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反思文本阅读教学,采取“走进文本、走近大师”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理解作者,理解人生;用“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既尊重选文,又扩大阅读,将阅读教学与生活联通起来,努力求得一种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有机统一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 阅读教学;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大师;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5-0055-04
一、对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与反思
随着一轮新课程教学工作的结束,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一种摸索与尝试下渐行渐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课程理念时提倡:在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1]3遵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通过对新教材的仔细研读与教学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模块进行编写。这种全新的编写方式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能力重点向鉴赏评价能力、应用表达能力、置疑探究能力倾斜的思路,在文化导向上也体现了向中华传统文化倾斜的思路。
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延续和对教学思考的深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阅读教学的疑惑越来越多,对阅读教学的反思也越来越集中。
首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阅读能力能不能通过课堂教学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人教版必修教材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主要以各时代具有典范性的文章为首选,五册共选文60多篇文章,以每篇文章均约1500字计算,五册选文约在9万字,而五册教材课内授课时间是在一个半学年里完成。换句话说,我们几乎要用近一年半的时间读9万字的文章,从时间比值来看,这个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如果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小学五六年级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尚且还不少于100万字。高中阶段这样的课内文本学习的阅读量显然是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阅读需求的。
其次,现行的文本范例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能不能最终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应用表达等诸多能力?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说,语文学习不等同于理科学习方法,举一并不能反三,语文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点儿什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学生能否通过文本范例的学习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应用表达、质疑探究等诸多能力?
再次,现行课堂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学习方式是不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模式?一种最符合学生利益的学习方式?
带着种种问题与思考,笔者与所在学科组以克拉玛依一中2008级9班、10班为试验班,通过三年的尝试与摸索,在阅读教学方面采用“走进”与“走出”相结合的方式,既尊重选文,又不拘泥于选文;即尊重教材,又不忽略生活。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将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联通起来,努力构建一种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有机统一的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努力探寻一种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期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找寻阅读教学的一种思路或可行性路径。
二、走进文本、走近大师
人教版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所选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品,对文本的学习既应有点的深入,更应有面的拓展,在必修教材一年半的学习中更应注重量的积累,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只有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质的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才有可能最终形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必修教材的选文为蓝本,将与文本有关的内容通过“增、补”的方式进行适度的量的扩张,形成必修教材中“走进文本、走近大师”系列化学习活动。
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现代诗歌”单元时,我们通过举办年级“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将毛泽东的许多首诗词组成红歌系列组歌(《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将对诗歌的背诵和吟咏放在活动中进行,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近了诗歌,也了解了毛泽东的伟人胸襟和高远的政治抱负。
在《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散文”单元学习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们在年级开展“走进巴金、走近大师”系列活动,通过对巴金《家》《憩园》等一组小说的阅读和《怀念萧珊》等一组散文的阅读,了解巴金老人被称为“中国良心”的缘由,进而深入了解小狗包弟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与良心未泯的人性光辉。在以大师为阅读主题的活动中,品味大师,体味人生,反思社会。
在《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古代散文”单元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在班级内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苏轼其人、其诗、其词、其文、其书法、其轶事”与“王羲之其人、其诗、其文、其书法、其轶事”的小组展示活动,每个方面的内容由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课堂展示,同学们在自我学习与交流竞赛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两位文学大家的学习与感悟。
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诗歌”单元“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诗经》”一课的学习,除了课本中的《邙》和《采薇》之外,还补充了辅助教材中的《蒹葭》《河广》《木瓜》《无衣》《子衿》,这七首诗的内容涉及婚恋、思乡、战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手法上,兼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典型手法。通过对这七首诗的学习,学生更充分感受《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格。
对《离骚》的学习,我们补充了读本中的《山鬼》一篇,让学生感受《楚辞》的楚地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加深对“兮”字的抒情效果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
对《孔雀东南飞》的学习,我们补充了读本中的乐府诗和拟乐府四首诗(《东门行》《有所思》《拟行路难(其六)》《西洲曲》)和导学中的《陌上桑》《双白鹄》,借此让学生理解乐府诗反映百姓疾苦的“国风之遗”的现实主义风格。
