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新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活动课,使实践活动课成为这次课程改革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习惯的束缚,一些教师对实践活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易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认为在课堂上搞一些智力竞赛或数学游戏,热热闹闹就行,或者认为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繁于活动的材料准备,对实践活动敢言不敢行;如此种种。本人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认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应具备以下几大特点,就此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导!
一、亲历亲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发展——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新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经验。在自主探索,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况且人的个性品质体现为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实践活动课正是找准了这个“基点”,强调让学生获得自主而创造地参与各种活动的亲身体验,也许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众多人可以达成共识,但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看重知识结果的一致性、标准性,学生的求异性抹杀,自主性束缚、创造性限制,而实践活动课突出让学生获得体验,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体验、去获得成功。
三、探究发现——过程与方法的并重
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学生出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设计探索的资源和提供探索的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解决,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操作,在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失败的迷茫与沮丧、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收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促进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学习品质在此过程中得到考验。
四、交往合作——情感与态度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在这一广阔空间中进行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交往的条件和机会,当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活动时,学生间的分工、协作、汇报和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无一未能体现情感、态度的的表现,学生在各种情感和态度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形成顽强向上的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优生具有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全组成员有序学习,表现出自信的态度、积极的情感;中下生则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提出问题,学习的积极性及竞争能力油然而生,训练了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拓展延伸——实践与创新的升华
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是实践活动课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它不受学科体系的控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再根据获得的实践经验将知识拓展延伸,并且得到新的推断、猜测,通过知识的积累及应用,开发其创造力、丰富其想象力。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应该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进行课改的新课题。
一、亲历亲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发展——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新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经验。在自主探索,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况且人的个性品质体现为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实践活动课正是找准了这个“基点”,强调让学生获得自主而创造地参与各种活动的亲身体验,也许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众多人可以达成共识,但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看重知识结果的一致性、标准性,学生的求异性抹杀,自主性束缚、创造性限制,而实践活动课突出让学生获得体验,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体验、去获得成功。
三、探究发现——过程与方法的并重
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学生出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设计探索的资源和提供探索的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解决,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操作,在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失败的迷茫与沮丧、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收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促进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学习品质在此过程中得到考验。
四、交往合作——情感与态度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在这一广阔空间中进行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交往的条件和机会,当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活动时,学生间的分工、协作、汇报和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无一未能体现情感、态度的的表现,学生在各种情感和态度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形成顽强向上的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优生具有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全组成员有序学习,表现出自信的态度、积极的情感;中下生则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提出问题,学习的积极性及竞争能力油然而生,训练了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拓展延伸——实践与创新的升华
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是实践活动课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它不受学科体系的控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再根据获得的实践经验将知识拓展延伸,并且得到新的推断、猜测,通过知识的积累及应用,开发其创造力、丰富其想象力。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应该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进行课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