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将胆囊列为六腑之一,与五脏之一的肝互为表里,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由于胆囊内藏清汁,故有“中清之府”的雅号。胆囊是肝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肝脏分泌的胆汁经毛细胆管、小胆管首先进入左右肝胆管,在肝门部两者汇合进入肝总管,在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又进入胆总管,最后流入 十二指肠。胆囊好像一个小水库,将来自肝脏的胆汁加以浓缩并储存起来。进食后胆囊收缩,胆管最下端的闸门(奥狄括约肌)开放,胆囊储存的胆汁排人小肠,以利于食物的消化。胆汁参与消化,但食物并不经过胆囊,胆囊中的胆汁始终保持清亮。但胆囊这个仅有30~50毫升的小小“府第”,内患频生,真是令人烦恼。发生于胆囊的疾病有10余种,但最常见的是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
胆囊结石的来龙去脉
胆囊结石者古已有之。资格最老的胆囊结石携带者,为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墓中的男尸,在他的胆囊中发现了270颗胆结石。
胆囊结石是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病理状态,很难用单一因素来说明。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胆结石发生率差别很大。美国成年人中胆结石约占10%,其中印第安人的发生率可高达30%40%。北欧、中美与南美均为高发地区,日本人的胆结石发生率低于5%,而在东非胆结石极为少见。男女的发生率也不同,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亦增高。上述情况表明,胆结石的发生很可能与民族、遗传、饮食、生活习惯、性别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用B超诊断仪,在一些特定人群中进行过普查。在成人中胆结石的发生率为1.7%~9.O%,平均为6.62%。城市人口高于农村人口,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患有高脂血症者高于血脂正常者。
在诸多发病因素中,以下几个因素占有重要地位:一是胆汁成分的变化。在正常人的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与磷脂保持着一定的比例,使胆固醇处于溶解状态。如胆固醇过高(常见于高脂血症个体)或磷脂减少,均可使胆固醇结晶析出,再加上胆汁中粘蛋白等有机基质的作用,将松散的结晶或颗粒粘结起来,形成结石。二是胆囊胆汁淤滞。由于机械性或动力性原因使胆汁淤滞,必然引起胆汁浓缩,进而导致结石形成。三是胆囊、胆管感染。最常见的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由蛔虫残骸或虫卵形成核心,随后形成结石。中华分支睾吸虫及钩虫进入胆囊,亦可形成结石。四为并存的某些疾病。如胃大部分切除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均可引发胆囊结石,使结石的发生率成倍地增长。
胆囊结石是否都会引起症状?一旦确诊是否都应施行手术治疗?这是病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请参考几组统计数字:①尸检时发现的结石,50%左右的人生前无胆管疾病的临床症状。②经影像检查确诊的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只有25%的患者在10年内发生症状,或因其他原因施行胆囊切除术。③因有症状而被确诊的胆囊结石,约50%的患者在5—10年内症状再发。⑧瑞典报告一组781例经口服胆囊造影剂证实的无症状胆囊结石病人,随诊观察了11年。结果383例(49%)仍然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254例(33%)有严重症状;144例(18%)发生了并发症,其中35%为严重并发症;173例(22%)做了手术;因胆石症致死的占1.7%;胆囊癌的发生率为O.4%。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均寿命的延长,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会有所增高。成年人应定期(如1年或2~3年)做一次B超检查,早期发现,心中有数。有结石不一定都有症状,无症状结石一般不需要积极治疗;对有症状的结石应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为胆囊息肉正名定性
随着B型超声诊断仪的广泛应用,一个病人不大熟悉的疾病诊断——胆囊息肉常出现在报告单上。不同医生对该病的理解与说法也不尽相同,常给病人带来困惑。在B超上所见到的息肉绝大多数属于胆囊腔内隆起样生长的微小病变,大小在10毫米以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年来,随着大量病例的积累,才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与分类取得了较精确的认识。这类微小病变概括起来有两多两少,即炎性息肉多,肿瘤性息肉少;良性息肉多,恶性息肉少。对于如何鉴别它们的性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将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两类:
(1)良性真性瘤。包括乳头状腺瘤、非乳头状腺瘤、平滑肌瘤及血管瘤等。良性真性瘤较少见,直径多为10一25毫米,与良性假性瘤的鉴别并不困难。
(2)良性假性瘤。可分为4种:①增生:腺瘤样增生、腺肌样增生。②异位症:胃粘膜,肠粘膜,胰、肝组织异位等。③息肉: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④其他:各种良性假性瘤及寄生虫感染等。
当然,也有为数极少的原位癌及早期腺癌表现为微小隆起样病变,但较难看到清楚的蒂状结构。良性上皮性肿瘤也有发生恶变的可能,但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蒂的结构,通过B超仔细观察,不难做出鉴别。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B超检查时被发现。也有的病人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不适,如合并胆囊结石或息肉脱落造成胆囊管梗阻时,可发生胆绞痛或胆囊炎。根据临床观察,绝大多数息肉属于炎性息肉,特别是胆固醇息肉。
开刀、服药和“打眼”
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这两大类胆囊疾病,不管有无症状,均应在明确诊断之后,同医生保持联系,按计划进行观察或治疗。总的原则是:凡在检查身体时发现的无症状胆囊结石及炎性息肉,不宜贸然施行手术治疗,可定期随访,待有明确的指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则不同,应采用积极的非手术疗法,或选择适当时机施行手术,以避免反复发作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单个大的结石并不一定引发明显的症状,而多发的小结石却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堵塞总胆管下端或诱发急性胰腺炎。因此,不能以结石的大小来评价病情,也不能以结石数目的多少来推断预后,主要看结石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小,以及胆囊病理损害的轻重。
