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成就“大德育”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要做好“微观察”,既致力于德育的“细小实”,用发现的眼光深入习惯培养的过程,关注常被人忽略的小细节;又“见微知著”,不仅观察习惯培养的细节,更探究习惯的成因及培养方法。具体来说,可通过观细节、探成因、察疑难,解决校园里发生的“那些事儿”。
  关键词:微观察;学校德育;观细节;探成因;察疑难
  习惯见诸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德育工作要做好“微观察”。观察本是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要求人们在行为发生现场观看并思考。我们在观察前面加上“微”,有两层含义:一是致力于德育的“细小实”,要蹲下身子,到学生中去,寻微探幽,用发现的眼光深入习惯培养的过程,关注常被人忽略的小细节;二是取“见微知著”之意,不仅观察习惯培养的细节,更探究习惯的成因及培养方法。
  一、观细节
  晚上9点左右,我收到一位班主任发来的微信。原来,一位一年级男生的家长向她反映,孩子下午在厕所门口被高年级同学欺负,还发来了医院的诊断结果“肌肉损伤”。家长爱子心切,言辞犀利,态度强硬,认定这是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担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希望学校严肃处理。该班班主任极力安抚,耐心解释,并及时将详细情况汇报给了德育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从学校监控里找到了“肇事者”——两个三年级的男生。结合视频画面和个人交谈,我们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事实上,由于学校专门进行过校级和班级层面的防欺凌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面对一年级小男生的“挑衅”,两个三年级的男生一直避让。但这个一年级的男生甚至对两个三年级男生“拳脚相加”。
  在事实面前,家长终于承认问题出在自己孩子身上。班主任及时对该生做了文明礼仪教育。
  二、探成因
  通过留心观察我们发现,课间十分钟,厕所门口似乎成了男生的聚集地,也成了矛盾纠纷的滋生地。厕所周围的环境并不理想,但为什么他们总喜欢来这里?
  学校德育处组织全校学生做了一次不记名“诚信小调查”,研究“厕所现象”。问卷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前两个是选择题:(1)有些同学(你)下课以后经常去厕所,是什么原因?提供的选项有“玩一会儿”“看看校园风景”“和同学约好了交流交流”“其他”。(2)上完厕所,你会做什么?提供的选项有“马上回教室”“在厕所门口逗留一会儿”“在楼梯角落玩一会儿”“其他”。第三个问题属于开放题,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上厕所或课间时看到过哪些不好的现象。
  调查结果揭开了“厕所现象”的面纱。原来,在低年级学生眼里,厕所没有老师管着,没有值日生看着,他们可以趁着上厕所的间隙“喘口气”;可以认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时不时“八卦”一下,传播点小道消息,来一次“厕所外交”;更有甚者,还会在这里偷吃零食;当然,如果从厕所出来时不小心被迎面而来的学生撞一下,也就会发生一些小事故、小摩擦……从学生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引发了教师的热烈讨论。他们将产生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归纳为学生的天性(淘气)、身体的需要(休息)、心理上的无知(不懂)、被动行为(反击)、道德品行不良(外界影响)五个方面。
  三、 察疑难
  德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观细节”到“探成因”,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也是培育德育团队科研能力的过程。教师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方面对观察到的行为、现象做深入研究。此外,我们还要考察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与学生的品行有关,是缘于家庭教育还是受周围环境影响,是否跟学业压力有关,等等。对此,教师分别从“堵”和“疏”两个方面,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堵”的方面,我们提出包括安排值日师生、扩大监控范围、教师提前候课不拖堂、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几大策略,涉及卫生、安全、品德、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此外,强调两点:一是学生矛盾纠纷发生时往往是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全体教师要行动起来,做到全员德育;二是尽量第一时间及时解决学生的矛盾纠纷,不让问题滞后或扩大。
  “疏”的方面。“陽光午间”活动不仅要保证时间,还要保证质量,教学生“会玩”。例如,可在低年级设立游戏区,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看管;结合常规教育,形成晨会专题系列,反复抓、抓反复;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专题研究讨论如何丰富学生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建立小团体活动;提升班级的吸引力,做好“匠心中队”建设,让学生舍不得离开教室;优化红领巾执勤岗制度,做好“志愿者招募”工作,选择有爱心、有正义感的高年级学生,两人一组站好执勤岗;根据政策文件,确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提升教育惩戒威慑力。
  观察什么、谁去观察、怎么观察,是在“微观察”之前观察者要明晰的。我们有必要弄清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进行德育“微观察”?为了发现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或取得的经验。二是能看到什么?看到学生做到了什么,没做到什么。三是通过观察能了解什么?教师的德育工作是怎么做的,了解哪些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还存在哪些漏洞。四是通过观察,怎样帮助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方法。因此,“微观察”的结果不是用于存档,而是用于进一步分析结果背后的成因,包括教师的德育理念、方法等,并做到有效改进或推广。
