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郑州大学通选课“选而不修”的问题,我们围绕郑州大学通选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选课动机四个方面,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深入分析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发现我校通选课存在着课程数量不足、课程种类失衡、教师授课方式与授课态度有待改进、学生选课动机不纯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郑州大学的通选课设置有所帮助。
【关键词】:通选课;选而不修;课程设置
一、前言
“通选课”即“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简称,是我国为了重建通才教育,顺应世界通识教育潮流,培养高质量人才,而兴起的一种通识教育的模式。自1999年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以来,郑州大学的通选课设置已有15年的历史。15年来郑州大学的通选课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正向着精致化方向前进。
然而根据我们的亲身经历以及实际观察发现,通选课“选而不修”的现象成为阻碍我校通识教育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通选课的“选而不修”指:学生名义上选择了某类课程,实际上并不参与正常的课程学习,出勤率极低(本研究将学生个人一个学期通选课出勤率低于55%的情况定义为“选而不修”)。这一现象使我校的通选课教学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些老师不得不靠点名签到的方式来保障听课人数。很明显,此现象违背了通选课设立的初衷,无法保证通识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计划对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我校通选课的课程设置建言献策。
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中我们发现,尽管学者们对通选课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能力、学生选课动机、学校对通选课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很全面,但有的方面论述的较为笼统,很难对我校的通选课设置提出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因此,我们小组决定从“选而不修”问题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我校通选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选课动机四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以期改善我校通选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并对我校的通选课建设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为全面,得出的结论更为合理,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阅读和整理,我们完成了文献综述的编写工作,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我们的研究内容(四个因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选课动机,确定了我们的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2012级至2014级本科生。
2.问卷调查法:在调查法中,我们围绕着四个因子设计了以郑州大学通选课“选而不修”问题为主题的问卷,对我校12级至14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正式发放问卷70份,共收回60份有效问卷。我们将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必要的数据整理,经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3.比较研究法: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是北京大学。选择原因是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我校相同,都实行的是通选课模式,且我校与北大一样都属于综合性大学,教学资源丰富。我们主要通过通选课课程数量、课程种类、课时分配、学分安排、教学质量、教师质量等六个方面来比较两校的通选课情况。对比结果十分鲜明,北京大学通选课的建设实施经验对我校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调查法所得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所取得的成果,发现我校通选课存在着课程数量不足、课程种类失衡、教师授课方式与授课态度有待改进、学生选课动机不纯等问题。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的情况和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1.我校通选课课程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在与北京大学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北京大学的课程数量虽然与我校的课程数量相差不大,每学期总共有120余门,但是在比较了在校生人数之后(我校在校本科生4.9万余人,北大在校本科生1.4万余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二者之间的差距。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认为通选课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学生仅占10%,而有65%的学生觉得我校当前的通选课不能满足或只能部分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此可知,我校通选课课程数量过少,无法满足4.9万在校本科生的需求。
由于通选课课程数量有限,我校存在着“抢课”的传统,在选课时期,热门的课程都是在开选后的几分钟内被选完,而那些运气不佳的学生只好选择自己不感兴趣或根本不了解的课程,这就为“选而不修”埋下了伏笔。
2.我校通选课课程种类设置失衡。
我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比例过大,而科学技术类课程太少(人文类课程占通选课总数的46.2%,而科学类的通选课只占11.5%)。在对“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选修课”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6.67%的学生选择了文学艺术类,选择历史哲学类与经济管理类的的学生占31.76%,而选择科学技术类的仅占18.33%。很明显在我们文理生兼半(文科生51.67%、理科生25%、工科生23.33%)的样本中,有过多的文科学生选择了人文类通选课,这一现象的造成与我校通选课课程种类设置失衡有着密切关系。
我校理工科院系开设的通选课太少,这即不符合我校以理工科著称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不符合通识教育“扩宽基础、沟通文理”的主旨。
3.我校通选课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授课方式有待提高。
在对“你认为通选课老师的课件是什么时候制作”的问题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33.33%的学生选择了“很久之前,看起来就有历史感,案例陈旧”的选项,而认为老师的课件是“刚刚更新的,实时性很高”的同学只占10%。教师课件更新缓慢,即让我们看到了通选课教学内容的实时性不高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是不认真的。
在“你会因什么样的原因而逃课”问题的调查中有26.67%的学生会因“老师讲的差,学不到知识”而逃课;而在多选题“你喜欢什么风格的选修课老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是“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吸引学生,不关注出勤率”、“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学习”和“新潮开放、平易近人”等选项。在我们的样本中有36.67%的学生属于我们定义的“选而不修”,因此我们可以推知他们的“选而不修”与老师的授课方式刻板、授课能力不高有着某种联系。 4.我校本科生的选课动机不纯,存在盲目性和功利化倾向。
