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媒介的传播,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和受外界的影响很快,学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出现第二性征,内心既有恐惧不安,又想追求独立和自我,情绪变得焦虑和无所适从,行为偏差表现尤为明显,导致思想放松,行为放纵,进而性格怪异。学生行为偏差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是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
1 学生行为偏差及其负面影响
“行为偏差”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是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是本人素质、家庭结构、社会环境等方面情况特殊,需要学校教师特别关心、教育和帮助的一类学生。这是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出现的心理和生理行为的反映。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又缺乏社会阅历知识经验,以个人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东移,“留守孩子”家庭的出现,具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数呈上升趋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 学生行为偏差的具体表现
通过调查,行为偏差的学生有如下特点:无上进心、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偷窃、不服从管教、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其它行为偏差还有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打游戏、上网等。
3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
3.1 主观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当受到家长、老师批评时产生逆反情绪。(2)自我意识的出现。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和事的评价常是偏激不成熟的,常以自我为中心。(3)性意识的表现。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内心不安、恐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吸引异性,为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做些超常行为。
3.2 家庭影响
“隔代监护”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孤独苦闷、自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家庭温暖,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会不良青年的引诱等,出现偏差行为。
3.3 学校因素
(1)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学校、老师 “重智育,轻德育”。(2)班风不好,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导致相互攻击、讽刺、挖苦,打击上进,助长邪恶势力。(3)学校管理不严,学生纪律松散,教育方法简单。(4)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
3.4 社会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已不仅是家庭、学校,他们渴望走向社会。社会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农村家长的赌博、娱乐场所的引诱和成人文化对青少年的伤害等,诸多种因素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导致学生出现行为偏差。
4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矫正对策
4.1 探索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的教育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严重行为偏差生的档案并跟踪研究,做个案分析。对于严重的行为偏差生,则采用建立档案的个别研究方法,档案中记录该生入学时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他的评价、老师与他交谈的谈话记录等,通过档案跟踪,清楚了解学生行为的变化过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手拉手,师生结对。教师和学生大手拉小手,在学习和生活上做知心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心理距离,弱化学生问题行为。
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内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精神援助。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矫治学生行为偏差,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各种问题,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举办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拔河、球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班级大合唱比赛、热爱祖国演讲赛等文体活动,引导行为偏差学生情绪宣泄。
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组织全校学生定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利用学校的德育等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范,制定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
开展适时的惩戒教育。学校对违纪学生实行强制性教育,如开办“违纪学生学习班”,要求学生做笔记、写心得、谈感受,从思想本源上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痛改。还要针对其不良行为,反复要求,刻苦练习,强化训练,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
建立全员德育机制,建章立制,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实全员德育责任。
4.2 家庭和社会参与学生教育
各班建立学生家庭档案,了解学生家庭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老人受教育状况,掌握素质教育基础素材。唤醒家长家教责任,调动家长对教育的全程参与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理解。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部队、工商、文化等部门保持联系,整顿学校周围环境。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讲座。
4.3 学校德育管理方式的反思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精神文化乐园。要重视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交流经验;定期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查找和分析偏差行为的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偏差矫正措施,正确引导学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校风校貌进一步提高。
1 学生行为偏差及其负面影响
“行为偏差”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是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是本人素质、家庭结构、社会环境等方面情况特殊,需要学校教师特别关心、教育和帮助的一类学生。这是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出现的心理和生理行为的反映。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又缺乏社会阅历知识经验,以个人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东移,“留守孩子”家庭的出现,具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数呈上升趋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 学生行为偏差的具体表现
通过调查,行为偏差的学生有如下特点:无上进心、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偷窃、不服从管教、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其它行为偏差还有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打游戏、上网等。
3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
3.1 主观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当受到家长、老师批评时产生逆反情绪。(2)自我意识的出现。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和事的评价常是偏激不成熟的,常以自我为中心。(3)性意识的表现。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内心不安、恐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吸引异性,为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做些超常行为。
3.2 家庭影响
“隔代监护”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孤独苦闷、自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家庭温暖,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会不良青年的引诱等,出现偏差行为。
3.3 学校因素
(1)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学校、老师 “重智育,轻德育”。(2)班风不好,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导致相互攻击、讽刺、挖苦,打击上进,助长邪恶势力。(3)学校管理不严,学生纪律松散,教育方法简单。(4)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
3.4 社会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已不仅是家庭、学校,他们渴望走向社会。社会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农村家长的赌博、娱乐场所的引诱和成人文化对青少年的伤害等,诸多种因素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导致学生出现行为偏差。
4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矫正对策
4.1 探索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的教育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严重行为偏差生的档案并跟踪研究,做个案分析。对于严重的行为偏差生,则采用建立档案的个别研究方法,档案中记录该生入学时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他的评价、老师与他交谈的谈话记录等,通过档案跟踪,清楚了解学生行为的变化过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手拉手,师生结对。教师和学生大手拉小手,在学习和生活上做知心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心理距离,弱化学生问题行为。
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内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精神援助。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矫治学生行为偏差,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各种问题,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举办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拔河、球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班级大合唱比赛、热爱祖国演讲赛等文体活动,引导行为偏差学生情绪宣泄。
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组织全校学生定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利用学校的德育等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范,制定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
开展适时的惩戒教育。学校对违纪学生实行强制性教育,如开办“违纪学生学习班”,要求学生做笔记、写心得、谈感受,从思想本源上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痛改。还要针对其不良行为,反复要求,刻苦练习,强化训练,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
建立全员德育机制,建章立制,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实全员德育责任。
4.2 家庭和社会参与学生教育
各班建立学生家庭档案,了解学生家庭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老人受教育状况,掌握素质教育基础素材。唤醒家长家教责任,调动家长对教育的全程参与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理解。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部队、工商、文化等部门保持联系,整顿学校周围环境。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讲座。
4.3 学校德育管理方式的反思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精神文化乐园。要重视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交流经验;定期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查找和分析偏差行为的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偏差矫正措施,正确引导学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校风校貌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