诗三首选材时间跨度很大,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到曹操的《短歌行》,最后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将导学中的《西北有高楼》作为古诗十九首的补充,希望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十九首“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的普通人的情感,让学生理解其现实主义风格;对《短歌行》的学习,我们将其置于“建安诗人”所体现的“建安风骨”的学习场中,补充了读本中王粲的《七哀诗》、曹植的《白马篇》和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都》,让学生学习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这些“五言”力作,更好地理解建安诗人“刚劲苍凉、雄浑壮阔”的建安风骨,理解动荡岁月中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壮志,抑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概之情;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饮酒》一起学习,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憎恶官场和向往田园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他为中国文人开创了精神归隐的一方净土、让中国文人精神的家园多了一方固守的境界,进而理解在物质生活贫乏的条件下固守精神快乐的一种恬适与自足的不易。 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古典诗歌”的学习中,我们将苏轼的诗词组合在一起,开展“走进念奴娇、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走近宋词”学习活动,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余秋雨的评论《东坡突围》推荐给学生阅读,感受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宋词豪迈大气的风貌。
在《高中语文必修五》的“古典小说”单元学习中,我们提前布置男生小组说“三国”品“水浒”,女生小组说“红楼”评“西游”,将同学们“说、品、评”的内容制作成男生小报和女生小报在年级内传阅,提升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我们试图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一》至《高中语文必修五》的选文进行适度量的扩张,引导学生阅读与积累,达到感悟和理解的目的,学生只有感悟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阅读量的扩张需要有课堂教学时间的跟进,教师应主动退一个身位,将课堂时间大胆交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阅读与交流的时间,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老师的质疑与解疑过程中提高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能力,提升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这种阅读教学更需要教师要讲得恰当,讲得适度,进而代替教师全盘讲解无力而苍白的教学局面,让学生的阅读与感悟成为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阅读量的适度扩张带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学得更主动了,交流更积极了,表达更流畅了,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得到初步的建构。
三、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如果“走进文本、走近大师”系列学习活动是对选文内容的深入学习,那么“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则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生活视角的一种关照。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更主要地是为了形成一种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是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语文学习天地中,语文学习的视野才会更开阔。
在高一高二学习阶段,我们将每周的晚自习的一个半小时时间专门定名为“自由阅读”时光,同学们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杂志、期刊等书籍,老师做阅读内容的引导,同学们做读书笔记。每次阅读活动结束后的最后十分钟,同学们将自己阅读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述下来,形成每个人的“编者小语”栏目,一个月汇总一次,形成读书小报在年级各班级内交流。
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内容指引上,老师要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读新闻评论、读文化名人、读商界名流、读哲理故事、读名言警句、读自然世界等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分成若干个性化的栏目,形成自己的读书摘抄心得本。
“读读并写写”,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在学生读书心得的写作指引方面,老师要亲自引领学生写下水文,将真情实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我手写我心”的表达能力,进而再在写作技巧上做更高的引导和要求。学生的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将心中的想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理性审视与反思的过程,所读之物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开阔的眼界和更豁达的胸襟,这样就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了学生读的水平和能力。
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阅读教学,针对阅读文本内容的关联性,引领学生开展“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二黄”(黄永玉、黄永厚)、“文化奇人”(梁漱溟、辜鸿铭)等“走近大师”系列学习活动,将应试技巧的训练和文人情感结合起来,使复习生活变得不再乏味。
四、实践效果的比对与分析
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走进与对生活的系列走出学习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带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系列变化。
1.学生阅读、写作成绩的变化
通过三年的实践,参与试验所带的两个班的成绩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年级十个班级里居于前列,下面仅以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的数据为例:
通过上表对六个班分项成绩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十个学力水平基本持平的班集体,表中所列六个班的语文水平并没过大的差异,但是从小说阅读方面的得分看9班、10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尤其是10班在年级居于前列,9班因人数问题稍稍落后,这对于区分度不明显的语文学科已经是比较明显的变化了。另一个数据就是写作,这两个班的写作得分明显高于年级其他几个班级,这显然与这两个班级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课和相关的写作展示活动是分不开的,也有力地说明了读写共生共长的教学规律。
以上数据虽然不能完全证明阅读量提升了阅读水平,但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时间的积累的渐变过程,高考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佐证。克拉玛依市一中2011届高考全年级语文成绩市局排名第三,而作为试验班的9、10班的语文成绩在市局排名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不能否定与日常阅读教学的各种尝试活动有关。
2.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三年的语文系列学习使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除了成绩上有较明显的表现外,在连续两年的作文大赛中,9班和10班作文获一、二、三等奖人数达到了20人之多,尤其是在2010年自治区现场作文大赛中,仅10班就有张安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在大型比赛中是比较少见的。
