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巴黎万花楼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ffan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是我的长辈、领导,2006年7月25日是他逝世60周年,这自然勾起了我对他的无限怀念之情。抗战胜利后,我曾在他任总编辑的大孚出版公司工作,参与编辑《行知诗歌集》,了解其中的一些内情故事。诗歌集中提及陶行知1936年的巴黎万花楼活动曾引起陶行知研究者的注意。因该事涉及隐蔽斗争战线,故不为人所知。年初,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领导来看望我,嘱我撰写回忆录。我虽年逾八五又疾病缠身,但觉得在有生之年有责任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史料写出来,以飨读者。
  《行知诗歌集》中“巴黎万花楼中法友人共庆双十节”诗,抄录如下:“自从盘古开天地,只有中国可算老前辈。说到法兰西呀,她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姐。但用自由神的眼光来看啊!越看越想越有味。小姑娘变成大姐姐,老太婆变成小妹妹,现在是欢欢喜喜的一双一对,在妹妹做寿的时候来相会,他们手拉着手要打倒和平的公敌。这联合是比宴会还宝贵……”此诗陶行知写于1936年10月10日,但巴黎万花楼是什么地方,中法友人又为何许人,一直都不为人所知。这一切须先从陶行知抗战时期在重庆创办大孚出版公司说起。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山城重庆亦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作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重要部署,在文化界又领导了建立第二、三线机构的工作。这时,陶行知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邀集了沙千里、翦伯赞、周竹安、任宗德、周宗琼等,在重庆创办了一个党的第三线出版社——大孚出版公司,一旦生活书店等被国民党封闭,它可以立即出来接替工作。创办资金由任宗德出资,抗战时期任在重庆等地办酒精厂等企业,对《新华日报》在经济上担负起长期支持的任务。当时周竹安刚从法国巴黎中共旅欧支部奉调回国。时在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馆的吴克坚(南方局常委、《新华日报》总编辑,并兼管南方局社会部)约周竹安谈话,吴认为周竹安长期在海外,身份没有暴露,如果进《新华日报》工作就不能公开活动了,现安排在南方局社会部,领导一批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情报人员,但周应有一个公开职业为掩护。为此,熊瑾玎(《新华日报》总经理)与任宗德商量后,请周竹安担任酒精厂总管理处的秘书。周竹安,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徐特立的学生,曾在徐创办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对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深为钦佩。1936年陶行知出访欧洲,在巴黎周竹安与陶行知相识,之后他们便成了志同道合的挚友。1946年春天大孚出版公司自重庆迁到上海,在爱棠路(今徐汇区余庆路)爱棠新邨13号任宗德的寓所办公。7月间时局恶化,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害。陶行知因积极投入反独裁、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被特务列为暗杀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临危不惧,说:“我等着第三枪!”陶行知虽然已下了牺牲的决心,但又感到倾注了毕生心血写就的诗稿亟待编定以交付出版。为此,他同好友任宗德商量后临时转移到爱棠新邨13号暂住,每晚都伏案整理诗稿到深夜。7月25日清晨,陶行知突患脑溢血昏厥。8时余,任宗德见陶行知未到客厅用早餐,便到楼上陶行知卧室叫他,发觉他已昏厥倒地。任宗德立即打电话向沈钧儒求救,沈钧儒立即带了医生赶来,沈老同时又向周恩来作了报告。周恩来接到报告后匆匆赶到爱棠新。不料,陶行知已濒临绝境,片刻之间就溘然逝世了。陶行知的逝世,对新创办的大孚出版公司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工作陷入停顿。周恩来了解这一情况后在马斯南路(今思南路)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紧急约见了翦伯赞、任宗德、周宗琼。周恩来在听完汇报后说:“陶行知先生的事业党要支持,大孚出版公司要继续办下去。”他当即指定翦伯赞接替陶行知出任大孚总编辑,并对相关工作作了妥善安排。
  
  为了实现陶行知的遗愿,翦伯赞与周竹安决定赶排出版《行知诗歌集》,编辑工作由周竹安与我负责,我还负责校对。约请郭沫若对诗歌集作一次校读并撰写《校后记》,直到《行知诗歌集》付印前夕我才从郭老处取到《校后记》手稿,赶紧排版发稿。我知道周竹安是建党初期的老党员,在大革命时期曾同毛泽东、柳直荀等一起从事农民运动,后又在法国巴黎工作多年。我在看诗歌集校样时读到“巴黎万花楼”,就问他巴黎万花楼有关情况,周竹安只说了一句:“当时我在巴黎万花楼管账,在那儿结识了陶行知。”1947年4月《行知诗歌集》问世,甚受读者的欢迎,发行后很快销售一空,短短时间先后印行了三次,这在当时是很为罕见的。1951年我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在筹备期间的一次社务会议上我就大孚版的《行知诗歌集》提出重版建议,因当时批判电影《武训传》涉及到陶行知,《行知诗歌集》遭到停印、停售的厄运,这是后话。之后,大孚出版公司又推出了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刘启戈翻译的《世界通史》(美国海恩著)、郭沫若的《沸羹集》与《天地玄黄》等著作,为传播进步文化作出了贡献。我曾听郭老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杂乱混沌,他的随笔杂文集便取名为《天地玄黄》。这时内战已爆发,周恩来和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同志已陆续撤回延安。到了1948年秋天,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节节败退,解放战争胜利在望。这时,吴克坚派周竹安赶赴长沙领导和平解放湖南的情报工作。临行时,周竹安嘱我留下守住大孚出版公司这个摊子,维持到上海解放。
