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范公仲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范本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道德判断作为起笔书写的。盘古开辟、女蜗补天、后羿射日等等神话与历史传说中流淌着的浓烈的尚德爱民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支撑着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传承,于是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史便从未脱离过这个起笔所确定的基色。从此一基色流淌而出的,是更深层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的道德美学与忧患意识的历史观两相交融,便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先天精神架构。其后逐渐确立并普世化的儒学和儒学精神似乎也正因此具有道德美学与历史观的二重性。
  回溯五千年间的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会涌现出一些地标式的人物,公元10世纪的中国,在统一的、经历了四十余年承平小康的封建帝国开始走向积贫积弱的这一节点上,一位知识分子跃然而出,承担了历史的沉重期待。而他正是堪称中国人“脊梁”的知识分子之范本,范仲淹。
  范仲淹乃名门之后,且家风敦厚、黾勉治学。然范仲淹时家道中衰,二岁失孤,与母亲“贫而无依”。甚至家谱都已经遗失,家道之衰,由此可叹。(事具《范文正公集》补编之《续家谱序》)后母亲改嫁长山(今山东淄川)朱文翰,范仲淹随之易夺姓名。
  幼年贫苦、改名易姓的经历,使得范仲淹自励苦学,至弱冠学成,自然器宇不凡。司马光《涑水纪闻》有一段生动记载:
  (仲淹)尝与众客同见谏议大夫姜遵,遵素以刚毅著名,与人不款曲。众客退,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仲淹冒名)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参坐置酒,待之如骨肉。
  其后范仲淹果然声华籍甚,一则因为他的儒家责任感。他为官以能言直谏著称,他所历任辖地,无不谨庠序、则争讼,黎民称赞,吏治清明。这些正是他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正面责任所自觉履行的内心道义。一则因为亲历困苦而形成的感恩之心。当他得知冒名身世后,悲慨离家,官居要津后,仍对朱氏怀有感孝之情,奉行孝道。
  然而,他的忧患天下不止于这些具体可感的史传故实。真正让他逐渐在传统文化中确立范本地位的,是源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源发于历史道德美学的深重情怀,更是一种悲悯世人的无差别的终极关怀。这种蓝图,正是激发他锐意革新的核心动力。


  北宋的貧弱,在整个封建历史中也是相当突出的。它的建立是在唐代之后的大分裂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中完成的。太祖的一系列军政措施,几乎都是出于防范重蹈前代覆辙而强力推行。至于“强干弱枝”“崇文抑武”等不过都是史笔温暾的轻描淡写。总之,赵宋中央集权的完成,确乎到了牙缝间隙也有计较的细密程度。于是一个官制繁冗而全责不清、地方极弱而中央过盛的偏坠局面就这样一步步开始消耗国运。
  范仲淹的历史舞台大抵就是这样的状况。他所面对的正是封建集权制留下的一笔糊涂账。正是此数年的高压状态,使得范仲淹看清了北宋贫弱的实质以及军事、吏治、经济、法制、文化等诸方面的漏洞。于是他主持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庆历新政。对新政的评价,可咨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范仲淹全集·前言》的评价: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不仅促进了文风和社会风气改革,也造就了大量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文化学术视野等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昌盛。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弥久的影响。
  由此,范仲淹完成了个人使命的实践,虽然后期,庆历新政随着推行不力以及仁宗的疏远而成为一叹,但是却为之后王安石熙宁变法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如此,范仲淹的改革为后世社会制度确立了许多范式,如规范科举的建立、吏治管理的科学化、大兴民间教育的观念等等都为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于是,一个悲天悯人而又刚正不阿的历史形象在之后的一千年里,伟岸而坚毅地矗立着,他无愧为中国人的“脊梁”,无愧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范本。
其他文献
五台山高僧,华严座主103岁梦参长老,于2017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十安详示寂。“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人生入狱三十三年道心坚定如磐石,爱国爱教,戒行精严。慈悲处世,讲筵不绝。色身无常,功德圆满。梦参长老曾说,他是因梦出家。别人的梦境往往可能是假,他的人生梦境总是成真。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每当我一个举动要做什么,都会在梦中有启示。正是“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
期刊
