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是客观情况,老师必须理性看待,科学应对。特别是在初中数学阶段,该时期是学生数学基础夯实和思维习惯培养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期,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教育,确保其学习的成果。而针对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业基础、能力素养和性格特点方面存在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应当把分层教学的理念与手段合理地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才能是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也是对学生负责的宗旨所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做好预习;小组合作;作业分层
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必须协同存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式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匹配,按照学生的一些特有属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初中数学本身具有难度,学生因为性别、年龄和接受教育的基础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理解能力、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应用能力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数学教材内容也有着明显的层次划分,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在初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尤为必要的。
一、在学习准备阶段分层引导,强基固本
良好的预习准备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提前明晰教学思路,做好准备,及时调整好心态,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预习要和老师的导学工作紧密相连,同时还要按照分层、分区块的路径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比如,在设计预习任务的时候,就要对学生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数学功底进行摸排,分批次、分难度地预留学习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把预习难度和深度适当地提升一些,而薄弱的学生以概念理解掌握和基本的运用为主,做到梯次推进。当然不同的预习成果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老师的课堂讲授也要与前期的准备环节衔接到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本身的层次上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他们有能力去应对,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也会提升,如果老师再加入趣味性的引导性问题,会进一步活跃前期的预习氛围,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对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该方程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综合应用能力必定处在不同层次,那么老师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并对学生同步开展分层。对于基础较为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让其直接从课后的实际题目入手,看是否能够先人一步,找到解决的方法,列出对应的等量关系,而后再以问题为导向,查缺补漏,记录下薄弱点,待老师讲课过程中集中精力去攻克。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就可以先设置一些简单的生活性问题,帮助其构建起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再从基本的顺向思维入手,让他们先掌握基础的运用方法,待到正式课堂上再进行针对性的巩固和加强。这样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预习效果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為正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合理编制小组,开展合作式教学
运用小组教学法是课堂开展分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摸排之后,按照差异化、个性化和互补性原则,合理地编制学习小组,并实施动态的调整,让学生之间能够有序流动,增强小组的活力、生命力。小组内部成员的成绩通常按照高低层次来搭配,这样可以起到相互帮助的传帮带作用,也能够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充分的碰撞,形成新的创新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后进生的一种鞭策,后进生在优秀同学的影响下能更主动地提升个人的水平,以便更好地融入团队组织,同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以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幂次方”的运算教学为例,因为幂的运算与一次幂的数学运算在法则和规律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有一定的转换过程,难度较高。这时老师就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并按照教材的内容设置,按照从低到高的难度为每个小组设置任务,率先达成目标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的互动式课堂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都为了一个可以看到的即期目标而努力,同时团队内部优秀学生为了实现集体的荣誉,也会主动帮扶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状态,推动了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巩固练习分层设置,顺次提升学生水平
学生学习新知识后需要巩固和训练,温故而知新。但是因为前期在预习和上课环节都实施了分层教学,因此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迫切改变落后学生的现状,而要在作业训练上继续实施分层,先从基础入手,不断提升练习难度,稳扎稳打地提升后进学生的学业能力,这样既照顾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也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温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释放。
四、结语
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地开展分层教学,以筑牢基础为主,再循序渐进地巩固和强化,做到实事求是,因人而异,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最生动诠释。
参考文献:
[1]张袁锋.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17).
[2]孙星.研究分层教学模式 促进核心素养生成[J].数学教学通讯,2019(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做好预习;小组合作;作业分层
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必须协同存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式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匹配,按照学生的一些特有属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初中数学本身具有难度,学生因为性别、年龄和接受教育的基础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理解能力、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应用能力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数学教材内容也有着明显的层次划分,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在初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尤为必要的。
一、在学习准备阶段分层引导,强基固本
良好的预习准备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提前明晰教学思路,做好准备,及时调整好心态,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预习要和老师的导学工作紧密相连,同时还要按照分层、分区块的路径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比如,在设计预习任务的时候,就要对学生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数学功底进行摸排,分批次、分难度地预留学习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把预习难度和深度适当地提升一些,而薄弱的学生以概念理解掌握和基本的运用为主,做到梯次推进。当然不同的预习成果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老师的课堂讲授也要与前期的准备环节衔接到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本身的层次上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他们有能力去应对,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也会提升,如果老师再加入趣味性的引导性问题,会进一步活跃前期的预习氛围,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对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该方程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综合应用能力必定处在不同层次,那么老师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并对学生同步开展分层。对于基础较为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让其直接从课后的实际题目入手,看是否能够先人一步,找到解决的方法,列出对应的等量关系,而后再以问题为导向,查缺补漏,记录下薄弱点,待老师讲课过程中集中精力去攻克。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就可以先设置一些简单的生活性问题,帮助其构建起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再从基本的顺向思维入手,让他们先掌握基础的运用方法,待到正式课堂上再进行针对性的巩固和加强。这样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预习效果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為正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合理编制小组,开展合作式教学
运用小组教学法是课堂开展分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摸排之后,按照差异化、个性化和互补性原则,合理地编制学习小组,并实施动态的调整,让学生之间能够有序流动,增强小组的活力、生命力。小组内部成员的成绩通常按照高低层次来搭配,这样可以起到相互帮助的传帮带作用,也能够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充分的碰撞,形成新的创新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后进生的一种鞭策,后进生在优秀同学的影响下能更主动地提升个人的水平,以便更好地融入团队组织,同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以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幂次方”的运算教学为例,因为幂的运算与一次幂的数学运算在法则和规律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有一定的转换过程,难度较高。这时老师就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并按照教材的内容设置,按照从低到高的难度为每个小组设置任务,率先达成目标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的互动式课堂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都为了一个可以看到的即期目标而努力,同时团队内部优秀学生为了实现集体的荣誉,也会主动帮扶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状态,推动了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巩固练习分层设置,顺次提升学生水平
学生学习新知识后需要巩固和训练,温故而知新。但是因为前期在预习和上课环节都实施了分层教学,因此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迫切改变落后学生的现状,而要在作业训练上继续实施分层,先从基础入手,不断提升练习难度,稳扎稳打地提升后进学生的学业能力,这样既照顾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也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温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释放。
四、结语
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地开展分层教学,以筑牢基础为主,再循序渐进地巩固和强化,做到实事求是,因人而异,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最生动诠释。
参考文献:
[1]张袁锋.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17).
[2]孙星.研究分层教学模式 促进核心素养生成[J].数学教学通讯,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