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孩子的世界里,中国人崇尚千年的“取法自然”理念已经变成了
“英语出口成章,钢琴弹得很好,跳舞很棒,熟知科技”,但转身却五谷不分。
备受追捧的国际夏令营或冬令营也难逃“镀金、学英语”的模式。
不过,就在最近的两三年,中国开始萌生“营地教育”。
孩子们终于有机会随专业团队和老师在中国进行自然探索和学习,
进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成为更完整的“中国人”。此次,
《悦游》选择了西南的四川雅安、华南的广西阳朔、华东的上海青浦和华北的
北京香山,对四家营地追踪报道,借以窥见中国“自然探索训练营”的冰山一角。
必须承认,除了熟悉的目的地,亲子训练营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陌生。在探访、体验过程中,课程设置、知识储备、体验学习、分享总结等词汇不断出现,听起来,它们和旅行没什么关系。“不是旅游机构,而是教育机构。”“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陈蓉如此定义自己。她与其他亲子训练营的创始人所见略同,背景也与他们非常相似一几乎没有旅游从业经验。
但这些训练营能让人生出旅行的渴望,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在广西阳朔的“小小地质学家”训练营中,从认识20元纸币背后的风景到留心电影中常出现的洞穴,从用方糖和橡皮泥制作溶洞到在洞穴壁画上寻找动物,从攀岩、渭索、速降体验到深入原始溶洞学习喀斯特地貌,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妙趣横生。
它让我们觉得新鲜,也让孩子们和家长们觉得新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营地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短短几年。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区别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自新加坡的营地教育专家刘奇平告诉我们。
创立只有两年的“生地行”创始人罗鹏对营地教育的理解是“通过负责任的旅行,整合资源,期望更多的人了解自然、欣赏自然,并为自然积极行动。”是的,将课堂从学校搬到自然,让专家进行讲解,通过游戏、任务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寓学于乐……无论是否明晰营地教育理念,文中的训练营都是这样践行着。原因无它,“觉得新鲜”。而新鲜背后其实还有方法论:学校提供的是教育环境,营地提供的是学习环境,前者只能教授知识,后者却能习得能力与品质,而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后者才是立足根本。
要探秘热带雨林,于是去云南;要领略喀斯特地貌,于是去广西;要寻觅大熊猫踪迹,于是去四川;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于是去西藏……让人欣喜的是,旅行在营地教育中没有缺位,不过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旅行都发生在我们熟知的锦绣山河间。正如陈蓉所说,最好的教育便是“在中国学习中国,在自然学习自然”。
大熊猫追踪
福特探险者汽车载着我们从成都一路西行,前往都江堰大熊猫基地。生地行创始人罗鹏和十岁的小朋友陈彦玺坐在后座,已经开始了有问有答。比如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里、有多少只等。作为妈妈口中“什么书都喜欢读”的少年,陈彦玺一边张望着路边的风景,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着。虽然在“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区别上困惑了半天,但从回答结果来看,像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但妈妈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的目标都江堰大熊猫基地,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接触一群熊猫的地方。目前大约有野外救助及伤残疗养的十只大熊猫居住在基地里。按照罗鹏给我们定制的行程,我们要去做半日的志愿者。(按照正常的行程,学生要在熊猫基地待两天。)
根据之前的预约,基地办公室年轻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长条形的办公室墙上的留言板贴满了黄色便笺条,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多国的客人写的各种各样的文字,简短的文字透露出他们对熊猫的喜欢。办公室已有五六个外国^换好蓝色的工作服,且正在签署相关的文件。我们同样按照要求签好名字,换好蓝色的工作服,戴上手套,听讲解员给志愿者讲解一系列的规定,比如,不能背对着铁栅栏,不能随意进行投喂,不能触摸熊猫等。之后跟着年轻的员工前往熊猫栖息地。
基地共分为六个区域:大熊猫救护与检疫区、大熊猫疾病防控与研究区、大熊猫康复与训练饲养区、公众接待与教育区、自然植被区和办公与后勤服务区。我们所服务的区域共有四只熊猫,分别居住在三个小园区,一对母子,一只已经三十多岁的老熊猫,还有一只因雅安地震少了条腿的熊猫。罗鹏将准备好的“功课”打印出来交给彦玺,让他观察熊猫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还有刻板行为。彦玺并不是第一次看见熊猫,但他还是被母子的行为吸引住了。熊猫妈妈在室外,三个月大的宝宝则在室内,由于工作人员打不开门,正试图电动器械解困,噪声非常大,熊猫宝宝被吓得不行,熊猫妈妈便隔着栅栏握着孩子的手进行抚慰。
彦玺对四只熊猫逐—凝望,颇有些恋恋不舍地进入了志愿者的角色,他和爸爸两个人负责捡拾熊猫的粪便,我和彦玺妈妈则负责清扫割除的青草。罗鹏在彦玺旁边介绍为什么有的粪便是干的,而有的粪便是稀的。
打扫完粪便的彦玺像一只精力充沛的小老虎一样,开始用笊篱将扫好的青草抱到筐里,同时大方地和与我们一起做志愿者的美国老太太打招呼,问了句“你来自哪里”,老太太夸赞了彦玺,然后告诉我们,她来此就是为了能和喜爱的熊猫照相。罗鹏以旁观者的角度时不时地给老太太讲解关于熊猫背后的故事,在她看来,这应该是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了解熊猫”是最基础的,而不是单纯地拍个照就结束了。
老熊猫已经开始在室外活动,将头埋在池子里喝水,久久没有抬起来。罗鹏在一旁灌输知识,熊猫是如何从食肉动物变成了如今的食竹动物,以及熊猫在国外的外交功能,彦玺则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画“熊猫图”,也不知道他是否听了进去。接下来,由妈妈带着彦玺打扫老熊猫的“熊舍”,因为消化不良,舍内粪便中的竹子纤维很大,味道也很臭。两人先是清扫,然后用喷射式水枪进行清洗,对于妈妈不停的唠叨,彦玺表示不能接受,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卡车陆续驶入“熊舍”,司机将从周边村子买来的新鲜竹子卸下来。志愿者被安排对竹子进行摔打,以方便熊猫进食。彦玺爸爸作为现场唯一的男丁,很快熟悉了这项技能,并开始教授彦玺如何用力。这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显然有点儿难度,彦玺皱着眉头,像是在跟自己较劲,终于在我们已经将五六根竹子摔得四分五裂后,他渐渐摸到了窍门,表情开始放松了起来。
距离下一个环节——熊猫喂食还有半个多小时,我们决定往山上走,看看其他区域的熊猫。其中一只熊猫在栅栏外走来走去,罗鹏给彦玺解释,这就是熊猫的刻板行为。这种行为在野外一般不会存在,只有圈养时才会发生,据说是因为熊猫感到无聊和孤单,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举动。另外一只熊猫则躲在阴凉地里睡觉。可能是因为“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种灵活的动物在某些时候像是树懒一样。
对于喂食环节,彦玺显得比成年人更加兴奋。他似乎完全没将“规则”记在心里,当基地的阿姨带着他,拿着营养丰富的粗粮和洗涤得非常干净的胡萝卜喂食“残疾熊猫”时,他顽皮少年的一面表露无疑,时不时地去触摸熊猫的爪子。妈妈和爸爸的权威显得毫无用处。对彦玺的“失控行为”,罗鹏更希望家长发挥应有的威严,但彦玺妈妈却在希望罗鹏能够予以制止。
告别了圈养的大熊猫,下一站我们前往的是——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海保护站。“都江堰、雅安和卧龙”是三大熊猫有关的栖息地,都江堰是熊猫的救助中心,雅安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是熊猫的放归地,卧龙则是野生熊猫的保护基地。
彦玺爸爸是此行的司机,他开着新的SUV——福特探险者,跟着导航先是经过距离保护区最近的彝族村落,然后抵达公益海保护站。抵达时正值下午,站内的工作人员都上山去了。只剩下一个老人家在“伺候”蜜蜂。“这里的蜂蜜非常好。”罗鹏推荐,但四月的天气乍暖还寒,蜜蜂也只是刚刚开始活动。
空荡荡的保护站成为彦玺的小天地,有时候,打篮球;有时候,他和彝族小姑娘欧香坐在草地里玩耍。欧香即将在石棉县读小学,父亲是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来自下边的公益海村。
我们原本计划夜行至麻麻地监测站玻璃房子露营的计划,由于雨水的阻隔而泡汤。傍晚时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也陆陆续续地都回来了,他们有的已经在这个地区工作了二十几年,从最早的林区到现在的保护站。工作人员每天的例行工作非常单调,追踪熊猫,进行记录,野生熊猫的奔跑速度非常快,“一年只看到过一次。”一名老员工告诉我。
保护站有三名来自成都的研究人员负责熊猫的放归,其中一个是美国人,他经历丰富,曾在非洲的某个小岛上待过三四年时间,专门研究猴子,现在他和两个来自成都的伙伴一起,负责对已放归的四只熊猫进行追踪调查。
彦玺妈妈大约是被这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此的行为感动,言行中开始诱导彦玺思考他的未来之路,比如一个生物学家。但对彦玺来说,这一切还很遥远。
由于当地政府第二天会到社区进行宣传,罗鹏临时改变计划,带彦玺明天上午去公益海村做调查。罗鹏给彦玺交代任务,让他教会欧香关于保护熊猫的意义,并由两人负责社区调查,但对于一个十岁的小朋友来说,这多少有些乏味,而缺少了团体的氛围,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几乎为零。
当晚,我们住在保护站的办公室。山上气温较低,但对彦玺来说,睡睡袋是无比新奇的经历,他在床垫上又蹦又跳。由于男女分组,彦玺跟着爸爸,妈妈显得有些紧张,到处找加热设备,最后居然从厨房搬了两个电磁炉放到孩子的房间。
入夜,雨声停了下来,此起彼伏的猫头鹰的叫声划破静寂的夜空。旁边电磁炉丝发着微弱的光和热,办公桌上摆放着针对“雪雪”“华娇”等放归熊猫的调查,接收器出现的时间,粪便样本,工作人员凭借后者能监测出是哪只打这儿经过。
第二天的社区活动主要是对当地人的采访,彦玺的爸爸和妈妈给他准备了很多学生用品,让他送给孩子们。但学生们还在镇上读书,留在村子里的是未到上学年龄的儿童,发放完礼物后,原本该安排的社区调查和采访,罗鹏也没有严格督促彦玺,结果不了了之。
下午,在保护站队员欧家华的带领下,我们拿着接收器上山追踪“张想”。昨晚的一场雨引发了多段滑坡,石头从山上滚下,挡在路中间。我们只好徒步,经过小相岭野外放归基地,四周用防护网拦住,用于熊猫放归前的适应,占地大约二十公顷,专家以无线电跟踪、红外相机、DNA分子分析技术为主进行放归后监测,大熊猫“淘淘”和“张想”都是在这里放归的。
沿着山路爬升,回过头,山谷间植被和树林茂密,浓雾和云遮挡了天空,雨水像是随时要来,看来昨晚并没有下透彻。一路除了叮咚的泉水和孩子们吵闹的声音,寂静之极。打开接收器,“呲啦呲啦”的电波声欧家华听了半天,总结,“张想”离得太远,不在接收范围之内。继续前行,高山杜鹃正是怒放时,各种颜色,但均非常艳丽,像是百无聊赖生命中的一丝点缀。随后,一所破旧的房子出现在视野中,旁边挂着指示牌,指向东南西北:麻麻地、公益海和老二零六沟。透过房子蒙尘的玻璃向室内看,两个床垫堆在地上,弹簧裸露在外,孩子们早已奔向不远处的河畔玩水。
这一路,彦玺看到了野牦牛,学习了人工林和野生林的区别,认识了一些植物,也试过攀爬沙土坡,喝过天然泉水,在河边玩得畅快,虽然熊猫依旧杳无踪迹,但对孩子来说,自然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课,只要走进来。
罗鹏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生地行”创始人
Q_生地行的创立原因及定位?
