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苦难中开出的那朵红玉兰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维熙,1933年生于河北,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北国草》《走向混沌》等。从维熙一生坚持“以真为魂,以史为镜”的创作风格,注重描写当代中国的历史曲折,呈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悲情中蕴藏着多彩的人生,被誉为“共和国历史的活化石”。近日,这位享誉文坛的老作家因病去世,享年86岁。
  ● 热爱文学的偏科生
  从维熙从小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在老家河北玉田上中学时,从维熙偏科十分严重,他热爱语文,不但对课本上的知识了如指掌,还对各类文学名著情有独钟,课余时间经常写写画画;而对于数学,则完全提不起兴趣来。从维熙清楚地记得,一次上数学课时偷看小说《青青河边草》,老师悄悄走过来给了他一拳。因为数学成绩差,从维熙还成了“留级生”。
  后来,他的父母将从维熙转学到了通州,希望更好的读书环境能让从维熙变得“有出息”。但他们显然打错了算盘,离开了父母,从维熙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一头扎进了文学的世界里。
  1950年,从维熙考取了北京师范学校。当时,班里有两个男同学,一入学就关系不和睦,经常吵架,恰逢抗美援朝,学校里宣传征兵,两个人居然握手言和,一起奔赴朝鲜前线去了。这件事给了从维熙很大的启发,他将其写成了一部名为《战场去》的小说,投给了《光明日报》,很快,墨痕变成了铅字,在这份全国性的大报上,从维熙崭露头角。不仅如此,《光明日报》还给从维熙寄来了“稿费”——九斤小米。之后每每回忆至此,从维熙总会不无得意地说:“那时候还没有人民币的稿费呢!”
  ● 说真话的作家
  从1955年到1957年,从维熙相继推出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南河春晓》三部小说集,声名鹊起。此后不久,从维熙因直言写下文章被划为“右派”,从此命运轨迹发生转折。他在大墙下被关押了二十年,在延庆挖过铁矿,在津北种过水稻,在山西砖窑烧过砖……从维熙在劳改中度过了人生最黄金的时光。
  平反后他继续创作,却依旧不改正直的作风,将过去二十年历史秉笔直书,写下第一部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真实反映了监狱大墙内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折射出他們在艰苦环境和不公待遇下的真实心灵。
  他凭借一股勇气在一个偏远的邮局将手稿郑重地寄往上海,寄给他信任的老前辈巴金。那是一个非常时期,他甚至都不能确定手稿能否顺利到达《收获》编辑部。所幸它安全抵达,并在众多投稿中被巴金一眼看中,作为《收获》最近一期的头条发表。当时写这样的作品,发表这样的作品,都需要勇气。因这部作品,从维熙被誉为“大墙文学之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大墙文学”的开先河者。
  从维熙说,他文学生涯最敬重的是八个字:以真为魂,以史为镜。他对苦难的书写都是真实的,没有放大,也没有刻意隐瞒。“我一无金银可挥,二无才情可以浪掷;我的生活体察和感情积累,不允许我‘玩弄文字’。”
  ● 以善良,写善良
  除了讲真话,从维熙作品的重要特质还有,在严酷的主题中,展示生活最底层的人性之美。他不仅在平常的接触中能看到善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在被迫害的时候,他记得的也都是善良。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亲切地称呼从维熙为“老从”。他谈到自己与老从在青海的故事:“我们曾一起去青海参加活动。当时,我五岁的儿子最喜欢往老从身上爬。我儿子是很内向的。一个孩子对一个成人的选择,是最精确的。用孩子的眼光、心,去选择的人,一定是值得尊敬的。”在毕飞宇看来,善良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作品的美学特征。从维熙有发自骨子里的善,无论处境怎样,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人性的善。
