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板大“角”就大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学生却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小的三角板角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学生没有理解角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要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因人而教。
  
  一、联系生活,感知角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并经过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的教学活动。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在本次教学中,我首先给提供学生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观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这个活动的宗旨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初步感知角的特点。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一组“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环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寻找周围物体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了角的特点,学到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二、动手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同桌互相说一说,摆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活动过程中,有一个孩子他利用两根小棒摆出了四个角,我在课堂中让他将自己摆的角介绍给了全班同学,其后我进行示范,让学生用纸片动手折出一个角,并标出角,指出顶点和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角活动后,有的学生折的角比较规范,我让学生都暗处自己的折的角进行展示,学生兴趣更浓,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了解更加深入。
  这样看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是必要的,由他自己亲身体验比老师直接讲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比较角的环节中,学生通过边看课件边看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得出了最后的比较角的两个方法。
  在比较后我用课件演示了“大剪刀和小剪刀”的故事,使其学生明白可以利用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来区分大小的角,并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学生通过一些活动,结合多媒体直观性的特点、对角及特点的认识也比较深刻。由于教学中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体验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各种感官协调下学习新知,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其他文献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是教育的一个任务,而小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担负着这一任务。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
期刊
现在我们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从而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学生不看”的陋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
期刊
“严是爱,松是害”是许多班主任的口头禅,“严师出高徒”也成了班主任的经验之谈,所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班级管理的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我认为,过分的严厉,使学生慑于“高压”而屈服,实际上是口服心不服,甚至于产生逆反心理而与教师对抗,岂不知,在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工作,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教育,我们并不需要对他们讲太多
期刊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为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就教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传播过程,它也遵从传播学的规律。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播者(信源),为了恰当地传达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往往略去了似乎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而学生作为受播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简单的反馈,这种线性的传递,阻碍了学生去主动获得丰富的信
期刊
内容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此素质教育新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合作。  关键词:自主 探索 发现    一、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差生,更要以高度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
期刊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语文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学生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可以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
期刊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不难看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呢?     一、备好课,体现学生主体    教学实践中作者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课前准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
期刊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言语认知能力和言语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