A_最初想,要么基于以鸟为核心的观鸟旅行,要么是生态旅游,但没什么信心。后来我把Google以“eco-tourist”为关键词的前两百页都翻了一遍,大概了解国内的状况。首先,严格来说国内没有称得上生态旅游的活动:至于国外,我2012年加入了美国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发现关于生态和商业的平衡,他们也还在摸索,然后有了信心,决定做这个公司。从2013年开始,陆续做了“雅安大熊猫”和“西双版纳亲子”的活动。 Q_在实际操作中,你曾遇到过什么问题?
A_主要的问题来自于保护区和社区间的关系。像之前我们让孩子去海南的邦溪坡鹿保护区做社区调查,我当时和保护区提议,让学生去做访谈,最早定的是五家人,结果前一天晚上说好了,第二天村长(社区代表)就反悔了,说不行,你们得跟镇政府申请。当时我想完了。在等审批的时候,镇上同意了,但条件是得派两个人跟着学生去。不过后来坏事变成好事,他们觉得这个调查,当地的孩子也应该参与。所以今年我们要开始的坡鹿计划是跟当地的学生互动。其实当地的孩子也没看到过坡鹿,不像上一辈人(现在四十多岁)小时候能看到坡鹿满地跑。
Q_现在主要针对15岁的孩子?
A_15岁正是孩子们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候。对于已经参加过活动的15岁以上的学生,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变化,他们会思考问题,比如环境的问题、野生动物的问题、动物和人之间的冲突。像我们去海南做社区调查,开始社区不支持保护区工作,都拒绝回答问题。我们跟学生讲述了社区工作、田野调查的技巧,如何迂回曲折了解人家不愿意告诉你的问题等。最后,每个小组采访完三家人,能明显感觉他们说话变得自信。还有一个小姑娘(现在已开始申请美国的学校)在参加过西双版纳野象谷的活动后,用英文写了篇文章,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她后来还申请了一笔基金,继续进行研究和调查,如想办法解决野象所在社区的问题,把普洱人的咖啡以及其他手工艺品拿来义卖,义卖的同时宣传亚洲象保护,义卖所得返给那些社区。
Q_家长是不是对行程的预估不是很好?
A_对,其实我们所有出行都有前期工作。不管是通过电话,还是现场见面,或者微信群里都说得很详细,希望家长不要期望太高,认为它是一次度假:住五星级酒店,什么都安排得非常舒适。我们还明确地和家长说,希望他们和孩子—起学习,一起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在旁边围观,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甚至抱着“完不成就算了”的态度。如果妈妈不重视,小孩子会想:那我就不做了。
Q_你如何来选择和设计线路?
A_我们选择的目的地一般当地社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我们来,希望能和社区互动参与,反过来,我们也支持他们的社区工作。项目不是凭空捏造的,他们要做保护性的追踪、采样,学生可以参与,像海南和云南的项目都符合这样的标准。
流动的地质课堂
清明时节,桂林阴雨绵绵。我在机场与“天使和坚果派”的大部队汇合,和四个“单飞”的大孩子、五个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共同组成了临时的“大家庭”。旅程在从桂林开往阳朔的大巴上就开始了。由于彼此并不熟悉,气氛多少有些尴尬。
在大巴上,我和此次行程的设计者之一,集班主任、观察者、大姐姐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Suzy老师聊了一会儿。她告诉我,其实这个“大家庭”早在此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微信群中。三月初,Suzy通过微信开始了为期四周的行前教育,从认识20元纸币背后的风景到留心电影中常出现的洞穴,从用方糖和橡皮泥制作溶洞到在洞穴壁画上寻找动物,课程多元多样。“一方面希望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目的地;另一方面也想让孩子们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各种特征,让他们印象更深刻。”
然而那毕竟是理想状态。由于此次阳朔之行全部是第一次参加训练营的家庭,对行前教育普遍陌生,多数家长都只把微信群视作布告板而已,精心设计的行前教育就这样被忽略了。在飞机上与孩子们沟通过后,Suzy发现大家对喀斯特地貌几乎一无所知,只有“海豚”和“猫咪”一家提前做过地貌实验,于是她临时决定对开营仪式的内容进行调整。“只能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学习了。不过没关系,只要气氛够好,孩子们依然会有丰富的收获。”
在阳朔当地一家不大却安静的酒店里,“小小地质学家”开营仪式正式开始。坐在阳台上,满眼都是茸茸的绿色,喀斯特峰丛就在不远处静静地矗立着——然而孩子们对此并不关心,他们更好奇同伴是谁、要玩什么。于是,开营仪式从全家参与的破冰活动起步,从听从指令到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游戏很快拉近了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孩子们,他们进入角色的速度飞快,马上就中英文混杂着开始聊天。虽然年纪较小的孩子会有些怯场,但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也迅速找到了状态,就连一直有些内向的“猫咪”都笑逐颜开起来。
当然,该学的知识还是得学。在临时改建成课堂的酒店一角,Suzy请户外老师Devin从第二天攀岩、溜素、速降的装备讲起,孩子们马上就被眼前这些酷酷的东西吸引住了,“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对知识的渴望由此开启。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很喜欢——当生疏、生僻的字眼无法被孩子们马上接受时,不妨选择更简单的方式来引燃兴趣、引发期待。
果然,第二天的极限运动开始前,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了,尤其是七岁的“猫咪”,或许因为常和父母进行户外运动,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她非常有感觉,不仅两次身轻如燕地完成了攀岩摸顶,在后面的速降中更成为了标准动作的代言人。不过,直到最后的汇报总结时,我才知道她也经历了心理建设的过程。“溜素前我非常紧张,妈妈让我第一个试,可我只敢在第三个,妈妈让我像飞起来一样,可我不敢……但第二次老师让我像小鸟一样过来,我就张开手飞过来了。”
对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五岁的Austin是团队里最小的孩子,13岁的Daniel则有恐高症,两人起初几乎迈不动步,期间更频频想要放弃,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下,Austin几乎坚持到了摸顶,Danid则克服恐惧完成了溜索和速降。家长们也因此倍受鼓舞,几个事先并未想要尝试的妈妈全都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更让家长们对孩子们刮目相看,尤其是“猫咪”口中“怎么也教不会”的妈妈,极限运动过后,她对女儿的认知明显更深了一层。
“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陈蓉曾经笑谈:“孩子们总能迅速进入角色,我们家长反倒常拖后腿。”极限运动之后的定向探索让我对此深有体会:孩子们被分成三组,先学习如何阅读地图、使用指北针,再根据任务给出的12张图片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图中地点的寻找,并精准记录下每个地点的经纬度。任务中,家长本不应该给予任何帮助,但我所在的这一组有位妈妈频频提醒,而且无视教官的警告。 最终成绩当然不错,我们用时最短,只是经纬度标错了一个,与另一组并列第一——孩子们很开心,但作为家长,这样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我反而更羡慕用时最长的另一组:孩子们在途中发生了争执,有的认为方向不对,有的认为方向没错,大家反复看地图、用指北针、观察周围环境,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好久,最终统一意见。
不管怎样,恰如Suzy所说,“无论如何,学会荒野生存都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开端”。这些技能也在之后的探洞中迅速得到了运用,孩子们和家长们跟随Devin老师进入到只有地质学家才可以探访的洞穴中——在此之前,Devin对着现实可触的岩石,给孩子们上了关于喀斯特地貌成因和起源的一课,“喀斯特”“石灰石”等名词就这样被迅速记住。而当Devin讲起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千万年之前曾是海底世界时,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出了疑问,在得到了详尽的解释之后,他们共同学会了一个词—沧海桑田。
每一次绘声绘色的讲解后,孩子们的热情都会空前高涨。大家兴高采烈地戴上头盔和头灯,坐着小船进入暗河,Devin对着洞中经历了几千甚至几万年生长的石笋、钟乳石、洞穴珊瑚,说起了眼前正在发生着的“滴水穿石”,刚从石笋和石柱间屈身而过的孩子们对此深有体会,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头顶上有蝙蝠飞过,孩子们在微弱的灯光中发出小小的惊呼,没有人说害怕。
陈蓉
“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前奥美互动中国区总裁
Q_为什么说学校教育之外的体验式学习非常重要?
A_理性地算一笔账,孩子每年真正在校的时间只有180-200天,剩下160-180天——这还不算下午放学后到晚上睡觉前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你马上就能理解为什么校外反而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校外的时间里,孩子们能够接触社会、认识自然、发现自我。
Q_为什么说“训练营”这样的营地教育是很好的体验式学习?
A_对孩子而言,只要是玩,兴趣总是容易激发的。在营地教育中,孩子能在流动的课堂中交到不同背景的朋友,持续养成更好的学习和作息习惯,并对某一个兴趣或者爱好持续探索、研究,而他的自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能从中得到提升。
Q_“亲子训练营”和“亲子游”究竟区别在哪儿?
A_我以前在奥美,对我们来说,“谁是客户”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亲子游”以家长为客户,“亲子训练营”以孩子为客户。基于这个考虑,训练营的一切都会围绕孩子的需要来设计。我们的经验是,孩子们不会特别在意吃喝拉撒睡等物质、外在条件,他们需要的是有趣的旅行、丰富的活动、深度的知识。
Q_为什么自然探索训练营值得关注?
A_如果要培养世界观,不放到大的天地怎么能行?在自然中,我们会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放下,孩子们也会觉得特别放松、愉悦,他们的心自然就开了。带孩子去看世界,他们便会有体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这个世界愈发深入的认识和体验,他的成长我们可以不必太过担忧。
Q_根据你的观察,孩子们在“训练营”中都有哪些收获?
