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虫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童年,与虫子相伴,这是天性。那些虫子,守护着我的童年,慰藉着我的心灵,我真的应当感恩它们。可是,那会儿只想着自己高兴,压根就顾及不到虫子们的情绪,甚至在它们身上弄出许多恶作剧来。譬如说随手捏死一只蚂蚁,烧死一瓶子的萤火虫,在田野里架起一堆柴火,烤着一只知了的肉吃,将活蹦乱跳的“黑油油”喂给我家的鸡,再或者,撕掉一只漂亮的黑蝴蝶的翅膀,不让它再飞向空中。
  中年时,读到朱赢椿先生《虫子旁》里的一段话:“有时还会想到,当我趴在地上看虫的时候,在我的头顶上,是否还有另一个更高级的生命,就像我看虫一样,在悲悯地看着我?”这段话让我惊出一身冷汗,文中的“另一个更高级的生命”是什么呢?是菩萨、上帝,或者是被清洗了污浊的人的内心?
  在此,我为自己曾经的恶作剧忏悔,向大地上的虫子们忏悔。
  与人类一样,虫子也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生活方式以及生命的价值。这个世界很大,但在虫子的眼里却很小。在它们的认知中,一堆泥土就是一个家,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雨伞,一朵花就是一座岛屿,一块石头就是一座高山,为了一粒米,便值得它们相互残杀……它们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这便是虫子的生活世界。作为人类,我们要尊重它们,不要破坏它们安身立命的环境,打扰它们自以为是的生活,更不要随意牺牲掉一只虫子的生命。
  因为,虫子并不渺小。不要轻视它们,更不要伤害它们。在生存智慧这个层面,它们丝毫不逊色于人类。
  那些远逝的虫子,你们还记恨我吗?
  在我生命诞生地的秦渡镇,我捉到了第一只虫子,是蛐蛐儿,是在一堆砖瓦砾中。放学了,一个叫张石娃的伙伴说:咱们去捉蛐蛐吧。他的脑袋中央有一撮黄头发,被孩子们瞧不起,说他是外国的杂种。他的书包里总是装着一个瓶子,里边是不起眼的蛐蛐。没有伙伴愿意跟他的蛐蛐斗,因为他的蛐蛐是扶不起的阿斗。一见到别人的蛐蛐,它就退缩、颤抖。孩子们都讥笑他,唯独我同情他。那时,我还没有捉到过一只蛐蛐,就整天缠着他,央求他带我去捉蛐蛐。
  他说:那我带你去捉一只吧。
  那天,我们在砖瓦砾中翻找,我捉到一只小的,张石娃捉了一只大的。他欣喜若狂,为它起名“关云长”。我用自己捉到的那只和他的“关云长”在一个瓦盆里相斗,谁知我的那只缩作一团,绕着盆转圈。张石娃安慰我说:等我再捉了更大的,就把“关云长”送给你。他拍拍我的头,一副怜悯者的表情。有了这只“关云长”,他就神气了,主动出击和班里其他孩子的蛐蛐相斗,结果“关云长”总是昂起头发出胜利者的欢叫。伙伴们诧异了,这家伙从哪儿弄来了这么一只蛐蛐?此后,他的形象就改变了,垂落的头颅高扬起来。头顶的那撮黄头发,仿佛一面旗帜在风中飘扬,伙伴们对他肃然起敬,不再叫他外国的杂种了。
  那时的童心很纯粹,捉上两只蛐蛐放在瓦盆中,用一根草挑拨它们相斗。两虫相斗,钳牙相对,或虚晃一枪,反牙相击……小小的瓦盆成为虫子们显示强弱的战场。蛐蛐的撕咬、对峙全凭主人手中那根草的指引。虫子毕竟是虫子,虚实相间的战术完全出自主人的引逗。一番厮杀后,胜利的一方会摇晃起晶亮的羽翅,那是胜利的捷报。对我们来说,倾听胜利者的欢叫,便是品尝幸福的过程。
