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期的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过程中,突出的有三大思潮:终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这三大思潮中,荡涤了传统教育的痼疾、弊病,引领了国际教育的发展走势,促进了各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由此来谈论我国全纳教育的初探。
关键词:全纳教育 策略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是从把残疾人进而到把所有特殊儿童如天才学生、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学生、存在学校失败威胁的学生纳入到普通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教育追求,是在公平、平等等民主理念基础上,针对提高特殊需要群体的社会适应性,为其出发点和目的;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在与终生教育、全民教育、整体教育等国际教育新理念的相互交融、促进和支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是在国际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逐渐呈现的[1]。
一、国外教育的认识
1、提出全纳教育的背景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联合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大会”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提出“全纳教育”【2】。全纳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国1950年代的民权运动,更远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二战以后,美国民权运动者提出了“分开就是不平等”的口号,要求不同种族、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全纳教育就是在这股民权运动中,与种族问题、妇女权益问题、儿童问题等社会问题一道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发展起来的,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与特殊教育向纵深发展紧密相连的。
2、全纳教育的内涵
(1)全纳教育的目的:
全纳教育强调尽可能的为残疾人平等参与普通教育提供机会,但是也留出人们自主选择的可能,并且允许给需要的人提供特别的帮助和设备。全纳是欢迎多样化让所有学生受益而不仅仅针对那些被排斥者,为那些在学校里感觉被排斥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或为某些类型的孩子做特别安排而不排斥他们仅仅对特殊教育的改革,还是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系统的改革仅仅回应多样化,同时也提高对所有学生的教育质量仅涉及特殊学校,而还可能是为普通学校的学生提供额外帮助仅仅满足残疾儿童的需要以一个孩子为代价来满足另一个孩子的需要。
(2)全纳教育的特点:
a、全纳是一个多样化过程。
b、全纳关注对障碍的识别和消除。
c、全纳是所有学生到位、参与并取得成就。
d、全纳还意味着重点关注那些被边缘化、被排斥化以及学习成绩不良的高危群体。
二、我国学者对全纳教育的认识及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1、我国学者对全纳教育的认识
全纳教育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论争。从这一侧面反映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合理性。我国学者也认为全纳教育的理念是值得追求的,他们认为无论全纳教育是作为思潮还是实践,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理解和实践的加深而逐渐发展和完善。
(1)全纳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规定:作为全纳性的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情感、社会、语言及其它情况。”这里指的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与童工,”边远地区及游牧民族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及其他处境不利的儿童。全纳教育是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斥任何人。
(2)全纳教育是个性化的、使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
全纳教育认为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特殊需要教育 。
(3)全纳教育是合作化的教育
全纳教育的要义是使所有儿童都能在普通学校中接受适合其本身的教育,而“他们的成功有赖于各方的协同努力”。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合作。其次是学生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
2、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我国从1989年久开始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然而至今没有提升到全纳教育的高度,全纳教育的重点还是落实到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残疾人方面。
三、全纳教育在我国实施的实践反思
目前,我国对全纳教育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对全纳教育的接受与实施,主要体现于“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教改实验在我国进行的10余年中不仅有利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协作,而且促进了普通教育地和特殊教育的有机结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全纳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实施的起始阶段,随着教育实践的开展,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
1、社会对实施全纳教育全方位的支持和认可度不够
我国当前社会各界对实施全纳教育的支持和认可程度不够,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全纳教育的法令、法规,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去办好全纳学校,使得全纳学校流于形式。依据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特殊儿童家长,还是正常儿童家长,他们对随班就读都心存疑虑,态度总体上是消极的。一句话,没有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与认可,开展全纳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体现教育公平就成为一个漂亮而无任何实际价值的口号。
2、全纳教育师资缺乏
在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全纳教师是直接从普通班级转过来的,没有接受必要的训练,缺乏实施全纳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技能技巧等,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实践中,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比比皆是。即使是经过培训的全纳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切从头做起,如了解各类学生的特点,进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等等,其困难不言而喻。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在“八五”期间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在全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平均不得低于15%;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省级政府的教育投入应占财政支出的20%以上的目标。时至今日,这个目标仍没有得到落实。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育经费筹集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随意性行为较多。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全纳教育的顺利开展。不仅如此,即使是有限的教育经费,其分配也不尽合理。如有些地区挪用经费,进入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应该享有的一些合法教育权益由于经费欠缺而而得不到保障,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有些地区拖欠、克扣教师工资等,使得教师不能按行工作,全纳教师流失现象普遍,无法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直接影响着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水平。
4、全纳教育在我国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教育机会难以均等