A_有一些是基本的收获: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主动性和自我导向、社交和跨文化交流、领导力和责任感、思考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写作能力……还有一些可能关乎本质,譬如从我做这个事业开始,女儿就一直随着走,以前我以为她是“小公主”,后来发现她是“女汉子”,她喜欢野外,喜欢运动,喜欢大自然的一切。我觉得她找到自己了。
荒野求生
周日早上,莘庄地铁站,一辆接驳大巴正在悄然等待夏山国际童军会的“童子军”们,前往青浦淀山湖训练基地。
8:00,大巴上已经坐着许多6~11岁的孩子。家长们陆续将孩子送过来后转身离开,之后将由十位教官协助他们完成当天的项目。为了让焦虑的家长心安,教官会在活动过程当中,实时发布孩子的照片及汇报训练实况。
吵吵闹闹的孩子完全没有因为早起而不开心,他们穿着—样的制服,稍有不同的是有些小朋友的制服上挂满了各种徽章,据说这代表着“老资格”童军,一枚徽章代表获得一种“荒野求生”的能力,用这些徽章还能换到更高级别的臂章。
车行近一小时,来到淀山湖畔,再坐五分钟的船抵达湖上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岛中间是大草坪,孩子们停下来,按照报名时选择的项目分为两组,一组学习扎筏泅渡,另外一组是新项目:学习如何在荒野中制作出纯净的饮用水。简单的入营仪式后,每个小组推选出队长,负责纪律督查和安全督查,然后直接进入各项目标训练之中。
扎筏泅渡应该是三个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二年级的Morgan共参加过九次训练营,对他来说,如何保持团队协作是最重要的。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宇宙”的明星教官解释:“孩子们要学会如何用橡皮桶、绳子和竹子扎出一个结实的竹筏,放到水里后再齐心协力划到目的地。无论技术难度还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都是各项目之最。”
周末训练教官和学员的配比是1:7,平日是1:5。这样做是确保关注到每个学员,并保证他们的安全状况。在夏山童军会有两名讲英语的新加坡教官,夏山聘请他们来的原因是,他们的很多经验和理念,其中有些是国内欠缺的,特别是安全方面。“最简单的例子,让孩子下水时,大家会觉得应该赤脚,上岸以后再穿上鞋子,而新加坡教官会要求孩子穿上能完全包住脚趾的运动鞋,以防被水下的石头弄伤了脚。”年轻的夏山国际童军会创始人许萌解释。而相应地,营地对孩子也有基本的要求,比如参加者必须年满六周岁。因为上小学的孩子对于指令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比学龄前儿童有质的飞跃,也更加适合参加这种有挑战眭的团队活动。否则,可能因为听不懂指令而沮丧。
很快,各小队陆续开展项目。在扎筏泅渡小组,“宇宙”教官先教大家选择合适的竹竿,然后一起找合作漂浮物,最后教大家如何用绳子固定住竹竿。小童军两人一组,抬着长长的竹竿从远处走过来,姿势划一,让人忍俊不禁。被童军们尊称为“宇宙”的教官负责给大家演示绳结的不同绑法,经过多次演示讲解,他们才有板有眼地开始动手尝试,几位辅助教官则在一旁检查,并随时纠正错误。 野外求生能力中最基本的是“寻找水源”,这也是夏山国际童军会的一个相对较新的项目。教官负责带着小童军在丛林中寻找水源,然后进行钻木取火,通过蒸馏的方法得到纯净水。小童军学习的第一步是辨别水源洁净度,看似透明的液体,真的能否饮用?接下来,一瓶污泥水如何过滤成净水?因为是新项目,教官们特别关注小童军的反应,看他们兴奋点是否多。项目进行到一半,教官意识到课程略显平淡,可能是太过“科普”,孩子们动手的机会少,“成就感”也因此少了许多。
孩子们在午餐时的表现很像“老兵”,他们严格遵守纪律:唱完歌,等教官宣布吃饭才动筷子,且等到菜转到自己面前才夹,每个孩子都有“浪费显然不是个好品质”的自觉,努力地把饭菜吃完。教官们则在一旁讨论上午训练时的种种状况,对于状态不佳的小童军走过多聊几句,听教官们说,通常情绪不太高的小朋友分为两种:一种年龄较小,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如小组中其他成员,比较容易产生挫败感;另一种则是曾参加过其他童军会或类似机构活动的,积极性可能没那么高。
下午训练继续。童军们进入实操阶段,开始真枪实弹地扎竹筏。来自上海市一师附小五年级的陈瀚智担任本次行动的小队长,当所有人在奋力打绳结时,有个小队友有些消极,瀚智大声呵斥他,小队友不服气,两人争执了起来。教官先让队员们安静下来,然后教瀚智不妨先问问小队友遇到什么问题,对方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没有学会。于是,瀚智手把手教他打方回结和双套结,最后一起并肩作战。下午三点多,两只竹筏终于在制作完毕后,被稚嫩的小童军抬着一路摇摇晃晃地送入水里。随后,教官们将孩子分成两组,分别坐到两个竹筏上,再次进行安全检查,并教会小童军正确的坐姿。两个竹筏在小童军的口号声中驶向对岸。虽然有的小朋友脚不小心踩进水里,弄湿了整只鞋子;有的小朋友因为不会划桨而有些沮丧,但总体来说,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而且整个团队的默契度也越来越好。最让人诧异的是,鞋被弄湿的小朋友似乎一点儿也不在意,教官也故意不给予过度关注。本来竹筏划到对岸活动就告结束,但小童军玩得太开心,最后求得教官的同意,又把竹筏划回起点。
制作蒸馏水的小组似乎不太顺利,小童军们每个人拿一个空瓶,在瓶盖上戳几个洞,再把瓶子剪成两半,在接近瓶盖的地方塞上一堆蓬松棉,棉上覆一层纱布,纱布上放活性炭,再盖纱布,放石英砂,再盖纱布,放小鹅卵石,一层又一层,净水器做好后,开始过滤净水。孩子们一会儿遇到水质发黑的问题,—会儿滴水速度太慢。教官们一边继续实验,一边和小童军们讨论问题所在。来自上海新加坡国际学校二年级的“好奇宝宝”甘敬霆还把学到的四种取水方式画了一张画和同学们分享。
返程时,小童军们似乎不知道疲倦,纷纷在讨论今天的收获。据说要成为一名顶级“童军”大约要参加二十八种训练,孩子们要学习的还很多。
许萌
户外运动爱好者、前互联网公司员工、夏山国际童军会创始人
Q_“夏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A_“夏山”这个名字源于1921年在英国创立的一所非常特别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课程,甚至不上课。他们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孩子们在这所学校里得到的快乐和自信都是夏山童军会崇尚的,因此,干脆就用了“夏山”的名字来标明自己的理念。
Q_能谈谈创立夏山国际童军会的初衷吗?
A_说起来,这里面有个小故事。我有—个朋友去挪威海边钓鱼,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腿摔破了,当时他能求助到的只有两个当地的小学生。学生年纪虽小,却因为在童军会学习过急救和自救,帮我的朋友及时做了包扎,并在别人协助下送我朋友去了医院。这件事让我受到很深的震动,中国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太缺乏这种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了,无论动手能力、独立能力还是团队合作精神,都严重欠缺,而这些品质正是童军会所要培养的。于是,我与合伙人开始研究国外童军会的理念和课程,并结合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特别的课程,能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学习到本领,并拥有不—样的品质和活力。
Q_除了周末产品,你们还有长线产品吗?
A_目前,全年周末两天都有不同主题的活动,孩子们可以不重样地学习到各种本领和知识。长线产品我们也有,去年夏天我们带着孩子前往新加坡,和当地的童军会一起合作了为期两周的夏令营活动。今年,我们的夏令营更加丰富,国内有黄山、三亚和甘肃,国外有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泰国。
Q_目前,童军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_时间问题。我们的活动要求孩子们早上八点就在莘庄集合,晚上送回莘庄差不多是六点,这就意味着孩子一天的时间都会在童军会度过。中国的家长常常把孩子的周末安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所以,对我们来说,只有用更好的活动来争取孩子们宝贵的时间。
Q_在网上搜一下,仅仅上海,类似机构就有两百多家,你觉得自己的竞争力如何?
A_最初我们查到这个数字也吓了一跳,感觉竞争很激烈。但经过对比,我们对自己的活动设置还是很有信心的,相比大多数类似机构以玩为主的活动项目,我们的训练更有趣味、更专业,也更有实用性。
Q_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A_我们想寻找合适的地方建造一个完全按我们想法搭建的训陈营,也会在市中心开拓一块适合做半日营活动的场所,这样可以省去交通时间。
在山中绘画自然
春日的香山清风怡人,花香醉人,因为是老牌景区,前来一赏春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此刻所在的“博物旅行”手绘训练营却是一番静谧景象:推开大门,拾阶而上,眼前是小桥流水、苍松翠柏,一群孩子坐在浓荫下的蒲团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那个扎着可爱发辫的年轻女孩。她面带微笑说:“我是青川老师,但不是学校里的老师,我不会留作业,也不会批评大家……”
听罢青川老师的开场白,孩子们的表情明显放松下来,有几个男孩干脆连坐姿一并放松了,或者东倒西歪,或者匍匐在地,或者交头接耳。青川不以为意,有些家长却流露出几丝尴尬:“从来不知道‘学校里的老师’能让他们那么紧张。”还有些家长本想上前纠正孩子,但看着他们嬉皮笑脸的样子,终究没忍心“出手”。 今天是训练营的第二天,课程并不难。青川先带着孩子们熟悉彩铅,并让大家找出几支色彩相近的画笔,由此学习简单的色彩渐变。她预先画好了六条鱼的轮廓,分发给孩子们,对所填充的颜色并不设限。“选你喜欢的。”孩子们先是有点儿不知所措,接着东张西望起来,捕捉着身边的灵感。不一会儿,海星被画上了黄色——来自抱茎苦荬菜,鳗鱼被画上了紫色——来自二月兰,热带鱼被画上了绿色——来自无处不在的树叶与草叶。青川细细查看孩子们的作品,偶尔微笑着加以提示:“我觉得彩铅应该顺着鱼鳞的生长方向来画,会比较顺,你觉得呢?”被点到的孩子一愣神,想起了鱼的样子后,腼腆地点点头,之后的下笔就顺畅多了。
见到青川老师的确“不会批评大家”,孩子们开始逐渐挥洒创意:有的孩子依照鱼儿的外形和自己的配色为它们起名,歪歪扭扭地写下“方嘴鱼”“方qí(鳍)鱼”“斑点鳗”“博士鱼”“头花水母”“海蓝鳐鱼”和“海dào(盗)星”——他甚至为海星添上了头巾和双刀;有的孩子填完色后拿出新的纸张,大刀阔斧地画起彩虹一般的大鱼来,几乎占满了整个页面。“这是什么鱼?”“剑鱼。你看它像不像剑?”