  建国之初,我调北京三联书店工作,获悉周竹安被毛主席任命为驻保加利亚大使,便去外交部看望他,交谈中又提及《行知诗歌集》与巴黎万花楼之事。这时他告诉我说:巴黎万花楼即巴黎万花酒楼,是一家颇具规模的中式酒家。万花酒楼经理为湖南长沙人氏,见周为湖南长沙同乡,出于乡谊要他做酒楼管账。当时中共旅欧支部由吴克坚领导。吴克坚是一位在对敌隐蔽斗争战线上屡建奇功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领导人。吴克坚为湖南平江人,曾参加秋收起义,后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1932年吴受党的派遣赴莫斯科,1936年又赴巴黎,任《救国时报》总经理,同时领导旅欧华侨的统战工作。巴黎支部由何以端、周竹安负责。何为四川营山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长期从事统战、情报工作。中共旅欧支部将万花酒楼作为一个革命活动的据点,于是,吴克坚、何以端、周竹安经常在此会面商谈工作。1936年7月,陶行知受救国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出访欧洲,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主张。8月到达巴黎,即同吴克坚取得了联系,何以端、周竹安亦在座。当时他们会见的地点即巴黎万花酒楼,友人即吴、何、周等人。
  周竹安又说:在巴黎万花酒楼,陶行知同吴克坚、何以端及我,遵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多次就如何在欧洲推动抗日救国运动进行商讨。期间,陶行知因多次出入万花酒楼与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会面,引起了当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当时国民党特务非常猖狂,他们为了压制海外的抗日力量,曾在巴黎的公开集会上枪杀过我们的同志。但由于中共旅欧支部细致的工作,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因此广大华侨未被特务的枪声吓退,仍积极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们经常以聚餐宴请为由,来到万花酒楼递送情报和获取抗日救国的信息。一时,万花酒楼成为了巴黎华侨革命运动的中心。当时在法国的华侨有2000余人,他们中有工人、学生、商人等。如果巴黎的华侨工作做得好,不但可以领导全法国,而且可以推动全欧洲的抗日救亡工作。当时旅欧华侨还纷纷自发组织各种救国团体。为了进一步集中欧洲的抗日力量,吴克坚、陶行知、何以端、周竹安等共同发起倡议,同时还联络了正在巴黎的陈铭枢、王礼锡等人,组建了“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有力推动了欧洲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1936年9月20日,在巴黎召开了抗联成立大会,欧洲各国的中国留学生云集巴黎参加会议,一时盛况空前。陶行知在大会上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之再度说明》的演说,还即席创作《中华民族大团结》诗(后收入《行知诗歌集》),并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朗诵,抗日救国声势盛极一时。
  周恩来在陶行知逝世当日曾致电党中央:“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假使陶先生临终能说话,我相信他必继韬奋之后请求入党。”今天,当我们了解了陶行知在巴黎万花楼同中共旅欧支部并肩战斗的这段史料,我们会更深层次地理解周恩来称他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的含义。一转眼60年的时间过去了,吴老(克坚)、周老(竹安)均已谢世。我已届耄耋之年,且疾病缠身,不知巴黎还有万花楼吗?我真想远涉重洋,去寻访前辈当年的足迹。
  
  (2006年10月,王大象整理)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注释:①1946年,我党在南京、上海、杭州建立一个情报组织,受中情部直接领导。该情报系统由吴克坚领导,他的助手是何以端和周竹安等。于是,吴、何、周先后来到上海。
其他文献
香港看过《出水芙蓉》,不能算是“黄色影片”,陈毅说不要禁,“让那些道学家去吼一阵吧”。中共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会英语,喜欢看美国原版影片,1941年“皖南事变”脱险后暂居上海期间,他也曾到电影院看美国电影。他们的态度对美国电影在上海得到一时宽容对待不无关系。  虽然美国电影可以继续放映,但因其内容毕竟多有不符中共政策及宣传之处,因此,上海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文艺处电影室组织了包括著名演员赵丹和蓝马在内的审
期刊
