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众所周知,唐朝诗人杜牧笔下脍炙人口的诗《清明》中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因酒名噪天下;但很少人知道,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南康区赤土畲族乡也有一个杏花村。这个杏花村没有山西的杏花村那么有诗情画意,它是当地有名的“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自从江西省民宗局定点帮扶以来,杏花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贫困率由2015年的 10.2%下降至2020年底的0%;全村贫困户由2015年的142户496人,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如今的杏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红军书记”的初心
“我曾是一名军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保证不辱使命。”当省民宗局的主要领导找陈红军谈话,并派驻他到杏花村任第一书记时,陈红军果断而自信地说道。
为了尽快转换第一書记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陈红军利用3个月时间走访了全村142户贫困户,总结分析了各贫困户的现状和致贫原因,制定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计划。
陈红军知道,要实现杏花村老百姓全部脱贫,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肯定困难重重,单靠省民宗局及区、乡扶贫工作队24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全面了解杏花村的贫困现状后,陈红军马上返回省城,向省民宗局的主要领导报告了当地的扶贫情况。省民宗局的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全局扶贫工作调度会,决定从人力、资金、政策和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扶贫出成效,资金很重要。“十三五”期间,省民宗局先后支持各类扶贫资金近400万元。陈红军还经常带着村干部到区里相关部门,争取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与此同时,他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密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谊,寻求社会团体、民营私业、慈善公益组织等各界人士的支持。陈红军扶贫的执着热情感动众多企业,他们纷纷伸出扶贫济困的援爱之手。两年多来,杏花村得到社会各界的扶贫资金和物资援助近60万元。
为解决好贫困户的操心事、烦心事、忧心事,陈红军和驻村工作队其它成员与贫困户广泛开展结对子、认亲戚的活动。群众有困难、有诉求,工作队就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能解决的立马解决;不能立马解决的,工作队要给贫困户解释好、反馈好。这是陈红军对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的硬性要求,他经常对大家说:“老百姓的事无小事,把老百姓的小事做好了,民心就顺了,老百姓就会支持你、拥护你,就会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配合你、信任你。”陈红军驻村帮扶以来,贫困户的吃住饮水穿衣看病助学,样样都惦记心上。贫困户的困难,他一件件地记在《扶贫民情日记》中,完成一户,销号一户;无论是群众的矛盾纠纷,还是贫困户的疑惑难事,事无大小,只要群众有实际困难,他都会亲力亲为。仅去年就现场调解村民矛盾纠纷105起,做通40多位贫困户的思想工作。他还进一步发动退役军人优势协助帮扶,组织召开2次退役军人座谈会,研判扶贫对策;他多次自掏腰包为老军人购置餐桌和购买礼品看望贫困户,先后为残疾贫困户申请轮椅5辆、各类特殊用品60余件。当贫困户看到陈红军实实在在的帮扶承诺和行动时,更加坚定了他们的脱贫信心。
何老头的感动
当有人问陈红军在杏花村扶贫工作期间,有哪件事让他最受感动时,陈红军说,“要算帮扶边缘户何老头的故事了。”
何老头就是何善平。2020年3月27日的早上,正当陈红军刚打开村部大门,何善平“扑通”一下跪在他面前,喃喃自语说:“陈书记,我穿的衣服是你的,我这个人都是你的,你就是我的恩人。”这突如其来的一跪,让陈红军当时都不知怎么是好。
回想与这个何老头第一次交往,还真有点意思。有一天,何老头打电话说要和第一书记面谈。陈红军听他说话急冲冲的样子,立马放下手上的活,赶到近8公里外的何老头家。原来,何老头一直想弄个低保,但又不符合国家政策。陈红军耐心地为他解释了国家的民政政策,4个小时促膝长谈,一直谈到村主任带人匆匆赶来,陈红军早已口干舌燥。陈红军还清楚地记得,村主任一进门先是一脸的紧张,看到他们谈得很开心,又是一脸的意外。
事后陈红军问村主任:“那天,你为什么这样一惊一乍的?”村主任说,何善平的暴脾气全村出了名,常常动手打人。打走了老婆,又打跑了女儿,常年孤身一人生活。大家吃晚饭时找不到陈红军,又打不通他的电话,后来村主任才得知陈红军竟然一个人去了偏远的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何老头家。村主任十分紧张,一路小跑来“救人”。
何老头对村主任说:“我没想到,我打电话后,陈书记这么快就来了,更没想到,他会一个人来耐心听我说心里话。政策被他一说,我就理解了,气也顺了。”
此后陈红军便和何老头成了朋友,何老头也时不时地到村委会来坐坐,看看陈红军。2019年底,何老头家种了一百多斤芋头放在家里,吃不完又卖不出去,这可急坏了何老头,陈红军得知,不仅自己带头购买,又号召村干部帮忙促销,何老头开心坏了,跟陈红军说,真没想到今年的芋头不但没滞销,还卖了个好价钱。2020年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收入比去年翻了两番。
退役军人的本色