“老师,这株是我们上次看到的二月兰吗?”一个脸庞圆圆的女孩突然指着不远处的紫色小花问道。我想起训练营的第一天,孩子们和“博物旅行”创始人、对花草树木如数家珍的郑洋共同进行的香山野生花卉和园艺花卉知识学习。五颜六色的花卉被逐个讲述、阐释:狭长叶子、紫色花朵的是马蔺,也即常在歌谣中出现的“马兰花”;花朵紧凑、叶子椭圆的是榆叶梅,因叶子像榆树、花朵像梅花而得名;远望仿佛雪花片片、叶片覆满银色绒毛的是银叶菊,夏天会开出小黄花……由于身处花的海洋,植株不断重复出现,虽然讲解有时会略显说教,但每个孩子都记住了近十种花木,并高兴地与家长们和感兴趣的游客们分享,丁香、红枫、石竹、棣棠、香雪球、鲁冰花、郁金香、西府海棠等名词不断在他们的对话中出现。
我也对二月兰记忆犹新,因为郑洋当时提到“它和我们常吃的萝卜、白菜是亲戚关系”,让人印象很深——果然,孩子们也没忘。这次作答的是青川:“二月兰叶子圆圆,你看到的这株也是吗?”“这株叶子好像是长三角形。”“所以,它不是二月兰,而是和二月兰很像的紫花地丁。”孩子们马上对叶片的形状好奇起来,有的还在草丛中跑来跑去,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圆形、心形、椭圆形、三角形……家长们的兴致也被激发了:“这种到处都能见到的绿叶菜就是紫花地丁?”“有的是,有的不是,但它们都是堇菜。”“那几株开着白色碎花的植物是什么?”“包饺子用的荠菜,只是现在已经不再鲜嫩了。”“这一小株像草莓的植物是什么?”“它的名字里确实有个‘莓’字,叫蛇莓。”
鉴于孩子们已经对紫花地丁有所了解,郑洋和青川便将它作为第三天讲解花朵和花瓣画法的引子,当日恰逢母亲节,他们又将康乃馨的画法增添了进去。青川老师首先为孩子们图文并茂地讲起了植物的根、茎、叶、花,并单独讲解了花的花托、花萼、花冠、花瓣,我几乎要以为自己是在上生物课了——以彩铅画的方式。由于植物的结构有些复杂,孩子们不断凑到青川的画板前凝神查看,又不断比照着身旁五彩缤纷的花朵细细琢磨。这正是青川的用意:“两相比对,既学会了画法,又学习了植物。”家长们对此也表示赞同:“听说青川老师画过很多图鉴,她教孩子画植物,方法果然不一样。”
还有的家长围着郑洋不停发问:“老师,这是什么植物?”一张张存在手机中的照片被展示出来,郑洋逐一作答,偶尔也有家长代答——对自然的热爱本就如此自然。孩子们沉浸在康乃馨的绿叶粉花中,家长们沉浸在不同植物的微妙差异中。有的孩子分了神,于是画纸被风卷走,他追到草丛中,又被堇菜吸引,站定看着;有的孩子怕蚂蚁,尖叫之后发现其他人都不怕,便在郑洋的鼓励下恢复了常态;有的孩子下笔豪放,把茎画成了树干,在青川的打趣中纠正了错误……还有位崇尚“放养”教育的家长远远拍了张孩子们自在挥洒的照片,并在朋友圈中写道:“香山,孩子们在绘画自然。”
郑洋
自然摄影师、博物旅行者、“博物旅行”创始人
Q_以“博物”为主题的旅行对孩子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A_让自然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向他们不断强化自然中的事物,这是什么动物,这是什么植物,潜移默化后,他们就会自己观察周遭的环境,哪怕在小区里、马路边也会留心。进而他们会知道花开在什么季节,这时会去赏花,也会知道迁徙在什么季节,这时会观鸟。当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增强时,对生活的感知力也会相应提升。
Q_“博物旅行”有一些旅程是在公园或动物园里进行的,区别于普通游客游龉行程的关键在于什么?
A_专家。同样是游香山,我们会把重点放在其中的植物上,由我或香山的工作人员来讲解野生、园艺花卉,讲解堆肥相关的知识,而不是每年秋天看看红叶就算了。可以肯定的是,随专家一同旅行会比与父母单独旅行让孩子获得更多。
Q_一次让人受益匪浅的自然亲子训练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A_亲子训练营,最关键的是目的要明确:要让孩子获得怎样的体验。比如我们去广西,就是要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并发现当地的昆虫、植物等,因此连续几天都会有夜间灯诱昆虫的安排,许多孩子乃至家长都在这次旅行中认识到了从未见过的许多昆虫。而具体到野外训练营,我们一般会选择目的地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以广西为例,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虫子”,但这里的鸟类、植物、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等资源同样很丰富,我们会去寻找白头叶猴的踪影,在林间用相机拍摄枝头的鸟儿,记录它们的生活。物种多样性丰富,行程就自然丰富,孩子们的体验也会丰富起来。
环中国自然探索训练营推荐
华北
香山博物手绘@北京香山
跟随自然摄影师郑洋和手绘老师
青川,在自然中绘画自然:了解香山中的动植物,并以彩铅手绘的方式学习它们的形状、结构等特征。(6天;8-15岁;¥1,600/人;微信公众号:博物旅行) 猛禽观察@北京百望山
跟随中国观鸟协会会员赵振刚老师,亲身体验鸟类在自然中的生存环境,用手中的望远镜去寻找、观察并记录鸟类,进而理解并善待这些朋友。(1天;5-12岁;¥220/人;微信公众号:博物旅行)
华东
荒岛求生大露营@上海青浦模拟“被困荒岛”的情境,在游戏般的做弹弓、制吹箭、设陷阱、打火石等环节中学习野外捕猎、钻木取火、扎筏泅渡、SOS求救等荒野求生的基本知识,最终成功“逃出生天”。(2天;7-12岁;¥1,799/人;www.ixiashan cn)
地质地理科学探索@安徽黄山
与拥有生物学及地理学博士学位的教官一道,认识各种野生植物,用显微镜了解植物的结构,用标本夹加深对植物的理解。在学习方向辨别、野外露营与户外急救技能的同时,用指南针探索未知世界,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座的分布、认识每天见到的星星,做一个自然探险家。(5天;8-13岁;¥4,399/人;www.ixiashan cn)
西南
与大熊猫同行@四川雅安
从圈养大熊猫的研究与志愿服务到野化放归和野外追踪探测,孩子们与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一同深入保护区深处,学习、了解并参与大熊猫保护的工作,了解其复杂性,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去积极影响他人。(g天;9-14岁;¥9.980/人;ecoactionnow.com)
千年古城的秘密@云南大理
跟随大理自然教育工作者侯一先,徒步苍山,俯瞰大理坝子,考察苍山十八溪的现状,体验苍山独特的地理、地质、植物和风光,了解瀑布、旋穴的形成,了解农田灌溉系统及农作物配置,理解大理人泽水而居的选择,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6天;5-13岁;¥11.168/人起;kidsbang.cn)
热带雨林探险@云南西双版纳
在中科院热带植物园专家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路线、通过不同的任务,分组学习热带雨林植物的基本知识,掌握并运用取样的科学调查方法。而后在户外专家的带领下,徒步穿越雨林,体验野外生存,锻炼体能并磨练意志,同时学习团队协作。(6天;6-14岁;¥14.360/人起:kidsbang cn)
挑战极限人类@西藏林芝
通过户外徒步、骑行、骑马、露营和观星等活动,体验游牧生活,考察游牧民族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生活,深入了解人类如何在艰难困境中生存。同时,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应和人对自然的改变。(8天:10-15岁:¥23.998/人起;kidsbang.cn)
护猴的苦与乐@云南白马雪山
在傈僳族传统木屋中住下,近距离观察、了解滇金丝猴。同时,与滇金丝猴保护队一同翻山越岭,了解与滇金丝猴共生的生物多样性,体验护猴队的日常工作并聆听他们的家族故事。(9天;15岁以上;¥9,980/人;ecoactionnow.com)
华南
小小地质学家@广西阳朔
在大自然的真实环境下学习生态系统和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并领悟沧海桑田的哲理。同时,学习户外生存知识并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和户外生存能力:骑行在喀斯特地貌环抱下的田野中,环视地貌全景;在攀岩时用手触摸岩石,感受沉积岩、层叠岩背后沉淀的历史。(6天:7-12岁:¥8,900/人起;kidsbang.cn)
蜻蜒王国@广东南昆山
以蜻蜓作为切入点,了解南昆山为何被誉为“蜻蜓王国”,并通过观察蜻蜓、豆娘、青蛙等环境指示物种,了解昆虫、两栖动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学习自然笔记的记录方法,进而学会与自然安静地相处。(3天;6-11岁;¥1,400/人;微信公众号:鸟兽虫木)
雨林守护者@海南鹦哥岭
深入热带雨林腹地,听护林员讲述十年来的保护故事和保护成果,并与专家一同寻找生活其中的花鸟鱼虫,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而后徒步进入保护区周边的苗族小村庄,沿途了解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8天;9-14岁;¥9,380/人;ecoadionnow.com)
大自然里的菜市场@广东从化
走进仍保留着原始农耕生活的乡村,探索“大自然里的菜市场”,品尝野菜与野果,寻觅食物最初的模样;夜间聆听灌满稻田的蛙声,寻找田间地头的萤火虫,了解它们与农田的生态关系。由此,重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连接。(3天:7-12岁:¥1.000/人;微信公众号:鸟兽虫木)
博物探索@广西崇左
跟随自然摄影师郑洋、谢伟亮在广西崇左寻找白头叶猴的踪影,观察当地特色昆虫、野花和鸟类,并和户外救援专家罗有全老师学习野外生存和户外救援知识。(5天;8-15岁;¥3.200/人;微信公众号:博物旅行)
帆船航海营@海南三亚
通过航海电影、水上项目等主题活动,学习与航海相关的气象学、帆船结构、航行中的风向判断等理论知识,进行绳结练习、八字标练习、皮划艇和桨板练习等实践训练,从对帆船一无所知到独自扬帆出海。(6天;8-12岁;¥8.999/人起;www.ixiashan.cn)
农田的自然探索@广东清远
在地理、生态环境独特的连山探索,观察不同生物,譬如农田里成片的萤火虫和可作为梯田绿肥的紫云英。同时,通过学习在农田里插秧,了解农田与山林、昆虫之间的关系,记录属于自己的农田生态。(3天;5-12岁;¥1,400/人;微信公众号:鸟兽虫木)
西北
戈壁成长营@甘肃敦煌
从敦煌古城到阳关戈壁,3天,50公里,跟随地质专家一路学习戈壁沙漠的独特地形和成因,听历史专家讲解关于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小小年纪就完成别人三十多岁才勾掉的梦想清单,并收获永不放弃的信念和奋力成长的勇气。(7天;9岁以上;¥11.999/人:www.ixiashan.cn)
“英语出口成章,钢琴弹得很好,跳舞很棒,熟知科技”,但转身却五谷不分。
备受追捧的国际夏令营或冬令营也难逃“镀金、学英语”的模式。
不过,就在最近的两三年,中国开始萌生“营地教育”。
孩子们终于有机会随专业团队和老师在中国进行自然探索和学习,
进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成为更完整的“中国人”。此次,
《悦游》选择了西南的四川雅安、华南的广西阳朔、华东的上海青浦和华北的
北京香山,对四家营地追踪报道,借以窥见中国“自然探索训练营”的冰山一角。
必须承认,除了熟悉的目的地,亲子训练营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陌生。在探访、体验过程中,课程设置、知识储备、体验学习、分享总结等词汇不断出现,听起来,它们和旅行没什么关系。“不是旅游机构,而是教育机构。”“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陈蓉如此定义自己。她与其他亲子训练营的创始人所见略同,背景也与他们非常相似一几乎没有旅游从业经验。