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凡具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大于10毫米的单发病变。②多发病变,其中一个大于12毫米者。③蒂宽或广基息肉,不论单个或多个,手术指征应相对放宽。④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或有症状的胆囊息肉样病变。
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药物有不少,但总的看来多属对症治疗药物,如缓解胆绞痛、消炎利胆及改善消化道症状等。国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鹅去氧胆酸及熊去氧胆酸对胆固醇结石进行溶石治疗。经过长时间观察,持续用药1~2年后,约有半数病人胆结石部分溶解,完全溶解者只有14%,长期观察复发率较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已治疗了大批病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的看来,碎石容易,排石难。留在胆囊内的胆结石碎片,不久又粘聚成团,形成结石。碎石与溶石、排石同时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但远期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中药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对于控制症状效果良好,排石或化石率(指排净率)在20%~30%之间。强力排石亦可引起梗阻性胆囊炎、胆管炎及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建议投与药力和缓的疏肝理气及清热利胆中药,有利于防止胆结石增大、减轻胆囊的病理损害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发生急性并发症的胆囊结石者,则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投与相应的中药,有手术指征者则应及时手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987年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法国成功,这一成功经验及相关的手术操作设备迅速向全球推广。目前在欧美及日本,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手术切除之比已达到10:1,除病理损害严重的病例外,腹腔镜手术已为首选的手术方式。我国从1991年开始引进腹腔镜切除术,已先后在许多城市开展,群众将此种手术称之为“打眼”。既然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这两种手术方法,病人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腹腔镜手术损伤小,手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甚至可不住院),值得提倡。但由于对设备条件及操作技术要求均很高,电不可能全面推广。另外对于某些病情复杂的病例,仍然需要选用开腹手术,方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选择的条件一看胆囊病理损害的轻重;二看能否找到条件上乘及技术熟练的医疗单位。
我诚恳地提醒广大中年朋友,在关心自己的健康时,不要忘了“胆”。在胆这个小小的“府第”中,由于内患频生,会引起人们的无限烦恼,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胆囊结石的来龙去脉
胆囊结石者古已有之。资格最老的胆囊结石携带者,为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墓中的男尸,在他的胆囊中发现了270颗胆结石。
胆囊结石是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病理状态,很难用单一因素来说明。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胆结石发生率差别很大。美国成年人中胆结石约占10%,其中印第安人的发生率可高达30%40%。北欧、中美与南美均为高发地区,日本人的胆结石发生率低于5%,而在东非胆结石极为少见。男女的发生率也不同,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亦增高。上述情况表明,胆结石的发生很可能与民族、遗传、饮食、生活习惯、性别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用B超诊断仪,在一些特定人群中进行过普查。在成人中胆结石的发生率为1.7%~9.O%,平均为6.62%。城市人口高于农村人口,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患有高脂血症者高于血脂正常者。
在诸多发病因素中,以下几个因素占有重要地位:一是胆汁成分的变化。在正常人的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与磷脂保持着一定的比例,使胆固醇处于溶解状态。如胆固醇过高(常见于高脂血症个体)或磷脂减少,均可使胆固醇结晶析出,再加上胆汁中粘蛋白等有机基质的作用,将松散的结晶或颗粒粘结起来,形成结石。二是胆囊胆汁淤滞。由于机械性或动力性原因使胆汁淤滞,必然引起胆汁浓缩,进而导致结石形成。三是胆囊、胆管感染。最常见的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由蛔虫残骸或虫卵形成核心,随后形成结石。中华分支睾吸虫及钩虫进入胆囊,亦可形成结石。四为并存的某些疾病。如胃大部分切除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均可引发胆囊结石,使结石的发生率成倍地增长。
胆囊结石是否都会引起症状?一旦确诊是否都应施行手术治疗?这是病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请参考几组统计数字:①尸检时发现的结石,50%左右的人生前无胆管疾病的临床症状。②经影像检查确诊的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只有25%的患者在10年内发生症状,或因其他原因施行胆囊切除术。③因有症状而被确诊的胆囊结石,约50%的患者在5—10年内症状再发。⑧瑞典报告一组781例经口服胆囊造影剂证实的无症状胆囊结石病人,随诊观察了11年。结果383例(49%)仍然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254例(33%)有严重症状;144例(18%)发生了并发症,其中35%为严重并发症;173例(22%)做了手术;因胆石症致死的占1.7%;胆囊癌的发生率为O.4%。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均寿命的延长,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会有所增高。成年人应定期(如1年或2~3年)做一次B超检查,早期发现,心中有数。有结石不一定都有症状,无症状结石一般不需要积极治疗;对有症状的结石应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为胆囊息肉正名定性
