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吃春”话春香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of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的家乡在豫西南内乡县,地处中原地带,四季分明,气候适宜,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宝天曼原始森林区域,每年过了春节和灯节,春天就来了,绿叶长了,鲜花开了,到了清明节前夕,真个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到处呈现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野菜水灵灵的,嫩嫩的,绿酽酽的,荠菜、苦菜、蒲公英、槐花、榆钱儿、香椿芽等野菜也带着春天的气息登上了人们的餐桌。千百年的“吃春”习俗历久弥新。野菜入肴,不仅诱人食欲,而且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疗功效。
  【古诗词中野菜鲜】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周末与家人一起去郊外踏青、采野菜。来到郊外,我们的目光便被山坡、河边及草地上的各种野菜吸引住了,接着便兴致勃勃地采摘起野菜来。
  手握开着细碎白花的野芥菜,我不由想起宋朝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如今城中那些娇艳美丽的桃花李花,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纷纷凋落,而这些不起眼的芥菜花,却迎着风雨,展现出盎然的春之气息,让人不由感叹它生命力的顽强。
  除了芥菜,还有许多野菜也出现在古代的诗词中。北宋诗人苏东坡就曾在《惠崇春江晚景》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中的蒌蒿就是一种美味的野菜。当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春天野菜是何等的生机勃勃啊!想必古时的人们,在春日暖暖的日子里,也如今人一般,兴致盎然地出门采摘野菜吧?
  唐代诗人羊士谔的《寻山家》则写出了野菜之美:“独访山家歇还涉,茅屋斜连隔松叶。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看样子,野菜那素淡的美丽吸引的不仅是来访客人的目光,也吸引了那翩翩起舞的黄蝶。
  在《诗经》中,关于野菜的诗句就有43篇25种之多呢。比如诗经的首篇《关雎》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就是一种野菜,是一种可以吃的水草,柔软滑嫩。诗人以纤细的荇菜随水流摆动,来比喻窈窕淑女,形象而又生动。还有借助野菜来表达心中爱慕之情的,如《采葛》中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葛指的是葛根,萧指的是白蒿,也是两种味道鲜美的野菜。诗人巧妙地借助采摘野菜,来诉说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野菜可以喻志,可以美景,亦可以表达爱情,更是人们喜爱的美食。如贺知章的《答朝士》诗:“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白居易的《放鱼》诗:“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韩的《卜隐》云:“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等等。
  【春食野菜胜补药】
  的确,春天不仅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清明节前后更是男女老幼“吃春”的时日。古诗云:“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春天一到,冰雪消融,万物萌生。此时,大人孩子都会呼喊着冲向郊野,唤醒所有的味蕾,去开怀“吃春”!
  “吃春”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春季食俗,趁着满面春风去郊外”尝鲜”,在体会大自然律动的同时,也品尝普通百姓的五味人生。在我的家乡宝天曼深处的山寨村庄,在野外的岗坡上,生长着成片的“小根蒜”。用三齿子刨下来,拿到河边洗净,搓去粗糙的外皮,一个个指甲般大小的蒜头就白亮亮地呈现在眼前。吃到嘴里,又甜又辣,且有一股清香味。那种清香来自地层深处,融进了大地一冬的馈赠,消化了此地一春的闲静,可以提神,可以醒智,可以明目。刨得多些,还可以挎回家,拾掇好,蘸上甜面酱或鸡蛋酱,那可是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农家特色菜。
  除了记忆犹新的“小根蒜”,一场透雨过后,各种野菜开始“崭露头角”了,香椿芽、苣荬菜、压虎苗、水渍菜、车前草、蒲公英、苋菜……一片片,一坡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香椿芽馨香扑鼻,苣荬菜营养丰富,有“春天度荒菜”之誉,此类野菜生熟皆可食,蘸酱就高梁米水饭,既“杀口”又“败火”,还开胃。压虎苗叶、根吃起来甜丝丝的,剁碎后做成玉米饼子或疙瘩汤,那真是翠白相间,甜香缕缕,不由人胃口大开。水渍菜的根白白的,叶绿绿的,蘸酱生食,甜爽适口。车前草用沸水焯过,炒食或做汤均是不错的口福享受。茶树尖、嫩柳芽焯后拌上蒜泥,滴上芝麻香油,令人馋涎欲滴,食后清火利尿,浑身清爽无比……