  在我的童年时代,想不出还有比斗蛐蛐更有吸引、更刺激的游戏。因此,我总是盼望麦子的收割,玉米的出茎,秋风的袭击。一放学,回家提上一个瓶子四处寻找瓦砾堆。田野里也有蛐蛐,可是很少有体大善斗、叫声悠扬的。那种蛐蛐,大约喜欢坚硬、空旷的环境。伏下身子,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块砖块和碎瓦,发现一只看中的,双掌合拢,拘于掌心,放进瓶中。
  我不喜欢“关云长”那类勇猛的蛐蛐,更不喜欢为它寻找一个对手,看着其中的某一个被咬得遍体鳞伤。我捉蛐蛐,纯粹是为了听它唱歌。
  那年暑假,我在姑爷家住了一段时间,捉到了一只心仪的蛐蛐,身姿细长,双翅晶莹,我为它起名“林黛玉”。姑爷不喜欢我玩蛐蛐,说什么玩物丧志。我把“林黛玉”装在一个罐头瓶里,藏在姑爷家院子里核桃树下的草丛里。姑爷不在家时,我扒开草丛,给它喂食喂水,它便为我啼叫。我仰躺着,望着一树的果子,享受聆听的欢乐。它的叫声,在果子成熟的幸福声中,缓慢、短促,像是我后来听到的罗伯特·舒曼歌曲集《桃金娘》第三首《核桃树》。那首歌曲的旋律大多是“短呼吸”式的小句子,颤动着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
  一只心爱的蛐蛐,如同一个恋人,需要想方设法呵护。下雨了,我怕它冷,把盛装它的罐头瓶放在热炕的一角。为此,我受到了姑爷的斥责。避开姑爷的目光,我又把瓶子塞进炕洞。怕它渴,用一个瓶盖,盛上水放进瓶里。蛐蛐喜欢吃西瓜的籽仁。姑爷家很少吃西瓜,我就到街上的瓜摊边等待。人家啃着瓜瓤,我的目光随着瓜子的下落而漂移,现在想起,真有些下贱的感觉。可那时,为了我的蛐蛐,一点都不脸红。以后,看到一份资料说,蛐蛐的食物很多。大豆、米粥粒、鸡蛋白、绿叶菜、胡梦卜、生苹果、生芝麻、血羊肝、牛骨粉、菱肉、蚂蚁、苍蝇、熟蟹肉、熟虾肉、熟鲫鱼肉……可惜的是,那时,我无法获得这些信息。
  蛐蛐是鸣虫,可是,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嗓子,而是它的翅膀。奇怪的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一直蒙在鼓里。现在,我才恍然大悟。
  一只蛐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拥有了那只“关云长”,张石娃的天性里,就多了好斗的成分。此前,他的心思全在学习上,功课学得极好,自从“关云长”到手后,他一门心思找别的孩子的蛐蛐战斗,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没多久,学校就乱了,小小的年纪,也分成两派。张石娃是我们这一派的头头,他的嘴巴念起语录来,发出节奏感极强的声音,仿佛蛐蛐获胜时的叫声。再后来上了初中,他领着一伙学生,戴着红袖章,举着语录本,开校长和老师的批判会。在学校闹腾还不够,我们又夺了公社的大权。公社的大圆章,被张石娃装在了身上。冬天的晚上,他和几个学生围着一个火炉在公社守夜。也许是太累了,他睡著了,倒在了炉子上,一条腿被烧焦了肉。因为没有及时去医院治疗,从此落下残疾。走路的时候,一条腿跛着,如同在相斗时被咬掉一条腿的蛐蛐。   我常想,张石娃的性格和命运难道是由一只蛐蛐引起的?由此,我就多了些自责。如果,我不央求他去捉蛐蛐,他会获得那只“关云长”么?会在同学们面前趾高气扬么?我又联想到蒲松龄《促织》里的成名。由蛐蛐而喜,由蛐蛐而悲。人的命运,系在一只小小的昆虫身上,真是大不幸。
  读过《促织》后,我才知道蛐蛐又名蟋蟀,亦称促织,蛐蛐不过是它的俗名。一直不解何以叫促织,后来明白了:蛐蛐的叫声在秋风初起之时,可提醒人织布添衣。称它为促织,本质上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却为人类演绎出诸多的不幸,就连它也感到委屈。