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用“走进文本、走近大师”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近了文本,理解了作者,理解了人生;用“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同学们在阅读中加深了认识,积累了感悟,形成了能力,使阅读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当然,这种“走进”与“走出”系列的学习并不能解决阅读教学中所有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与研究,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阅读教学;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大师;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5-0055-04
一、对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与反思
随着一轮新课程教学工作的结束,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一种摸索与尝试下渐行渐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课程理念时提倡:在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1]3遵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通过对新教材的仔细研读与教学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模块进行编写。这种全新的编写方式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能力重点向鉴赏评价能力、应用表达能力、置疑探究能力倾斜的思路,在文化导向上也体现了向中华传统文化倾斜的思路。
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延续和对教学思考的深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阅读教学的疑惑越来越多,对阅读教学的反思也越来越集中。
首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阅读能力能不能通过课堂教学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人教版必修教材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主要以各时代具有典范性的文章为首选,五册共选文60多篇文章,以每篇文章均约1500字计算,五册选文约在9万字,而五册教材课内授课时间是在一个半学年里完成。换句话说,我们几乎要用近一年半的时间读9万字的文章,从时间比值来看,这个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如果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小学五六年级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尚且还不少于100万字。高中阶段这样的课内文本学习的阅读量显然是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阅读需求的。
其次,现行的文本范例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能不能最终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应用表达等诸多能力?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说,语文学习不等同于理科学习方法,举一并不能反三,语文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点儿什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学生能否通过文本范例的学习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应用表达、质疑探究等诸多能力?
再次,现行课堂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学习方式是不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模式?一种最符合学生利益的学习方式?
带着种种问题与思考,笔者与所在学科组以克拉玛依一中2008级9班、10班为试验班,通过三年的尝试与摸索,在阅读教学方面采用“走进”与“走出”相结合的方式,既尊重选文,又不拘泥于选文;即尊重教材,又不忽略生活。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将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联通起来,努力构建一种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有机统一的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努力探寻一种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期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找寻阅读教学的一种思路或可行性路径。
二、走进文本、走近大师
人教版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所选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品,对文本的学习既应有点的深入,更应有面的拓展,在必修教材一年半的学习中更应注重量的积累,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只有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质的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才有可能最终形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必修教材的选文为蓝本,将与文本有关的内容通过“增、补”的方式进行适度的量的扩张,形成必修教材中“走进文本、走近大师”系列化学习活动。
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现代诗歌”单元时,我们通过举办年级“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将毛泽东的许多首诗词组成红歌系列组歌(《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将对诗歌的背诵和吟咏放在活动中进行,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近了诗歌,也了解了毛泽东的伟人胸襟和高远的政治抱负。
在《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散文”单元学习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们在年级开展“走进巴金、走近大师”系列活动,通过对巴金《家》《憩园》等一组小说的阅读和《怀念萧珊》等一组散文的阅读,了解巴金老人被称为“中国良心”的缘由,进而深入了解小狗包弟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与良心未泯的人性光辉。在以大师为阅读主题的活动中,品味大师,体味人生,反思社会。
在《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古代散文”单元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在班级内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苏轼其人、其诗、其词、其文、其书法、其轶事”与“王羲之其人、其诗、其文、其书法、其轶事”的小组展示活动,每个方面的内容由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课堂展示,同学们在自我学习与交流竞赛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两位文学大家的学习与感悟。
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诗歌”单元“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诗经》”一课的学习,除了课本中的《邙》和《采薇》之外,还补充了辅助教材中的《蒹葭》《河广》《木瓜》《无衣》《子衿》,这七首诗的内容涉及婚恋、思乡、战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手法上,兼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典型手法。通过对这七首诗的学习,学生更充分感受《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格。
对《离骚》的学习,我们补充了读本中的《山鬼》一篇,让学生感受《楚辞》的楚地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加深对“兮”字的抒情效果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
对《孔雀东南飞》的学习,我们补充了读本中的乐府诗和拟乐府四首诗(《东门行》《有所思》《拟行路难(其六)》《西洲曲》)和导学中的《陌上桑》《双白鹄》,借此让学生理解乐府诗反映百姓疾苦的“国风之遗”的现实主义风格。