  他曾经历多年最艰难困苦的生活,曾体会最深刻的绝望和人性的扭曲,但内心始终保有着温暖的阳光。“何须惆怅惜春迟,二度梅开花满枝,昔日霜尘化诗雨,朝花何妨到夕拾。”——这28个字或许是他善良和乐观精神最好的诠释。
  ● 反思与升华
  从50年代步入文坛,从维熙一直笔耕不辍,1984年以后将创作重心转向长篇小说,先后发表了《北国草》《裸雪》《走向混沌》等经典力作,83岁时,还出版了散文集《历史,从未这样》。该书是对他一生创作的历史性的总结,有的篇章写史,不可避免地涉及那个被流放的年代;有的篇章怀人,包括前辈名人、著名作家,也包括一起经历苦难的普通人;有的篇章写景,写域外名胜的壮美;还有的篇章写哲思,对战争和人性进行思考。这些文字,一如既往,真诚、深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没有改变,只是对人的认知比过去更深入、更开阔了。
  文学评论家白烨说,“他在老一辈作家中,是很有思想深度、反思力度的作家。”很多写作者会把过去经历变成历程回忆,但很少有人进行真正的反思,并且很多反思文学缺乏理想主义色彩,而从维熙恰恰强调的是理想主义,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学财富。
  如今,从维熙先生走完了他的生命之路,但他的文字将在中国长久地被阅读被流传,他的故事,已成为一个时代不会被湮灭的心声。他从苦难中采摘来的那朵红玉兰,将永远绽放着,向世人展现灵魂的高贵,展现生命的顽强和美丽。
  (一航整理)
  从维熙访谈录
  问:从年少成名,到经历7000多天的劳改生活,再到新时期重返文坛,苦难对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维熙:苦难是大学,磨砺出真知,它给我的文学营养无可估量。当然,我不希望年轻人都去受苦,尽管它对我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苦难的生活,对有些人是财富,对大多数人是灾难,是生命的损耗。
  问:在您的写作生涯中,对您影响最大的国内外作家有哪些?
  从维熙:中国的首推孙犁,外国的我喜欢屠格涅夫和梅里美。在50年代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我喜欢这些略带感伤的唯美主义浪漫派作家的作品,而且深受其影响。在劳改农场我喜欢读雨果的作品,像《九三年》《悲惨世界》,他作品中的严酷与宏大给了我力量。
  问:从文学与作家的关系出发,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学现状?
  从维熙:文学是有情物,亦是无情物。它钟情于心地真诚的作家,而疏离心猿意马的作家。我们当前面对的是一个喧嚣的商业时代和动感无穷的电子时代,文学在这样的潮汐吞吐中,如果想保存独立的生存品格,是非常艰难的。唯其艰难,才激励文学弄潮儿浪里行舟之乐。
其他文献
当代著名水彩画家华宜玉,是中国水彩画坛享有盛誉的水彩建筑画专家,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水彩画家之一,曾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华宜玉水彩画精选》一书由她的子女从她留下的多幅水彩作品及对作品的批注中,精选出219幅画作和122条批注,结集而成。  华宜玉出身书香门第,能书善画的传统教育使她从小受到中国书画艺术的熏陶,产生了对绘画的兴趣,也给她的审美观打上了根深蒂固的“中国风”烙印。成年后,虽饱
期刊
春天  是一棵小树苗  雨水将它滋润  微风使它美丽  春天努力向上  長成一棵大树  长成一片森林  春天背着希望长大  结出的果实  是一缕缕阳光
期刊
电影《少年的你》火了,人们以“惊艳”来形容易烊千玺的演技。随着影片上映,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向这个少年涌来。  《少年的你》讲述了一场高考前夕的校园意外,改变了两个少年的命运。陈念(周冬雨饰)性格内向,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头。而同班同学的意外坠楼牵扯出一连串不为人知的校园欺凌故事,陈念也被一点点卷入其中……在她最孤独的时刻,一个叫“小北”(易烊千玺饰)的少年闯入了
