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患者、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媒体各执一词。更实际的问题是,好医生在哪里?对于不幸生了病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用最快捷的方法找到一个“对的”医生。
如果我们不幸生了病,这本身就是件令人烦心的事情。但是,接下来,我们常常还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件烦心的事情。那就是,如何找个好医生?
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一千个“好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可以说是个好医生?恐怕这永远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可能大多数病人都认为,在大医院工作,年资较高,职称较高,名气较大的医生应该就是个好医生。
教育部门的人大概认为,一个人数理化,特别是英语学得好,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必要条件。因此,一个年轻人能不能进医学院,能进什么样的医学院,主要取决于高考中数理化和英语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后,能不能继续读硕士、博士,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水平。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和英语、数理化基本不沾边的中医学院,也是按同样的条件挑选未来的医生和“好医生”。
至于卫生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可能都认为科研项目、科研奖项和学术论文是评价一个“好医生”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国家的医生不但有不同的职称、级别,而且晋职晋级的主要条件就取决于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
很多医疗机构的老板,评价“好医生”的标准可能就简明直接多了。那就是:越能多掏病人腰包的医生,便越是个好医生。
媒体报道或塑造的“好医生”,也形象各异。在我们国家,过去很长时间内,标准的好医生是扎根农村,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治好了一个个贫下中农的医生。后来,好医生往往是留学海外,拒绝高薪挽留,毅然回国,创造了一个个科学奇迹的医生。
前些年,美国人拍了部热播电视剧“豪斯医生”。该片经由网络和街角路边的碟片小贩,在我国也很风行。
豪斯医生性格乖张、愤世嫉俗、离经叛道。他遇到的总是奇奇怪怪的病人。也总是由于他超常的逻辑推理、雄辩的口才、不合常理的行为,这些病人才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00g年有一部屡获大奖的日本电影《亲爱的医生》。其中的主角伊野治医生,富有同情心、和蔼可亲、医术“高明”,被当地人奉为神明。可是,导演却只能遗憾地告诉观众,伊野治医生其实是个骗子。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媒体曾广泛报道过一个现实中的“伊野治”——布兰特“医生”。他是个因抢劫银行而逃匿的退役士兵,却在一个小镇成了一个公认的“好医生”。
近些年来,网络成了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有很多网站专门收集医生们的背景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放在网上,由网民进行打分或评论。
西方国家的很多医生对这种做法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认为,这样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但是,又无可奈何。当然,也有医生因为在网上得到了高分而暗自欢喜。还有些较真的人,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网上的评价和医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比较。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剔除装饰性的学术词语,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那就是,这些评价基本上“纯粹是扯淡”。
在我国,前一阵子,周立波先生发表“网络公厕论”,引来万夫唾骂。周先生此言,不无夸张搞笑的味道。网民们的激愤,也不无娱乐成分。但是,依据我的经验,至少就求医看病这样实实在在的事来说,不可过于相信目前网络上那些不靠谱的言论。
如何找到一个好医生?
好医生究竟有没有标准?或者,更实际一些,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医生?
前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虽然我前面说到,不同的人群或机构,对“好医生”有不同的评选条件。但是,自古以来,对病人来说,好医生有一些通常的标准。例如,医术精湛、知识广博、思维清晰、观察细致、医德高尚、善于沟通、富于同情心等。现代医学中,诊断治疗技术可谓日新月异。对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是公认的好医生的重要标准。现在,好医生还应该加一个基本条件,即通过了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并且至少有三五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后一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符合上面条件的真正的好医生其实大有人在。但是,对一般民众来说,要找到一个好医生并不容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代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非专业人员,包括非专业性媒体的评价报道,往往都不太可靠。
很多国家都实行“家庭医生”制度。这些家庭医生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在需要时为他们所服务的病人推荐合适的好医生。由于是行业中人,他们所做的推荐,比病人自己盲目寻找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可靠。
很遗憾,在我们国家,家庭医生的普及路途还很遥远。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人情味浓厚。一个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尽可能交个医生或护士做朋友。在需要找个合适的医生或医疗机构时,可以咨询他们的意见。或者让他们帮助在专业的网站、学术性期刊中搜索。这样得出的结果,总会可靠些。
不同时候,我们需要不一样的好医生
此外,十全十美的医生,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不同情况下,我们对一个医生,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在得了重大、危急或需要复杂手术的疾病时,最好找一个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一个具有良好资质的医疗机构。
十几年前,我所在的科室,新开展一项“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有一次,我们治疗一个“右室旁道”的病人。几个人背着沉重的铅衣,围在病人身边,忙乱了五六个小时,却毫无头绪。我们不停地温言细语,安慰病人。病人忍受着长时间的x线照射和被迫卧床的痛苦,却反过来不停地安慰我们这些“态度和蔼”的医生。后来,我们请来一位专家,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
这位专家平时性格暴躁,也从不忌讳收取“红包”。但是,当时,对我们这位病人来说,这位专家实在可以说是位“好医生”。
相反,对于一个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得了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医生的沟通能力、责任心就更为重要。
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需要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医生的细心观察和责任心,对这种调整过程最为重要。
很多晚期疾病,目前的医学并无有效的治疗办法。这时,医生的同情心、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就更重要,没必要找一个大专家。对于这样的病人,如果不从法律角度深究,我倒认为,像伊野治这样的医生,反而是个最好的医生。
如果我们不幸生了病,这本身就是件令人烦心的事情。但是,接下来,我们常常还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件烦心的事情。那就是,如何找个好医生?