但这些训练营能让人生出旅行的渴望,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在广西阳朔的“小小地质学家”训练营中,从认识20元纸币背后的风景到留心电影中常出现的洞穴,从用方糖和橡皮泥制作溶洞到在洞穴壁画上寻找动物,从攀岩、渭索、速降体验到深入原始溶洞学习喀斯特地貌,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妙趣横生。
它让我们觉得新鲜,也让孩子们和家长们觉得新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营地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短短几年。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区别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自新加坡的营地教育专家刘奇平告诉我们。
创立只有两年的“生地行”创始人罗鹏对营地教育的理解是“通过负责任的旅行,整合资源,期望更多的人了解自然、欣赏自然,并为自然积极行动。”是的,将课堂从学校搬到自然,让专家进行讲解,通过游戏、任务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寓学于乐……无论是否明晰营地教育理念,文中的训练营都是这样践行着。原因无它,“觉得新鲜”。而新鲜背后其实还有方法论:学校提供的是教育环境,营地提供的是学习环境,前者只能教授知识,后者却能习得能力与品质,而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后者才是立足根本。
要探秘热带雨林,于是去云南;要领略喀斯特地貌,于是去广西;要寻觅大熊猫踪迹,于是去四川;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于是去西藏……让人欣喜的是,旅行在营地教育中没有缺位,不过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旅行都发生在我们熟知的锦绣山河间。正如陈蓉所说,最好的教育便是“在中国学习中国,在自然学习自然”。
大熊猫追踪
福特探险者汽车载着我们从成都一路西行,前往都江堰大熊猫基地。生地行创始人罗鹏和十岁的小朋友陈彦玺坐在后座,已经开始了有问有答。比如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里、有多少只等。作为妈妈口中“什么书都喜欢读”的少年,陈彦玺一边张望着路边的风景,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着。虽然在“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区别上困惑了半天,但从回答结果来看,像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但妈妈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的目标都江堰大熊猫基地,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接触一群熊猫的地方。目前大约有野外救助及伤残疗养的十只大熊猫居住在基地里。按照罗鹏给我们定制的行程,我们要去做半日的志愿者。(按照正常的行程,学生要在熊猫基地待两天。)
根据之前的预约,基地办公室年轻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长条形的办公室墙上的留言板贴满了黄色便笺条,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多国的客人写的各种各样的文字,简短的文字透露出他们对熊猫的喜欢。办公室已有五六个外国^换好蓝色的工作服,且正在签署相关的文件。我们同样按照要求签好名字,换好蓝色的工作服,戴上手套,听讲解员给志愿者讲解一系列的规定,比如,不能背对着铁栅栏,不能随意进行投喂,不能触摸熊猫等。之后跟着年轻的员工前往熊猫栖息地。
基地共分为六个区域:大熊猫救护与检疫区、大熊猫疾病防控与研究区、大熊猫康复与训练饲养区、公众接待与教育区、自然植被区和办公与后勤服务区。我们所服务的区域共有四只熊猫,分别居住在三个小园区,一对母子,一只已经三十多岁的老熊猫,还有一只因雅安地震少了条腿的熊猫。罗鹏将准备好的“功课”打印出来交给彦玺,让他观察熊猫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还有刻板行为。彦玺并不是第一次看见熊猫,但他还是被母子的行为吸引住了。熊猫妈妈在室外,三个月大的宝宝则在室内,由于工作人员打不开门,正试图电动器械解困,噪声非常大,熊猫宝宝被吓得不行,熊猫妈妈便隔着栅栏握着孩子的手进行抚慰。
彦玺对四只熊猫逐—凝望,颇有些恋恋不舍地进入了志愿者的角色,他和爸爸两个人负责捡拾熊猫的粪便,我和彦玺妈妈则负责清扫割除的青草。罗鹏在彦玺旁边介绍为什么有的粪便是干的,而有的粪便是稀的。
打扫完粪便的彦玺像一只精力充沛的小老虎一样,开始用笊篱将扫好的青草抱到筐里,同时大方地和与我们一起做志愿者的美国老太太打招呼,问了句“你来自哪里”,老太太夸赞了彦玺,然后告诉我们,她来此就是为了能和喜爱的熊猫照相。罗鹏以旁观者的角度时不时地给老太太讲解关于熊猫背后的故事,在她看来,这应该是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了解熊猫”是最基础的,而不是单纯地拍个照就结束了。
老熊猫已经开始在室外活动,将头埋在池子里喝水,久久没有抬起来。罗鹏在一旁灌输知识,熊猫是如何从食肉动物变成了如今的食竹动物,以及熊猫在国外的外交功能,彦玺则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画“熊猫图”,也不知道他是否听了进去。接下来,由妈妈带着彦玺打扫老熊猫的“熊舍”,因为消化不良,舍内粪便中的竹子纤维很大,味道也很臭。两人先是清扫,然后用喷射式水枪进行清洗,对于妈妈不停的唠叨,彦玺表示不能接受,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卡车陆续驶入“熊舍”,司机将从周边村子买来的新鲜竹子卸下来。志愿者被安排对竹子进行摔打,以方便熊猫进食。彦玺爸爸作为现场唯一的男丁,很快熟悉了这项技能,并开始教授彦玺如何用力。这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显然有点儿难度,彦玺皱着眉头,像是在跟自己较劲,终于在我们已经将五六根竹子摔得四分五裂后,他渐渐摸到了窍门,表情开始放松了起来。
距离下一个环节——熊猫喂食还有半个多小时,我们决定往山上走,看看其他区域的熊猫。其中一只熊猫在栅栏外走来走去,罗鹏给彦玺解释,这就是熊猫的刻板行为。这种行为在野外一般不会存在,只有圈养时才会发生,据说是因为熊猫感到无聊和孤单,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举动。另外一只熊猫则躲在阴凉地里睡觉。可能是因为“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种灵活的动物在某些时候像是树懒一样。
对于喂食环节,彦玺显得比成年人更加兴奋。他似乎完全没将“规则”记在心里,当基地的阿姨带着他,拿着营养丰富的粗粮和洗涤得非常干净的胡萝卜喂食“残疾熊猫”时,他顽皮少年的一面表露无疑,时不时地去触摸熊猫的爪子。妈妈和爸爸的权威显得毫无用处。对彦玺的“失控行为”,罗鹏更希望家长发挥应有的威严,但彦玺妈妈却在希望罗鹏能够予以制止。
告别了圈养的大熊猫,下一站我们前往的是——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海保护站。“都江堰、雅安和卧龙”是三大熊猫有关的栖息地,都江堰是熊猫的救助中心,雅安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是熊猫的放归地,卧龙则是野生熊猫的保护基地。
彦玺爸爸是此行的司机,他开着新的SUV——福特探险者,跟着导航先是经过距离保护区最近的彝族村落,然后抵达公益海保护站。抵达时正值下午,站内的工作人员都上山去了。只剩下一个老人家在“伺候”蜜蜂。“这里的蜂蜜非常好。”罗鹏推荐,但四月的天气乍暖还寒,蜜蜂也只是刚刚开始活动。
空荡荡的保护站成为彦玺的小天地,有时候,打篮球;有时候,他和彝族小姑娘欧香坐在草地里玩耍。欧香即将在石棉县读小学,父亲是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来自下边的公益海村。
我们原本计划夜行至麻麻地监测站玻璃房子露营的计划,由于雨水的阻隔而泡汤。傍晚时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也陆陆续续地都回来了,他们有的已经在这个地区工作了二十几年,从最早的林区到现在的保护站。工作人员每天的例行工作非常单调,追踪熊猫,进行记录,野生熊猫的奔跑速度非常快,“一年只看到过一次。”一名老员工告诉我。
保护站有三名来自成都的研究人员负责熊猫的放归,其中一个是美国人,他经历丰富,曾在非洲的某个小岛上待过三四年时间,专门研究猴子,现在他和两个来自成都的伙伴一起,负责对已放归的四只熊猫进行追踪调查。
彦玺妈妈大约是被这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此的行为感动,言行中开始诱导彦玺思考他的未来之路,比如一个生物学家。但对彦玺来说,这一切还很遥远。
由于当地政府第二天会到社区进行宣传,罗鹏临时改变计划,带彦玺明天上午去公益海村做调查。罗鹏给彦玺交代任务,让他教会欧香关于保护熊猫的意义,并由两人负责社区调查,但对于一个十岁的小朋友来说,这多少有些乏味,而缺少了团体的氛围,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几乎为零。
当晚,我们住在保护站的办公室。山上气温较低,但对彦玺来说,睡睡袋是无比新奇的经历,他在床垫上又蹦又跳。由于男女分组,彦玺跟着爸爸,妈妈显得有些紧张,到处找加热设备,最后居然从厨房搬了两个电磁炉放到孩子的房间。
入夜,雨声停了下来,此起彼伏的猫头鹰的叫声划破静寂的夜空。旁边电磁炉丝发着微弱的光和热,办公桌上摆放着针对“雪雪”“华娇”等放归熊猫的调查,接收器出现的时间,粪便样本,工作人员凭借后者能监测出是哪只打这儿经过。
第二天的社区活动主要是对当地人的采访,彦玺的爸爸和妈妈给他准备了很多学生用品,让他送给孩子们。但学生们还在镇上读书,留在村子里的是未到上学年龄的儿童,发放完礼物后,原本该安排的社区调查和采访,罗鹏也没有严格督促彦玺,结果不了了之。
下午,在保护站队员欧家华的带领下,我们拿着接收器上山追踪“张想”。昨晚的一场雨引发了多段滑坡,石头从山上滚下,挡在路中间。我们只好徒步,经过小相岭野外放归基地,四周用防护网拦住,用于熊猫放归前的适应,占地大约二十公顷,专家以无线电跟踪、红外相机、DNA分子分析技术为主进行放归后监测,大熊猫“淘淘”和“张想”都是在这里放归的。
沿着山路爬升,回过头,山谷间植被和树林茂密,浓雾和云遮挡了天空,雨水像是随时要来,看来昨晚并没有下透彻。一路除了叮咚的泉水和孩子们吵闹的声音,寂静之极。打开接收器,“呲啦呲啦”的电波声欧家华听了半天,总结,“张想”离得太远,不在接收范围之内。继续前行,高山杜鹃正是怒放时,各种颜色,但均非常艳丽,像是百无聊赖生命中的一丝点缀。随后,一所破旧的房子出现在视野中,旁边挂着指示牌,指向东南西北:麻麻地、公益海和老二零六沟。透过房子蒙尘的玻璃向室内看,两个床垫堆在地上,弹簧裸露在外,孩子们早已奔向不远处的河畔玩水。
这一路,彦玺看到了野牦牛,学习了人工林和野生林的区别,认识了一些植物,也试过攀爬沙土坡,喝过天然泉水,在河边玩得畅快,虽然熊猫依旧杳无踪迹,但对孩子来说,自然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课,只要走进来。
罗鹏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生地行”创始人
Q_生地行的创立原因及定位?
