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药的传说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b2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史上,关于“不死药”,有很多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当属嫦娥盗取后羿的不死药因而羽化成仙的故事,正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描述此事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当今21世纪,我们已经可以很确认地说,古代所说的各类“不死药”都是不存在的,即便未来出现人类寿命更大限度的延长,那也是科学进步的结果。不过从考古资料来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古人都曾经追求过长生不老,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古人在知识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混合了原始巫术、宗教崇拜、迷信以及对自然环境不了解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的相近认知。
  所谓的不死,出现最多最早的古籍大约是《山海经》,里面提到了不少与长生不死有关的东西,比如不死之人、不死之国,甚至还言之凿凿地说,那些不死永生的国民,都是姓阿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死的状态,才吸引更多人去追求它。
  何为不死药
  怎么追求呢?找不死药,或者说,找不死药的原料。
  《山海经》里面说,这世界上有不死之草、不死之树、不老之泉。也就是说,只要吃了喝了这些东西,普通人也可以不老。秦始皇派遣大规模出海寻仙找药探索团,没有成功。后人甚至推断秦始皇所认为的不死药可能就是猕猴桃。汉武帝时代一个著名的骗子方士叫做李少君,自称已经100多岁了,长得还跟年轻人一样,李少君自称的长寿秘方就是吃了一个神仙送给他的仙枣,为了体现这颗仙枣的不一般、有仙气,李少君就说这个仙枣“大如瓜”。由此可见,最开始古人对于长生的追求,是源自古代医药的,既然有治病的药,也就有人能想象出来不死人的药了。
  除了医药之外,所谓的不死药,在古代除了草本植物作为原料之外,还有一类就是丹药,这种大部分都是各种金属或者玉石、丹砂的混合物,拿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基本都可以估计为重金属超标系列产品。但是古人不这么认为,根据古代人的观察,黄金、玉石等等都是不朽不坏的,也就是不死的,因此吃了这些玩意儿,估计也能不死。西汉《盐铁论》里说:“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齐。”东汉成书的《周易参同契》里面也说:“金性不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既然有仙人做榜样,就有凡人来跟着效仿了。汉武帝就曾经听信方士的这类说法,在自己居住的宫殿里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承露盘,就是一个金属的仙人形象,手捧着一个大盘子,承接天地的“仙露”,然后和进去玉石粉末,这也就是传说中的不死药的一种。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路来想象一下,这个配方无非就是冰凉的露水配石头粉末,正常人吃下去必然闹肚子。事实上,汉武帝吃下去的效果也没好到哪里去,生了重病,费了很大力气治疗才保住一条命。
  求长生的失败者
  我们如今之所以很明确地说古代求不死药的都没成功,就是因为留下来的文献记录中,凡是有案可查的有正史记录的,就没有成功的。
  最早关于不死药的惨痛教训的,就是《战国策》中记载的有人向楚王贡献不死药,结果被人给偷吃了,楚王非常生气,要把偷吃者处死。偷吃不死药这位也是很聪明,他对楚王说:如果不死药是真的,大王你也杀不死我。如果大王杀死我,只能说明不死药根本不好使,你还杀我干啥?南北朝期间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在他著名的《颜氏家训》中就写过:所以历来求仙求长生者多如牛毛,而成功者却像凤毛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在這里,颜之推还算比较客气,没有彻底宣布求药升仙是无效的,他只是宣布这事成功率太低。颜之推的成功率算法,估计是把传说中长生不老的都给算成真实世界里求仙成功的,即便如此,他也指出,求长生不死这事太过玄幻,失败率太高。唐朝诗人李贺就更不客气了,他写过一首诗,批评汉武帝求不死药荒谬之事,诗中写道:“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李贺之所以在几百年之后批评汉武帝,就是因为当时唐代喜欢吃不死药嗑“仙丹”的人很多,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里面就说过,唐朝皇帝多喜好吃丹药。从记录上来看,通常说唐朝服食过丹药的皇帝有11位,包括: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其中史料记载的因为服食丹药而死亡的皇帝就包括唐太宗。由于唐代这种不良风气,李贺才写了这类借古讽今的诗篇。
  经过唐代对不死药、丹药的大规模探索,大量活生生的临床病例,终于让后世人明白,通过提炼不死药求长生并不靠谱,因此到了宋代以后,通过吃不死药寻求长生的办法逐渐减少了,明太祖朱元璋就痛斥过,秦皇汉武一生为方士所欺。虽然后世还有某些人搞这一套,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等等,但是不死药在大部分人那里已经找不到市场。
  (责编:石磐)
其他文献