在通选课的选择上,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动机,而学生们的选课虽然有个人兴趣和实用性的考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功利性。在多选题“你在选课时的依据是什么”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有56.67%的学生选择了“从他人口中了解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讲课风格”,有30%的学生选择了“学分的多少”。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选课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倾向,选课动机的不纯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待通选课的态度,最终造成了通选课的“选而不修”。
四、建议及意见
针对我校通选课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查阅资料及讨论后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希望能改善我校通选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并对我校的通选课建设有所帮助。
1.丰富学校通选课课程种类,增设理工类课程,保持通选课学科种类的平衡。
针对我校通选课课程种类失衡的现状,以及结合通识教育“拓宽基础,沟通文理”的宗旨,我校必须丰富学校通选课的课程种类,增加理工类,科学类、实践类的课程数量,保持通选课学科种类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通选课课程数量,适当的拓展通选课的学习广度和深度。
针对我校通选课课程数量不足的问题,我校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通选课课程数量。我校是拥有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有104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条件来增设和优化通选课。我校应充分调动各院系教师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通选课数量,扩宽通选课深度与广度。
3.加强对学生选课的课前指导,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据调查可知,我校对学生选课的课前指导较少,学生对通选课的内容缺乏了解,很难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作出选择。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因为经验少、阅历浅,选课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一定的功利性。针对这个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应向学生详尽公布通选课任课教师的资历、课程大綱以及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选课的课前指导,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而不是盲选盲修。
4.学校应重视通选课教师的在职培训,改进教师授课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端正教师的授课态度,以提高通选课的教学质量。
针对我校通选课教师授课态度、授课方式有待提高的问题,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重视教师授课方式、授课态度的改进。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来改进授课方式,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端正授课态度。
结语:以上就是我们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这一结果是我们小组合作的产物,也是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我们为母校的发展提出的一些设想,希望能够对母校通选课的改革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翼星.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11-03-20(02):96-101
[2]高珺.郑州大学通选课的现状及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2014(11):226-228
【关键词】:通选课;选而不修;课程设置
一、前言
“通选课”即“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简称,是我国为了重建通才教育,顺应世界通识教育潮流,培养高质量人才,而兴起的一种通识教育的模式。自1999年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以来,郑州大学的通选课设置已有15年的历史。15年来郑州大学的通选课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正向着精致化方向前进。
然而根据我们的亲身经历以及实际观察发现,通选课“选而不修”的现象成为阻碍我校通识教育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通选课的“选而不修”指:学生名义上选择了某类课程,实际上并不参与正常的课程学习,出勤率极低(本研究将学生个人一个学期通选课出勤率低于55%的情况定义为“选而不修”)。这一现象使我校的通选课教学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些老师不得不靠点名签到的方式来保障听课人数。很明显,此现象违背了通选课设立的初衷,无法保证通识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计划对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我校通选课的课程设置建言献策。
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中我们发现,尽管学者们对通选课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能力、学生选课动机、学校对通选课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很全面,但有的方面论述的较为笼统,很难对我校的通选课设置提出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因此,我们小组决定从“选而不修”问题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我校通选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选课动机四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以期改善我校通选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并对我校的通选课建设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为全面,得出的结论更为合理,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阅读和整理,我们完成了文献综述的编写工作,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我们的研究内容(四个因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选课动机,确定了我们的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2012级至2014级本科生。