A_最初想,要么基于以鸟为核心的观鸟旅行,要么是生态旅游,但没什么信心。后来我把Google以“eco-tourist”为关键词的前两百页都翻了一遍,大概了解国内的状况。首先,严格来说国内没有称得上生态旅游的活动:至于国外,我2012年加入了美国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发现关于生态和商业的平衡,他们也还在摸索,然后有了信心,决定做这个公司。从2013年开始,陆续做了“雅安大熊猫”和“西双版纳亲子”的活动。 Q_在实际操作中,你曾遇到过什么问题?
A_主要的问题来自于保护区和社区间的关系。像之前我们让孩子去海南的邦溪坡鹿保护区做社区调查,我当时和保护区提议,让学生去做访谈,最早定的是五家人,结果前一天晚上说好了,第二天村长(社区代表)就反悔了,说不行,你们得跟镇政府申请。当时我想完了。在等审批的时候,镇上同意了,但条件是得派两个人跟着学生去。不过后来坏事变成好事,他们觉得这个调查,当地的孩子也应该参与。所以今年我们要开始的坡鹿计划是跟当地的学生互动。其实当地的孩子也没看到过坡鹿,不像上一辈人(现在四十多岁)小时候能看到坡鹿满地跑。
Q_现在主要针对15岁的孩子?
A_15岁正是孩子们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候。对于已经参加过活动的15岁以上的学生,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变化,他们会思考问题,比如环境的问题、野生动物的问题、动物和人之间的冲突。像我们去海南做社区调查,开始社区不支持保护区工作,都拒绝回答问题。我们跟学生讲述了社区工作、田野调查的技巧,如何迂回曲折了解人家不愿意告诉你的问题等。最后,每个小组采访完三家人,能明显感觉他们说话变得自信。还有一个小姑娘(现在已开始申请美国的学校)在参加过西双版纳野象谷的活动后,用英文写了篇文章,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她后来还申请了一笔基金,继续进行研究和调查,如想办法解决野象所在社区的问题,把普洱人的咖啡以及其他手工艺品拿来义卖,义卖的同时宣传亚洲象保护,义卖所得返给那些社区。
Q_家长是不是对行程的预估不是很好?
A_对,其实我们所有出行都有前期工作。不管是通过电话,还是现场见面,或者微信群里都说得很详细,希望家长不要期望太高,认为它是一次度假:住五星级酒店,什么都安排得非常舒适。我们还明确地和家长说,希望他们和孩子—起学习,一起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在旁边围观,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甚至抱着“完不成就算了”的态度。如果妈妈不重视,小孩子会想:那我就不做了。
Q_你如何来选择和设计线路?
A_我们选择的目的地一般当地社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我们来,希望能和社区互动参与,反过来,我们也支持他们的社区工作。项目不是凭空捏造的,他们要做保护性的追踪、采样,学生可以参与,像海南和云南的项目都符合这样的标准。
流动的地质课堂
清明时节,桂林阴雨绵绵。我在机场与“天使和坚果派”的大部队汇合,和四个“单飞”的大孩子、五个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共同组成了临时的“大家庭”。旅程在从桂林开往阳朔的大巴上就开始了。由于彼此并不熟悉,气氛多少有些尴尬。
在大巴上,我和此次行程的设计者之一,集班主任、观察者、大姐姐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Suzy老师聊了一会儿。她告诉我,其实这个“大家庭”早在此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微信群中。三月初,Suzy通过微信开始了为期四周的行前教育,从认识20元纸币背后的风景到留心电影中常出现的洞穴,从用方糖和橡皮泥制作溶洞到在洞穴壁画上寻找动物,课程多元多样。“一方面希望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目的地;另一方面也想让孩子们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各种特征,让他们印象更深刻。”
然而那毕竟是理想状态。由于此次阳朔之行全部是第一次参加训练营的家庭,对行前教育普遍陌生,多数家长都只把微信群视作布告板而已,精心设计的行前教育就这样被忽略了。在飞机上与孩子们沟通过后,Suzy发现大家对喀斯特地貌几乎一无所知,只有“海豚”和“猫咪”一家提前做过地貌实验,于是她临时决定对开营仪式的内容进行调整。“只能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学习了。不过没关系,只要气氛够好,孩子们依然会有丰富的收获。”
在阳朔当地一家不大却安静的酒店里,“小小地质学家”开营仪式正式开始。坐在阳台上,满眼都是茸茸的绿色,喀斯特峰丛就在不远处静静地矗立着——然而孩子们对此并不关心,他们更好奇同伴是谁、要玩什么。于是,开营仪式从全家参与的破冰活动起步,从听从指令到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游戏很快拉近了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孩子们,他们进入角色的速度飞快,马上就中英文混杂着开始聊天。虽然年纪较小的孩子会有些怯场,但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也迅速找到了状态,就连一直有些内向的“猫咪”都笑逐颜开起来。
当然,该学的知识还是得学。在临时改建成课堂的酒店一角,Suzy请户外老师Devin从第二天攀岩、溜素、速降的装备讲起,孩子们马上就被眼前这些酷酷的东西吸引住了,“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对知识的渴望由此开启。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很喜欢——当生疏、生僻的字眼无法被孩子们马上接受时,不妨选择更简单的方式来引燃兴趣、引发期待。
果然,第二天的极限运动开始前,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了,尤其是七岁的“猫咪”,或许因为常和父母进行户外运动,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她非常有感觉,不仅两次身轻如燕地完成了攀岩摸顶,在后面的速降中更成为了标准动作的代言人。不过,直到最后的汇报总结时,我才知道她也经历了心理建设的过程。“溜素前我非常紧张,妈妈让我第一个试,可我只敢在第三个,妈妈让我像飞起来一样,可我不敢……但第二次老师让我像小鸟一样过来,我就张开手飞过来了。”
对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五岁的Austin是团队里最小的孩子,13岁的Daniel则有恐高症,两人起初几乎迈不动步,期间更频频想要放弃,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下,Austin几乎坚持到了摸顶,Danid则克服恐惧完成了溜索和速降。家长们也因此倍受鼓舞,几个事先并未想要尝试的妈妈全都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更让家长们对孩子们刮目相看,尤其是“猫咪”口中“怎么也教不会”的妈妈,极限运动过后,她对女儿的认知明显更深了一层。
“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陈蓉曾经笑谈:“孩子们总能迅速进入角色,我们家长反倒常拖后腿。”极限运动之后的定向探索让我对此深有体会:孩子们被分成三组,先学习如何阅读地图、使用指北针,再根据任务给出的12张图片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图中地点的寻找,并精准记录下每个地点的经纬度。任务中,家长本不应该给予任何帮助,但我所在的这一组有位妈妈频频提醒,而且无视教官的警告。 最终成绩当然不错,我们用时最短,只是经纬度标错了一个,与另一组并列第一——孩子们很开心,但作为家长,这样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我反而更羡慕用时最长的另一组:孩子们在途中发生了争执,有的认为方向不对,有的认为方向没错,大家反复看地图、用指北针、观察周围环境,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好久,最终统一意见。
不管怎样,恰如Suzy所说,“无论如何,学会荒野生存都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开端”。这些技能也在之后的探洞中迅速得到了运用,孩子们和家长们跟随Devin老师进入到只有地质学家才可以探访的洞穴中——在此之前,Devin对着现实可触的岩石,给孩子们上了关于喀斯特地貌成因和起源的一课,“喀斯特”“石灰石”等名词就这样被迅速记住。而当Devin讲起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千万年之前曾是海底世界时,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出了疑问,在得到了详尽的解释之后,他们共同学会了一个词—沧海桑田。
每一次绘声绘色的讲解后,孩子们的热情都会空前高涨。大家兴高采烈地戴上头盔和头灯,坐着小船进入暗河,Devin对着洞中经历了几千甚至几万年生长的石笋、钟乳石、洞穴珊瑚,说起了眼前正在发生着的“滴水穿石”,刚从石笋和石柱间屈身而过的孩子们对此深有体会,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头顶上有蝙蝠飞过,孩子们在微弱的灯光中发出小小的惊呼,没有人说害怕。
陈蓉
“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前奥美互动中国区总裁
Q_为什么说学校教育之外的体验式学习非常重要?
A_理性地算一笔账,孩子每年真正在校的时间只有180-200天,剩下160-180天——这还不算下午放学后到晚上睡觉前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你马上就能理解为什么校外反而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校外的时间里,孩子们能够接触社会、认识自然、发现自我。
Q_为什么说“训练营”这样的营地教育是很好的体验式学习?
A_对孩子而言,只要是玩,兴趣总是容易激发的。在营地教育中,孩子能在流动的课堂中交到不同背景的朋友,持续养成更好的学习和作息习惯,并对某一个兴趣或者爱好持续探索、研究,而他的自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能从中得到提升。
Q_“亲子训练营”和“亲子游”究竟区别在哪儿?
A_我以前在奥美,对我们来说,“谁是客户”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亲子游”以家长为客户,“亲子训练营”以孩子为客户。基于这个考虑,训练营的一切都会围绕孩子的需要来设计。我们的经验是,孩子们不会特别在意吃喝拉撒睡等物质、外在条件,他们需要的是有趣的旅行、丰富的活动、深度的知识。
Q_为什么自然探索训练营值得关注?
A_如果要培养世界观,不放到大的天地怎么能行?在自然中,我们会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放下,孩子们也会觉得特别放松、愉悦,他们的心自然就开了。带孩子去看世界,他们便会有体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这个世界愈发深入的认识和体验,他的成长我们可以不必太过担忧。
Q_根据你的观察,孩子们在“训练营”中都有哪些收获?