虽然 ,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地区实施随班就读,使得部分儿童向正常儿童一样获得首教育的权利,多种特殊需要的不同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享受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待遇,实现了有教无类;但并没有真正实现全纳教育的的基本理念,突出表现在‘我国随班就读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当一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全纳学校没有进行正常教学必备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只抓普及不讲提高,“随班就读”或“随班就做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四、我国全纳教育的应对策略
针对全纳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学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1、根据目前随班就读师资培养目标,利用社会力量,拓宽培养途径,扩大培训对象
培训的师资来源,除特殊教育的教研人员外,应由医学领域、卫生领域、民政及康复领域的人员参与,他们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生理、缺陷补偿和职业指导有出色的研究,不应把这些宝贵的资源排除在师资培训的门外;同时一些社会办学和研究机构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在进行师资培训时,同样也该发挥他们的作用;请有成就的教科人员传授知识与经验,到有关机构观摩、见习,建立部门之间、教研机构中的广泛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并就教学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典型案例进行会诊讨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2、发挥特殊学校的资源中心作用,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咨询
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有丰富的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与实践,有较好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工具,有小班授课、各种专用教具等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充分发挥特殊学校及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在管理科研、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他们在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中的基地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讲学和观摩的形式,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具体、形象而直接的培训,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相互联系和交流提供条件和机会。
3、注重培养随班就读教师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
随班就读的对象的情况千差万变,绝不能照搬一种教育原理和方法,更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多种理论知识。在分析研究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己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包括个别教育计划、修订教材、变换教学形式等方法,创设教学环境等。这要求随班就读教师对有关特殊教育的心理、医学等方面的理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
4、培养随班就读教师树立“大特殊教育”的观念
现代社会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育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教师的工作不可能再是封闭的,而必修是开放的;不能再只靠个人力量来搞,而是必须获得各方面资源、有各方面参与、接受各方面帮助。随班就读教师要树立大特殊教育观念,将自己在微观环境所从事的特殊工作置于特殊教育整个领域的宏观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中,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成就充实、提高自己、做科研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黄志成.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2001,(01)
[2]黄志成.全国教育展望[J].2003年5月
[3]陈云英.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4]陶德琴.中国特殊教育[J],1999年第2期
[5]仲建维.全纳教育定义与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3,(5)
关键词:全纳教育 策略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是从把残疾人进而到把所有特殊儿童如天才学生、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学生、存在学校失败威胁的学生纳入到普通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教育追求,是在公平、平等等民主理念基础上,针对提高特殊需要群体的社会适应性,为其出发点和目的;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在与终生教育、全民教育、整体教育等国际教育新理念的相互交融、促进和支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是在国际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逐渐呈现的[1]。
一、国外教育的认识
1、提出全纳教育的背景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联合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大会”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提出“全纳教育”【2】。全纳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国1950年代的民权运动,更远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二战以后,美国民权运动者提出了“分开就是不平等”的口号,要求不同种族、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全纳教育就是在这股民权运动中,与种族问题、妇女权益问题、儿童问题等社会问题一道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发展起来的,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与特殊教育向纵深发展紧密相连的。
2、全纳教育的内涵
(1)全纳教育的目的:
全纳教育强调尽可能的为残疾人平等参与普通教育提供机会,但是也留出人们自主选择的可能,并且允许给需要的人提供特别的帮助和设备。全纳是欢迎多样化让所有学生受益而不仅仅针对那些被排斥者,为那些在学校里感觉被排斥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或为某些类型的孩子做特别安排而不排斥他们仅仅对特殊教育的改革,还是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系统的改革仅仅回应多样化,同时也提高对所有学生的教育质量仅涉及特殊学校,而还可能是为普通学校的学生提供额外帮助仅仅满足残疾儿童的需要以一个孩子为代价来满足另一个孩子的需要。
(2)全纳教育的特点:
a、全纳是一个多样化过程。
b、全纳关注对障碍的识别和消除。
c、全纳是所有学生到位、参与并取得成就。
d、全纳还意味着重点关注那些被边缘化、被排斥化以及学习成绩不良的高危群体。
二、我国学者对全纳教育的认识及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1、我国学者对全纳教育的认识
全纳教育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论争。从这一侧面反映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合理性。我国学者也认为全纳教育的理念是值得追求的,他们认为无论全纳教育是作为思潮还是实践,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理解和实践的加深而逐渐发展和完善。
(1)全纳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规定:作为全纳性的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情感、社会、语言及其它情况。”这里指的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与童工,”边远地区及游牧民族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及其他处境不利的儿童。全纳教育是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斥任何人。
(2)全纳教育是个性化的、使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
全纳教育认为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特殊需要教育 。
(3)全纳教育是合作化的教育
全纳教育的要义是使所有儿童都能在普通学校中接受适合其本身的教育,而“他们的成功有赖于各方的协同努力”。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合作。其次是学生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