2.问卷调查法:在调查法中,我们围绕着四个因子设计了以郑州大学通选课“选而不修”问题为主题的问卷,对我校12级至14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正式发放问卷70份,共收回60份有效问卷。我们将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必要的数据整理,经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3.比较研究法: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是北京大学。选择原因是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我校相同,都实行的是通选课模式,且我校与北大一样都属于综合性大学,教学资源丰富。我们主要通过通选课课程数量、课程种类、课时分配、学分安排、教学质量、教师质量等六个方面来比较两校的通选课情况。对比结果十分鲜明,北京大学通选课的建设实施经验对我校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调查法所得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所取得的成果,发现我校通选课存在着课程数量不足、课程种类失衡、教师授课方式与授课态度有待改进、学生选课动机不纯等问题。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的情况和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1.我校通选课课程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在与北京大学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北京大学的课程数量虽然与我校的课程数量相差不大,每学期总共有120余门,但是在比较了在校生人数之后(我校在校本科生4.9万余人,北大在校本科生1.4万余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二者之间的差距。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认为通选课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学生仅占10%,而有65%的学生觉得我校当前的通选课不能满足或只能部分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此可知,我校通选课课程数量过少,无法满足4.9万在校本科生的需求。
由于通选课课程数量有限,我校存在着“抢课”的传统,在选课时期,热门的课程都是在开选后的几分钟内被选完,而那些运气不佳的学生只好选择自己不感兴趣或根本不了解的课程,这就为“选而不修”埋下了伏笔。
2.我校通选课课程种类设置失衡。
我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比例过大,而科学技术类课程太少(人文类课程占通选课总数的46.2%,而科学类的通选课只占11.5%)。在对“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选修课”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6.67%的学生选择了文学艺术类,选择历史哲学类与经济管理类的的学生占31.76%,而选择科学技术类的仅占18.33%。很明显在我们文理生兼半(文科生51.67%、理科生25%、工科生23.33%)的样本中,有过多的文科学生选择了人文类通选课,这一现象的造成与我校通选课课程种类设置失衡有着密切关系。
我校理工科院系开设的通选课太少,这即不符合我校以理工科著称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不符合通识教育“扩宽基础、沟通文理”的主旨。
3.我校通选课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授课方式有待提高。
在对“你认为通选课老师的课件是什么时候制作”的问题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33.33%的学生选择了“很久之前,看起来就有历史感,案例陈旧”的选项,而认为老师的课件是“刚刚更新的,实时性很高”的同学只占10%。教师课件更新缓慢,即让我们看到了通选课教学内容的实时性不高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是不认真的。
在“你会因什么样的原因而逃课”问题的调查中有26.67%的学生会因“老师讲的差,学不到知识”而逃课;而在多选题“你喜欢什么风格的选修课老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是“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吸引学生,不关注出勤率”、“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学习”和“新潮开放、平易近人”等选项。在我们的样本中有36.67%的学生属于我们定义的“选而不修”,因此我们可以推知他们的“选而不修”与老师的授课方式刻板、授课能力不高有着某种联系。 4.我校本科生的选课动机不纯,存在盲目性和功利化倾向。
在通选课的选择上,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动机,而学生们的选课虽然有个人兴趣和实用性的考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功利性。在多选题“你在选课时的依据是什么”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有56.67%的学生选择了“从他人口中了解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讲课风格”,有30%的学生选择了“学分的多少”。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选课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倾向,选课动机的不纯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待通选课的态度,最终造成了通选课的“选而不修”。
四、建议及意见
针对我校通选课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查阅资料及讨论后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希望能改善我校通选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并对我校的通选课建设有所帮助。
1.丰富学校通选课课程种类,增设理工类课程,保持通选课学科种类的平衡。
针对我校通选课课程种类失衡的现状,以及结合通识教育“拓宽基础,沟通文理”的宗旨,我校必须丰富学校通选课的课程种类,增加理工类,科学类、实践类的课程数量,保持通选课学科种类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通选课课程数量,适当的拓展通选课的学习广度和深度。
针对我校通选课课程数量不足的问题,我校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通选课课程数量。我校是拥有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有104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条件来增设和优化通选课。我校应充分调动各院系教师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通选课数量,扩宽通选课深度与广度。
3.加强对学生选课的课前指导,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据调查可知,我校对学生选课的课前指导较少,学生对通选课的内容缺乏了解,很难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作出选择。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因为经验少、阅历浅,选课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一定的功利性。针对这个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应向学生详尽公布通选课任课教师的资历、课程大綱以及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选课的课前指导,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而不是盲选盲修。
4.学校应重视通选课教师的在职培训,改进教师授课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端正教师的授课态度,以提高通选课的教学质量。
针对我校通选课教师授课态度、授课方式有待提高的问题,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重视教师授课方式、授课态度的改进。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来改进授课方式,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端正授课态度。
结语:以上就是我们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这一结果是我们小组合作的产物,也是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我们为母校的发展提出的一些设想,希望能够对母校通选课的改革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翼星.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11-03-20(02):96-101
[2]高珺.郑州大学通选课的现状及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2014(11):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