A_有一些是基本的收获: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主动性和自我导向、社交和跨文化交流、领导力和责任感、思考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写作能力……还有一些可能关乎本质,譬如从我做这个事业开始,女儿就一直随着走,以前我以为她是“小公主”,后来发现她是“女汉子”,她喜欢野外,喜欢运动,喜欢大自然的一切。我觉得她找到自己了。
荒野求生
周日早上,莘庄地铁站,一辆接驳大巴正在悄然等待夏山国际童军会的“童子军”们,前往青浦淀山湖训练基地。
8:00,大巴上已经坐着许多6~11岁的孩子。家长们陆续将孩子送过来后转身离开,之后将由十位教官协助他们完成当天的项目。为了让焦虑的家长心安,教官会在活动过程当中,实时发布孩子的照片及汇报训练实况。
吵吵闹闹的孩子完全没有因为早起而不开心,他们穿着—样的制服,稍有不同的是有些小朋友的制服上挂满了各种徽章,据说这代表着“老资格”童军,一枚徽章代表获得一种“荒野求生”的能力,用这些徽章还能换到更高级别的臂章。
车行近一小时,来到淀山湖畔,再坐五分钟的船抵达湖上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岛中间是大草坪,孩子们停下来,按照报名时选择的项目分为两组,一组学习扎筏泅渡,另外一组是新项目:学习如何在荒野中制作出纯净的饮用水。简单的入营仪式后,每个小组推选出队长,负责纪律督查和安全督查,然后直接进入各项目标训练之中。
扎筏泅渡应该是三个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二年级的Morgan共参加过九次训练营,对他来说,如何保持团队协作是最重要的。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宇宙”的明星教官解释:“孩子们要学会如何用橡皮桶、绳子和竹子扎出一个结实的竹筏,放到水里后再齐心协力划到目的地。无论技术难度还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都是各项目之最。”
周末训练教官和学员的配比是1:7,平日是1:5。这样做是确保关注到每个学员,并保证他们的安全状况。在夏山童军会有两名讲英语的新加坡教官,夏山聘请他们来的原因是,他们的很多经验和理念,其中有些是国内欠缺的,特别是安全方面。“最简单的例子,让孩子下水时,大家会觉得应该赤脚,上岸以后再穿上鞋子,而新加坡教官会要求孩子穿上能完全包住脚趾的运动鞋,以防被水下的石头弄伤了脚。”年轻的夏山国际童军会创始人许萌解释。而相应地,营地对孩子也有基本的要求,比如参加者必须年满六周岁。因为上小学的孩子对于指令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比学龄前儿童有质的飞跃,也更加适合参加这种有挑战眭的团队活动。否则,可能因为听不懂指令而沮丧。
很快,各小队陆续开展项目。在扎筏泅渡小组,“宇宙”教官先教大家选择合适的竹竿,然后一起找合作漂浮物,最后教大家如何用绳子固定住竹竿。小童军两人一组,抬着长长的竹竿从远处走过来,姿势划一,让人忍俊不禁。被童军们尊称为“宇宙”的教官负责给大家演示绳结的不同绑法,经过多次演示讲解,他们才有板有眼地开始动手尝试,几位辅助教官则在一旁检查,并随时纠正错误。 野外求生能力中最基本的是“寻找水源”,这也是夏山国际童军会的一个相对较新的项目。教官负责带着小童军在丛林中寻找水源,然后进行钻木取火,通过蒸馏的方法得到纯净水。小童军学习的第一步是辨别水源洁净度,看似透明的液体,真的能否饮用?接下来,一瓶污泥水如何过滤成净水?因为是新项目,教官们特别关注小童军的反应,看他们兴奋点是否多。项目进行到一半,教官意识到课程略显平淡,可能是太过“科普”,孩子们动手的机会少,“成就感”也因此少了许多。
孩子们在午餐时的表现很像“老兵”,他们严格遵守纪律:唱完歌,等教官宣布吃饭才动筷子,且等到菜转到自己面前才夹,每个孩子都有“浪费显然不是个好品质”的自觉,努力地把饭菜吃完。教官们则在一旁讨论上午训练时的种种状况,对于状态不佳的小童军走过多聊几句,听教官们说,通常情绪不太高的小朋友分为两种:一种年龄较小,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如小组中其他成员,比较容易产生挫败感;另一种则是曾参加过其他童军会或类似机构活动的,积极性可能没那么高。
下午训练继续。童军们进入实操阶段,开始真枪实弹地扎竹筏。来自上海市一师附小五年级的陈瀚智担任本次行动的小队长,当所有人在奋力打绳结时,有个小队友有些消极,瀚智大声呵斥他,小队友不服气,两人争执了起来。教官先让队员们安静下来,然后教瀚智不妨先问问小队友遇到什么问题,对方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没有学会。于是,瀚智手把手教他打方回结和双套结,最后一起并肩作战。下午三点多,两只竹筏终于在制作完毕后,被稚嫩的小童军抬着一路摇摇晃晃地送入水里。随后,教官们将孩子分成两组,分别坐到两个竹筏上,再次进行安全检查,并教会小童军正确的坐姿。两个竹筏在小童军的口号声中驶向对岸。虽然有的小朋友脚不小心踩进水里,弄湿了整只鞋子;有的小朋友因为不会划桨而有些沮丧,但总体来说,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而且整个团队的默契度也越来越好。最让人诧异的是,鞋被弄湿的小朋友似乎一点儿也不在意,教官也故意不给予过度关注。本来竹筏划到对岸活动就告结束,但小童军玩得太开心,最后求得教官的同意,又把竹筏划回起点。
制作蒸馏水的小组似乎不太顺利,小童军们每个人拿一个空瓶,在瓶盖上戳几个洞,再把瓶子剪成两半,在接近瓶盖的地方塞上一堆蓬松棉,棉上覆一层纱布,纱布上放活性炭,再盖纱布,放石英砂,再盖纱布,放小鹅卵石,一层又一层,净水器做好后,开始过滤净水。孩子们一会儿遇到水质发黑的问题,—会儿滴水速度太慢。教官们一边继续实验,一边和小童军们讨论问题所在。来自上海新加坡国际学校二年级的“好奇宝宝”甘敬霆还把学到的四种取水方式画了一张画和同学们分享。
返程时,小童军们似乎不知道疲倦,纷纷在讨论今天的收获。据说要成为一名顶级“童军”大约要参加二十八种训练,孩子们要学习的还很多。
许萌
户外运动爱好者、前互联网公司员工、夏山国际童军会创始人
Q_“夏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A_“夏山”这个名字源于1921年在英国创立的一所非常特别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课程,甚至不上课。他们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孩子们在这所学校里得到的快乐和自信都是夏山童军会崇尚的,因此,干脆就用了“夏山”的名字来标明自己的理念。
Q_能谈谈创立夏山国际童军会的初衷吗?
A_说起来,这里面有个小故事。我有—个朋友去挪威海边钓鱼,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腿摔破了,当时他能求助到的只有两个当地的小学生。学生年纪虽小,却因为在童军会学习过急救和自救,帮我的朋友及时做了包扎,并在别人协助下送我朋友去了医院。这件事让我受到很深的震动,中国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太缺乏这种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了,无论动手能力、独立能力还是团队合作精神,都严重欠缺,而这些品质正是童军会所要培养的。于是,我与合伙人开始研究国外童军会的理念和课程,并结合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特别的课程,能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学习到本领,并拥有不—样的品质和活力。
Q_除了周末产品,你们还有长线产品吗?
A_目前,全年周末两天都有不同主题的活动,孩子们可以不重样地学习到各种本领和知识。长线产品我们也有,去年夏天我们带着孩子前往新加坡,和当地的童军会一起合作了为期两周的夏令营活动。今年,我们的夏令营更加丰富,国内有黄山、三亚和甘肃,国外有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泰国。
Q_目前,童军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_时间问题。我们的活动要求孩子们早上八点就在莘庄集合,晚上送回莘庄差不多是六点,这就意味着孩子一天的时间都会在童军会度过。中国的家长常常把孩子的周末安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所以,对我们来说,只有用更好的活动来争取孩子们宝贵的时间。
Q_在网上搜一下,仅仅上海,类似机构就有两百多家,你觉得自己的竞争力如何?
A_最初我们查到这个数字也吓了一跳,感觉竞争很激烈。但经过对比,我们对自己的活动设置还是很有信心的,相比大多数类似机构以玩为主的活动项目,我们的训练更有趣味、更专业,也更有实用性。
Q_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A_我们想寻找合适的地方建造一个完全按我们想法搭建的训陈营,也会在市中心开拓一块适合做半日营活动的场所,这样可以省去交通时间。
在山中绘画自然
春日的香山清风怡人,花香醉人,因为是老牌景区,前来一赏春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此刻所在的“博物旅行”手绘训练营却是一番静谧景象:推开大门,拾阶而上,眼前是小桥流水、苍松翠柏,一群孩子坐在浓荫下的蒲团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那个扎着可爱发辫的年轻女孩。她面带微笑说:“我是青川老师,但不是学校里的老师,我不会留作业,也不会批评大家……”
听罢青川老师的开场白,孩子们的表情明显放松下来,有几个男孩干脆连坐姿一并放松了,或者东倒西歪,或者匍匐在地,或者交头接耳。青川不以为意,有些家长却流露出几丝尴尬:“从来不知道‘学校里的老师’能让他们那么紧张。”还有些家长本想上前纠正孩子,但看着他们嬉皮笑脸的样子,终究没忍心“出手”。 今天是训练营的第二天,课程并不难。青川先带着孩子们熟悉彩铅,并让大家找出几支色彩相近的画笔,由此学习简单的色彩渐变。她预先画好了六条鱼的轮廓,分发给孩子们,对所填充的颜色并不设限。“选你喜欢的。”孩子们先是有点儿不知所措,接着东张西望起来,捕捉着身边的灵感。不一会儿,海星被画上了黄色——来自抱茎苦荬菜,鳗鱼被画上了紫色——来自二月兰,热带鱼被画上了绿色——来自无处不在的树叶与草叶。青川细细查看孩子们的作品,偶尔微笑着加以提示:“我觉得彩铅应该顺着鱼鳞的生长方向来画,会比较顺,你觉得呢?”被点到的孩子一愣神,想起了鱼的样子后,腼腆地点点头,之后的下笔就顺畅多了。
见到青川老师的确“不会批评大家”,孩子们开始逐渐挥洒创意:有的孩子依照鱼儿的外形和自己的配色为它们起名,歪歪扭扭地写下“方嘴鱼”“方qí(鳍)鱼”“斑点鳗”“博士鱼”“头花水母”“海蓝鳐鱼”和“海dào(盗)星”——他甚至为海星添上了头巾和双刀;有的孩子填完色后拿出新的纸张,大刀阔斧地画起彩虹一般的大鱼来,几乎占满了整个页面。“这是什么鱼?”“剑鱼。你看它像不像剑?”