他是邻里间的热心肠,他是流浪儿童的佟大大,他是流浪汉眼中的好人,他是敦煌社区儿童保护驿站的负责人。65岁的佟伟,他的另一个名字叫义工。  帮助别人就幸福  佟伟家住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春柳街道敦煌社区,因患有心脏病,1996年提前退休。退休后,他加入义工组织。  2002年4月,大连慈善总会招募义工,佟伟报名了。一个月后,“五七空难”发生了,佟伟与其他义工作为志愿者,为众多悲痛欲绝的家庭送去了温暖
期刊
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被美国汉学家艾恺称作“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一生育有两子,给孩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他认为“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在孙辈中,长孙梁钦元是和他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位,得以直接见到他在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不久前,著名心理专家梁钦元接受了笔者采访,他说:“世人对爷爷为国、为民,敢于在任何场合、任何
期刊
2017年10月16日,中国女排队员徐云丽在北京给家乡的母亲打电话祝贺生日快乐。里约奥运会上徐云丽作为主力副攻,为中国女排夺金立下了汗马功劳。她身后有一位坚强朴实的农民母亲。  越洋电话互相温暖  1987年,徐云丽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音西镇霞盛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母亲吴秀兰身高1.67米,父亲徐芳瑞身高1.81米,在父母强大的基因遗传下,徐云丽10岁那年被老师推荐进入福清市体校。  徐
期刊
儿子10岁,正是调皮淘气的年纪,说他不懂事吧,还挺有个性;说他小大人吧,又幼稚单纯得一塌糊涂。就这么有点叛逆有点懵懂,一句话:伤脑筋。我们正值身强力壮,有精力伴他。祖父母年纪大了,与他相处,时常显露力不从心。有时候,无限疼爱,在儿子那里碰了钉子,伤了心。孩子的世界,老人参与不进,老人的天地,孩子直接没兴趣。我一直在琢磨,怎样做好爷孙之间的连心桥,让家庭和谐,笑语朗朗。处处留心,还真有契机。  81
期刊
慈父三迁  彭相虎1966年出生在河北沙河市的一个普通乡村,姊妹4人中,他排行老小。彭相虎天資聪明,自打上学起成绩就很好。1983年,因为家境困难,彭相虎无奈辍学,与大学失之交臂。  退役后,彭相虎回到老家结了婚,随着两儿一女的相继出世,彭相虎开始为生计奔波。30年间,彭相虎干过泥瓦工,在钢化厂、化工厂、玻璃厂当过合同工,还卖过蔬菜,贩过粮食,历尽艰辛。彭相虎认为自己吃了文化不高的亏,绝不能让历史
期刊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直是《水浒传》描述的诸位好汉向往的生活方式。这其中,牛肉想必给各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吃了几斤牛肉,劫法场石秀跳楼之前吃的是大盘牛肉,石碣村吴用邀请阮氏三雄一口气吃了10斤牛肉……简单统计一下,《水浒传》全书描述吃牛肉的情景多达四十多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番,《水浒传》中的牛肉饮食,描述的是否是宋代饮食的真实情況。  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就
期刊
2017年9月,潘铁姬带着“爷爷”李景海赶到山东曲阜,曲阜是李景海的老家,尽管已经没有亲人,但看到熟悉的风景,李景海仍激动得泪流满面,长跪不起。  千辛万苦找到他  潘铁姬是辽宁锦州市民,经营着一家店铺。这个身材高挑、面容清秀的东北女子从小乐于助人,平时见了别人有困难,总不忘伸手帮一把。  2012年8月的一天,潘铁姬听说凌海文化宫附近有个流浪老人,白天外出,晚上睡在文化宫房檐下。潘铁姬十分担心老
期刊
小王最近因为家里的事烦透了,确切地说,是为了老父亲的事。“竟然跟一个5岁的小孩怄气啊,怎么劝都劝不过来。”小王本来想让父亲来看看心理医生,可是老王怎会轻易让人摆布?小王只得自己替老父亲来请教一下医生,家里有如此小气的老人,该怎么办?  “孩子气”不是病  镜头一:跟孙子怄气离家出走  小王的儿子闹闹今年5岁,平日有些骄纵调皮。一天,老父亲和老母亲在家里照看孙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造型不被破坏,闹闹
期刊
在朱德委员长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把珍藏了32年、朱德委员长亲手赠给我的一条毛毯和一件大衣捐赠出来,交给有关单位,表达对朱德同志的哀思与怀念。  我珍藏的这条毛毯和大衣是1945年11月23日,党中央派我到东北去工作,临出发前夕朱德委员长赠给我的,当时我任八路军总部的高级参议。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45年8月15日,我到达延安,首先见到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叶剑英同志,他安排我暂时住在陕甘宁边区人民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最近我心情不太好,想和您说一说。我丈夫过世已经好几年了,儿子也已成家立业。我好不容易才慢慢从悲痛之中缓过来,遇到了一个对我特别体贴的人。我们境况相似,很有共同语言,他的出现拨动了我那沉睡已久的心弦。  可能是母子心有灵犀,儿子观察到了我的情绪变化。我对儿子也没有隐瞒。满怀期待地希望得到儿子的支持。没想到,儿子却在过了些天后,突然提出要把我名下另一处房子的房租给他。我听完有点儿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