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素质课程,是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启蒙心智、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同时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培养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等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
二、大语文教育综述
“大语文”最早是已故特级教师、“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观。 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进教授再次公开提出“大语文”观点。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简单的等同,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所谓“大语文”教育观,首先是不论教材内容的编选还是教学课程计划的安排及执行都要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新文化教育和影响为目标,其次是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一个大文化的背景和框架内来审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终身教育的目的。
张孝纯先生与朱晓进教授所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其核心观点是一致的,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语文教学的视野拓展快去,把语文的社会属性和作用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实行开放式教学,实现“语文”与“教育”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将语文定位于语言和文学方面。
虽然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大部分情况仍沿用传统教育观教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与环境的不断进步,“大语文”教育观已得到语文教育界越来越普遍的认同。
三、开放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实际上不论是“大语文”,还是“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亦或是“高等语文的观点其内涵是一致的,即实现“语文”与“教育”的综合。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摆脱边缘化的境地,必须在语文自然功能属性教学的基础上,将语文社会功能属性纳入进来,实行开放式语文课程教学。
(一)教材开放
教材的开放性可以从多方面予以体现:一是教材编写可采用指导性纲要方式,即教材在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原则、范围的基础上仅作适当范例式选文,而留出较大空间使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予以把握;二是教材的选文可以不自足性。由于教材与教学在时间上具有时滞性,一些重大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事件,都不在教材体例和选文之中。比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作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教材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阅读需求,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相关性的篇目。三是单元设置之间可以不严密性,亦即可以采用松散单元结构,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增减。
(二)教学内容开放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在课本指导下,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上,面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将文化现象、社会生活现象、经济社会环境等等囊括进来,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大学生社会生活为半径,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可以添加大部头塔尖作品,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代表作品;可以即时选用时事方面的精品报道;还可以选择精品雅文,如白岩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马云、俞敏洪关于生活目标、价值观的演讲,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在2012伦敦奥运的开篇词,等等。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确确实实使大学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开放
教学方式是任何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对课程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内容刻板、形式单一、重复不变、缺乏生气的陈旧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网络文化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剔除生活、社会等元素外,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一是视频插入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视频,进行穿插教学。如社会热点文化事件,霍金、马云等演讲视频;二是大课堂教学。语文是所有知识来源的基石,没有了语文所有知识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因此《语文学习》的封面语说:“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可以运用大课堂教学:在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以大课方式去解说时尚、解说航天、解说航母,将时尚、兴趣、爱国、情操、语文、教育完全融入到一起。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是“语文”与“教育”的高度综合,是培养大学生阅读、表达、开放思维、创新意识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为使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摆脱边缘化境地,本文从大学语文教材、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大学生社会生活为半径,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的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的观点,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掌握“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培养美感的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素质课程,是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启蒙心智、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同时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培养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等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
二、大语文教育综述
“大语文”最早是已故特级教师、“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观。 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进教授再次公开提出“大语文”观点。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简单的等同,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所谓“大语文”教育观,首先是不论教材内容的编选还是教学课程计划的安排及执行都要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新文化教育和影响为目标,其次是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一个大文化的背景和框架内来审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终身教育的目的。
张孝纯先生与朱晓进教授所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其核心观点是一致的,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语文教学的视野拓展快去,把语文的社会属性和作用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实行开放式教学,实现“语文”与“教育”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将语文定位于语言和文学方面。
虽然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大部分情况仍沿用传统教育观教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与环境的不断进步,“大语文”教育观已得到语文教育界越来越普遍的认同。
三、开放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实际上不论是“大语文”,还是“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亦或是“高等语文的观点其内涵是一致的,即实现“语文”与“教育”的综合。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摆脱边缘化的境地,必须在语文自然功能属性教学的基础上,将语文社会功能属性纳入进来,实行开放式语文课程教学。
(一)教材开放
教材的开放性可以从多方面予以体现:一是教材编写可采用指导性纲要方式,即教材在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原则、范围的基础上仅作适当范例式选文,而留出较大空间使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予以把握;二是教材的选文可以不自足性。由于教材与教学在时间上具有时滞性,一些重大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事件,都不在教材体例和选文之中。比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作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教材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阅读需求,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相关性的篇目。三是单元设置之间可以不严密性,亦即可以采用松散单元结构,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增减。
(二)教学内容开放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在课本指导下,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上,面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将文化现象、社会生活现象、经济社会环境等等囊括进来,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大学生社会生活为半径,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可以添加大部头塔尖作品,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代表作品;可以即时选用时事方面的精品报道;还可以选择精品雅文,如白岩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马云、俞敏洪关于生活目标、价值观的演讲,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在2012伦敦奥运的开篇词,等等。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确确实实使大学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开放
教学方式是任何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对课程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内容刻板、形式单一、重复不变、缺乏生气的陈旧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网络文化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剔除生活、社会等元素外,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一是视频插入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视频,进行穿插教学。如社会热点文化事件,霍金、马云等演讲视频;二是大课堂教学。语文是所有知识来源的基石,没有了语文所有知识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因此《语文学习》的封面语说:“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可以运用大课堂教学:在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以大课方式去解说时尚、解说航天、解说航母,将时尚、兴趣、爱国、情操、语文、教育完全融入到一起。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是“语文”与“教育”的高度综合,是培养大学生阅读、表达、开放思维、创新意识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为使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摆脱边缘化境地,本文从大学语文教材、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大学生社会生活为半径,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的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的观点,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掌握“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培养美感的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