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踐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我们常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就是说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提升生活。这种紧密联系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在实践中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硕果。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呢?
(一)引导学生做有心人,为生活中应用语文提供保障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着重启发学生,使之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把许多学生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找学习语文的机会,积极地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积极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初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也具有较强烈的观察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及任务,使学生想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2、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观察,而不只停留于“看”。如对人物的描写,应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透过眼睛看到其内心世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其次,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便以偏概全地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对社会的不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令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绝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再次,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在看一个事物时,除了仔细地去看之外,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只要留心,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有所发现,有些看似小事,但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哲理。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留心你身边的日常事物吧,它将使你获得知识,使你发现生活的真谛。
(三)教会学生积累,为在生活中用语文储备素材
首先,向学校生活拓展积累资源。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校的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学现用的平台。例如,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事,学校举办的春游、演讲、竞赛等活动,以及学校与社区、工厂等互动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问一问,写一写,讲一讲,想一想,这些事情经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在运用语文的同时,就可将这些作为语文资源积累下来,为再次运用做准备。
其次,向家庭生活拓展积累资源。家庭式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也是语文运用的第一场所,教师应该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反过来作为生活的储备,便于学生随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最后,向社会拓展积累资源。社会是一片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也是学生运用语文的最大空间。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积累”是为了“运用”,“积累”和“运用”更应兼而有之,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
(四)鼓励学生思考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学生通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累,从中提炼出生活中的语文特性,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有所思就有所用”,经过思考、内化后加以运用。用语言表达自己,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用语言提炼生活的真谛。
作 者:蒲全红
地 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15336096911
邮 编:746023
(一)引导学生做有心人,为生活中应用语文提供保障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着重启发学生,使之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把许多学生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找学习语文的机会,积极地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积极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初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也具有较强烈的观察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及任务,使学生想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2、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观察,而不只停留于“看”。如对人物的描写,应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透过眼睛看到其内心世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其次,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便以偏概全地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对社会的不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令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绝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再次,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在看一个事物时,除了仔细地去看之外,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只要留心,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有所发现,有些看似小事,但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哲理。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留心你身边的日常事物吧,它将使你获得知识,使你发现生活的真谛。
(三)教会学生积累,为在生活中用语文储备素材
首先,向学校生活拓展积累资源。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校的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学现用的平台。例如,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事,学校举办的春游、演讲、竞赛等活动,以及学校与社区、工厂等互动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问一问,写一写,讲一讲,想一想,这些事情经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在运用语文的同时,就可将这些作为语文资源积累下来,为再次运用做准备。
其次,向家庭生活拓展积累资源。家庭式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也是语文运用的第一场所,教师应该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反过来作为生活的储备,便于学生随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最后,向社会拓展积累资源。社会是一片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也是学生运用语文的最大空间。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积累”是为了“运用”,“积累”和“运用”更应兼而有之,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
(四)鼓励学生思考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学生通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累,从中提炼出生活中的语文特性,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有所思就有所用”,经过思考、内化后加以运用。用语言表达自己,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用语言提炼生活的真谛。
作 者:蒲全红
地 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15336096911
邮 编:74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