  我捕捉到的第二类虫子,是知了。
  知了的学名是蝉。不过,除了文字的表述以外,我一直沿袭着童年的叫法。
  三年级那年暑假,我在一片杨树林搜寻着知了。一位陌生的男孩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他和我一样的年龄,眼睛如知了壳一般晶亮。他说你吃过知了肉吗?很香的。我问他怎么吃啊?他说你能逮住一只活的知了吗?我说那有什么难的,便上树捉住一只正在潜心鸣唱的知了。他让我捡些树枝来,自己跑回家取来一盒火柴。我们点燃了树枝,他把一把泥土放在一个水坑里和成泥,包裹住了那只知了放进火堆里烧。过了会,他说熟了可以吃了,就熄灭了火,拿出来那只被泥包裹着的知了。
  剥去泥,一只黄亮的知了就呈现在我的眼前。那个男孩用手指撕下一小块塞进嘴里,又撕下一块递给我,说吃吧,很香的。我疑惑着,但是看他吃得很贪婪的样子,就张开嘴巴塞进去那块知了肉。一种从未有过的香喷喷的味道弥漫在口腔里。此前,我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猪肉。肉的诱惑,对于童年的我是那样强烈。
  知了的肉香,与猪肉的味儿完全不一样:细腻、柔滑。这是我生命中完全崭新的味道。吃完了那只知了,我忽然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再捉几只知了,烤熟让我吃饱。这样的幸福感觉,我之前为什么没有找到呢?
  男孩的母亲在喊儿子回去。他起身跑了,树林里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我。忽然一阵冷风穿心而过,树林里的知了忽然齐声嘶叫起来,知了——知了——不像是我过去听到的那种悠长带着节奏、非常贴心悦耳的声音,而像是带着生气的呐喊声,让我的心灵震颤。我一阵恐惧,浑身颤抖着跑出了树林。
  许多年后,我才悟出,物象与心灵感应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一切的自然物象,在不同的心灵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感觉。这是哲学的范畴。童年时杨树林的知了叫声没变,而是我的心灵有了罪恶感。
  那个秋天,我似乎懂事了。此前,我也曾和孩子们一起烤麻雀,那香喷喷的麻雀肉啊,在我的肌体里扩散。但自从吃了那只知了肉后,我对烤麻雀也心生惊悸。每当伙伴们邀我用弹弓射击树上的麻雀时,我便飞快地逃走。
  我所沉淀的味觉里,潜藏着一只烤熟了的知了肉。随着生命的前行,它给我带来的心灵感觉不是喷香,而是一种犯罪。拥有了如此的感觉,我再也不敢杀生。刚结婚那几年,妻子将一只咕咕叫唤着的鸡,或者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买回家,将菜刀交到我手上,让我扮演一个刽子手的角色,我说我下不了手,还是你来吧。妻子也是胆小之人,只得请邻居帮忙。鸡和鱼的尸体一上桌,我便有了作呕的生理反应。
  越是朝着生命的纵深挺进,我越是对一只知了的残杀感到内疚。四十岁那年,我热爱上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拥有了他的《昆虫记》,阅读到了如此的文字:“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如此短暂而又难得的虫子,我有什么资格和理由剥夺它的生命,将它化为我的美味佳肴?
