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全新服务方式与理念“living library”的介绍与阐述,分析阐述了国内外“living library”的发展现状及其社会效应,从中得到启示,提出应将“living library”的服务模式,充分应用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去,以更加开放的形式与资源,加强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开创学科服务模式的新亮点。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2-0077-0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服务模式。由学科团队完成,它要求学科团队中的学科馆员,以某一专业学科为主,深入到用户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与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随着图书馆资源、品种、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读者用户不但要求在服务方式上图书馆能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而且在服务内容上,也希望获得与其个性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内容。鲜活“living library”的悄然兴起,无疑是图书馆学科知识创新服务的新亮点,在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笔者在网上查询了许多相关资料,现就这种服务模式谈一些笔者的看法和认识。
1. 什么是“living library”
从笔者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对于“living library”起源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起源于1993年;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2000年。笔者认为还是应追溯到1993年,当时一位名叫Ronni Abergel的丹麦青年在一次晚会后被人刺成重伤。他康复以后,与4位友人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停止暴力”,通过教育同辈的方式劝阻青年人携带刀具,先后有4万青年人加入了该组织。Ronni Abergel认为:每个人都有暴力倾向,但如果有机会与敌人面对面的交流,将使冲突得到遏制。如果人们彼此交流,他们将更好地相互理解,伴随理解而来的将是容忍。“living library”由此而生。
“living library”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它的服务理念就是将人做为一本值得学习的图书,任何人不需要交纳费用,通过登记姓名就可以交谈。它以借阅“活人”的方式,为读者用户提供帮助。在这里读者用户所借阅的“图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而是“人”,这些“人”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志愿者充当,允许读者用户借阅,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范围内,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以帮助读者用户解决各种问题。因为这些“图书”都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因此在我们国家也有人称之为“活体图书”、“活体图书馆”、“图书馆借人活动”。
2. 国内外“living library”发展状况
2.1 国外“living library”发展状况
笔者通过对网上公布资料的查询,以欧美等几个国家为主,从国别、兴起时间、活动发展等方面进行统计(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国外“living library”的发展呈以下几个特点:
总之,“living library’’是读者阅读与交流的新形式,它改变了传统对传统文字、信息的阅读模式,节省了信息出版、发布的过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问题,一经发起,便得到社会参与者的认可,发展程度与参与面越来越高、越来越广。
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尝试开展学科服务,最早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实行的学科馆员制度,10多年过去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发展比较缓慢,主要的运作模式是“学科馆员——图情教授”。2008年中南民族大学龚主杰对我国105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进行调研,发现只有22所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的效果和影响力也不如人意,特别是在“融入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的认同度并不高。那么影响和制约学科服务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服务模式缺乏科学管理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是一种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模式,虽然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推广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还是有不少图书馆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去发现资源、组织资源,并提供创新学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只:是盲目效仿一些大馆的做法,脱离本馆实际。如制度不完善、计划不周详、执行过程无据可依,对读者深层次的关注和调研不够。至使学科服务的效果不尽人意。
3.2 读者需求缺少深入探究
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体多种多样,读者信息需求的类型也呈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如果不根据读者需求的新特点及时做出调整。必然会逐渐丧失读者,最终导致图书馆的利用率以及图书馆在知识信息获取中的地位降低。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绝大多数馆员都深有体会:在信息来源和获取手段很多的大环境下,读者对被动接受图书馆通报与宣传难有兴趣,对于图书馆服务只是他们有需求时才会真正关注。所以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积极响应的读者并不是很多,有时甚至只能依靠读者协会,使活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地对读者需求进行调查与探究,没有把读者的客观需求作为行为尽度,结果就会出现“供需不对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如何深层次的探究读者需求,确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 用户交流存在沟通障碍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要满足适用原则,用户交流在学科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交流的效果和效率,直接决定着学科服务整体的效果与效率。但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在与用户进行沟通时,不能完全获取用户信息,并据之主动响应、给予满足,用户交流存在着沟通上的障碍。其影响原因既有外界噪声,也有内部各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双方在语言能力、知识素养、兴趣爱好、社会经历等到方面存在差异引起沟通障碍;双方在服务过程中人际交往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双方在学科知识和学科地位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以及双方在沟通环境及时空距离等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
3.4 服务形式欠缺感染说服力