“一朝是军人,终身是军人!”陈红军参军17载,后来军转地方,退役军人的本色走到哪带到哪。他知道搞好脱贫攻坚,退役军人是非常重要的依靠力量。陈红军了解到,杏花村的退役军人在群众中口碑很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于是他积极联系村里的退役军人,号召大家退伍不褪色,争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当好扶贫一方的带头人。
村民张庆法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参加过1998年九江抗洪救灾,退伍后在外拜师学艺做酸枣糕。收果、清洗、挑选、熬煮、脱皮、脱核、揉搓、晾晒、切条等手工艺制作样样都内行,励立苦学8年后回村,办起了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富裕后的张庆法,吸纳了附近9户农户就业,其中6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庆发手工食品坊”生产的酸枣糕2万多斤半成品积压在仓库,销售不出去。张庆法一筹莫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陈红军得知后,决定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的方式帮助张庆法打开销路。“我是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杏花村第一书记陈红军,我为杏花村土生土长的酸枣糕代言……”近5个小时的倾力推介,陈红军嗓子都喊破了,一次性成功地帮助张庆法销售了近10万元的存货。 “红军书记是我的‘老班长’,是他帮助我打开了网络销售的思路,没有他,我的食品坊就没有今天。”在陈红军的鼓励下,张庆法未来计划发展林下经济、发展酸枣皮加工酿酒业。他说:“只有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了,才能带动杏花村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创业”。
“红军书记”的诗和远方
“汗洒杏花何所苦,风雨敲窗夜未眠。谋划振兴思布局,灯前伏案谋新篇。”
当你看到这首扶贫诗时,你绝对不会想到這首诗出自驻村第一书记陈红军的扶贫民情日记。尽管他的诗比不上专业诗人的诗,但从诗中可以看出陈红军对扶贫事业的真挚情怀。
2021年5月26日,是陈红军来到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杏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863天。驻村帮扶两年多来,陈红军总是把杏花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想良方谋新招,兴产业促发展,倾心倾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杏花村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红军书记”。在陈红军的村部办公桌上,摆放着6本厚厚的扶贫日记。令人惊奇的是,每篇日记还配有一首自创的扶贫诗。863天,863篇扶贫日记,863首扶贫诗。厚厚的本子,泛黄的纸笺,一字一句都蕴含着一位扶贫干部的为民初心,见证着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铿锵步伐。
2017年底,杏花村流转200亩土地,引进两家企业发展大棚蔬菜种养产业。两年后,因企业重点产业发展转移,蔬菜种养业务难以持续运转。陈红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协调沟通,帮助两家企业将大棚蔬菜基地转让给另一家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如今,新扩建的蔬菜基地重现生机,吸纳村里10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务工收入达2000多元。
为了扩大赤土畲族乡杏花村民族食品厂的产品销路,陈红军通过个人的人脉资源,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对民族食品厂的生产进行改造升级,并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2020年民族食品厂仅月饼产值就达200余万元,吸纳十几名贫困户就业,并带动一大批周边村民种植企业所需要的生姜、红薯等农产品。
“脱贫攻坚战场地,总把奉献放心头”“扶贫路上来回奔,责任重担扛在肩”“不负春光推进,坚守阵地奋斗”……这些诗句,既是陈红军的初心,也是他的决心。他说:“组织上选派我当第一书记,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为了杏花村的明天更美好,我责无旁贷,无怨无悔。”
“在红军书记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修路、修桥,改善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现在村子越来越美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顺了。2020年10月,陈红军书记被江西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评为全省‘最美扶贫干部’,确实当之无愧!”村党支部书记赖华伟道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陈红军每天总是奔忙在美丽的畲乡大地上。自驻村帮扶以来,他始终践行“小康路上,少数民族群众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要求,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他深入偏僻的农村山区,走田埂、访农户、看大棚、坐炕头,话民生、聊项目,推就业……俯下身子,沉到基层,不顾艰辛,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精准施策,扶贫济困,发展经济,竭尽全力致力于脱贫攻坚,被当地群众视为“家里人”,被贫困户称为“贴心人”。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担当和辛勤付出,才换来了今日杏花村的美好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温圣魏,南康区社保局;李绍发,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朱晨光