  处于尘世,我自然回避不了一些热闹的场面。然而,对于餐桌上一切由生灵演变成的肉,什么青蛙肉、螃蟹肉、驴肉、狗肉、兔肉、鸭肉、蛇肉……我是一概排斥的,看着别人津津有味地吞吃那些生灵,脑海里总是闪现出它们活着时的可爱,以及被宰时的挣扎和绝望,心头便弥满忧伤。
  充满诱惑的味道,并不都是幸福的感觉。而在我生命的初期,一只被烈火焚烧的知了,曾经误导我对幸福含义的解读。好在,我从那样错误的解读中醒悟了过来。从而,对于那些在大地上生存着的虫虫鸟鸟,我尊敬它们,以我有限的能力呵护它们。
  夏天里的小虫子,记得起名字的有纺线虫、捶布虫、织布虫、磕头虫、萤火虫。
  捶布虫、织布虫的形状已经记不清了,只保留着它们美好的名字。
  纺线虫长着一对黑黑的小眼儿,脖子下有一个天然的小环儿,穿一身黝黑锃亮的袍子。捉它需十二分的小心翼翼,用小木棍插到它藏身的榆钱树洞里,戳呀戳的,它就出来爬上手掌,像个听话的孩子。双手捧着它,它似天然的风扇嗡嗡地张开翅膀为我吹汗,四条细腿随着翅膀的张开,不断伸展收缩,那情状宛若纺线的祖母。
  磕头虫的个头不大,身长也就两个米粒,一身黑,像上了油,油光水滑。它的躯壳硬硬的,前胸腹有一个楔形的突起,插入到中胸腹面的一个槽里,形成一个灵活的机关。它的胸肌肉收缩时,前胸准确而有力地向中胸收拢,不偏不倚地撞击在地面上,使身体向空中弹跃起来,宛如跳高运动员,在空中来了个后滚翻,再落在地面时,脚便朝下停在那里了。捉它时,动作要快,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它的两侧。它仿佛求饶,又仿佛谄媚,“磕巴——磕巴”不停地向我点头。我拿着它走到祖母面前,让她为祖母磕头,祖母摆摆手说:“放了它啊,好歹是条命呢。”祖母闲下来,就去村里的寺庙念经,一生吃素。对于我喜欢捉虫子,她总是絮絮叨叨。可是那会儿,她的话我哪里听得进去。
  初夏,没有月光的夜晚,沣河边的野草丛中,亮起了一盏盏绿莹莹的小灯笼。我们知道,那是萤火虫,于是结伴去捉。萤火虫飞得很慢,飞行高度又低,很好捉。这种虫子身体娇弱,不能直接用手抓,要么用网兜扫,要么用大口的玻璃瓶装。正在飞行的萤火虫,用网兜一扫就进去了,即使没有扫到,也会在网兜的碰撞下落在地上。有的萤火虫静止在草丛中或树枝上,我们便举着玻璃瓶,靠近后將瓶口对准它,快速将其轻抹入瓶。萤火虫在透明的玻璃瓶闪光,会吸引其他的异性萤火虫飞进瓶子里。玻璃瓶盛满萤火虫,就会闪烁出灿亮的光。   后来,我知道了“囊萤夜读”这个成语,就十分遗憾没有像东晋的车胤那样,借着萤火虫的光亮读书。
  忘不了我的一个罪恶,夜晚过后,是灿亮的白昼。玻璃瓶里的萤火虫,不再发光了。于是,我用火柴点燃了一把茅草塞进瓶子,将它们全部烧死了。
  那会儿,我若无其事地吹着口哨。
  还有一种虫子,我们这儿叫它“黑油油”,会蹦会跳也会叫。我捧着一个瓦罐,尾随着它跳动的节奏,四指并拢成一个半笼状,瞅准机会猛地扣下去,它就被我俘虏。运气好时,一个晚上就能捉小半桶。可惜的是,“黑油油”不能吃,扔了又可惜。于是,我家的公鸡母鸡们,便有了一顿丰盛的晚宴。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又如是说:“其实,并不是稀罕的虫子才值得关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虫子,如果好好观察,同样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普通并不等于无足轻重,只要我们给予重视,就会从中发现有趣的知识。无知常常使我们看不到它们的价值。其实再不起眼的生物都是构成大自然生活乐章不可缺少的音符。”
