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叙事下的情感迸泄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kongq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阿城小说《树王》采用的是平淡的叙事风格,其中通过身份构建后的第一人称视角与作者采用的顺序叙事对于此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平淡叙事风格下的情感迸泄有着含蓄而深刻的情感张力,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叙事风格的构造,是作者针对文章主题如何呈现的选择与策略。《树王》所采用的这种平淡叙事风格为作者表露主题背后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一条自由而包容的呈现路径,使情感迸泄丰富的同时不失纯粹的书写态度。
  关键词:《树王》 平淡叙事风格 第一人称视角 顺序叙事 情感迸泄
  阿城的“三王”小说被视作寻根文学的经典著作,20世纪80年代“三王”小说腾空出世,以其独特的小说艺术形式与深邃丰富的作品内涵,颤动了海内外众多华人读者眷恋传统文化的心。阿城以其明白纯粹的文风在那个夹杂着些许忧虑的年代,给予了无数期待中国文学有所新发展的人们无数的惊喜。阿城“三王”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言而喻。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有了一些对阿城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如陈旭光的 《阿城小说创作论——兼及对一种批评现象的批评》 、邱景华的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等。a在众多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往往将研究叙事艺术的目光放在《棋王》这部小说的较多,而较少关注到“三王”小说中的另外两部作品。本文将研究目光放在《树王》这部小说中,从叙事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着重关注阿城平淡纯粹的叙述风格在这部小说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切入点,以分析叙事角度、叙事时序等方面为路径,探讨平淡的叙事风格下的情感迸泄与深厚的文本意蕴。
  一、身份构建后的叙述视角的平淡客观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作者展示文本意蕴的一种选择,实际上也是提供给读者的一种审视、观察作品的角度。在叙事学研究上,有不少学者尝试剖析诸多文学作品以做出合理的分类,例如著名的法国学者热奈特引入“聚焦”概念来阐释不同的叙事视角,而N ·弗里德曼在《小说中的视角》一文中提出的区分也许是最为详尽的一种,他区分了八种不同的类型。第三类为“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 b,将会更加贴近阿城《树王》之中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比,因为其参与故事发生之中,甚至引起了情节冲突,推动故事节奏,往往更具有主观性,包括一些偏见与偏爱等特殊情感。而《树王》之中的“我”作为叙述者,承担起了见证李立等知青执意砍倒大树和肖疙瘩执意护树两者之间冲突的见证人,但与一般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不同的是,《树王》中的这一个“我”能够拥有第三人称的冷静与平淡,这种兼具热情与平静的叙述效果得益于作者对于“我”的身份构建。
  作为一部展现知青生活的小说,《棋王》选择一个知青视角作为文章的第一人称视角,这看起来似乎并不独特,但是当叙述视角与叙事内容在文本中结合时,它们将会构成一种关系,或许是密切配合的,或许是有着重重隔阂的,这样的结合关系将会影响到作家传达情感的饱和度。具体到第一人称而言,第一人称叙述者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既是故事中的行动元,也是一个角色,而这个叙述者的角色性质以及他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是影响文章内容与情感解释的重要因素。《树王》正是采用了这样一种极为独特的结合关系,“我”是随队伍下乡接受教育的知青之一,遇到了极度宣扬破除迷信的知青代表李立和坚守自然之根的农民肖疙瘩。阿城的这种静观默想的体验方式、旁观的第一人称叙述及小说知青身份的暧昧不明,令他拓展了視野,看到了自身之外更广阔的世界。c“我”作为一个从城市到农村接受教育的知青,在这样自然形成的隔膜之中,“我”的思想感情变得模糊,并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在开头第一章的结尾处,“我”单独与肖疙瘩相处时,试图开展一段对话。“我”在思索下乡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意义,但肖疙瘩却毫不掩盖地流露出他对于“我们”砍伐林木的担忧与苦涩。“我”漫不经心的一句“树好砍吗?”却成了肖疙瘩忧心忡忡的源头。两人各自怅惘失落,但不同的是:“我”与肖疙瘩各自担忧的地方正是两者或者说知青与农民两个群体的冲突所在。
  这一段“我”与肖疙瘩的对话实际上暗示着“我”有着与主人公难以重合的身份视域。这样一种限制与隔膜使得“我”与肖疙瘩的交流中,“我”难以有着深度挖掘肖疙瘩精神品质的耐心与理解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叙述视角之下,肖疙瘩作为主人公,却很少在文中流露出他的内心情思,取而代之的是阿城对其行动的一系列简单平白的外在描写。阿城在《树王》中通过身份构造,营造出了“不作任何渲染、夸张和不表露激动与愤激的叙述态度”d。正是因为不刻意突出强调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尊重故事的自然发生,让角色之间的行为冲突没有受到叙述者的干扰,也让第一人称视角足以拥有如同第三人称视角一样的宽阔视域。在这样一种客观的第一人称视角下,情感迸泄的空间得到了扩充,产生情感的立足点不再只限于“我”所代表的那一个群体,它以一种兼容尊重的心态去从“局外人”的角度来阐释更多种不同的情感。正如文中的“我”在前期对于李立和肖疙瘩所持的观点并没有偏袒,这也给予了两者情感相当的叙述空间,使得两者得以充分地碰撞和交织,带给读者的便是一种有着充分情感宣泄的阅读体验,但同时这样平淡叙述的角度也给予了读者自由选择的空间,减少了作者强加个人意愿在读者身上的嫌疑。而阿城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摆脱一般知青小说的某些限制,不落窠臼,是因为它给予了更多群体情感宣泄的话语权,将传统与知青题材有关的文学关怀对象范围适当地扩大。
  二、 传统顺叙叙事话语下的情感迸泄
