着小船,顺着黑龙潭东边的清水河往东而下,就到了占地一万多亩的草海湿地。这里水质清洁,芦苇丛生。在湿地里荡舟,可以一边饱览一幅幅延展在脚下的湿地风光画卷,一边聆听渔民哼唱渔歌。如镜的水面倒映着鹤庆坝子两边的高山,成群结队的黑颈鹤、斑头雁、鹭鸶、野鸭等水鸟或安然柄息于水面,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让人感到如入仙境。
从鹤庆县城沿着大羊线往北走4公里就到新华村,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蓝天、青山、白墙、青瓦,让人觉得与大自然特别地亲近,踱在进村的石板路上,是一种享受,高低不平的卵石不停地摩擦着脚板,痒痒地,无法言说的舒畅油然而生。它像历经沧桑的老人的皮肤,褶理突兀,高低相间,默默地诉说着这个白族村寨历史的久远。
走了不多的几步,就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断从柳暗花明的农家小院传出,那是村民们在打制融合了汉、藏、白族文化元素的金属手工艺品。在新华村,每一所民居都是一个手工艺加工作坊。随意走进柳荫下的一所民居,都能看到少则三四人,多则几十人在加工工艺品。
据传,吐蕃活佛夏宗格萨尔朝拜鸡足山时,圆寂于鹤庆境内的天华洞。是他在同寂前经过鹤庆新华村时,教会村民用小锤手工加工金银铜工艺品的。其实,据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国时期,新华人就会制作以门扣、手镯、锅、勺、瓢等为主的铜制手工艺品,手艺以家传为主。凭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依托对藏区贸易的传统优势,新华村的手工艺历经宋、元、明、清至民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所以,新华村人说,自己的家乡是“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地方。
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条。今天的新华村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生产经营格局。这里生产的金银铜手工艺品主要有九龙壶、藏刀、铜盆、水缸、银碗、藏腰带、手镯等近百类上千种产品。这些工艺品不仅造型高雅别致、纹饰细腻传神,而且制作风格多样、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些工艺品不仅受到国内众多少数民族的青睐,还远销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今天的新华村,已由昔日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一跃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入选“云南省十大名镇”。
参观新华村内的云南银器博物馆,看着琳琅满目、令人回味无穷的T艺品,品味新华村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所走过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千余年来,新华村的民间艺人带着精湛的手工艺走四方,沿着茶马古道将传统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新华艺人,也由过去的小炉匠变为今天的工艺大师。如今,他们依然用手中的小锤续写着银器世界的传奇。
信步新华村,累了,可以坐在古朴的石墩上小憩,或在潭坝的依依垂柳下纳凉,或信步走进一户农家端上一杯甘泉泡就的清茶。看着蓝天白云下的竹树花影,仿佛时光在此驻足停留。
每当月亮很亮的夜晚,新华村的田边、柳树下就会传出“阿小妹……”那清脆悦耳、缠绵动人的调子,间或有三弦、笛子和柳叶伴奏,这调子就是鹤庆白族田埂调。小调响起,说明新华村附近的青年男女来赶“月亮街”了。
赶“月亮街”,唱白族田埂调,是新华村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已婚男女也唱田埂调,但是得隔着一块田,坐在田埂上对唱,唱词多为歌颂美好生活。
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是新华村的本主节。本主节要接本主,吃米糕,唱滇戏,并安排一年的农事活动。新华村是一个佛、道、儒及本主信仰多元并存的村子。艺人们演奏的白族洞经音乐优美、占雅,白有一番超脱悠远之意趣。
到了新华,幸运了还可吃到鹤庆八大碗一抱盘。凡婚丧嫁娶,新华村人均以八大碗一抱盘宴客,好吃又好看,寄寓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猪肝鲊也是新华村的一大名小吃,其色泽殷红、鲜香味浓,不仅是一道开胃的荤腌咸菜,而且还是佐餐调味的席上佳品。
走在新华村,还可坐在黑龙潭边的凉粉摊上吃碗鸡豌豆凉粉,其质地柔软,色泽光亮,既能解馋、消渴、化饥,又可下火、清热、醒脑。若有机会,还可吃到酥合糖和绕丝窝,它们外形别致,吃起来香、甜、酥。
到了新华,在观赏游玩之中,新华村渐渐清晰起来,断简般的石板路、清丽的古戏台、手臂样的凤凰山、晶莹闪亮的泉潭、大片大片的芦苇、飘香的十里荷花、翩翩起舞的水鸟……和谐地成为一幅幅延展的画卷。品味新华村,发现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有传承千年的精湛的民族手工艺,还有纯朴的白族风情。
新华村内的黑龙潭水沿东岸奔涌而下,成为清水河的源头,水磨坊傍潭沿而建。站在水磨坊内的长廊东望,河水翻滚流淌,水鸟与家鸭逐波嬉戏,荷塘成片,垂柳拖着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身材袅娜的浣衣少女荡起阵阵涟漪。水磨坊除了碾米磨面,纳凉赏景外,还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水磨坊始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千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男人为了让女人减少一些生活的劳累,他们不断地修葺、重建这个水磨坊。这是远走他乡的新华男人对女人最平易的馈赠。这是新华男人们对女人的爱心,是温馨的,不过,它也是苦涩的。在鹤庆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女莫嫁小炉匠,长年累月守空房;腊月三十回家转,正月初二走四方”。走南闯北的新华男人有歌云:“家乡美,最美清水河,这里是鸟的世界,相思的田埂调在水面飘摇,还有水磨坊里那磨面的妻子哟,她的发间飘荡着醉人的芳香。”如今,水磨坊依然日夜旋转。这青山绿水间旋转的水磨哟,时时勾起游者心中那一抹软软的、淡淡的乡愁,
这样的新华村,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画卷欣赏的新华村,而且她还代表着某种生活方式。看看新华,就知道了在新华的背景里白族人究竟怎样生活,怎样面对现实和理想。尝尽山珍海味的人见了,会为新华人的朴素恬淡而歆慕不已:兀兀穷年的贫苦大众,也会为新华人的顽强面对生活而感动;书生来了,惊叹于她浓郁的诗情画意;农民来了,仿佛看到了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农耕生活,还细细地沿着那棵老柳树寻找自家的大门呢!
新华村,以优美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清明上河图”,又以精湛的民族手工艺书写着一部辉煌的白族文化史诗。
我明白我走不进新华,能以另外一种心态生活,本身是件十分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