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生命美学。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人与“道”相融合。他回归自然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给困于尘世的人寻找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强调精神上的超脱。本文试从庄子美学观念解析入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庄子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理解。
  关键词:庄子;美学蕴含;生命哲学
  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分不出哪些是思想的美,哪些是文字的美”,他认为庄子的思想的诗意与人生思想相融合,无法分割。美学家李泽厚明确提出“庄子哲学是美学的观点”。相对于重伦理的儒家,重认知的墨家,道家的庄子更偏重审美。庄子生存思想的实质是对世界和人生诗意把握,作为一种现实活动,它关注人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审美生存,既有对异化世界的抗拒和否定,也有以乌托邦理想救赎心灵的功能。
  一、生命与“道”合一的关系体现“美”的精神境
  庄子对“道”多加以赞颂。“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天地》)在他的思想中,“道”是万物和自由精神的统一抽象出来的最高境界,即“道”在客观世界中代表自然,在主观精神世界中蕴含着无限自由之意。“道”,一方面是他对自然哲学认识的结果,是融入了“气”、“万化”等概念的观念或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他对人的自我认识的结果。万物的生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作为万物中重要的成分,就把人的生命和“道”联系在一起。
  天地万物是独立自主存在的,天地万物按其自然本性生长。万物的生存生长,是自由本性的流露,“天地有大美”也就是天地之自由了。自由便是天地之美即万物万象的核心。从美学角度来说,庄子的美学崇尚自然无为。他所描绘出来的宇宙万物都是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生命世界,这个世界里,无所求,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最原始的生长动力,宇宙万物都充分展示自身的“道”。 栎树、游鱼、蝴蝶、野马等等这些物象十分符合中国古典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要求。它们不仅被赋予了庄子的性格,又因丰富而深层的寓意体现他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庄周化为蝴蝶,都说明庄子不按照现实生活本来面貌去再现生活,而是通过夸张的想象,化现实为极具审美意味的意境。
  二、庄子生命哲学的积极意义体现“美”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儒家入世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庄子思想往往被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隐士思想。这样客观上消解了庄子思想的价值,放大了其逃避现实的一面,忽视了其思想悲悯与批判的一面。庄子理想中的人,不是隐士,而是懂得欣赏美、追求美的人。庄子不以社会取向衡量生命的价值,而是从人格的高度去评判,是一种逸士的生存方式。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中明确提出了人的一生如果忙忙碌碌趋向衰老,灵魂也亦步亦趋,难道不是太悲哀了吗?人生在世,不应该如此迷茫愚昧。其实这是一种积极反抗愚昧人生的态度。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出于最原始的对于生命自由的渴望,含有审美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并不是消极悲观地抵抗现实,从某种层面说是具有解放人性的积极意义。他主张的个性自由是精神上的解放,是对现实压抑的彻底反抗,是对社会束缚人性的极力抗争。他反对社会对人的压抑、个人对社会的盲目责任,建立在他对当下社会的理解上:“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此外,庄子所主张的齐物观虽能成为悲观主义不求上进的借口,但是他气同万物的思想,实质上是反对人间的一切是非之争,要人们摆脱利益比较的束缚,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三、庄子追求理想人格的途径体现“美”的追求方式
  那么庄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怎样的呢?“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这里所谈到的“真人”不为出生而欢欣,不为赴死而抗拒,自由自在,对万物他都能够适宜顺合。庄子用藐姑射山神人做过形象的说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刻画的藐姑射山神人拥有飘逸的外貌,腾云驾雾,自由洒脱。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精神追求都给人美的印象,一种美的精神享受。
  那怎样才能成为“真人”呢?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必斋以静心”(《达生》),人要体悟“道”,成为“真人”,则必须在虚静中体悟“道”,在虚静中体悟“道”就必须进入“心斋”和“坐忘”这两种状态。庄子在《人世间》通过颜回和孔子的问答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美学上看,这里讲的是审美心态与审美意境。审美感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最终达到一种超功利的理想状态。“心斋”就是要荡除一切杂念,耳目通明,进入美的境界。“坐忘”是比“心斋”更高层次的主体心灵精神状态。“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借仲尼之口,所说的“堕肢体”是完全忘记自身形体存在的意思。“黜聪明”就是要抛开功利得失,忘却世俗烦恼。这种忘我的“坐忘”状态已经进入主体虚静之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彻底的、绝对的精神自由。通过“心斋”、“坐忘”两个层面的净化,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体悟到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
  纵观庄子的思想,他追求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高度一致,以人的生存、生命为大用,以心灵的无限开放与自由遨游为审美生存方式,以“坐忘”、“心斋”和“虚静”为实现途径,实现心灵与道的合一、身心与物我和一,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成为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版
  [2]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庄子.庄子[M]. 王岩峻,吉云,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我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呢喃着不知所云的远方。  我又觉得自己前面就横着一个深渊,我自己是立在悬崖上的。  我只是生命盛开与陨落的一次相遇,跌入不知名的深渊,遥望我的星空。  执“字”之手,与“字”偕老。  樱花柔曼的韵律,宛若千年滴落的泪。  泛黄的线装书缝间,曾温存过你一瞬的笑颜。  我,宁愿翻破万里千章,宁愿支离破碎,宁愿跌入万劫不复。  泪落千年的寻觅,只为你盛开在笔尖的一朵涟漪。  如果遇
期刊
期刊
摘 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知音”篇中所提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意相通从而达到“知音”者,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做到“深识鉴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鉴赏论  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知音”一篇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使文学
期刊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国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础,也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对于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进行传承和应用,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设计;传承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民间文化。民间美术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思
期刊
期刊
期刊
沈园。楼台高锁,杨柳低垂。  有对情侣在钗头凤石碑前吻得浑然忘我,看的我妈妈直摇头:“唉,现在的年轻人……谈情说爱也不要找这种地方,多晦气。”  她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陆游与唐琬,原本恩爱夫妻却被生生拆散,十年后在此园中相逢,还没来得及鸳梦重温旧情复燃,就已经阴阳两隔。热恋中的男女,谁又愿意让自己的爱情路途充满变数?不吉利的地方去多了,难免成为日后某一段变数的伏笔。  这话虽说毫无科学根据,却是有那
期刊
摘 要:建设群众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为开展新农村建设事业提高文化保障。为更好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群众文化,基层文化单位应当在全面分析调研之后,提出切实有效的发展对策。本文为如何合理的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目前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高,但精神文化建设仍处在较低水平。有些地区仍存在着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