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在来说明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空白 夸张 幽默
教師的语言不仅在于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在于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来谈谈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有意留下空白
我国,曾经有一种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拍“转”。例如:在讲解电容器时,可以先问“相邻的两位同学 能否构成一个电容器”?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
讲新课或疑难问题时,要注意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给学生以重击,从而集中精力,默默思考。例如,在讲解电场强度时,可先通过计算求出电场中某点的电强场度为100N/C,紧接着提问“检验电荷移走后,F=O,q=0,该点的电场强度是多少”?话到此处,突然停顿,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积极考虑,用自己的语言填补了空白,从而加深理解了讲课的内容。
在某一知识点教学结束时,可以巧设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完光电效应一节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光究竟是什么?你是支持牛顿还是惠更斯”?课虽然结束了,但这样的问题,不仅提出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同时又为下一节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埋下了伏笔。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达到了“余音绕梁三日”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
夸张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为了引起他人想象,夸大而不歪曲事实的一种对事物的形象描述。在物理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不但使抽象的物理现象,概念变得丰富形象,而且给人一种似乎逼真的感觉。让难以理解的物理规律变得简单容易,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注重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适度夸张,使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气体产生压强的原因时,学生对于“气体产生压强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而是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器壁造成的”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可以适度夸张,描绘这样一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个下雨天,小明打着雨伞在雨中行走,雨滴不断地滴到伞面上,小明感到雨伞似乎很重。雨滴不断滴到伞面上,这不正象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器壁吗?不妨让学生亲身体验。夸大物理现象,让学生新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产生乐趣的同时,又加深了印象和理解。
注重物理规律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适度夸张,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例如:在讲解加速度时,当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其速度一定会减小吗?学生感到疑惑。这时就可以适度夸张,举这样一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某农场养猪,第一天长四斤,第二天长三斤,第三天长二斤,猪的生长虽然变慢了,但猪的体重却不断在增加。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只要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加速度虽然在减小,但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加,只不过和猪一样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逐渐减小而已。
三、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技巧
幽默是一种艺术,是智慧的优雅表现。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幽默品质的要求,仅排在“专业知识渊博”和“尊重学生个性”这两项之后。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技巧,使课堂气氛轻松一下,学生情绪活跃一点。这无异于盛夏里送来缕缕清风,沙漠中淌过涓涓甘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切感,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四、物理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 →0时, 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讲授科学的内容当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对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的表述也要讲究准确严密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例如,在讲述电场概念时,可以说“在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电场”,如果说“在电荷周围的空间叫做电场”就不准 确;再如将“物质的密度”讲为“物体的密度”,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物质不同密度一般不同,所以表述准确与否,有时只在一字之差。教学语言“无所苟”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提倡的。当然,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 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总之,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更要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在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又降低了知识点的坡度和难度,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掌握好语言艺术,成为学生喜爱的物理引路人。
关键词:空白 夸张 幽默
教師的语言不仅在于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在于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来谈谈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有意留下空白
我国,曾经有一种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拍“转”。例如:在讲解电容器时,可以先问“相邻的两位同学 能否构成一个电容器”?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
讲新课或疑难问题时,要注意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给学生以重击,从而集中精力,默默思考。例如,在讲解电场强度时,可先通过计算求出电场中某点的电强场度为100N/C,紧接着提问“检验电荷移走后,F=O,q=0,该点的电场强度是多少”?话到此处,突然停顿,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积极考虑,用自己的语言填补了空白,从而加深理解了讲课的内容。
在某一知识点教学结束时,可以巧设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完光电效应一节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光究竟是什么?你是支持牛顿还是惠更斯”?课虽然结束了,但这样的问题,不仅提出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同时又为下一节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埋下了伏笔。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达到了“余音绕梁三日”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
夸张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为了引起他人想象,夸大而不歪曲事实的一种对事物的形象描述。在物理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不但使抽象的物理现象,概念变得丰富形象,而且给人一种似乎逼真的感觉。让难以理解的物理规律变得简单容易,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注重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适度夸张,使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气体产生压强的原因时,学生对于“气体产生压强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而是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器壁造成的”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可以适度夸张,描绘这样一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个下雨天,小明打着雨伞在雨中行走,雨滴不断地滴到伞面上,小明感到雨伞似乎很重。雨滴不断滴到伞面上,这不正象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器壁吗?不妨让学生亲身体验。夸大物理现象,让学生新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产生乐趣的同时,又加深了印象和理解。
注重物理规律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适度夸张,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例如:在讲解加速度时,当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其速度一定会减小吗?学生感到疑惑。这时就可以适度夸张,举这样一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某农场养猪,第一天长四斤,第二天长三斤,第三天长二斤,猪的生长虽然变慢了,但猪的体重却不断在增加。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只要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加速度虽然在减小,但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加,只不过和猪一样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逐渐减小而已。
三、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技巧
幽默是一种艺术,是智慧的优雅表现。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幽默品质的要求,仅排在“专业知识渊博”和“尊重学生个性”这两项之后。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技巧,使课堂气氛轻松一下,学生情绪活跃一点。这无异于盛夏里送来缕缕清风,沙漠中淌过涓涓甘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切感,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四、物理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 →0时, 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讲授科学的内容当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对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的表述也要讲究准确严密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例如,在讲述电场概念时,可以说“在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电场”,如果说“在电荷周围的空间叫做电场”就不准 确;再如将“物质的密度”讲为“物体的密度”,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物质不同密度一般不同,所以表述准确与否,有时只在一字之差。教学语言“无所苟”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提倡的。当然,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 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总之,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更要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在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又降低了知识点的坡度和难度,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掌握好语言艺术,成为学生喜爱的物理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