在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借阅过程中,读者都是通过文字、图像等文献资料汲取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虽然图书能够丰富读者的知识层面、文化需求,开发读者的想像能力及创造能力,但无法满足读者直接跟作者见面进行互动交流的愿望,既便是有学者或专家亲临现场,进行专场讲座,但也是专家讲授,读者倾听,现场交流的时间和内容是极为有限的,达不到面对面进行现身说教对读者产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启示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传播的重要基地,已成为科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学科服务、知识创新的重要环境。因此图书不仅需要开发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静态文献信息资源,更要注重收集、开发最新产生的即时性和跟踪性的动态信息资源,提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服务,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特别是科研型、决策型用户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惟有创新才有出路,“Living library’’就是新形势下,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创新活动的新亮点。
4.1 “living library”为学科服务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资源
“living library”创建学科服务更大的信息空间与交流平台,呈现出更为开放的特点。在以往的学科服务实践中,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能够重视各专业学科的资源建设,深入院系征求读者意见及信息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但依然难以引起读者主动参与的兴趣。而“Living book”的出现,对于读者来说却具有着的巨大的吸引力。“Living book”做为一种活体资源,其特点更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同时也具有更大的空间去与读者交流各种在社会上、专业上、学科内容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及看法,读者阅读的不是一本本文字图书,而是一个个具有生命体征、思维灵活的人,这种开放的交流互动方式,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的效果也同样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读者学习、科研、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提高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2 “living library”为学科服务提供了最大的精神保障
“living library”将图书馆变成一个精神的雅园,为学科服务长期开展提供最大的保障。它依托图书馆在读者中良好的信誉,积极为读者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搭建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广泛交流的平台,营造学习与交流与沟通的环境,极大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变学校的学习风气,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倡导作用。“living library’’不但追求一种平易平和的风格,通俗大众,同时也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更注重深入浅出,平等交流,力求做到雅俗共赏。这些鲜明的特点,在国外不但备受赞誉,受到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备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4.3 “Living library”为学科服务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living library”是一场交流的沙龙。它依托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平台,将学科服务强调为一种文化的全民参与性,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学习阅读的机会,也为读者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搭建了平台,读者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下面对面的、平等地探讨问题,起到了“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作用。这种开放式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观点的碰撞与文化的交流。由于它倡导大学图书馆用户的志愿服务精神,力求形成良好的奉献与互动的学习氛围,因此,也可以说“Living library”创建了更加亲和与活跃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创建新时期大学图书馆增添了一抹炫丽的色彩。
4.4 “living library”促进高校学科服务更加和谐的发展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依靠图书达到目的,阅读者获取信息是单方面的,“Living library”更多的是组织人与人之间的阅读,将书与人的含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阅读者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在启发、激励着更多的“livingbook",它的分享是双方的、互赢的,“Living library”不仅拓展了图书馆阅读的内涵与社会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目的。将“Living library”引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通过学科针对性的服务,促进沟通与交流,使读者与馆员有了即时的互动,立即体现服务效果,及时提高服务质量,对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双方都有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效应,“Living library”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与方式,不仅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个亮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学科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Sonia Bolle.A“living library”that opensminds[EB].http://www. latimes.com/entertainment./la-caw-word-play16;2008now16,1,2935412.story,2009-09-07.
[2]http://living;library.org/activities/[EB].2009-11-15.
[3]瑞典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活体图书”[EB].http://www.north-news.cn/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72,2009-10-17.
[4]Today Morning Express 2005-08-21.
[5]活人图书[EB/OL].http://tsg.sjzc.edu.cn/dzxh/Article-Show.asp?ArticleID=924,2009-04-20.
[6]真人图书馆(Living Library)/真人图书/(Human Book)[EB/OL].http://www.lis.tw/profiles/blogs/zhen-ren-tu-shu-guan-living,2009-04-20.
[7]A Living Library And Living Books[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r/090401/20/94454-2990537.html,2009-04-19.
[8]2008年上海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EB].http://www.lib.sjtu.edu.cn/sdls/,2009-09-22.
[9]刘云英,Living library——一种背后型的服务模式[J],现代情报,2010,(4):82-86.
[10]熊太纯,国外“Living library”服务进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4):97-99.
[11]刘素清,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0,(4):35-37.
