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现就我的具体教学阐述如下: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存款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戚戚相关。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我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然后与同学一起分享。结果同学们参与的意思很强也提出了很多问题(1、总共有多少人参与了这次活动?2、想把这些人一次过还要增加多少这种小船?3、假如只有这几条船想一次划船每船要坐多少位同学?4、……)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原来我学的这些数学还真能在生活中运用!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感受生活化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然后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24……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36……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在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的安排不仅使课堂上即有“动”也有“静”,而且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通过一个猜谜语游戏。即:“猜一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经过学生思考很快有了答案——手。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入其实这一双手里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你张开一只小手看看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教师着重介绍间隔),手指与间隔间有什么关系?(手指的个数总比间隔数多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与间隔有关的一个问题——植树问题,这样的引题不仅提供了生活原型,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棵数=段数 1,然后进行验证,最后总结应用这一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入如果“两端都不种呢?”或者只种一端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再总结归纳,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这样课堂上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植树问题)与自己的手的手指间隔与手指个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同时也让学生把抽象的植树问题具体化。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或小店帮家长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然而大学英语究竟该往何处走却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社会的需要及大学英语的现状来探讨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相应有所变化。然而现阶段很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仍然采用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较低。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策略  一、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本文旨在探讨外籍教师在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体制下,教学信念是否会受其影响及发生变化。为了能深入了解外籍教师教学信念,本文采用个案研究,通过对外教的访谈和课堂观察已呈现
在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大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符合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对高技能的需求.目前由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等因素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融合企业管理理念与文化,创新建设校园文化,在办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规范等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办出自己的特
针对我国目前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状况,智能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如何培养:上好每节口语交际课,注意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敢说想说愿说;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训练;课前演讲,学生锻炼;各种活动激发
【摘 要】从制度范畴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已成为研究的主流,而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演进,制度研究就不应当仅仅研究个体均衡的结果,还应当研究制度的演化过程。根据中国经济转型各阶段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学术界把中国经济转型分为经济体制转型和后转型[1]两阶段,本文用趋势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对后转型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后转型内涵进行界定。  【关键词】后转型;趋势分析;逻辑分析  1.转型研究的趋势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