  从叙事学的理论去探讨小说中的时间流动,可以从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来进行探讨。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叙事时间,则是它们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叙事时间就成了作家的一种重要的叙事话语和叙事策略。e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叙事学研究者基本上区分出顺序、倒叙、插叙、预序等叙述时序。法国学者热奈特创造性地提出“时间倒错”理论,主要用以描述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完全一致。在许多小说创作中,不乏作家顺应“时间倒错”规律,纷纷积极地运用复杂独特的叙事时序,并以此作为强化感情表达的路径。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歌坛许多创作者针对流行歌曲的“低俗化”现象,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本文通过探讨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原因,分析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网络发达的条件下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意义,将古典诗词的研究引向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面向现实”与“有补于世”的新境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对情感的
摘 要:《大叔于田》作为305首中华诗歌原典之一,其深刻的内涵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历代以来,此诗在东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东亚学者勤于治诗阐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关于诗旨之说,东亚学者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诸家观点,本文得出共有十二种诗旨之说的结论。分别是:刺庄公说、爱叔段说、美田说、讽太叔段说、描写太叔段狩猎场面说、忧叔段不义而得众说、郑俗浮薄说、刺滥驾君车说、赞美贵族田
在笛安身上似乎有两个撕不掉的标签,一个是她同为职业作家的双亲,还有一个是让“80后”作家共同困扰的青春写作。标签凝练概括的背后神话了她成为作家的理由,同时也简化了她对文字和故事的执着与追求。  一、“文二代”的焦虑和“80后”标签  吴桐(以下简称吴):你选择写作是受父母亲的影响吗?  笛安(以下简称笛):这个不太好说,我是他们孩子,和他们一起生活长大,很难具体总结出到底哪一个部分是受他们影响形成
在2018年的8月和12月,广东诗歌界连续出版了两部比较厚重的诗歌选本,一部是由温远辉、何光顺、林馥娜合编的 《珠江诗派——广东百年珠江诗派诗人作品选析》,一部是由何光顺主编的《南方诗选》。据何光顺教授说,这两部诗选的编选顺序其实是与出版时序刚好相反的,是先编《南方诗选》,再编《珠江诗派》的,而我也觉得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南方是一个比较广阔的地域,而珠江则是南方最好的地理体现与精神代表。  在《南
摘 要:《说文解字》 是我国文字学的重要著作,是第一部影响深远的字典,收字9353个,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本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现象的百科全书。本课题通过研究《说文解字》 中的兵器字,以管窥古代兵器文化,进一步揭示古人的战争观。  关键字:《说文解字》 兵器字 兵器文器  《说文解字》是许慎所著,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全书收字9353个,所收的字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反映当时社会
刘诗伟长篇小说《南方的秘密》研讨会于2017年5月6日在江汉大学举行。来自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作家协会、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单位的三十多名文艺评论家、学者和编辑与会,对这部长篇小说进行了题材、语言、结构和叙事技巧的多角度探讨和交流。  一、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  小说
摘 要:《哀兵吟》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远征军为描写对象,用质朴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战士在反攻缅北的战役中与日寇奋勇作战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采用了历史与现实交叉叙述的结构,通过对战争与和平时期两条线索的不同叙述,不仅详细描写了以康健为首的一排战士完成战斗任务的全过程,而且对幸存者在战后的生活经历也做了详细交代。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突出了
摘要:在茅盾的小说创作转型中,《春蚕洇其“经济危机”的主题而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经典文本。历来对于《春蚕》的解读,也多倾向于将其置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将老通宝的破产归咎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然细读文本可知,《春蚕》绝非单纯以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为归旨的意识形态类型小说,而是包含着诸多复杂和矛盾性的因素。正是对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书写使其成为折射出传统中国现代化艰难转型
摘 要: 竹枝词是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突出的地方特色、悠长哀婉的情韵为特征的山歌,最初是以纯民歌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的。竹枝词在艺术特点上最为突出的是其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和地方俚语,在艺术风格上以“怨”见长。竹枝词最终在遭遇贬斥的唐代文人笔下,从鄙俗逐渐走向雅致,走向诗歌的殿堂。  关键词 :竹枝词 兴起 流传 艺术风格  在唐代,竹枝词从粗鄙通俗走向了高贵典雅,登上了诗歌文学的殿堂。据北宋文人郭
摘 要: 风景概念在西方经历了含义的不断扩充与转变,其与主体的关系也从单一的凝视-被凝视转变为一种交融与同构的共生关系,风景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编码场域,与民族、阶级等诸多概念交织在一起。在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分别看到了两种风景,即遮蔽的风景与解蔽的风景,不同的视角决定了相异的风景,而视角形成的背后又有民族与阶级的深层动因。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形态的风景,旨在揭示出风景的感知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