随着B型超声诊断仪的广泛应用,一个病人不大熟悉的疾病诊断——胆囊息肉常出现在报告单上。不同医生对该病的理解与说法也不尽相同,常给病人带来困惑。在B超上所见到的息肉绝大多数属于胆囊腔内隆起样生长的微小病变,大小在10毫米以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年来,随着大量病例的积累,才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与分类取得了较精确的认识。这类微小病变概括起来有两多两少,即炎性息肉多,肿瘤性息肉少;良性息肉多,恶性息肉少。对于如何鉴别它们的性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将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两类:
(1)良性真性瘤。包括乳头状腺瘤、非乳头状腺瘤、平滑肌瘤及血管瘤等。良性真性瘤较少见,直径多为10一25毫米,与良性假性瘤的鉴别并不困难。
(2)良性假性瘤。可分为4种:①增生:腺瘤样增生、腺肌样增生。②异位症:胃粘膜,肠粘膜,胰、肝组织异位等。③息肉: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④其他:各种良性假性瘤及寄生虫感染等。
当然,也有为数极少的原位癌及早期腺癌表现为微小隆起样病变,但较难看到清楚的蒂状结构。良性上皮性肿瘤也有发生恶变的可能,但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蒂的结构,通过B超仔细观察,不难做出鉴别。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B超检查时被发现。也有的病人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不适,如合并胆囊结石或息肉脱落造成胆囊管梗阻时,可发生胆绞痛或胆囊炎。根据临床观察,绝大多数息肉属于炎性息肉,特别是胆固醇息肉。
开刀、服药和“打眼”
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这两大类胆囊疾病,不管有无症状,均应在明确诊断之后,同医生保持联系,按计划进行观察或治疗。总的原则是:凡在检查身体时发现的无症状胆囊结石及炎性息肉,不宜贸然施行手术治疗,可定期随访,待有明确的指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则不同,应采用积极的非手术疗法,或选择适当时机施行手术,以避免反复发作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单个大的结石并不一定引发明显的症状,而多发的小结石却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堵塞总胆管下端或诱发急性胰腺炎。因此,不能以结石的大小来评价病情,也不能以结石数目的多少来推断预后,主要看结石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小,以及胆囊病理损害的轻重。
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凡具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大于10毫米的单发病变。②多发病变,其中一个大于12毫米者。③蒂宽或广基息肉,不论单个或多个,手术指征应相对放宽。④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或有症状的胆囊息肉样病变。
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药物有不少,但总的看来多属对症治疗药物,如缓解胆绞痛、消炎利胆及改善消化道症状等。国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鹅去氧胆酸及熊去氧胆酸对胆固醇结石进行溶石治疗。经过长时间观察,持续用药1~2年后,约有半数病人胆结石部分溶解,完全溶解者只有14%,长期观察复发率较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已治疗了大批病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的看来,碎石容易,排石难。留在胆囊内的胆结石碎片,不久又粘聚成团,形成结石。碎石与溶石、排石同时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但远期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中药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对于控制症状效果良好,排石或化石率(指排净率)在20%~30%之间。强力排石亦可引起梗阻性胆囊炎、胆管炎及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建议投与药力和缓的疏肝理气及清热利胆中药,有利于防止胆结石增大、减轻胆囊的病理损害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发生急性并发症的胆囊结石者,则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投与相应的中药,有手术指征者则应及时手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987年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法国成功,这一成功经验及相关的手术操作设备迅速向全球推广。目前在欧美及日本,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手术切除之比已达到10:1,除病理损害严重的病例外,腹腔镜手术已为首选的手术方式。我国从1991年开始引进腹腔镜切除术,已先后在许多城市开展,群众将此种手术称之为“打眼”。既然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这两种手术方法,病人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腹腔镜手术损伤小,手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甚至可不住院),值得提倡。但由于对设备条件及操作技术要求均很高,电不可能全面推广。另外对于某些病情复杂的病例,仍然需要选用开腹手术,方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选择的条件一看胆囊病理损害的轻重;二看能否找到条件上乘及技术熟练的医疗单位。
我诚恳地提醒广大中年朋友,在关心自己的健康时,不要忘了“胆”。在胆这个小小的“府第”中,由于内患频生,会引起人们的无限烦恼,所以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