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雅斯贝尔斯关于“生成与超越”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对大学的看法,从其大学理念中大学的灵魂到大学的目的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子。本文试图从这一哲学视角来对其大学的理念进行述评,这对当今中国大学的现状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生成与超越;大学的理念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其“生成和超越”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生成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雅斯贝尔斯在其《人是什么》中谈到:“人是生成着的存在,人不能停留于现状。人必须在各种复杂的境况中不断地更新。实际上,人以双重方式接近自己:作为研究客体与作为所有研究方法无法接近的自由的生存。”[1]在前种情况下,我们获得的是具体历史、自然情境中关于人的知识,而后一种研究是要在“我们思维与行动的起源中体验”,将人作为精神,作为不断生成与超越的主体与个体去理解,永远需要理解但无论以何种方法都无法完全理解。雅氏将“上帝”作为人应追求的目标,它是人的完满状态,是一个认识能力能无限扩展的人;而认为“行”则是“内心行动”,进而认为人生就是人这个存在对“上帝”的研究(内心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在已有的存在中超越自我、获得新生并再次超越这个新我,轮流反复前进,及至达到与“上帝”“和二为一”的目的与结果,这时,才能认识到“无所不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
雅氏的这一哲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他对大学的看法,从其大学理念中大学的灵魂到大学的目的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子。
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
1.大学的灵魂追随于真理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2]在雅氏看来,真理不再是理智与对象的一致、认识内容与事物的一致,而是人在“去伪”过程中使真理自身得到“显现”。所以,只有胸怀真理并能通过思考使真理永存于世的大学,才是活着的大学、有灵魂的大学、有血有肉的大学,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有可能在生成中实现超越。
雅斯贝尔斯认为,任何形而上学的最重要功能就是阅读“密码”,哲学就是解码,也即认识真理,所以哲学思考是体验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这句话中的“理论思维”实际上主要就是哲学思维。这句话应用到学校也是恰当的:一所大学想要登上科学与文化的高峰,究竟是离不开哲学或哲学思维的。哲学思维使人通过自己独立的精神活动,探寻事物的本源,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从而使大学这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3]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地生成与超越。
2.大学的活力来源于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不仅从知性到知性,从精神到精神而且从生存到生存的交往具有仅作为媒介的所有非个人内容与效果。”[4]大学师生通过灵魂的交流,“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权威和中心。因而,即使有“辩护与抨击”,也不是“为夺权,而是为接近自己的手段”;有“斗争”,也是“一种相爱的斗争,其中每个人为他人提供所有武器”。大学师生真正的自由就在这种敞亮的交流中,“彼此苛求”“刨根问底”,实现所有其他真理。只有在交流中,“我才是自己,我不单纯活着,而是充实生活”。[5]
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苏格拉底和孔子。苏格拉底的对话、反讽法、助产术“唤醒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外部施加的压力”;[6]孔子也如前者,在对话中给学生探索的自由,而不是给他们一个标准的答案,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更是道出了圣师的虚怀若谷。师生间的交流不仅仅可以引起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加、思维的发散,更多的是能够使彼此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在自身的不断生成与超越中所起的作用。
总而言之,当人在与其同类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了认同感之后,他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人只有在他内在的和外在的对话交流中,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自我,从而超越自我,摆脱自我的束缚。
3.大学的使命演绎于自由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自由唯有与超越者相关联并借助于超越者才是可能的”“自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关涉超越者的责任”[7]。正因为大学在很长时间内都坚守着自己与生俱来的清高和自由,它才有可能肩负起传授和研究高深学问的使命,在保守中不断超越。
雅氏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学所造成的冲击,基于此,他提倡教授的工作基本上应由自己选择,他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自己作出有关的决定,自己对研究承担责任;大学生则应获得全面自由的教育,同时正确处理精神成长与科学获知之间的关系,毕竟知识无法穷尽,只有自由的精神才能超越已有,拥抱世界。
4.大学的目的致力于“全人”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是借助哲学的超验将主客体包容于一体,只能靠自我意识去接近。然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要试图在不断的生成与超越中趋向于自我的完满状态即“上帝”的生存意识,从而领悟“大全”。在雅氏看来,尽管“上帝”最接近了解“大全”,但“上帝并不是无所不能外在于人的信仰实体,而是人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美追求,是在历史形成中的最高总体性”。因而,“全人”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成的组合,是认识可以向四面八方扩展的“有教养的人”。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饱满,个性的张扬,思维的创新以及视角的独特等都应是“全人”所具备的品质。
要培养“全人”并非易事,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学生来说,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新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从事该学科研究的能力;就教师来说,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教师的人格都是在聘任时需要慎重考虑的,尤其是教师人格对学生性格、态度、意志、能力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所以更不应忽视。
三、简短评析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深植于其存在主义哲学之中,并在几十年的大学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升华,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雅氏认为精神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之义,它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为了使人变成人,是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的人,然后才是科学知识的养成,最后才是在宽厚的知识与完善的人格基础之上所带来的经济附加效应。人不是经济增值的工具,而是真实的自我存在。大学应始终坚持这一点,即使走出象牙塔,也不迷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雅斯贝尔斯曾对他那个时代的大学危机进行了总结,认为“媚俗使得大学不再成为引领社会的先驱,固定的学习计划使得大学的学生逐渐失去独立创新的思想,而对科学的崇拜甚至迷信使得大学逐渐走向歧路”。[8]本质上说,大学就应该是“国中之国”,享有学术自由和自治,引领世界走向真理。只有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下,教师才能从事高水平的研究,学生才能与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创新而非沿袭前人的权威,大学也才能够一代代地延续关系世界命运的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1][4][5]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M].朱更生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2][3][6]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 梦海.自由与超越者——论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自由概念[J].浙江学刊,2001(5).