  是的,纺线虫、织布虫、萤火虫以及“黑油油”都是属于“平淡无奇”的虫子,但它们依然有着生命意义和价值。它们与人类在大地上共同生存繁衍,谱写着生命进行曲。
  就生命的尊严而言,虫子与人类处在同等的地位。
  在如此的认知层面上,我怎么会忘却了我曾经的罪恶:虐待磕头虫,火烧萤火虫,将“黑油油”当作食物喂给我家的鸡们……
  我们家后来迁到了秦岭终南山下的庞光镇。夏秋季节,镇子南边的曲峪河不知疲倦地流着水。河北岸是条很长的土石坡,我们叫河坎,乱石中长着蒿草、刺棘,蚂蚱隐藏在其中,勾魂似的啼叫。麦子收过,我和孩子们背着背笼,用铁筢去搂麦杆。那时,我个子矮,跟背篓一样高。别的孩子搂满了一背笼麦秆,上了河坎捉蚂蚱,我还背负着铁筢在地里转圈。那孤独的背影在广阔的田野里,显得那样渺小、无助。常常是,孩子们捉到了蚂蚱撤离河坎,举着蚂蚱笼呼喊着我的名字时,我的背笼才装满麦秆,便飞快地去捉螞蚱。
  对于蚂蚱,我们不叫捉,用“逮”这个字,发音时有种恶狠狠的感觉。听见哪儿的草丛里有蚂蚱叫,便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猫腰悄悄地向它靠近,如螳螂捕蝉一般,嗖的一下飞快捉住,在这个过程里,常常是小腿、胳膊和手心手背被野枣刺划出一道道血痕。以血的代价,换来一只可爱的蚂蚱。如果是那种品相极佳的“绿板子”,逮住了会欢呼跳跃。捉住一只蚂蚱,放进预先准备好的小竹笼里。回家后,当然要伺候它,喂水,采集北瓜花给它吃。蚂蚱的叫声里有种动听的韵律,像马头琴奏出悦耳悠扬的《命运》曲,我的心脏随着它的叫声有节奏地颤动。
  捉蚂蚱的感觉,鬼知道有多爽!有了这无比愉悦的逮蚂蚱过程,曲峪河就成了我幸福的乐园。一到麦收时节,我就止不住生命的冲动奔向那儿,在河坎的草丛里寻找蚂蚱的踪影。
  窗外,一只蚂蚱装在笼子里。这是我养的蚂蚱。从夏天的尾声一直到秋天,它一直享受着吃北瓜花的待遇。在我为它采集的所有食物中,它对北瓜花情有独钟。吃了一小片,它感激似的振翅鸣叫。在秋风秋雨中,它的翅膀摩擦声软绵无力,细长的腿肢日渐收拢。几天后,它死在了竹笼里。它侧身躺着,腿肢不甘地前伸。几天后,天放晴了,但我仍然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潮湿的心能拧出水来。梦里,一些阴影总像毒蛇般纠缠着我。我在后院挖了个坑,把枯干在笼子里的蚂蚱用土掩埋了。
  那是我童年里捉到的最后一只蚂蚱,不是在曲峪河的河坎,而是在化羊峪的山坡上。目睹过它的死亡过程,我再也没有了捕捉它的兴致。
  五十岁那年的春天,我辞去了县文化局长的职务,讨了个文联主席的闲职,突然萌发了重温童年里捉蚂蚱的乐趣。于是,我去了化羊峪口的一个初中同学家,借用他家屋旁的空闲坡地种菜。春天里,我撒下的种子有韭菜、香菜、大蒜、葱、丝瓜,还有葫芦。清明一过,我栽上了西红柿、黄瓜、茄子、辣子、豇豆的苗,用竹竿、树枝为西红柿、黄瓜、豇豆搭了架。经营这块菜地,完全是为温习童年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白了,是想体验童年捉蚂蚱的感觉。