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一千个“好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可以说是个好医生?恐怕这永远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可能大多数病人都认为,在大医院工作,年资较高,职称较高,名气较大的医生应该就是个好医生。
教育部门的人大概认为,一个人数理化,特别是英语学得好,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必要条件。因此,一个年轻人能不能进医学院,能进什么样的医学院,主要取决于高考中数理化和英语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后,能不能继续读硕士、博士,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水平。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和英语、数理化基本不沾边的中医学院,也是按同样的条件挑选未来的医生和“好医生”。
至于卫生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可能都认为科研项目、科研奖项和学术论文是评价一个“好医生”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国家的医生不但有不同的职称、级别,而且晋职晋级的主要条件就取决于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
很多医疗机构的老板,评价“好医生”的标准可能就简明直接多了。那就是:越能多掏病人腰包的医生,便越是个好医生。
媒体报道或塑造的“好医生”,也形象各异。在我们国家,过去很长时间内,标准的好医生是扎根农村,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治好了一个个贫下中农的医生。后来,好医生往往是留学海外,拒绝高薪挽留,毅然回国,创造了一个个科学奇迹的医生。
前些年,美国人拍了部热播电视剧“豪斯医生”。该片经由网络和街角路边的碟片小贩,在我国也很风行。
豪斯医生性格乖张、愤世嫉俗、离经叛道。他遇到的总是奇奇怪怪的病人。也总是由于他超常的逻辑推理、雄辩的口才、不合常理的行为,这些病人才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00g年有一部屡获大奖的日本电影《亲爱的医生》。其中的主角伊野治医生,富有同情心、和蔼可亲、医术“高明”,被当地人奉为神明。可是,导演却只能遗憾地告诉观众,伊野治医生其实是个骗子。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媒体曾广泛报道过一个现实中的“伊野治”——布兰特“医生”。他是个因抢劫银行而逃匿的退役士兵,却在一个小镇成了一个公认的“好医生”。
近些年来,网络成了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有很多网站专门收集医生们的背景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放在网上,由网民进行打分或评论。
西方国家的很多医生对这种做法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认为,这样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但是,又无可奈何。当然,也有医生因为在网上得到了高分而暗自欢喜。还有些较真的人,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网上的评价和医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比较。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剔除装饰性的学术词语,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那就是,这些评价基本上“纯粹是扯淡”。
在我国,前一阵子,周立波先生发表“网络公厕论”,引来万夫唾骂。周先生此言,不无夸张搞笑的味道。网民们的激愤,也不无娱乐成分。但是,依据我的经验,至少就求医看病这样实实在在的事来说,不可过于相信目前网络上那些不靠谱的言论。
如何找到一个好医生?
好医生究竟有没有标准?或者,更实际一些,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医生?
前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虽然我前面说到,不同的人群或机构,对“好医生”有不同的评选条件。但是,自古以来,对病人来说,好医生有一些通常的标准。例如,医术精湛、知识广博、思维清晰、观察细致、医德高尚、善于沟通、富于同情心等。现代医学中,诊断治疗技术可谓日新月异。对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是公认的好医生的重要标准。现在,好医生还应该加一个基本条件,即通过了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并且至少有三五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后一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符合上面条件的真正的好医生其实大有人在。但是,对一般民众来说,要找到一个好医生并不容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代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非专业人员,包括非专业性媒体的评价报道,往往都不太可靠。
很多国家都实行“家庭医生”制度。这些家庭医生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在需要时为他们所服务的病人推荐合适的好医生。由于是行业中人,他们所做的推荐,比病人自己盲目寻找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可靠。
很遗憾,在我们国家,家庭医生的普及路途还很遥远。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人情味浓厚。一个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尽可能交个医生或护士做朋友。在需要找个合适的医生或医疗机构时,可以咨询他们的意见。或者让他们帮助在专业的网站、学术性期刊中搜索。这样得出的结果,总会可靠些。
不同时候,我们需要不一样的好医生
此外,十全十美的医生,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不同情况下,我们对一个医生,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在得了重大、危急或需要复杂手术的疾病时,最好找一个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一个具有良好资质的医疗机构。
十几年前,我所在的科室,新开展一项“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有一次,我们治疗一个“右室旁道”的病人。几个人背着沉重的铅衣,围在病人身边,忙乱了五六个小时,却毫无头绪。我们不停地温言细语,安慰病人。病人忍受着长时间的x线照射和被迫卧床的痛苦,却反过来不停地安慰我们这些“态度和蔼”的医生。后来,我们请来一位专家,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
这位专家平时性格暴躁,也从不忌讳收取“红包”。但是,当时,对我们这位病人来说,这位专家实在可以说是位“好医生”。
相反,对于一个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得了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医生的沟通能力、责任心就更为重要。
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需要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医生的细心观察和责任心,对这种调整过程最为重要。
很多晚期疾病,目前的医学并无有效的治疗办法。这时,医生的同情心、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就更重要,没必要找一个大专家。对于这样的病人,如果不从法律角度深究,我倒认为,像伊野治这样的医生,反而是个最好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