众所周知,唐朝诗人杜牧笔下脍炙人口的诗《清明》中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因酒名噪天下;但很少人知道,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南康区赤土畲族乡也有一个杏花村。这个杏花村没有山西的杏花村那么有诗情画意,它是当地有名的“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自从江西省民宗局定点帮扶以来,杏花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贫困率由2015年的 10.2%下降至2020年底的0%;全村贫困户由2015年的142户496人,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如今的杏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红军书记”的初心
“我曾是一名军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保证不辱使命。”当省民宗局的主要领导找陈红军谈话,并派驻他到杏花村任第一书记时,陈红军果断而自信地说道。
为了尽快转换第一書记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陈红军利用3个月时间走访了全村142户贫困户,总结分析了各贫困户的现状和致贫原因,制定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计划。
陈红军知道,要实现杏花村老百姓全部脱贫,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肯定困难重重,单靠省民宗局及区、乡扶贫工作队24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全面了解杏花村的贫困现状后,陈红军马上返回省城,向省民宗局的主要领导报告了当地的扶贫情况。省民宗局的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全局扶贫工作调度会,决定从人力、资金、政策和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扶贫出成效,资金很重要。“十三五”期间,省民宗局先后支持各类扶贫资金近400万元。陈红军还经常带着村干部到区里相关部门,争取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与此同时,他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密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谊,寻求社会团体、民营私业、慈善公益组织等各界人士的支持。陈红军扶贫的执着热情感动众多企业,他们纷纷伸出扶贫济困的援爱之手。两年多来,杏花村得到社会各界的扶贫资金和物资援助近60万元。
为解决好贫困户的操心事、烦心事、忧心事,陈红军和驻村工作队其它成员与贫困户广泛开展结对子、认亲戚的活动。群众有困难、有诉求,工作队就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能解决的立马解决;不能立马解决的,工作队要给贫困户解释好、反馈好。这是陈红军对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的硬性要求,他经常对大家说:“老百姓的事无小事,把老百姓的小事做好了,民心就顺了,老百姓就会支持你、拥护你,就会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配合你、信任你。”陈红军驻村帮扶以来,贫困户的吃住饮水穿衣看病助学,样样都惦记心上。贫困户的困难,他一件件地记在《扶贫民情日记》中,完成一户,销号一户;无论是群众的矛盾纠纷,还是贫困户的疑惑难事,事无大小,只要群众有实际困难,他都会亲力亲为。仅去年就现场调解村民矛盾纠纷105起,做通40多位贫困户的思想工作。他还进一步发动退役军人优势协助帮扶,组织召开2次退役军人座谈会,研判扶贫对策;他多次自掏腰包为老军人购置餐桌和购买礼品看望贫困户,先后为残疾贫困户申请轮椅5辆、各类特殊用品60余件。当贫困户看到陈红军实实在在的帮扶承诺和行动时,更加坚定了他们的脱贫信心。
何老头的感动
当有人问陈红军在杏花村扶贫工作期间,有哪件事让他最受感动时,陈红军说,“要算帮扶边缘户何老头的故事了。”
何老头就是何善平。2020年3月27日的早上,正当陈红军刚打开村部大门,何善平“扑通”一下跪在他面前,喃喃自语说:“陈书记,我穿的衣服是你的,我这个人都是你的,你就是我的恩人。”这突如其来的一跪,让陈红军当时都不知怎么是好。
回想与这个何老头第一次交往,还真有点意思。有一天,何老头打电话说要和第一书记面谈。陈红军听他说话急冲冲的样子,立马放下手上的活,赶到近8公里外的何老头家。原来,何老头一直想弄个低保,但又不符合国家政策。陈红军耐心地为他解释了国家的民政政策,4个小时促膝长谈,一直谈到村主任带人匆匆赶来,陈红军早已口干舌燥。陈红军还清楚地记得,村主任一进门先是一脸的紧张,看到他们谈得很开心,又是一脸的意外。
事后陈红军问村主任:“那天,你为什么这样一惊一乍的?”村主任说,何善平的暴脾气全村出了名,常常动手打人。打走了老婆,又打跑了女儿,常年孤身一人生活。大家吃晚饭时找不到陈红军,又打不通他的电话,后来村主任才得知陈红军竟然一个人去了偏远的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何老头家。村主任十分紧张,一路小跑来“救人”。
何老头对村主任说:“我没想到,我打电话后,陈书记这么快就来了,更没想到,他会一个人来耐心听我说心里话。政策被他一说,我就理解了,气也顺了。”
此后陈红军便和何老头成了朋友,何老头也时不时地到村委会来坐坐,看看陈红军。2019年底,何老头家种了一百多斤芋头放在家里,吃不完又卖不出去,这可急坏了何老头,陈红军得知,不仅自己带头购买,又号召村干部帮忙促销,何老头开心坏了,跟陈红军说,真没想到今年的芋头不但没滞销,还卖了个好价钱。2020年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收入比去年翻了两番。
退役军人的本色
“一朝是军人,终身是军人!”陈红军参军17载,后来军转地方,退役军人的本色走到哪带到哪。他知道搞好脱贫攻坚,退役军人是非常重要的依靠力量。陈红军了解到,杏花村的退役军人在群众中口碑很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于是他积极联系村里的退役军人,号召大家退伍不褪色,争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当好扶贫一方的带头人。