“老师,这株是我们上次看到的二月兰吗?”一个脸庞圆圆的女孩突然指着不远处的紫色小花问道。我想起训练营的第一天,孩子们和“博物旅行”创始人、对花草树木如数家珍的郑洋共同进行的香山野生花卉和园艺花卉知识学习。五颜六色的花卉被逐个讲述、阐释:狭长叶子、紫色花朵的是马蔺,也即常在歌谣中出现的“马兰花”;花朵紧凑、叶子椭圆的是榆叶梅,因叶子像榆树、花朵像梅花而得名;远望仿佛雪花片片、叶片覆满银色绒毛的是银叶菊,夏天会开出小黄花……由于身处花的海洋,植株不断重复出现,虽然讲解有时会略显说教,但每个孩子都记住了近十种花木,并高兴地与家长们和感兴趣的游客们分享,丁香、红枫、石竹、棣棠、香雪球、鲁冰花、郁金香、西府海棠等名词不断在他们的对话中出现。
我也对二月兰记忆犹新,因为郑洋当时提到“它和我们常吃的萝卜、白菜是亲戚关系”,让人印象很深——果然,孩子们也没忘。这次作答的是青川:“二月兰叶子圆圆,你看到的这株也是吗?”“这株叶子好像是长三角形。”“所以,它不是二月兰,而是和二月兰很像的紫花地丁。”孩子们马上对叶片的形状好奇起来,有的还在草丛中跑来跑去,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圆形、心形、椭圆形、三角形……家长们的兴致也被激发了:“这种到处都能见到的绿叶菜就是紫花地丁?”“有的是,有的不是,但它们都是堇菜。”“那几株开着白色碎花的植物是什么?”“包饺子用的荠菜,只是现在已经不再鲜嫩了。”“这一小株像草莓的植物是什么?”“它的名字里确实有个‘莓’字,叫蛇莓。”
鉴于孩子们已经对紫花地丁有所了解,郑洋和青川便将它作为第三天讲解花朵和花瓣画法的引子,当日恰逢母亲节,他们又将康乃馨的画法增添了进去。青川老师首先为孩子们图文并茂地讲起了植物的根、茎、叶、花,并单独讲解了花的花托、花萼、花冠、花瓣,我几乎要以为自己是在上生物课了——以彩铅画的方式。由于植物的结构有些复杂,孩子们不断凑到青川的画板前凝神查看,又不断比照着身旁五彩缤纷的花朵细细琢磨。这正是青川的用意:“两相比对,既学会了画法,又学习了植物。”家长们对此也表示赞同:“听说青川老师画过很多图鉴,她教孩子画植物,方法果然不一样。”
还有的家长围着郑洋不停发问:“老师,这是什么植物?”一张张存在手机中的照片被展示出来,郑洋逐一作答,偶尔也有家长代答——对自然的热爱本就如此自然。孩子们沉浸在康乃馨的绿叶粉花中,家长们沉浸在不同植物的微妙差异中。有的孩子分了神,于是画纸被风卷走,他追到草丛中,又被堇菜吸引,站定看着;有的孩子怕蚂蚁,尖叫之后发现其他人都不怕,便在郑洋的鼓励下恢复了常态;有的孩子下笔豪放,把茎画成了树干,在青川的打趣中纠正了错误……还有位崇尚“放养”教育的家长远远拍了张孩子们自在挥洒的照片,并在朋友圈中写道:“香山,孩子们在绘画自然。”
郑洋
自然摄影师、博物旅行者、“博物旅行”创始人
Q_以“博物”为主题的旅行对孩子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A_让自然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向他们不断强化自然中的事物,这是什么动物,这是什么植物,潜移默化后,他们就会自己观察周遭的环境,哪怕在小区里、马路边也会留心。进而他们会知道花开在什么季节,这时会去赏花,也会知道迁徙在什么季节,这时会观鸟。当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增强时,对生活的感知力也会相应提升。
Q_“博物旅行”有一些旅程是在公园或动物园里进行的,区别于普通游客游龉行程的关键在于什么?
A_专家。同样是游香山,我们会把重点放在其中的植物上,由我或香山的工作人员来讲解野生、园艺花卉,讲解堆肥相关的知识,而不是每年秋天看看红叶就算了。可以肯定的是,随专家一同旅行会比与父母单独旅行让孩子获得更多。
Q_一次让人受益匪浅的自然亲子训练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A_亲子训练营,最关键的是目的要明确:要让孩子获得怎样的体验。比如我们去广西,就是要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并发现当地的昆虫、植物等,因此连续几天都会有夜间灯诱昆虫的安排,许多孩子乃至家长都在这次旅行中认识到了从未见过的许多昆虫。而具体到野外训练营,我们一般会选择目的地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以广西为例,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虫子”,但这里的鸟类、植物、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等资源同样很丰富,我们会去寻找白头叶猴的踪影,在林间用相机拍摄枝头的鸟儿,记录它们的生活。物种多样性丰富,行程就自然丰富,孩子们的体验也会丰富起来。
环中国自然探索训练营推荐
华北
香山博物手绘@北京香山
跟随自然摄影师郑洋和手绘老师
青川,在自然中绘画自然:了解香山中的动植物,并以彩铅手绘的方式学习它们的形状、结构等特征。(6天;8-15岁;¥1,600/人;微信公众号:博物旅行) 猛禽观察@北京百望山
跟随中国观鸟协会会员赵振刚老师,亲身体验鸟类在自然中的生存环境,用手中的望远镜去寻找、观察并记录鸟类,进而理解并善待这些朋友。(1天;5-12岁;¥220/人;微信公众号:博物旅行)
华东
荒岛求生大露营@上海青浦模拟“被困荒岛”的情境,在游戏般的做弹弓、制吹箭、设陷阱、打火石等环节中学习野外捕猎、钻木取火、扎筏泅渡、SOS求救等荒野求生的基本知识,最终成功“逃出生天”。(2天;7-12岁;¥1,799/人;www.ixiashan cn)
地质地理科学探索@安徽黄山
与拥有生物学及地理学博士学位的教官一道,认识各种野生植物,用显微镜了解植物的结构,用标本夹加深对植物的理解。在学习方向辨别、野外露营与户外急救技能的同时,用指南针探索未知世界,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座的分布、认识每天见到的星星,做一个自然探险家。(5天;8-13岁;¥4,399/人;www.ixiashan cn)
西南
与大熊猫同行@四川雅安
从圈养大熊猫的研究与志愿服务到野化放归和野外追踪探测,孩子们与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一同深入保护区深处,学习、了解并参与大熊猫保护的工作,了解其复杂性,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去积极影响他人。(g天;9-14岁;¥9.980/人;ecoactionnow.com)
千年古城的秘密@云南大理
跟随大理自然教育工作者侯一先,徒步苍山,俯瞰大理坝子,考察苍山十八溪的现状,体验苍山独特的地理、地质、植物和风光,了解瀑布、旋穴的形成,了解农田灌溉系统及农作物配置,理解大理人泽水而居的选择,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6天;5-13岁;¥11.168/人起;kidsbang.cn)
热带雨林探险@云南西双版纳
在中科院热带植物园专家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路线、通过不同的任务,分组学习热带雨林植物的基本知识,掌握并运用取样的科学调查方法。而后在户外专家的带领下,徒步穿越雨林,体验野外生存,锻炼体能并磨练意志,同时学习团队协作。(6天;6-14岁;¥14.360/人起:kidsbang cn)
挑战极限人类@西藏林芝
通过户外徒步、骑行、骑马、露营和观星等活动,体验游牧生活,考察游牧民族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生活,深入了解人类如何在艰难困境中生存。同时,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应和人对自然的改变。(8天:10-15岁:¥23.998/人起;kidsbang.cn)
护猴的苦与乐@云南白马雪山
在傈僳族传统木屋中住下,近距离观察、了解滇金丝猴。同时,与滇金丝猴保护队一同翻山越岭,了解与滇金丝猴共生的生物多样性,体验护猴队的日常工作并聆听他们的家族故事。(9天;15岁以上;¥9,980/人;ecoactionnow.com)
华南
小小地质学家@广西阳朔
在大自然的真实环境下学习生态系统和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并领悟沧海桑田的哲理。同时,学习户外生存知识并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和户外生存能力:骑行在喀斯特地貌环抱下的田野中,环视地貌全景;在攀岩时用手触摸岩石,感受沉积岩、层叠岩背后沉淀的历史。(6天:7-12岁:¥8,900/人起;kidsbang.cn)
蜻蜒王国@广东南昆山
以蜻蜓作为切入点,了解南昆山为何被誉为“蜻蜓王国”,并通过观察蜻蜓、豆娘、青蛙等环境指示物种,了解昆虫、两栖动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学习自然笔记的记录方法,进而学会与自然安静地相处。(3天;6-11岁;¥1,400/人;微信公众号:鸟兽虫木)
雨林守护者@海南鹦哥岭
深入热带雨林腹地,听护林员讲述十年来的保护故事和保护成果,并与专家一同寻找生活其中的花鸟鱼虫,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而后徒步进入保护区周边的苗族小村庄,沿途了解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8天;9-14岁;¥9,380/人;ecoadionnow.com)
大自然里的菜市场@广东从化
走进仍保留着原始农耕生活的乡村,探索“大自然里的菜市场”,品尝野菜与野果,寻觅食物最初的模样;夜间聆听灌满稻田的蛙声,寻找田间地头的萤火虫,了解它们与农田的生态关系。由此,重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连接。(3天:7-12岁:¥1.000/人;微信公众号:鸟兽虫木)
博物探索@广西崇左
跟随自然摄影师郑洋、谢伟亮在广西崇左寻找白头叶猴的踪影,观察当地特色昆虫、野花和鸟类,并和户外救援专家罗有全老师学习野外生存和户外救援知识。(5天;8-15岁;¥3.200/人;微信公众号:博物旅行)
帆船航海营@海南三亚
通过航海电影、水上项目等主题活动,学习与航海相关的气象学、帆船结构、航行中的风向判断等理论知识,进行绳结练习、八字标练习、皮划艇和桨板练习等实践训练,从对帆船一无所知到独自扬帆出海。(6天;8-12岁;¥8.999/人起;www.ixiashan.cn)
农田的自然探索@广东清远
在地理、生态环境独特的连山探索,观察不同生物,譬如农田里成片的萤火虫和可作为梯田绿肥的紫云英。同时,通过学习在农田里插秧,了解农田与山林、昆虫之间的关系,记录属于自己的农田生态。(3天;5-12岁;¥1,400/人;微信公众号:鸟兽虫木)
西北
戈壁成长营@甘肃敦煌
从敦煌古城到阳关戈壁,3天,50公里,跟随地质专家一路学习戈壁沙漠的独特地形和成因,听历史专家讲解关于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小小年纪就完成别人三十多岁才勾掉的梦想清单,并收获永不放弃的信念和奋力成长的勇气。(7天;9岁以上;¥11.999/人:www.ixiash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