[12]李秋之,基于知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实践分析[J],情报科学,2009,(7):1062-1066.
[13]吴文花,试论高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9,(4):96-9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2-0077-0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服务模式。由学科团队完成,它要求学科团队中的学科馆员,以某一专业学科为主,深入到用户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与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随着图书馆资源、品种、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读者用户不但要求在服务方式上图书馆能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而且在服务内容上,也希望获得与其个性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内容。鲜活“living library”的悄然兴起,无疑是图书馆学科知识创新服务的新亮点,在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笔者在网上查询了许多相关资料,现就这种服务模式谈一些笔者的看法和认识。
1. 什么是“living library”
从笔者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对于“living library”起源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起源于1993年;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2000年。笔者认为还是应追溯到1993年,当时一位名叫Ronni Abergel的丹麦青年在一次晚会后被人刺成重伤。他康复以后,与4位友人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停止暴力”,通过教育同辈的方式劝阻青年人携带刀具,先后有4万青年人加入了该组织。Ronni Abergel认为:每个人都有暴力倾向,但如果有机会与敌人面对面的交流,将使冲突得到遏制。如果人们彼此交流,他们将更好地相互理解,伴随理解而来的将是容忍。“living library”由此而生。
“living library”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它的服务理念就是将人做为一本值得学习的图书,任何人不需要交纳费用,通过登记姓名就可以交谈。它以借阅“活人”的方式,为读者用户提供帮助。在这里读者用户所借阅的“图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而是“人”,这些“人”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志愿者充当,允许读者用户借阅,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范围内,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以帮助读者用户解决各种问题。因为这些“图书”都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因此在我们国家也有人称之为“活体图书”、“活体图书馆”、“图书馆借人活动”。
2. 国内外“living library”发展状况
2.1 国外“living library”发展状况
笔者通过对网上公布资料的查询,以欧美等几个国家为主,从国别、兴起时间、活动发展等方面进行统计(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国外“living library”的发展呈以下几个特点:
总之,“living library’’是读者阅读与交流的新形式,它改变了传统对传统文字、信息的阅读模式,节省了信息出版、发布的过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问题,一经发起,便得到社会参与者的认可,发展程度与参与面越来越高、越来越广。
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尝试开展学科服务,最早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实行的学科馆员制度,10多年过去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发展比较缓慢,主要的运作模式是“学科馆员——图情教授”。2008年中南民族大学龚主杰对我国105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进行调研,发现只有22所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的效果和影响力也不如人意,特别是在“融入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的认同度并不高。那么影响和制约学科服务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服务模式缺乏科学管理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是一种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模式,虽然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推广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还是有不少图书馆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去发现资源、组织资源,并提供创新学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只:是盲目效仿一些大馆的做法,脱离本馆实际。如制度不完善、计划不周详、执行过程无据可依,对读者深层次的关注和调研不够。至使学科服务的效果不尽人意。
3.2 读者需求缺少深入探究
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体多种多样,读者信息需求的类型也呈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如果不根据读者需求的新特点及时做出调整。必然会逐渐丧失读者,最终导致图书馆的利用率以及图书馆在知识信息获取中的地位降低。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绝大多数馆员都深有体会:在信息来源和获取手段很多的大环境下,读者对被动接受图书馆通报与宣传难有兴趣,对于图书馆服务只是他们有需求时才会真正关注。所以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积极响应的读者并不是很多,有时甚至只能依靠读者协会,使活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地对读者需求进行调查与探究,没有把读者的客观需求作为行为尽度,结果就会出现“供需不对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如何深层次的探究读者需求,确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 用户交流存在沟通障碍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要满足适用原则,用户交流在学科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交流的效果和效率,直接决定着学科服务整体的效果与效率。但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在与用户进行沟通时,不能完全获取用户信息,并据之主动响应、给予满足,用户交流存在着沟通上的障碍。其影响原因既有外界噪声,也有内部各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双方在语言能力、知识素养、兴趣爱好、社会经历等到方面存在差异引起沟通障碍;双方在服务过程中人际交往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双方在学科知识和学科地位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以及双方在沟通环境及时空距离等方面引起的沟通障碍。
3.4 服务形式欠缺感染说服力