村民张庆法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参加过1998年九江抗洪救灾,退伍后在外拜师学艺做酸枣糕。收果、清洗、挑选、熬煮、脱皮、脱核、揉搓、晾晒、切条等手工艺制作样样都内行,励立苦学8年后回村,办起了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富裕后的张庆法,吸纳了附近9户农户就业,其中6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庆发手工食品坊”生产的酸枣糕2万多斤半成品积压在仓库,销售不出去。张庆法一筹莫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陈红军得知后,决定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的方式帮助张庆法打开销路。“我是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杏花村第一书记陈红军,我为杏花村土生土长的酸枣糕代言……”近5个小时的倾力推介,陈红军嗓子都喊破了,一次性成功地帮助张庆法销售了近10万元的存货。 “红军书记是我的‘老班长’,是他帮助我打开了网络销售的思路,没有他,我的食品坊就没有今天。”在陈红军的鼓励下,张庆法未来计划发展林下经济、发展酸枣皮加工酿酒业。他说:“只有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了,才能带动杏花村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创业”。
“红军书记”的诗和远方
“汗洒杏花何所苦,风雨敲窗夜未眠。谋划振兴思布局,灯前伏案谋新篇。”
当你看到这首扶贫诗时,你绝对不会想到這首诗出自驻村第一书记陈红军的扶贫民情日记。尽管他的诗比不上专业诗人的诗,但从诗中可以看出陈红军对扶贫事业的真挚情怀。
2021年5月26日,是陈红军来到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杏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863天。驻村帮扶两年多来,陈红军总是把杏花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想良方谋新招,兴产业促发展,倾心倾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杏花村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红军书记”。在陈红军的村部办公桌上,摆放着6本厚厚的扶贫日记。令人惊奇的是,每篇日记还配有一首自创的扶贫诗。863天,863篇扶贫日记,863首扶贫诗。厚厚的本子,泛黄的纸笺,一字一句都蕴含着一位扶贫干部的为民初心,见证着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铿锵步伐。
2017年底,杏花村流转200亩土地,引进两家企业发展大棚蔬菜种养产业。两年后,因企业重点产业发展转移,蔬菜种养业务难以持续运转。陈红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协调沟通,帮助两家企业将大棚蔬菜基地转让给另一家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如今,新扩建的蔬菜基地重现生机,吸纳村里10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务工收入达2000多元。
为了扩大赤土畲族乡杏花村民族食品厂的产品销路,陈红军通过个人的人脉资源,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对民族食品厂的生产进行改造升级,并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2020年民族食品厂仅月饼产值就达200余万元,吸纳十几名贫困户就业,并带动一大批周边村民种植企业所需要的生姜、红薯等农产品。
“脱贫攻坚战场地,总把奉献放心头”“扶贫路上来回奔,责任重担扛在肩”“不负春光推进,坚守阵地奋斗”……这些诗句,既是陈红军的初心,也是他的决心。他说:“组织上选派我当第一书记,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为了杏花村的明天更美好,我责无旁贷,无怨无悔。”
“在红军书记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修路、修桥,改善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现在村子越来越美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顺了。2020年10月,陈红军书记被江西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评为全省‘最美扶贫干部’,确实当之无愧!”村党支部书记赖华伟道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陈红军每天总是奔忙在美丽的畲乡大地上。自驻村帮扶以来,他始终践行“小康路上,少数民族群众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要求,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他深入偏僻的农村山区,走田埂、访农户、看大棚、坐炕头,话民生、聊项目,推就业……俯下身子,沉到基层,不顾艰辛,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精准施策,扶贫济困,发展经济,竭尽全力致力于脱贫攻坚,被当地群众视为“家里人”,被贫困户称为“贴心人”。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担当和辛勤付出,才换来了今日杏花村的美好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温圣魏,南康区社保局;李绍发,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