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母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我的母亲》的散文,今天我想再写母亲。
  今天——农历九月初八,是我五十二周岁旳生日,也是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日子。
  去年的今天,晚上七点左右,二哥从老家打来了电话,几句话传递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亊实——亲爱的毌亲巳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记得很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过,儿子的生日,母亲的难日。其实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意是我初为人父的时候。那一天,妻子经历了在我看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后,生下了儿子冬冬。很多年以后在单位聊天时,一位女同亊问我妻子生下儿子时我的心情,我说,终于度过了一场劫难。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
  我是无神论者,可是却无法解释我的生日和母亲的忌日为什么是同一天,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上帝的安排,或许是怕我这个不孝的儿子忘记了母亲?我不得而知,但我记得五十一年前的九月初八毌亲生下了我,五十一年后的同一天,母亲又离我而去。一生一死永远地连在了一起,我会永远记着这一天,我将永远怀念母亲。
  母亲生于1921年,享年八十六岁。八十多年的生命过程中,母亲得到的享乐很少,而艰辛颇多。在娘家时她是姊妹弟兄中的老大,父母早逝,照顾三个弟妹是她的责仼。到婆家她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弟兄三个,我是老三,在我之前还有一女未能存活下来,这也可能是母亲终生的遗憾,一生没有个闺女。在母亲晩年的时候,我曾几次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她的声音和图像,其中一次我问母亲,这一辈子最高兴的亊是什么?她说,看到你们弟兄三家都过得好娘就高兴。这是母亲的心里话。
  母亲把毕生的心血、情感和精力都给了我们。过去父亲教书在外,挣钱不多管家也不多。我们兄弟几个都还小,沉重的生活担子大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使她过早地弯下了腰。为了我们兄弟仨的成长,母亲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我们小的时候,母亲盼望我们长大成人,而随着我们的长大,又在母亲的“纵容”和帮助下,一个个先后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儿走千里母担忧”,胡子拉茬的人啦在母亲眼里还是个孩子,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提起来还是一口一声俺娃。而为了让远在他乡的儿子放心,在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年代,母亲常常步行往返二十多里山路去寄一封平信。
  我是十六岁离开母亲的,此后便是离多聚少,天各一方。开头几年忙于找工作、学技术、等转正,随后又是结婚、生子、考文凭、评职称等等,似乎永远在忙。经常好几年才回一次老家,母亲理解我的苦衷,从不抱怨。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大约是过了四十岁以后吧,我怱然有了新的感悟: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身体也在逐渐衰老,看望母亲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必须珍惜再珍惜。此后,我差不多每年都抽空与母亲团聚一次,为母亲做饭、洗衣、洗头、洗脚,试图以此来弥补我多年来远离母亲的愧疚。其间,毎次与母亲离别时,我都会以一个摄影人特有的目光,认真的将母亲当时的形象定格在我记忆的底片中,唯恐这是最后一次。
  2006年的”五一”长假,我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此间母亲精神状态尚好。七月中旬,母亲左腿骨折后病情加重,我又赶回老家,服侍了半个多月。此时毌亲的行动巳经异常艰难,只能在炕上躺着或靠着被子坐一会儿,神志时而清楚,时而糊涂。从病重到去世,母亲又饱受了三个多月病痛的折磨。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母亲离开我们巳经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我们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变化,儿子冬冬大学毕业后考进了北京广播电视台,我也跨进了有车族的行列。只是这一切巳经无法告訴母亲,更无法与母亲分享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思念将会伴随我到永远……
  写于二00七年农历九月初八晚
  选自《华哥图文》
其他文献