  夏天到了,蚂蚱应当鸣唱了,我得先准备一个蚂蚱笼。少年时,我曾亲手编织过许多蚂蚱笼,现在懒得做了,索性在县城的竹器市场买了一个左右两间屋的竹笼。曙光初露,我蹬上自行车,兴致勃勃地去自己开辟的菜园为蔬菜浇水、除草、施肥。其实做这些用不了多长时间,接下来的时光,我便在山坡的草丛里寻找蚂蚱。令人沮丧的是,尽管我凝神谛听,坡上连一声蚂蚱的叫声也没有出现,就连那最普通的“绿猴儿”也失踪了。老同学告诉我,现在到处喷洒农药,坡上早就没有蚂蚱了。为了填充蚂蚱笼的空虚,我捉了几只花花绿绿的蝴蝶放进去。它们在里边挣扎着翅膀,竟然不知收缩起翅膀就可以钻出去。我不忍心目睹少女般的蝴蝶的痛苦状,于是还回了属于它们的自由。那个瞬间,我的心一阵空落,陡然间失去了在此种菜的兴致。秋天还没过去,我就借了个理由不去了,倒是麻烦了那个老同学骑着车子下山,为我送来了那块地里长出来的蔬菜。
  曾经,我是那么不喜欢冬天,缘由不仅仅是因为寒冷,更在于冬天里看不到虫子,听不到虫子的啼叫。隆冬,每当看到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大地,我总会想到地底下的虫子。我在想着,在像厚厚棉被的积雪之下,小虫们感觉到温暖了吗?
  好在,冬天总是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也从童年走向少年。春暖花开,我登上了化羊峪西边的山坡。那里有条蝴蝶沟。沟里的蝴蝶,一律的黑色,不带一点鲜艳,那种锅底一般的黑,让我心醉。它们有大有小,宛若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像蝙蝠,小的像蜜蜂。春夏的日子里,蝴蝶特别多,相约一起在坡上跳舞。没有蚂蚱可捉,我的嘴里含着一根草,躺在沟里的乱石中仰望蝴蝶。沟里的女孩儿、男孩儿都到坡上来捉蝴蝶。女孩儿捉小的,男孩儿捉大的。一个个手舞足蹈,甚至不慎滚倒在坡上,竟然还笑声不止。
  一个叫秋霞的少女,邀我去那条沟里捉蝴蝶。她是那种小眼睛的女孩,像是潜藏着心底的秘密,令我喜欢。我们两家在一条街上,她常常让我带她去捉蛐蛐,捉纺线虫,捉磕头虫,捉蝴蝶。她是那样爱着小虫子,跑起来的动作也像一只翩翩舞动的蝴蝶。她的背影,常常让我若有所失。   初中一年级那个暑假的最后一天,我带着秋霞去蝴蝶沟。她在山坡上跳啊跳的,就是捉不住一只蝴蝶。她在坡上跳跃的样子很好看,我看得出神,捉蝴蝶时不小心被小树枝划破了手指。我抓起一把土,正要往伤口上抹的时候,她跑过来了,大呼小叫地说,不要,不要,我给你用唾沫抹。我说那能行吗,她扮了个鬼脸,笑着说,你没听说过啊,男人流血了要用女人的唾沫,那样好得快。她用双手捧着我的手指,朝伤口吐了几口唾沫,用手指抹匀了说,看看,不流血了吧。她瞇起小眼凝神看着我,脸颊忽然现出一片红晕,指着不远处正在翩翩飞舞的一只大黑蝴蝶说,你快去,把它给我捉住啊。
  那只蝴蝶黑得发亮,宛若教堂里的圣女,在灿烂的阳光下欢乐地舞蹈。我脱下衣衫,追着那只蝴蝶,终于把它扑在了衣衫下,取出来送给了秋霞。她捏着蝴蝶的翅膀,让它躺在自己的手心。
  秋霞的小眼睛的光在我的脸上眨巴了几下,突然脸颊绯红。她忽然说,要是这蝴蝶不飞,永远躺在我的手心,该多好啊。
  我说那还不容易啊。我拿起她手心里的蝴蝶,撕掉了它的双翅,重新放回她的手心。
  秋霞身子一抖,惊愕地看着我,那神情仿佛我是个魔鬼。她说,你怎么能弄坏了蝴蝶的翅膀呢。它要是不会飞了,活着还有啥意思啊?你怎么是这样的人,跟杀人犯一样!
