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的稳定兴趣,拓宽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数学才能,发展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科普读物能力,以及培养他们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围绕着主题性、主体性、研究性来实施,培养学生解决生活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活动的范围
(一)解决课堂上遗留下的疑难,进一步拓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二)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解答一些带有技巧性,较难的习题,以加深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出一些题目,让学生一题多解,或分类讨论,以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三)解答一些适合激发兴趣的竞赛题。
(四)对学生作一些适合他们兴趣的通俗报告,如有关中外数学史的专题报告,或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某些现代数学理论的通俗介绍,以培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二、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初中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学习上的成功最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并自愿继续学习。每学期、每单元的开始教师可让学生自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确定相称的竞赛对手,开展“结对子赛”,并通过及时批阅的作业,课堂前五分钟基础练习,课堂上的小测验等,使学生能经常从这些机会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
(四)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1 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位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如教师可开展活动:同时抛掷4枚相同的硬币50次,记录每次正面朝上的硬币个数。
(1)计算正面朝上的平均个数。(2)选择适当的方法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活动要求:4人一组,合作完成。
教学评价:这项活动就是学生身边随手可做的事,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2 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可开展活动:(1)计算下列两个数的和,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数字之和等于10。你发现结果有什么规律?
53×57,38×32,84×86,71×79
(2)你能用《整式》这章知识解释这个规律吗?
(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58×52,63×67,75×75,95×95
初中数学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较多,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发掘。
3 持久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促成人们积极从事,而且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稳定兴趣所起的积极作用更大:一个人有持久的兴趣,才能经过长期的钻研,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
三、近期所得的反思与总结
(一)教师在兴趣小组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考虑“三性”
1 趣味性,即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2 技能性,兴趣小组应设立应用性强,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益的项目。
3 社会性,即获得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兴趣小组才有生命力,才能提高活动质量,才能持续地开展活动。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1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2 从教师的特长出发。3 从学校的设备出发。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是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是开展好活动的基本原则。
抓兴趣小组活动的普及,不仅是指参加活动的学生要普及,还要求兴趣小组设立的项目要普及,使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活动。
(四)引进竞争意识,培养上进精神
把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同参加各类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一、活动的范围
(一)解决课堂上遗留下的疑难,进一步拓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二)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解答一些带有技巧性,较难的习题,以加深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出一些题目,让学生一题多解,或分类讨论,以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三)解答一些适合激发兴趣的竞赛题。
(四)对学生作一些适合他们兴趣的通俗报告,如有关中外数学史的专题报告,或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某些现代数学理论的通俗介绍,以培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二、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初中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学习上的成功最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并自愿继续学习。每学期、每单元的开始教师可让学生自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确定相称的竞赛对手,开展“结对子赛”,并通过及时批阅的作业,课堂前五分钟基础练习,课堂上的小测验等,使学生能经常从这些机会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
(四)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1 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位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如教师可开展活动:同时抛掷4枚相同的硬币50次,记录每次正面朝上的硬币个数。
(1)计算正面朝上的平均个数。(2)选择适当的方法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活动要求:4人一组,合作完成。
教学评价:这项活动就是学生身边随手可做的事,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2 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可开展活动:(1)计算下列两个数的和,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数字之和等于10。你发现结果有什么规律?
53×57,38×32,84×86,71×79
(2)你能用《整式》这章知识解释这个规律吗?
(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58×52,63×67,75×75,95×95
初中数学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较多,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发掘。
3 持久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促成人们积极从事,而且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稳定兴趣所起的积极作用更大:一个人有持久的兴趣,才能经过长期的钻研,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
三、近期所得的反思与总结
(一)教师在兴趣小组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考虑“三性”
1 趣味性,即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2 技能性,兴趣小组应设立应用性强,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益的项目。
3 社会性,即获得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兴趣小组才有生命力,才能提高活动质量,才能持续地开展活动。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1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2 从教师的特长出发。3 从学校的设备出发。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是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是开展好活动的基本原则。
抓兴趣小组活动的普及,不仅是指参加活动的学生要普及,还要求兴趣小组设立的项目要普及,使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活动。
(四)引进竞争意识,培养上进精神
把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同参加各类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