2010年12月4日,母亲因患脑溢血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了。她走的很突然,使我们子女很难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她走的很匆忙,以致于临终没有给我们留下片言只语。母亲去世已经一百天了。在这三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母亲生前的形影动作、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萦绕在我梦里,每当这个时候,眼泪怎么也无法控制,那种撕心裂肺的想念,那种无法弥补的失去,让我十分无奈和惆怅。我思念她,思念那与我共同生活了近四十年的老
期刊
刘建光先生(九曲黄河)的诗集《小诗度日》出版后送我一本,读后很兴奋。在我国“自有诗以来,经几千百人,出几千万语,而不能穷”(明·李东阳)。中国需要诗,世界需要诗,人类需要诗。诗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但诗的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有生命和灵魂的。  诗和散文在灵魂方面是一致的,那就是真情实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散文在于抒情,顺理成章而得的感悟,描写之中获得心灵启迪;小说注重情节的渲
期刊
黄河阻阴山而东流,高原遇黄河而溶蚀。①盘古青睐,鬼斧神工。混沌②尽,达拉特出。  女娲巧手,造人置此③。地有灵气,杂胡沓来④。北方强族,觊觎日久。是故亚洲强悍民族,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皆有染指。  八白室入⑤,遂为一代天骄圣地,草原诸部,心驰神往;王爱召⑥兴,终成七旗会盟之所,王公贵族,蜂拥聚首。达拉特乃鄂尔多斯龙脉所在,风水之地也。  达拉特旗,中国正北,阴山脚下;几字湾里,自古南北通
期刊
仲春三月,达拉特旗沿黄湿地,晴川淑野,冰消雪融。清水河湾,云外精灵,瑶海仙鹅,呼朋携伴,嬉戏缠绵。轻施玉羽,巧舒霓裳,凌波妙舞,素影翩翩,引吭高歌,声震霄汉。苍穹作幕,湿地为台,河水凝神,鸟声和韵。一种高洁,几多感叹,醉释诗怀,赋之咏之。  巍巍青山,雄峙北岸,黄河东去,清波荡漾。岭似高堤,堆土为畔,河湾平阔,滩涂宽广。乃有神鸟来栖,举世惊叹,游客倾慕,胜境极观。壮哉天鹅!展神翅于寒流,臥明珠于湿
期刊
读刘建光(九曲黄河)的新诗集《小诗度日》,不由眼睛一亮,心里赞道:好诗。无疑,这是我旗文坛上又一部颇具文学底蕴的新作。  诗的语言洗炼、简约,没有故弄玄虚的词汇堆砌和冗长的拖踏,没有当今某些所谓“诗人”将散文句截成几行的断裂,没有“自我表现”式的张扬和哗众取宠式的轻浮,也没有流行于某些报刊杂志一味追求西式欧化的别扭与生涩。读来自然流畅,顺便舒适。且具有较强的诗的意象、诗的韵味和诗的气质。用词平实却
期刊
在鄂尔多斯亿昌博物馆,每样东西都能开口说话,每件展品都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贴在墙上的画,写在纸上的字,特殊年代的票证、世界各地的钱币、纪念章、纪念钞、纪念币,木器、木雕、原木制品,中国各地的奇石、石雕、珍稀矿石,形状各异,巧具匠心的酒瓶……无一不是一个个故事,无一不是一部部历史。  故事之精彩,意义之深刻,历史之深远,内涵之丰富,绝对不是我等俗人能够想象和理解的。除了瞠目结舌,双手合十作佩服状,
期刊
一  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高志林先生的第二部文集《难忘的历程》瓜熟蒂落,这是达拉特旗文学百花园的又一枚果实。从小喜爱文学的高志林先生,文学创作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工作和生活。他用一支笔记录着大千世界,感悟着人生百味。从县级领导岗位上退休后,本应含饴弄孙、休闲娱乐的他,却悄然加快了创作的步伐,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在他的笔下涌动成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章,短短数年内,两部文集出版。这是一个老同志的文学追求和文化
期刊
在我看来,生命是一张琴,春夏秋冬、日日夜夜都在弹奏,每一根琴弦都会被弹出不同凡响的乐音。  这张琴弹奏岁月轮回、风霜雨雪;弹奏高山流水、悲欢离合;弹奏花开花谢、江流明月。  是的,生命是一张琴,每一根琴弦都柔弱而灵敏,大千世界哪怕是每一次微小的震颤,触碰到它,都会发出繁密的回音;而琴质不同,则音质有别。钝朴或浏亮、铿锵或柔曼、庄严或华丽、激越或深沉,全在琴本身的感知和造物主的开恩。  付慧这个人不
期刊
学政之修,关乎盛衰;人际代谢,教化承传。达拉特,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然。  盘古开天地,人类育化始;高原漠中地,石器遗旧址。直道通紫塞,昭君朔和亲。民族往来,文化交融,俊彦济济,共沐祥和。社稷私塾,教化育人。诗书礼仪,四溢书香,继往开来,承载文庠,培桃育李,岁月流芳。  族类繁衍,朝代变迁,教育复始,亘古相传。  近代以来,县乡立学,启民智,兴家邦。乌兰加坝河洛图,“国共”开启欣学途;阿什全
期刊
曼妙清新的春雨,溫润如酥。它喂养的是天地的精华,滋润的是日月的精灵。浪迹天涯的柳絮,轻似烟萝,它追逐的是春的踪迹,寻觅的是花的归处。细雨微风的日子,一只斜飞的燕子,轻轻撩开人间四月的面纱,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便与春季的最后一帘春雨一同到来。谷雨——这个散发着五谷香味又润泽着人间眼眸的节气,它端坐在春末夏初,赏看姹紫嫣红,倾听万物生长,遥望春华秋实。  节气,凝聚了先民对自然的智慧和情感,它把无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