  “春食野菜胜补药”,春天野菜最大的特点是药食功用兼具:马齿菜焯过之后炒食、凉拌、做馅,清淡爽口,可治糖尿病;蒲公英可焯过后生吃、炒食、做汤,若配以绿茶、甘草、蜂蜜调成“蒲公英茶”,有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民间谚云:“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营养丰富,食之满口清香,陆游曾写诗赞曰:“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荠菜焯过后凉拌、蘸酱、做汤、做馅、炒食、熬粥,不仅祛腹内积火,还有安神的作用。
  冰融雪化,水中的“开河鱼”成为一道无上的美味。“开河鱼”积蓄了一冬的营养,褪尽了身上的俗气,那鱼就显得精气神俱全,质地纯正,滴上几滴油,煎一煎,或炖上几块豆腐,熬一熬,撒上香菜、蕨菜、山野菜,你就吃吧,一个字:鲜!如果嫌熬、炖太麻烦,还可以在野外拢堆火,吃烤鱼。烤得的“开河鱼”香气馥郁,肉洁细嫩,吃到嘴里,唇齿皆香,没有配菜不要紧,顺着河边,不一会儿就能找到野生的葱、蒜、韭菜、水芹菜什么的,别有风味,食欲倍增。   《本草纲目》中载:“榆未生叶时,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榆钱”性凉味甘,食之可清热解毒。春暖花开后,榆树就发出一嘟噜一串串、胖乎乎、毛绒绒的榆钱。鲜榆钱翠黄而鲜亮,看上去很美,嚼起来很甜,它既可以生吃,又可以蒸着吃,还可以炝汤喝。爬上树去,弄一枝榆钱,软软的,凉凉的,塞在嘴里,慢慢地咀嚼,一股淡淡的清香溢满齿间。把榆钱洗净,和面蒸成饽饽、窝头或者馒头,拌上蒜泥,淋上麻油,味道不比饺子差呢!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光里,阳光下,我们就这样吟咏着辛弃疾的《鹧鸪天》,走向春天的深处,敞开肚皮,去品读春天的味道……
  【美味佳肴“吃春”香】
  春天总是这样的美,生机盎然,万物复苏,斜阳披丛树,绿地连晴天,目满青枝绿,绿红皆相扶。而古人对春天的雅称就不下二十多种,如“春阳”(陈子昂诗“白日每不归,春阳时暮矣”)、“阳春”(李白诗“阳春召我饶烟景”)、“芳春”(陆机诗“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青春”(杜甫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三春”(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九春”(阮籍诗:“说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此外,还有“阳节”“昭节”“韵节”“淑节”“仑灵”等。
  到了这个季节,过去的老内乡人就该吃“春”了。在古代就有立春日试春盘的习惯。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老内乡人的吃“春儿”,叫开春第一口,从百姓到皇宫,都要尝这口儿。
  “吃春儿”第一口,最讲究的是入春头场春雨后的荠菜。荠菜炒鸡蛋,炒肉丝、炒豆腐,吃的时候,烙好一张张薄薄的面饼,卷了炒好的荠菜,特别香嫩爽口。吃了一冬天的荤腥,这“开春第一口”,真有那种品尝到了鲜嫩清爽的春天的感觉。
  “雨前香椿嫩无丝”,香椿也是吃春的主打。吃香椿一定要摘银色间绿的嫩芽,俗称“香椿芽儿”。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是最常见的吃法,一直到肺腑都觉得香味怡人,越吃越香,这春香,就润物细无声地沁入心脾了。
  如果说吃荠菜是吃“春嫩”,吃香椿是吃“春香”,那么,当榆树、槐树开花的时候,摘吃那一串串淡青或金黄的榆钱儿和金盏银钟般的槐花儿,便是吃“甜春”了。榆钱儿洗净做粥,吃起来滑溜溜、微微甜;槐花裹上面,炸着吃,又香又甜,还有股槐花蜜的滋味呢。
  口味重一点的人,更喜欢吃“春爽”,那就是摘嫩花椒芽兒、嫩杏叶、嫩茶叶芽儿、嫩柳芽儿,淋上麻油和香醋,或拌上蒜泥、姜汁和黄酱,吃起来煞是爽神爽口,老人们说,开春吃这一口,整个春天都不会“春困”。
  “春饼”也是咬春的主打。在《明宫史·饮食好尚》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而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大兴于唐。现而今,立春咬萝卜的习俗早就没了,只剩下咬春饼了;在《关中记》中就说到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您瞅诶,这古人把春饼和配春饼的菜,说的真真儿的,与现今都没什么两样。
  把酱肉和小肚儿切的极薄,绝不会散碎,还有羊角葱、甜面酱、摊鸡蛋、菠菜炒豆芽儿或是菠菜粉丝。其实用什么菜不是最重要的,最解谗的要数摊鸡蛋、酱肉和小肚儿。
  正如那首著名的唐诗所写的那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内乡,吃春一直延续到春末夏初。为什么呢?因为宝天曼林区的野菜是分层次分海拔的。当山下的蒲公英仙子到处飘飞的时候,深山里的蒲公英刚露花蕾;当平原的香椿发红变老时,深林内的香椿才吐嫩芽儿。当浅山的蕨菜生长没膝之时,原始森林里的蕨菜隐没在树林沟壑中刚刚露头,深山小溪旁的荠菜也还没来得及开花,因此每年当县城居民早春吃过蕨菜牛肉和荠菜饺子后,又赶在春末夏初赶到原始林区采摘蕨菜和荠菜,再饱口福,就象大诗人陆游曾赞美的那样:“日日思归抢蕨菜,春来荠美勿忘归。”
  内乡县吃春一直吃到夏初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标志就是槐花和槐蜜了。农历四月阳历五月是槐花盛开的季节,和槐花来个亲密接触,阵阵槐花的清香沁人心脾。五一假期不妨去野外农家看看槐花。槐花进入盛花期的时候,不仅花香四溢,人们还可以亲自动手采槐花,吃槐花饼,品槐花宴,饮槐花茶。看看这含苞待放的槐花,是不是有些心旷神怡了呢!快去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吧!