在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借阅过程中,读者都是通过文字、图像等文献资料汲取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虽然图书能够丰富读者的知识层面、文化需求,开发读者的想像能力及创造能力,但无法满足读者直接跟作者见面进行互动交流的愿望,既便是有学者或专家亲临现场,进行专场讲座,但也是专家讲授,读者倾听,现场交流的时间和内容是极为有限的,达不到面对面进行现身说教对读者产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启示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传播的重要基地,已成为科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学科服务、知识创新的重要环境。因此图书不仅需要开发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静态文献信息资源,更要注重收集、开发最新产生的即时性和跟踪性的动态信息资源,提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服务,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特别是科研型、决策型用户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惟有创新才有出路,“Living library’’就是新形势下,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创新活动的新亮点。
4.1 “living library”为学科服务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资源
“living library”创建学科服务更大的信息空间与交流平台,呈现出更为开放的特点。在以往的学科服务实践中,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能够重视各专业学科的资源建设,深入院系征求读者意见及信息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但依然难以引起读者主动参与的兴趣。而“Living book”的出现,对于读者来说却具有着的巨大的吸引力。“Living book”做为一种活体资源,其特点更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同时也具有更大的空间去与读者交流各种在社会上、专业上、学科内容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及看法,读者阅读的不是一本本文字图书,而是一个个具有生命体征、思维灵活的人,这种开放的交流互动方式,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的效果也同样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读者学习、科研、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提高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2 “living library”为学科服务提供了最大的精神保障
“living library”将图书馆变成一个精神的雅园,为学科服务长期开展提供最大的保障。它依托图书馆在读者中良好的信誉,积极为读者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搭建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广泛交流的平台,营造学习与交流与沟通的环境,极大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变学校的学习风气,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倡导作用。“living library’’不但追求一种平易平和的风格,通俗大众,同时也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更注重深入浅出,平等交流,力求做到雅俗共赏。这些鲜明的特点,在国外不但备受赞誉,受到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备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4.3 “Living library”为学科服务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living library”是一场交流的沙龙。它依托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平台,将学科服务强调为一种文化的全民参与性,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学习阅读的机会,也为读者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搭建了平台,读者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下面对面的、平等地探讨问题,起到了“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作用。这种开放式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观点的碰撞与文化的交流。由于它倡导大学图书馆用户的志愿服务精神,力求形成良好的奉献与互动的学习氛围,因此,也可以说“Living library”创建了更加亲和与活跃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创建新时期大学图书馆增添了一抹炫丽的色彩。
4.4 “living library”促进高校学科服务更加和谐的发展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依靠图书达到目的,阅读者获取信息是单方面的,“Living library”更多的是组织人与人之间的阅读,将书与人的含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阅读者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在启发、激励着更多的“livingbook",它的分享是双方的、互赢的,“Living library”不仅拓展了图书馆阅读的内涵与社会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目的。将“Living library”引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通过学科针对性的服务,促进沟通与交流,使读者与馆员有了即时的互动,立即体现服务效果,及时提高服务质量,对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双方都有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效应,“Living library”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与方式,不仅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个亮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学科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Sonia Bolle.A“living library”that opensminds[EB].http://www. latimes.com/entertainment./la-caw-word-play16;2008now16,1,2935412.story,2009-09-07.
[2]http://living;library.org/activities/[EB].2009-11-15.
[3]瑞典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活体图书”[EB].http://www.north-news.cn/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72,2009-10-17.
[4]Today Morning Express 2005-08-21.
[5]活人图书[EB/OL].http://tsg.sjzc.edu.cn/dzxh/Article-Show.asp?ArticleID=924,2009-04-20.
[6]真人图书馆(Living Library)/真人图书/(Human Book)[EB/OL].http://www.lis.tw/profiles/blogs/zhen-ren-tu-shu-guan-living,2009-04-20.
[7]A Living Library And Living Books[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r/090401/20/94454-2990537.html,2009-04-19.
[8]2008年上海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EB].http://www.lib.sjtu.edu.cn/sdls/,2009-09-22.
[9]刘云英,Living library——一种背后型的服务模式[J],现代情报,2010,(4):82-86.
[10]熊太纯,国外“Living library”服务进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4):97-99.
[11]刘素清,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0,(4):35-37.
[12]李秋之,基于知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实践分析[J],情报科学,2009,(7):1062-1066.
[13]吴文花,试论高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9,(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