诗三首选材时间跨度很大,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到曹操的《短歌行》,最后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将导学中的《西北有高楼》作为古诗十九首的补充,希望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十九首“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的普通人的情感,让学生理解其现实主义风格;对《短歌行》的学习,我们将其置于“建安诗人”所体现的“建安风骨”的学习场中,补充了读本中王粲的《七哀诗》、曹植的《白马篇》和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都》,让学生学习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这些“五言”力作,更好地理解建安诗人“刚劲苍凉、雄浑壮阔”的建安风骨,理解动荡岁月中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壮志,抑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概之情;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饮酒》一起学习,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憎恶官场和向往田园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他为中国文人开创了精神归隐的一方净土、让中国文人精神的家园多了一方固守的境界,进而理解在物质生活贫乏的条件下固守精神快乐的一种恬适与自足的不易。 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古典诗歌”的学习中,我们将苏轼的诗词组合在一起,开展“走进念奴娇、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走近宋词”学习活动,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余秋雨的评论《东坡突围》推荐给学生阅读,感受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宋词豪迈大气的风貌。
在《高中语文必修五》的“古典小说”单元学习中,我们提前布置男生小组说“三国”品“水浒”,女生小组说“红楼”评“西游”,将同学们“说、品、评”的内容制作成男生小报和女生小报在年级内传阅,提升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我们试图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一》至《高中语文必修五》的选文进行适度量的扩张,引导学生阅读与积累,达到感悟和理解的目的,学生只有感悟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阅读量的扩张需要有课堂教学时间的跟进,教师应主动退一个身位,将课堂时间大胆交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阅读与交流的时间,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老师的质疑与解疑过程中提高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能力,提升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这种阅读教学更需要教师要讲得恰当,讲得适度,进而代替教师全盘讲解无力而苍白的教学局面,让学生的阅读与感悟成为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阅读量的适度扩张带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学得更主动了,交流更积极了,表达更流畅了,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得到初步的建构。
三、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如果“走进文本、走近大师”系列学习活动是对选文内容的深入学习,那么“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则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生活视角的一种关照。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更主要地是为了形成一种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是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语文学习天地中,语文学习的视野才会更开阔。
在高一高二学习阶段,我们将每周的晚自习的一个半小时时间专门定名为“自由阅读”时光,同学们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杂志、期刊等书籍,老师做阅读内容的引导,同学们做读书笔记。每次阅读活动结束后的最后十分钟,同学们将自己阅读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述下来,形成每个人的“编者小语”栏目,一个月汇总一次,形成读书小报在年级各班级内交流。
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内容指引上,老师要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读新闻评论、读文化名人、读商界名流、读哲理故事、读名言警句、读自然世界等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分成若干个性化的栏目,形成自己的读书摘抄心得本。
“读读并写写”,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在学生读书心得的写作指引方面,老师要亲自引领学生写下水文,将真情实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我手写我心”的表达能力,进而再在写作技巧上做更高的引导和要求。学生的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将心中的想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理性审视与反思的过程,所读之物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开阔的眼界和更豁达的胸襟,这样就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了学生读的水平和能力。
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阅读教学,针对阅读文本内容的关联性,引领学生开展“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二黄”(黄永玉、黄永厚)、“文化奇人”(梁漱溟、辜鸿铭)等“走近大师”系列学习活动,将应试技巧的训练和文人情感结合起来,使复习生活变得不再乏味。
四、实践效果的比对与分析
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走进与对生活的系列走出学习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带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系列变化。
1.学生阅读、写作成绩的变化
通过三年的实践,参与试验所带的两个班的成绩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年级十个班级里居于前列,下面仅以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的数据为例:
通过上表对六个班分项成绩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十个学力水平基本持平的班集体,表中所列六个班的语文水平并没过大的差异,但是从小说阅读方面的得分看9班、10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尤其是10班在年级居于前列,9班因人数问题稍稍落后,这对于区分度不明显的语文学科已经是比较明显的变化了。另一个数据就是写作,这两个班的写作得分明显高于年级其他几个班级,这显然与这两个班级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课和相关的写作展示活动是分不开的,也有力地说明了读写共生共长的教学规律。
以上数据虽然不能完全证明阅读量提升了阅读水平,但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时间的积累的渐变过程,高考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佐证。克拉玛依市一中2011届高考全年级语文成绩市局排名第三,而作为试验班的9、10班的语文成绩在市局排名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不能否定与日常阅读教学的各种尝试活动有关。
2.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三年的语文系列学习使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除了成绩上有较明显的表现外,在连续两年的作文大赛中,9班和10班作文获一、二、三等奖人数达到了20人之多,尤其是在2010年自治区现场作文大赛中,仅10班就有张安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在大型比赛中是比较少见的。
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用“走进文本、走近大师”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近了文本,理解了作者,理解了人生;用“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同学们在阅读中加深了认识,积累了感悟,形成了能力,使阅读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当然,这种“走进”与“走出”系列的学习并不能解决阅读教学中所有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与研究,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