  她流出了泪水,捧着断翅的蝴蝶飞快地跑下了山坡。
  此后,我很难再见到秋霞的影子。深秋,黄叶飘了下来,还是不见她的影子。一条街住着,她总是躲避着我,给我留下影影绰绰的背影以及空落的心灵。寒假的冷风里,几次远远地在街上看见她,她总是躲藏。也许,我在蝴蝶沟撕去那只漂亮的蝴蝶翅膀的举动,深深地伤害了她善良、纯净的心灵。
  我高中毕业那年,秋霞出嫁了。婆家很远,在十里地开外一个叫侯家庙的村子。对她的那份情感、那个秘密,我只好深藏于梦中。
  一只黑蝴蝶,令一个少女对我产生了遥远的距离感,也给我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和忧伤。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捉过一只虫子。
  好在,捉虫子的生活,被书包里沉甸甸的书本替代了。
  感谢你们,也对不起你们:那些远逝的虫子们!
  那些被我伤害过的蚂蚁、知了、萤火虫、“黑油油”、黑蝴蝶,你们会原谅一个儿童的无知吗?
  向虫子忏悔。在我六十岁的这个年龄,终于姗姗来迟。
  虫子,你们听见了我的忏悔了吗?看见我的心灵在汩汩淌血了吗?
  被我伤害,或者残杀的虫子不知还有多少?如果还有足够的记忆,我会一一记录下来,在我的有生之年,撰写一部我对虫子的《忏悔录》。
  这部书对我来说,是一种赎罪。
  ——人类和虫子,各自相守着自己的生活天地,互不打扰,相互尊重,这样最好。
  这是我预想的这部书的尾声。
  虫子倘若地下有灵,会不会有欣慰的感觉呢?
其他文献
辽 阔  没有谁能遮住你内心的辽阔  就像没有人能遮住你  望见大海。鸥鸟飞处  那是人世间路过的苍茫  是谁送来药汤,医治骨头的疼痛  一粒细沙学会了感恩  长长的海滩就遍地柔软  善良是一辈子用不完的雨滴  播撒在大海一样广袤的田园  遗落在梦里的光芒,都可以  在倒影里打捞起来  白云总喜欢远走高飞  贝壳能占卜出前世的事  海风吹拂着岸边的椰树叶  摇曳出难言的眷恋,目送那些  擦肩而过的
期刊
也许是春天的缘故  总想到白茅海走一走  乌黑的礁石,是时间的沟壑  一块遮不住的疤痕  而呈现在眼前的,是久别后的从容  我们要走向海中央的苔藓地  陪伴我们的,是青蓝的海水  白鹭斜飞过古老的灯塔  大海身上散发的气息,有柠檬汽水的味道  我每深呼吸一次,心底就明亮一下  像提示着季节的轮回  被雨水漂洗过的事物回应着对阳光的热爱  没有什么能压抑它们  这片布满绿色苔藓的礁石  遍地盛开的花
期刊
作者简介:李门,本名李龙门。原籍重庆丰都,80年代末迁居海口。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 《情荡红尘》 《有情无情》 等著作。  泛白的水田,缀满闪烁的星星。蠕动的萤火,忽闪着幽绿的亮光。“咯咯”“呱呱”的蛙鸣和虫子们的唧唧声,一忽儿低下去,一忽儿升起来。浩渺的大自然,演奏着一曲和谐欢悦、无止无休的乐章,远了,近了;近了,远了……  依稀的微光,投射到一个心神不宁的女人脚下。模糊的村道上,她高一
期刊
对了山歌  喝了米酒  就要爬高高的槟榔树  这是追求爱情古老的标配  这是槟榔树的社会功效  可以爬 可以摘 可以望树止步  如果您的情人是海南妹子  那就是槟榔  婀娜多姿 却经风暴  皮滑果坚 不事雕饰  细细品味 这恋爱的过程  苦涩 又凉又麻  让您又爱又恨  正如药用功效:去积 行气  海南妹子把您脾气暴躁治疗得像台风后的大海  请到天涯海角来  摘下来的槟榔嚼一嚼  您就知道爱情的海
期刊