2、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我国从1989年久开始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然而至今没有提升到全纳教育的高度,全纳教育的重点还是落实到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残疾人方面。
三、全纳教育在我国实施的实践反思
目前,我国对全纳教育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对全纳教育的接受与实施,主要体现于“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教改实验在我国进行的10余年中不仅有利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协作,而且促进了普通教育地和特殊教育的有机结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全纳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实施的起始阶段,随着教育实践的开展,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
1、社会对实施全纳教育全方位的支持和认可度不够
我国当前社会各界对实施全纳教育的支持和认可程度不够,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全纳教育的法令、法规,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去办好全纳学校,使得全纳学校流于形式。依据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特殊儿童家长,还是正常儿童家长,他们对随班就读都心存疑虑,态度总体上是消极的。一句话,没有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与认可,开展全纳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体现教育公平就成为一个漂亮而无任何实际价值的口号。
2、全纳教育师资缺乏
在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全纳教师是直接从普通班级转过来的,没有接受必要的训练,缺乏实施全纳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技能技巧等,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实践中,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比比皆是。即使是经过培训的全纳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切从头做起,如了解各类学生的特点,进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等等,其困难不言而喻。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在“八五”期间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在全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平均不得低于15%;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省级政府的教育投入应占财政支出的20%以上的目标。时至今日,这个目标仍没有得到落实。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育经费筹集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随意性行为较多。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全纳教育的顺利开展。不仅如此,即使是有限的教育经费,其分配也不尽合理。如有些地区挪用经费,进入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应该享有的一些合法教育权益由于经费欠缺而而得不到保障,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有些地区拖欠、克扣教师工资等,使得教师不能按行工作,全纳教师流失现象普遍,无法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直接影响着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水平。
4、全纳教育在我国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教育机会难以均等
虽然 ,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地区实施随班就读,使得部分儿童向正常儿童一样获得首教育的权利,多种特殊需要的不同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享受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待遇,实现了有教无类;但并没有真正实现全纳教育的的基本理念,突出表现在‘我国随班就读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当一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全纳学校没有进行正常教学必备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只抓普及不讲提高,“随班就读”或“随班就做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四、我国全纳教育的应对策略
针对全纳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学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1、根据目前随班就读师资培养目标,利用社会力量,拓宽培养途径,扩大培训对象
培训的师资来源,除特殊教育的教研人员外,应由医学领域、卫生领域、民政及康复领域的人员参与,他们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生理、缺陷补偿和职业指导有出色的研究,不应把这些宝贵的资源排除在师资培训的门外;同时一些社会办学和研究机构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在进行师资培训时,同样也该发挥他们的作用;请有成就的教科人员传授知识与经验,到有关机构观摩、见习,建立部门之间、教研机构中的广泛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并就教学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典型案例进行会诊讨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2、发挥特殊学校的资源中心作用,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咨询
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有丰富的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与实践,有较好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工具,有小班授课、各种专用教具等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充分发挥特殊学校及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在管理科研、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他们在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中的基地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讲学和观摩的形式,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具体、形象而直接的培训,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相互联系和交流提供条件和机会。
3、注重培养随班就读教师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
随班就读的对象的情况千差万变,绝不能照搬一种教育原理和方法,更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多种理论知识。在分析研究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己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包括个别教育计划、修订教材、变换教学形式等方法,创设教学环境等。这要求随班就读教师对有关特殊教育的心理、医学等方面的理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
4、培养随班就读教师树立“大特殊教育”的观念
现代社会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育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教师的工作不可能再是封闭的,而必修是开放的;不能再只靠个人力量来搞,而是必须获得各方面资源、有各方面参与、接受各方面帮助。随班就读教师要树立大特殊教育观念,将自己在微观环境所从事的特殊工作置于特殊教育整个领域的宏观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中,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成就充实、提高自己、做科研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黄志成.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2001,(01)
[2]黄志成.全国教育展望[J].2003年5月
[3]陈云英.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4]陶德琴.中国特殊教育[J],1999年第2期
[5]仲建维.全纳教育定义与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