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额保证合同法律适用中的争议问题

来源 :政治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额保证是就债权人与主债务人之间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不特定债权,由保证人在最高债权限额内承担保证责任的担保交易。最高额保证与债权确定期间内发生的具体债权之间并无一一对应关系,产生某一具体债权的合同被认定无效,并不影响最高额保证合同的效力。最高债权额是最高额保证确定之前已发生的债权和已获清偿的债权之间的差额,并非指最高额保证确定时已到期的债权余额;最高债权额限度究竟是本金最高限额还是债权总额最高限额,可由当事人具体约定,未作约定的,推定为债权总额最高限额。最高额保证所担保债权的确定,仅发生最高额保证转化
其他文献
三年级的学生,一挨批评就哭,作业不会做也哭,一哭就是一节课.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首先与家长沟通交流,寻找造成学生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然后制定三步走的解决问题方案:(1)
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的认定标准在信息反响的充分性、类型和数量上存在一些难点。通过分析公共秩序和网络秩序的关系以及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可知,一定数量的信息反响是成立本罪的充分条件;网络谣言由于其风险属性,应当以较诽谤罪更低的信息反响数量定罪量刑。基于寻衅滋事罪的结果犯属性,发布谣言的内容和次数不能成为认定本罪的依据。
刑民诉讼程序有效衔接具有重要制度价值,在为刑事案件转入民事诉讼处理提供制度出口的同时,又为该转换提供可行性程序支持。现阶段,应当在刑事立案侦查程序、审查不起诉程序、审判程序中衔接民事诉讼程序,赋予当事人程序衔接知情权,建立刑事案件证据移转支持民事诉讼制度,明确刑民诉讼制度证明标准差异,允许在同一证据基础上出现不同认定结果的刑民判决,并逐步扩大先民后刑处理案件范围。
关键词:美国诗歌;中国形象;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  摘 要: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
关键词:李商隐;哭刘蕡诗;颔联新笺  摘 要:在简要回顾多方驳正冯、张力主义山“江乡之游”说,提出自己新的考证结论的基础上,引出义山与刘蕡大中二年春初黄陵晤别后蕡之去向问题。对笔者过去文章中就这一问题所作的推断进行反思。根据出土墓志提供的新材料,对刘蕡死讯何以从江州传至长安这一问题作了新的解释。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1)05-001
俄罗斯为了适应全球化和制裁的新形势,提升解决纠纷的效率和能力,自2015年以来进行仲裁改革,特别是2017年-2021年对仲裁机构和相关法律进行了四次重大修改,极大程度地促成了仲裁国际化和标准化。近年来俄罗斯仲裁机构的演变路径和改革方向、案例和司法部报告等内容能够展示出改革效果并为中国仲裁改革提供经验,相关经验有利于中国ADR机制在维持仲裁独立性和促进仲裁国际化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宣扬;间接煽动;犯罪目的;违法性认识  摘 要:宣扬恐怖主义罪是为了预防恐怖主义犯罪而设定的危险犯,体现出反恐刑法的预防性特征。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存在类似之处。网络宣扬行为包括“美化型”宣扬以及“转发型”宣扬两种类型,我国已有判决中被入罪的多是网络空间中的“转发型”宣扬行为。宣扬恐怖主义犯罪不需要行为人具有实施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的犯罪目的。行为
关键词:明代;福建;乡试;科举专经  摘 要:现存福建地区乡试录汇编《闽省贤书》,保存了明代福建90科乡试录取情况,为了解该地区内部以专经为表象的科举竞争实态提供了依据。梳理明代福建各府的中式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格局,经历了由明前期福州府的一家独大,至明中期福州、兴化两府争锋,再至万历后泉州府、漳州府崛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各地区的科举优势,建立在专经
关键词:胡适;《红楼梦》;“新红学”;阅读史;接受史  摘 要:胡适早期的《红楼梦》阅读选择经历了由“索隐”倾向到注重“方法”的科学“考证”式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胡适注重“工具”与“材料”的研究“方法”革新,藉此强化“新红学”的开创性,促使《红楼梦》文本在胡适“新红学”考证体系下的首要存在身份是一种“史料”而非一部文学作品,最终形成以考证带动阅读获取的文本品评思路。此类“考证”式思路既革新了现
关键词:道教;谶言;隋末唐初;政治;合法性  摘 要:隋末天下大乱,道教在向各种势力兜售谶言,也对李唐势力夺取政权建立王朝出力甚多。李唐兴起利用李氏当王的谶言来应谶,建立政权后冒认老子为先祖,李唐王朝利用谶言本质为神道设教。李唐王朝与道教合谋制造谶言并利用道教谶言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借助道教无为之教的思想资源来消除政权的合法性危机。道教在唐初的政治介入并不是屈服于国家的过程,而是上层贵族道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