钱昌照(1899—1988年),江苏常熟人,1918年在上海浦东中学毕业,1919年赴英国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22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928年,钱昌照经人推荐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2年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后国防设计委员会改建为资源委员会,钱昌照任副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民国时期钱
期刊
陈培锟(1877—1964),字韵珊,号岁寒寮主人、岁寒居士,福州人,前清翰林院编修,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民国时期曾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福建省政府代主席。1953年1月,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在全国文史馆首任馆长中,文史、诗词、书画等名家迭出,而在掌财理财方面有卓越建树者,可谓屈指可数。陈培锟应是福州一带得理财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    父子同点翰林    陈培锟出生在福州朱紫坊的一个世代
期刊
9月26日上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隆重举行著名爱国人士、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奠基人、市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海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文史馆馆员、统战系统各直属机关领导以及张元济先生亲属、故乡浙江海盐县领导等百余人,深切缅怀张元济先生的光辉业迹和爱国情怀,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张元济先生的人生道路和学术文化思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杨晓渡、市人大副主任胡炜、副市长杨定华、
期刊
2004年5月10日傍晚,江苏省无锡市河埒街道泰康新村的一位老人,正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观看电视,他在等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晚上6点整,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原中共无锡市委书记王荣、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当他看到解振华揭开了罩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奖牌上的红盖头时,随着电视镜头中的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位老人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此时此刻,他禁不住地哭出声来,肩头不住地耸动着。
期刊
多年寓居沪上的苏州籍画家吴湖帆,堪称是一位诗、书、画“三绝”的一代宗师。他挚爱桑梓之情深切,泼墨笔耕之闲暇,耳畔常常回荡着寒山寺的钟声。当他从传闻中得知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已在抗战期间不知所踪,感到异常可惜。为此,他就酝酿请位名人重书勒石。悠然间,他想到了老同盟会会员、时任国史馆馆长的张继。此人不仅与唐代诗人张继同名同姓,而且书法功底颇深,堪为最佳书写者。他却又为不熟悉张继而犯难。这时适逢
期刊
章衣萍,安徽绩溪人,曾在北京大学听过鲁迅的课,以后是《语丝》的投稿者。1926年以后,他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并兼任北新书局的撰稿人。  1929年6月,他曾在北新书局出版《枕上随笔》,里面有:“懒人的春天哪!我连女人的屁股都懒得去摸了!”当时影响很坏,报刊上就称他为“摸屁股诗人”。  1932年12月,鲁迅创作《教授杂咏》四首。其中第三首,是嘲讽章衣萍的。原诗如下:  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
期刊
“铁人”王进喜是石油工人的一面旗帜,全国劳动英雄!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他。  王进喜文化不高,但思想十分活跃,反应快捷。他小时候在山里放过羊,爱哼小曲、唱“花儿”,吼秦腔,嗓门特大。解放后,他当上了石油工人,碰到高兴的事情,嘴里就唱上几句顺口溜,抒发感情。有次钻井归来,路过嘉峪关,车上有人哼起了小曲:“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
期刊
华国锋主持召开中央“打招呼”会议。  江青借“文冠果、油沙豆”找茬闹事。    1976年1月28日,毛主席正式提议由华国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2月2日,毛主席又提议,经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对华国锋的这两项重大任命,“四人帮”口头上表示“完全拥护”,实际上内心极为不满。他们期望已久的在邓小平下台之后由王洪文重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张春桥主持国务院工作的美梦,如同竹篮打水一场空
期刊
最近已故作曲家许如辉的家属为了保护其知识产权,在法院对侵权方起诉,引起了我的注意。  2003年1月5日,侨居加拿大多伦多的许文霞,以其女儿的身份,在《上海戏剧》发了一篇《沪剧〈为奴隶的母亲〉与作曲家许如辉》,列举了许多今人所不知的往事:“影后胡蝶是演唱许如辉电影歌曲最多的人”、他曾为郭沫若《棠棣之花》、冒舒《董小宛》等话剧作曲。晚年又为沪剧编剧、作曲等等,都较详细。  文中也说到:“许如辉回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