  “从一盆干毛巾观察到的……”“从一排绿植观察到的……”“从一排整齐的队伍中观察到的……”从管理者、普通教师和事件当事人的角度来看,不同观察对象以及思考的内容也有区别,要全员采用“微观察”的方法,打造一支会观察的德育管理团队,促进德育管理的深化;形成全员观察的良好氛围,拓展德育的广度;培养教师自我观察的习惯,彰显德育管理的高度和深度,真正让“微观察”成就“大德育”。
其他文献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积聚为特征的肿瘤,表现为M蛋白、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受损和免疫功能异常.迄今为止MM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临床预后呈现高度异质性.目前国际上已提出MM的危险分层体系并根据该体系进行分层治疗.MM分子细胞遗传学是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
期刊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突变纤维蛋白原(Fg)进行功能研究.方法 常规筛查凝血功能;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抽提DNA,对Fg 3个基因(FGA、FGB和FGG)以及抗凝血酶基因(AT3)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分析;采用常规血栓弹力图(TEG)和功能性FgTEG检查对家系B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凝血功能的综合评价及血浆功能性Fg评估;应
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由于免疫重建延迟,易感染条件致病菌.但由于条件致病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原学证据获取难度大,确诊病例少见.我院近期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行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nrelated donor HSCT,URD-HSCT)后并发非
期刊
目的 研究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及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基因表达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siRNA序列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四条针对Nrf2的小分子干扰RNA (siRNA)及一条阴性对照siRNA,并构建慢病毒载体,转染CML细胞系K562细胞,以未转染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
摘要:革命题材的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学这类文本,紧扣关键词,有助于指引学生明确革命故事背景,启发学生理解革命人物形象,指点学生领悟革命人物精神,启发学生领会文本主旨,是让学生在了解革命故事的基础上深化思想品质、提升语文素养的捷径。  关键词:革命题材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思想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健康的
目的 提高对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所致凝血障碍的认识.方法 报告3例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及转归,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亦无潜在相关疾病.轻者表现为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或肉眼血尿、黑便、重者表现为颅内出血.实验室检查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
目的 探讨国内不同医院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值的可比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10家医院进行了4次样本派发以比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值.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统一制备4个梯度(10倍系列稀释)的bcr-abl(P210) 转录本水平细胞样本,加入TRIzol中,每个梯度每家医院各派发3份平行样品,每份样品细胞数为8×106,各单位分别按照自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总体预后较差,且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标准的再诱导化疗方案.我们设计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与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G-CSF组成的IAG方案对复发、难治性AML患者进行再诱导治疗,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评价BCV(白消安+环磷酰胺+足叶乙甙)预处理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大剂量马法兰对32例MM患者行ASCT预处理(HDM组),中位年龄53.5(30 ~63)岁;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BCV方案(白消安静脉给药、总剂量9.6 mg/kg)对38例MM患者行ASCT预处理(BCV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呈高度异质性,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造血干细胞分化障碍、骨髓细胞过度凋亡、血管新生障碍及免疫介导的骨髓功能抑制等.Nakamura等[1]研究发现部分MD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在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尤其以CD4+细胞异常为主.我们通过观察初诊MDS患者骨髓和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 细胞)与Th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