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许多教师在新课程要求的角色转换中还没有及时跟进,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发挥主导作用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一、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引导,是为导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态度积极、久而不厌、心情愉快地接近它、学习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兴趣在一节课内会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或难易而有变化,因此,教师在引发、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上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是全盘接受的,而是有选择的,特别是小学生,多数缺乏意志和目标的激励,更易情绪化,感兴趣就接受,不感兴趣可能就放弃。如果忽视了兴趣的引导,只拼命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会被迫死记硬背,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变得厌学甚至弃学。
导趣,常见的是导语激趣。许多教师都精心设计导语,用新颖、有趣的谈话给学生新鲜的刺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是在学生兴趣的产生上做的引导,而在课堂中还应采取更多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学生兴趣衰减。比如问题促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探索、创造的精神;悬念提趣,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实践体趣,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思考练习,体悟到知识的作用、意义,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体会探索成功的愉悦,进一步产生学习的欲望。
学习课文《沉香救母(二)》时,我及时抛出课后的问题:“‘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安排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我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导趣教法的乐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最有效动力。
二、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指导,是为导法
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的发现和解决都需要有准备的眼睛和思维的头脑,也就是基本方法、基本思维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学而有法,教师要注意“授之以渔”,引导或诱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探求,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提炼成学习的“点金术”。
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比较薄弱,教师可以经常多问几个“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比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我朗读两处:“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和“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然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回答“发现孙中山很可怜”,有的说“发现了姐姐很可怜”。然后我问:“为什么两个人都可怜呢?”学生说:“孙中山没歌听了,可怜;姐姐不唱歌了,可怜。”我接着问:“孙中山为什么没歌听了呢?姐姐又为什么不唱歌了呢?”一步步引导,最后学生发现应该是“姐姐可怜,因为陋习的残害”合理些。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学生兴致盎然,人人都在思考,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气氛非常活跃。
三、在课堂目标的落实上引导,是为导向
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一方面,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及学生的基础状况预设备课;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发现时会有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教师要顺利生成。在课堂目标的落实上导向,是协调预设与生成的需要。为了避免课堂上学生漫无边际的发问、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时导向,让生成有意义。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就没有核心,教学也就没有方向。虽然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但也只是表面的热热闹闹,实则浅薄无聊,这种主动其实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精力消耗。
学生个人的素质不同,有的滞后,有的超前,因此有的要“扶”,有的要“控”,方能让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提问也是“扶”、“控”结合的有效的导向途径。课堂上的提问既要适应学生,承着学生的思路,又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外部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发展质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促进主体性的发展。
(责编夏天)
一、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引导,是为导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态度积极、久而不厌、心情愉快地接近它、学习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兴趣在一节课内会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或难易而有变化,因此,教师在引发、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上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是全盘接受的,而是有选择的,特别是小学生,多数缺乏意志和目标的激励,更易情绪化,感兴趣就接受,不感兴趣可能就放弃。如果忽视了兴趣的引导,只拼命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会被迫死记硬背,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变得厌学甚至弃学。
导趣,常见的是导语激趣。许多教师都精心设计导语,用新颖、有趣的谈话给学生新鲜的刺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是在学生兴趣的产生上做的引导,而在课堂中还应采取更多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学生兴趣衰减。比如问题促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探索、创造的精神;悬念提趣,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实践体趣,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思考练习,体悟到知识的作用、意义,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体会探索成功的愉悦,进一步产生学习的欲望。
学习课文《沉香救母(二)》时,我及时抛出课后的问题:“‘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安排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我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导趣教法的乐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最有效动力。
二、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指导,是为导法
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的发现和解决都需要有准备的眼睛和思维的头脑,也就是基本方法、基本思维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学而有法,教师要注意“授之以渔”,引导或诱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探求,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提炼成学习的“点金术”。
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比较薄弱,教师可以经常多问几个“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比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我朗读两处:“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和“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然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回答“发现孙中山很可怜”,有的说“发现了姐姐很可怜”。然后我问:“为什么两个人都可怜呢?”学生说:“孙中山没歌听了,可怜;姐姐不唱歌了,可怜。”我接着问:“孙中山为什么没歌听了呢?姐姐又为什么不唱歌了呢?”一步步引导,最后学生发现应该是“姐姐可怜,因为陋习的残害”合理些。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学生兴致盎然,人人都在思考,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气氛非常活跃。
三、在课堂目标的落实上引导,是为导向
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一方面,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及学生的基础状况预设备课;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发现时会有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教师要顺利生成。在课堂目标的落实上导向,是协调预设与生成的需要。为了避免课堂上学生漫无边际的发问、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时导向,让生成有意义。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就没有核心,教学也就没有方向。虽然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但也只是表面的热热闹闹,实则浅薄无聊,这种主动其实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精力消耗。
学生个人的素质不同,有的滞后,有的超前,因此有的要“扶”,有的要“控”,方能让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提问也是“扶”、“控”结合的有效的导向途径。课堂上的提问既要适应学生,承着学生的思路,又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外部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发展质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促进主体性的发展。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