梁爽,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小说选刊》 《海燕》 《都市》 《椰城》 《小小说选刊》 《微型小说选刊》 《文苑》等,入选多种权威年选集,入选多省初高中语文试卷。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冶金文学奖、第二届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奖项。  安小然姓安,随母亲的姓。  安小然的外婆也姓安,母亲随外婆的姓。  周末,安小然回到家。  母亲正半躺在阳台的摇椅上看报纸,旁边的小茶桌上茶具一应俱
期刊
在我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里,有许多美好的记忆,但其中最难以忘怀的,当属我参加1971年北京天安门前的国庆受阅训练。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22周年,国务院决定“十一”国庆节那天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游行活动,规模要比历次大,氣氛更热烈。于是,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空军是一个方队,横80人,纵80排,总共6400人。参加空军受阅训练的是以各航空飞行学校的飞行学员为主,并有其他空军院校的学员参加。所有参加国庆
期刊
我于1999年至2003年在驻香港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并担任新闻发言人。期间,2次参加中美海军联合搜救演习;2次为香港同胞献血800毫升;3次参与香港市民共同植树的活动;6次参加军营开放日活动,多次回答香港及世界媒体的提问。  最近,香港比较乱,作为一名曾经用青春和汗水守卫和呵护它的共和国军人,我感到十分痛心。自今年6月以来,以反对“修例”为由,香港发生一系列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社会上有人喊话
期刊
有时我不忍观望一只飞翔的鸥鹭过久  怕它会缓慢地飞过我的骨栅  忽而消失在我的内心  每当猎枪响起  硝烟散尽  我在平静的湖心莫名忧伤  一只孤独的鸥鹭从南边飞向西边  从西边又飞向南边  羽毛零落却没有哀鸣  处处有家却处处无家  这时候我愿意把悲伤收藏  愿意把伤害一一抚平  像秋天的落叶翩然而下  不再语言世间的痛  大 桥  不可理喻  他把自己弯成一座桥  兄弟姐妹们骑上去  摇晃的笑
期刊
作者简介:张铭,男,居安徽省马鞍山市,在 《福建文学》 《短篇小说》 《芒种》 《百花园》 等刊物发表小说作品若干篇。  一  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我和佳瑶在傍晚时分走进了这家婚纱影楼。一位影楼小姐领我们上了二楼,这里悬挂着五彩斑斓的婚纱和旗袍,几对年轻的男女正在那儿不停地选来选去。来到经理办公室,影楼小姐准备敲门,我说不用了,谢谢你。说完我和佳瑶把门推开走了进去。谭小燕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双
期刊
作者简介:吴富明,福建省宁化县人,工作于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三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郑州小小说学会理事、三明市梅列区文学协会副会长。  雁鸣湖的风像少女纤细的手抚摸着肌肤,芦花摇曳,湖水清澈。远处一袭白点,翩翩而舞,似乎有一场嬉戏正要上演。  那一定是可爱的白鹭了。那是南方故乡常见的鸟儿啊。她内心一阵潮湿。她想家乡了,也想着那让她一直守候的爱情。  风又起了,南方应该是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