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ng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吸收西方德育教育理论以及国内德育“转化说”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德育对象特点组织适当行为,从而提高他们自我道德水平,并能指导个人生活实践的教育活动。具体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澄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遮蔽,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合理回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功能;澄明;遮蔽;合理回归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60-02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1](P.68)。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认为:“德育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1](P.69)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就曾经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P.1985);胡守棻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也持相同的观点“德育即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3](P.20)类似于这些“转化说”观点对德育过程中的德育对象考虑不足,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样在德育过程中也是主导,德育对象具有能动性,因此,本文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德育对象特点组织适当行为,从而提高他们自我道德水平,并能指导个人生活实践的教育活动。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澄明
  (一)课堂教学,促进道德认知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基本的道德常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育形式,促进道德认知。教学主要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同时,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本人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充分发挥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做到:理解道德的深刻涵义,能够辨别道德行为;理解党的十八大凝练的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P.93);提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為选择的能力;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育社会责任感,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自身公民意识。
  (二)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培养道德认知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更生动、真实地理解什么是道德,更易外化于行动,促进道德认知与体验。例如关于爱国教育,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观看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和集体讨论现实社会中的爱国事迹相结合,特别是有学生等未成年人形象的,更加可以让学生们明白爱国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也可以做到爱国;例如关于影响价格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采访,调查,进入商城、超市等途径进行观察,从而根据实地考察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必然会更生动和直观,学生会更加印象深刻,学校在课堂教育外应该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师生对话,促进道德共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形式,改变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共同进步”的道路。师生之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使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开导,遇到问题与困惑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对内容充分理解,促进道德共鸣。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遮蔽
  学校德育不是万能的,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人们对德育寄予更高的厚望,要求学校德育无所不能。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功能、范围都是有边界的。美好的期待与现实的问题同在,使得当今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有不符合现状的高期待高要求。学校一旦出现个别的学生问题,就将全部原因归结于思想政治课没有教好,社会出现的个别学生问题,将原因也归咎于思想政治课的问题,这种想法将思想政治课的功能扩大化,学生品德存在问题,社会道德规范出现紊乱,并非学校所能解决,它关乎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德育的唯一渠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科素养、法制教育、历史文化认同教育都对学生德育产生重要影响,当这课程已经超越了它该负载的功能,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一)课堂内容缺失,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缺少活水源头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涵盖了道德、哲学、历史、政治、法律法规等范畴。学生的知识汲取、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实现的,对于如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师讲义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汲取效果、自觉践行程度,进而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中学思想政治课在个别年级成为专门的准备考试课,划书、找书、背书、做题等课堂内容安排已经丧失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成为专门为中、高考提高成绩,提高升学率的课程,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应试教育所说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取得高分数、考上名牌大学为目标。尤其是高中教材,部分政治教材已成为选修课程,有些政治课堂更让位于语、数、外等主科课程,导致政治课被严重忽视。只灌输了学生的知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却又没有提高,没有能够学习到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屈服于升学率的影响,德育功能黯然消退,逐渐被忽视。   (二)教师的教学,缺少对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些政治教师可能是其他科目老师代替教学,或者一些政治老师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论和思想政治学科并不是十分了解使得政治思想政治课教师德育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只关注课堂内容是否传授,对于道德品质问题放任不管,认为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素质等问题应该由班主任和学校德育部门负责。
  (三)内容空洞、缺乏时代气息,教育意义不突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知识点超越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知识的承受力,有些内容过分注重理论体系,内容空泛,枯燥乏味,对某些重大的教育主题表述不够具体与通俗,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严重影响教育效果;有些教材内容陈旧,不能突出反映现实国情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明显缺乏時代气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即品德修养、理论培养和现实指导。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合理回归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文化注入
  十多年来,我国课程教材建设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内容的渗透和融入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当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材当中,结合学科特点,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整体育人功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初、高中不同学段的教材中由浅入深地渗透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既有隐性的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又有显性的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介绍,结合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材中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
  (二)提高教师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文化奉献
  社会对教师的赞誉也很多,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大的社会责任。教师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不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那么教师自身的德行品质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社会逐渐功利化,人们行为都围绕名利,金钱,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个人品格和职业操守也经历更严峻的考验,这难免不会对青少年学生甚或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师德自觉,抵制更多的诱惑,真正成为园丁、蜡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强化学生道德体验,注重学生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知识指导实践,指导我们的行为,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社会实践是学生道德体验的重要途径。实践环境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可以加深青少年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社会的认知,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愿意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同学的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实践活动更能增进同学友爱,班级团结,形成一个良好班风的集体,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锻炼明辨是非、真假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与人交往中更能锻炼自己的组织、沟通、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青.中学道德教育困境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杂志社,2012,(2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85.
  [3]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9.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秦 超]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有着厚重的意蕴和新的时代特点。红色文化能够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及吸引力,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导向,挖掘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之间时间、范畴、特性的区别和对象、目标的联系做了详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探讨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确保方向正确的要求下,提供精神动力的需求下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来推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证资料的研究来阐述影响贫困民族村庄村民自治的因素和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影响贫困民族村庄村民自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贫困;二是民族因素。在理论上一个贫瘠的社会、一个民族性较强的社会要实现村民自治必须要注重贫困和民族性的作用和影响。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中最重要的部分,要着重纳入贫困民族村庄村民自治的上层建筑上来。在实际研究中应用资料来分析和说明村民自治的影响因素;分析村委会
期刊
【摘 要】从社会治理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并以福建省邵武市“民生110”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为例,探索通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完善基層治理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路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92-03  一、社会治理
期刊
摘要: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来自于辅导员的品格、才能、知识等等的一种隐性权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又难以有效跟进时代的变化,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培养,将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是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非权力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是除了自身的真理性和能够有效解决中国自近代以来面临的问题之外,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包括价值倾向、实践理念、辩证思维与和谐追求四个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价值倾向之自觉,实践理念之全面,对发展的推动和对个性的弘扬则既体现出它与传统文化之不同,也反映出以它批判传统文化之要点。这场批判的基本宗旨则在于提升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并增强其
期刊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今年两会上,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谋划,到惠农兴农的部署,再到对困难群众冷暖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体现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深厚人民情怀,为做好新形势下的
期刊
【摘 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内涵、要素和特点等进行尝试性界定,然后结合化学系实际刍议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平台如何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党建;团建;党建带团建;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68-03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党建带团建工作和共青
期刊
【摘 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政策,尤其是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的扶贫思想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习近平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现,当下扶贫工作基本原则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分析的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根本原则具有深层的内在一致性。本文主要基于对邓
期刊
【摘 要】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硬,综合国力在世界之林中稳步提升,我国各大城市举办大型活动的几率与频率也随之大幅增加。政府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资源在公共安全管理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境下日显捉襟。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从社会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围绕法律法规建设、分级管理规范设计、指导培训强化等重要模块,构建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大型活动管理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