  随着槐花的盛开,槐花蜂蜜也将上市。槐花蜂蜜又名刺槐蜜,纯美甜润,不易结晶,偶有结晶,也乳白细腻,清香可口。
  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生机无限。在豫西南地区,野菜走上餐桌,早已成了一种饮食时尚。它的流行是不无道理的,除了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享受“绿色食品”可谓当代时尚,老少咸宜。
  家乡父老乡亲有此口福,谁不留恋“吃春”之香呢!
其他文献
本篇从菜肴口味角度来拟题的,目的是用极少的文字向大家讲解更多的用火知识。一、甜菜基本概念  在常见的甜制法菜肴中,主要有糖拌、拔丝、挂霜、冰霜和蜜制等。这里只选择3种甜制法略说其概念。拔丝,是将成熟的原料表面挂一层能拔出丝的糖浆。挂霜,是将成熟的原料,表面挂一层洁白似雪的“翻砂”糖浆或撒一层白糖。蜜制,是在锅中放少许油或水,加适量白糖投入原料焖烂,其方法还可分为蜜汁和蜜焖。二、甜菜用火例举  例1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与虎跑泉素称 “杭州双绝”,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
21世纪是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如何使信息技术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既要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要看到它作为工具的本质,发挥它的优势,展现它本身的魅力。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
夏季很多人都有头晕血虚的情况出现,所以开始大量的补气血,但补不好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的情况,如果是吃果蔬来补血,吃对了就不会出现上火的情况,那么夏天吃什么补血不会上火呢?龙眼  补血的水果之王——龙眼,味甘、性温,归心、脾经。作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宜于脾虚证兼有心悸、失眠、健忘等。湿证、热证、气滞证、胃腹胀满、食少便稀者忌食。龙眼肉除了含丰富的铁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B等,补血的同时还能治疗健忘、
数控技术开辟了柔性自动化的新纪元,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控技术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技术。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扎实的数控技术基础知识,能熟练编制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程序加工程序,熟练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采用一体化数控教学是效果比较明显的方法。  一、数控加工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中普及程度的
调试须知  三字经  调剂法 相物施 有酒水 一起用 有的菜 专用酒  比如讲 东坡肉 有的菜 专用水 再比如 汆煮类  有盐酱 并用者 也有酱 不用盐 有用盐 不用酱  具体法 依菜缘 物太腻 用油煎 气大腥 用醋喷  要取鲜 用冰糖 少放糖 能提鲜 有的菜 要干爽  使其味 入其内 此类菜 炒与煎 有的菜 要汤宽  使其味 溢其外 此类菜 炖焖氽  【原文】  调剂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境内拥有辽阔的草原牧场,牛羊成群,肉类食材资源丰富。呼和浩特人的祖先大多数是回族牧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明了许多传统美食,其中的羊杂碎制做方法独特,香味浓郁,口感别具一格。  在呼和浩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当地有个大财主,一天从外地办完事回来,发现有个乞丐在他家院外倚墙搭起个茅草棚,十分恼怒。他略一沉思,我何不羞
一、学生厌学的现状  近年来各地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技工学校生源素质的逐年下降,许多采取免试入学的学校学生厌学情绪及素质之差令人触目惊心,“厌学”现象逐步形成规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迷恋不健康文学和影视作品、考试交白卷甚至不参加考试等等,若不及时扼制这种现象,技工学校人才质量难以保证。  二、厌学现象产生的根源  正所谓治病除根,只有找到厌学现象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禁食野味已从民间倡议变成了“最严”监管。为防范“疫从口入”,最近不少专家也在疾呼,推行“公筷制”:国人一双筷子吃天下的“餐桌陋习”要改了!  婚宴、聚餐、应酬、家宴……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喜爱并推崇的饮食习惯,它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盘菜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病毒大量传播的机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多
沪菜  沪菜即上海菜,亦称本帮菜。  沪菜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菜系与早期的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浙菜、苏菜、徽菜、京菜同列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其菜系中上海小吃亦是中国著名小吃之一,驰名中外。  由于上海近邻江浙地区,其菜系在本地菜品与近邻菜品长期共存中,相互影响,便在原来本地风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以上海和苏锡风味为主体,并兼有各地风味的沪菜体系。  其菜系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