期刊
小时候,经常会路过家附近的书法学社。看到里面的老师在写行书,那一撇一捺、一招一式似在演练太极拳,行云流水,出神入化,我常常会看得入迷,久久不愿离去。那时起,一个梦想便在我小小的心中播下了种子。  七岁那年,我进入书法学社。手捧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站在书桌前,用幼小的手握住粗粗的笔杆。别看毛笔轻轻,柔弱的笔尖却像一个无法捕捉的精灵,肌肉绷得紧紧的,手臂时常酸痛,连吃饭时拿筷子都会抖动不已。随着练习
期刊
爷爷在楼顶养了一架黄瓜。普通的叶,普通的花,沿着架子攀折而上,织成一片小小的绿网。站在远处眺望,绿色的黄瓜架与周遭五彩缤纷的花架和银光泛泛的衣架相比,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闯进了繁华大都市,格格不入。  为此,父亲多次提出拆除黄瓜架的建议,总被操着一口方言的爷爷驳回:“我的黄瓜长得那么好,拆什么拆!”  迫于爷爷的威严,父亲暂时放弃了这一计划。绿色的黄瓜架暂有了憩息之地。  是夜。电光雷鸣,大雨倾
期刊
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那个时候是我大学毕业的最后一个月,从学校里走出来,走向一辆捷达车。剧组的制片坐在里面,等着送我去片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对于我来说是穿越了两个世界。  上高中的时候,我拍了《爱情麻辣烫》,演我自己——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虽然当时我自认为我真的不适合当演员,但是拍戏这件事,还是觉得挺好玩的。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倚天屠龙记》的导演看到了我的一张照片,就让我去演周芷若。哇,终
期刊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交通诗歌运动”上,出现了第一首中国现代诗《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让人惊讶的是它竟出自十五岁女孩姜馨贺之手:在路过沙漠的/火车上/我加了一个/维吾尔族哥哥的微信/回到深圳互相问候/结果我不懂维文/他不懂汉文/语音也听不懂/就只好发表情……这项有着30年历史的诗歌运动每年发布两次,每次只有四五首从世界各国精心遴选出的诗歌能获展出,此前展出的中国作品只有唐诗和老子的名言。  姜馨贺
期刊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童话《烧火工》里,主人公萨沙来到世界尽头,向负责点燃太阳的烧火工求助,请他“救救自己心爱的冰儿”,由此引发一个温暖的故事。  烧火工必须日复一日地捕鲸、炼鲸油,用鲸油点燃太阳,以这种笨拙而孤独的方式给世界带来光明。造火箭、登天、擦星星、捕鲸、下矿井、炼鲸油……这些用文字描写出来的视觉奇观,应该如何用画面来呈现呢?这是插画师BUTU反复思考的问题。她受邀为《烧火工》创作绘本,遇到
期刊
看完《灌篮高手》这部热血动漫以后,我觉得樱木花道和流川枫简直是地球的南北两极。  樱木花道的性格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他属于不良少年,但充满青春热血,敢爱敢恨。如果我们以平常的眼光来看,他无疑是一个失败者,至少与流川枫相比确实如此。流川枫虽然比樱木花道矮,但1.87米的身高也满足了作为“高富帅”的其中一个条件——高。其次,帅不帅?许多女生说,认真做一件事的男生最有魅力,那么流川枫偏执又努力的性格,加
期刊
少年时期,我曾经在老师严格督教下,长期练习读谱:从辨认音高、节拍,理解旋律、调性和拍号的意义,到学习和声的各声部如何在乐谱上混合起来。  读谱练习中,老师常常讲起一些知名指挥家的神奇轶事。他们读谱一读不忘,再复杂、再难的管弦乐总谱都能牢记在心。我后来也曾在电影里看到镜头上莫扎特拿起乐谱,背后镜外声马上响起丰沛厚实的交响乐曲,仿佛莫扎特视觉里的乐谱,直接就转化成听觉上实现了的音乐。  我一直困扰了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