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可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的粗浅认识,旨在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研究。
一、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探索贴近生活,加深新知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探索情境,探究发现数学。比如,人民币“角的认识”中“1角:10分”的教学,第一,让小朋友借助生活的经验,一起做数硬币活动。教师:小朋友,大家一起来1分1分地数分币:1分、2分、3分、4分、5分……9分、10分,(稍停)10分就是……生(齐):1角。师:还可以怎样数?生:还可以2分2分地数:2分、4分、6分、8分、10分,10分就是1角。生:还可以5分5分地数:5分、10分,10分就是1角。第二,对活动进行分析、归纳。师:这几次的数硬币活动,每次的数法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那是什么?生说:只要数到10分,就可以说成是1角(板书“1角:10分”)。第三,对认识的深化和概念的初步运用。刚才我们是用同一种硬币来数的,现在用两种或三种不同的硬币来数,有哪些换法是1角?生:8个1分和1个2分是1角。生:1个5分,1个2分和3个1分是1角。第四,谁能根据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知识,说说角和分的关系?(角和分的关系也是“满十进一”,即满10分就是1角)。
这一段教例,首先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活动(在这里是多次地数分币),然后对多次活动进行分析,去其异、取其同,抽取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又把分和角的十进关系与记数的十进关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也丰富了“十进制”这个概念的外延。
三、运用贴近生活,感受应用价值
教学中,教师还应尽量的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教学楼进行粉刷,请你帮助学校总务处统计一下,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学楼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否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再如给学生一些钱,让学生设计一些买奖品的方案,不仅需要学生去调查同学们对哪些商品比较喜欢,还需要学生去调查商品的价钱,既要保证数量充足,又要能体现奖项等次。 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生活的实践性练习,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全方位衡量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真正处理好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多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一、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探索贴近生活,加深新知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探索情境,探究发现数学。比如,人民币“角的认识”中“1角:10分”的教学,第一,让小朋友借助生活的经验,一起做数硬币活动。教师:小朋友,大家一起来1分1分地数分币:1分、2分、3分、4分、5分……9分、10分,(稍停)10分就是……生(齐):1角。师:还可以怎样数?生:还可以2分2分地数:2分、4分、6分、8分、10分,10分就是1角。生:还可以5分5分地数:5分、10分,10分就是1角。第二,对活动进行分析、归纳。师:这几次的数硬币活动,每次的数法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那是什么?生说:只要数到10分,就可以说成是1角(板书“1角:10分”)。第三,对认识的深化和概念的初步运用。刚才我们是用同一种硬币来数的,现在用两种或三种不同的硬币来数,有哪些换法是1角?生:8个1分和1个2分是1角。生:1个5分,1个2分和3个1分是1角。第四,谁能根据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知识,说说角和分的关系?(角和分的关系也是“满十进一”,即满10分就是1角)。
这一段教例,首先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活动(在这里是多次地数分币),然后对多次活动进行分析,去其异、取其同,抽取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又把分和角的十进关系与记数的十进关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也丰富了“十进制”这个概念的外延。
三、运用贴近生活,感受应用价值
教学中,教师还应尽量的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教学楼进行粉刷,请你帮助学校总务处统计一下,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学楼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否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再如给学生一些钱,让学生设计一些买奖品的方案,不仅需要学生去调查同学们对哪些商品比较喜欢,还需要学生去调查商品的价钱,既要保证数量充足,又要能体现奖项等次。 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生活的实践性练习,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全方位衡量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真正处理好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多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