[8] 赵卫平.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初探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生成与超越;大学的理念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其“生成和超越”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生成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雅斯贝尔斯在其《人是什么》中谈到:“人是生成着的存在,人不能停留于现状。人必须在各种复杂的境况中不断地更新。实际上,人以双重方式接近自己:作为研究客体与作为所有研究方法无法接近的自由的生存。”[1]在前种情况下,我们获得的是具体历史、自然情境中关于人的知识,而后一种研究是要在“我们思维与行动的起源中体验”,将人作为精神,作为不断生成与超越的主体与个体去理解,永远需要理解但无论以何种方法都无法完全理解。雅氏将“上帝”作为人应追求的目标,它是人的完满状态,是一个认识能力能无限扩展的人;而认为“行”则是“内心行动”,进而认为人生就是人这个存在对“上帝”的研究(内心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在已有的存在中超越自我、获得新生并再次超越这个新我,轮流反复前进,及至达到与“上帝”“和二为一”的目的与结果,这时,才能认识到“无所不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
雅氏的这一哲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他对大学的看法,从其大学理念中大学的灵魂到大学的目的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子。
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
1.大学的灵魂追随于真理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2]在雅氏看来,真理不再是理智与对象的一致、认识内容与事物的一致,而是人在“去伪”过程中使真理自身得到“显现”。所以,只有胸怀真理并能通过思考使真理永存于世的大学,才是活着的大学、有灵魂的大学、有血有肉的大学,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有可能在生成中实现超越。
雅斯贝尔斯认为,任何形而上学的最重要功能就是阅读“密码”,哲学就是解码,也即认识真理,所以哲学思考是体验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这句话中的“理论思维”实际上主要就是哲学思维。这句话应用到学校也是恰当的:一所大学想要登上科学与文化的高峰,究竟是离不开哲学或哲学思维的。哲学思维使人通过自己独立的精神活动,探寻事物的本源,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从而使大学这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3]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地生成与超越。
2.大学的活力来源于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不仅从知性到知性,从精神到精神而且从生存到生存的交往具有仅作为媒介的所有非个人内容与效果。”[4]大学师生通过灵魂的交流,“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权威和中心。因而,即使有“辩护与抨击”,也不是“为夺权,而是为接近自己的手段”;有“斗争”,也是“一种相爱的斗争,其中每个人为他人提供所有武器”。大学师生真正的自由就在这种敞亮的交流中,“彼此苛求”“刨根问底”,实现所有其他真理。只有在交流中,“我才是自己,我不单纯活着,而是充实生活”。[5]
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苏格拉底和孔子。苏格拉底的对话、反讽法、助产术“唤醒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外部施加的压力”;[6]孔子也如前者,在对话中给学生探索的自由,而不是给他们一个标准的答案,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更是道出了圣师的虚怀若谷。师生间的交流不仅仅可以引起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加、思维的发散,更多的是能够使彼此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在自身的不断生成与超越中所起的作用。
总而言之,当人在与其同类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了认同感之后,他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人只有在他内在的和外在的对话交流中,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自我,从而超越自我,摆脱自我的束缚。
3.大学的使命演绎于自由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自由唯有与超越者相关联并借助于超越者才是可能的”“自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关涉超越者的责任”[7]。正因为大学在很长时间内都坚守着自己与生俱来的清高和自由,它才有可能肩负起传授和研究高深学问的使命,在保守中不断超越。
雅氏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学所造成的冲击,基于此,他提倡教授的工作基本上应由自己选择,他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自己作出有关的决定,自己对研究承担责任;大学生则应获得全面自由的教育,同时正确处理精神成长与科学获知之间的关系,毕竟知识无法穷尽,只有自由的精神才能超越已有,拥抱世界。
4.大学的目的致力于“全人”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是借助哲学的超验将主客体包容于一体,只能靠自我意识去接近。然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要试图在不断的生成与超越中趋向于自我的完满状态即“上帝”的生存意识,从而领悟“大全”。在雅氏看来,尽管“上帝”最接近了解“大全”,但“上帝并不是无所不能外在于人的信仰实体,而是人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美追求,是在历史形成中的最高总体性”。因而,“全人”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成的组合,是认识可以向四面八方扩展的“有教养的人”。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饱满,个性的张扬,思维的创新以及视角的独特等都应是“全人”所具备的品质。
要培养“全人”并非易事,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学生来说,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新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从事该学科研究的能力;就教师来说,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教师的人格都是在聘任时需要慎重考虑的,尤其是教师人格对学生性格、态度、意志、能力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所以更不应忽视。
三、简短评析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深植于其存在主义哲学之中,并在几十年的大学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升华,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雅氏认为精神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之义,它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为了使人变成人,是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的人,然后才是科学知识的养成,最后才是在宽厚的知识与完善的人格基础之上所带来的经济附加效应。人不是经济增值的工具,而是真实的自我存在。大学应始终坚持这一点,即使走出象牙塔,也不迷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雅斯贝尔斯曾对他那个时代的大学危机进行了总结,认为“媚俗使得大学不再成为引领社会的先驱,固定的学习计划使得大学的学生逐渐失去独立创新的思想,而对科学的崇拜甚至迷信使得大学逐渐走向歧路”。[8]本质上说,大学就应该是“国中之国”,享有学术自由和自治,引领世界走向真理。只有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下,教师才能从事高水平的研究,学生才能与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创新而非沿袭前人的权威,大学也才能够一代代地延续关系世界命运的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1][4][5]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M].朱更生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2][3][6]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 梦海.自由与超越者——论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自由概念[J].浙江学刊,2001(5).
[8] 赵卫平.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初探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