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已经成了常识,无须再加说明了。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摩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为了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
期刊
范仲淹毕生奔波仕途,当过朝官,当过地方官,当过副相,当过边将,起起落落。“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宋史·范仲淹传》)他曾试图革新政治,却终于赍志以殁。他实践着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却没等到“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  范仲淹的刚直敢言之气影响着有宋一代士风。韩琦说范仲淹“以王佐之才,遇不世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
期刊
养心是朱丹溪养生思想的最大特点,朱丹溪治病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解郁,他把郁分成了六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六种,然后分别用药给化解开。  朱丹溪养心的理论,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食物的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老百姓的手中富裕了,丰富的食物我们都可以敞开了吃了,各种翻着花样的烹饪手段,更增加了我们的食欲(注意,这就是欲望啊),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和营养代谢相关的疾病急剧增减的原因。  另外,现代人所面
期刊
人们对范仲淹的了解,恐怕多得益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对我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不过这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在历史上留下惊人名言的并非范仲淹一人。范仲淹能永存于我脑海,是他首创的义田之举。我曾仔细地研读过我们的家谱,家谱中有家规一栏,在置义田条目,有“范文正公创义田,阖族咸受其惠,盛典已行於前矣。”所谓义田,其实就是解决钱的问题,族之有义田,实际就是有公田,族之共同财
期刊
公元前208年的一天,秦朝首都咸阳的中央监狱里,提出两名死刑犯,押赴刑场处决,处决的方式不是砍头,而是更加残酷的腰斩,也就是拦腰砍断。遭此酷刑的不是别人,就是秦朝的开国元勋、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和他的儿子。父子俩被押出监狱时,李斯对儿子凄惨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还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一起出去打猎吗?如今我再想和你回到故乡上蔡,一起牵着咱家的黄狗,出东门到郊外去打打
期刊
204国道,犹如一条卧龙由南至北,在江苏省东台市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市区、廉贻地区穿行。南来北往的车辆日夜奔驰,往返忙碌的人群川流如梭。其实,这条卧龙,原名称通榆公路,沿路两侧,绿树成荫,沃野千里,工厂林立,年丰岁登,而它最初的名字却叫——范公堤。  “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提起范公堤,人们不禁要想到范仲淹,他是修筑范公堤的倡议和奠基者,历经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带领和组织民众,筑
期刊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范仲淹受命于危难之际,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经略安抚司设在长安(今西安市),范仲淹到任不久,即北去延州。这是寒风萧瑟的季节。范仲淹52岁,鬓发斑白,身为朝廷任命的戍边帅臣,面对延州战乱造成的凄凉景色和守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范仲淹感慨万千,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期刊
相 逢  深秋的时候,萧素枯冷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袭击而来。又逢秋雨,淅沥间是一杯冷下来的老茶况味,也是人到中年的况味。  此时的心境和意境,适合欣赏纬东先生的书法。也适合寻找千年前的东坡味道,萧萧苦雨中,一人庐,吹着尺八,听着秋雨,千刀万仞走过之后,坚韧苍劲,依然的率真、老辣中不失天真、稚趣,不动声色中笑傲江湖——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成就了艺术的孤独和灿烂。看《寒食帖》的时候,空气中都是苦雨的味道,闪着
期刊
提起范仲淹,人们总是会想到“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三个头衔儿,其实,范公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范仲淹的官场生涯中,在多个地方担任过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大力兴学办教育,在兴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范仲淹的兴学实践,是从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开始的,这一年,他的母亲谢氏病故,他伤心欲绝,按照当时的规定回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丁忧。当时的南京留守,是著名文学家晏殊,晏殊一直以来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