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问题探究是数学课堂有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和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让问题探究成为课堂的中心,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 问题探究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 非从众思维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科学就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探究开始的,一切创造也是始于问题探究。一个人能否经常地提出问题,是衡量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标志。
  一、什么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能力在于学生,而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强弱主要在于教师,在于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与问题探究能力,就必须实施“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让问题探究成为课堂的中心。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问题探究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将问题探究作为发展学科能力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探究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或者教师设计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思维的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并不是带问号的叙述都能够成为问题探究。而学生的问题探究可以教师有意识诱发的,也可以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表达。
  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如何有效的组织
  1.问题探究要有理性的挑战性。所谓理性的挑战性是指要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等过程才能够解决。问题探究的理性挑战性与学生解决问题探究的兴趣与信心密切相关。经验表明,问题探究越简单,学生的兴趣越低,问题探究太难,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真正具有理性挑战性的问题探究,会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会激发他们检验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
  2.问题探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跟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联越紧密的问题探究,学生就越感到亲切,这容易缩小学生思维与问题探究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这也正是STS教育的主要作用。同时,问题探究与学生的熟悉的生活经历越接近,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问题探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的问题探究具有鲜明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探究的开放度与科学探究的程度正相关,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究大多是开放的与综合性的。
  问题探究的开放性可以通过减少已知信息,或增加已知信息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思维途径的多样化实现;还可以通过结论的多样性增加问题探究的开放性等。
  三、培养中学生数学问题探究意识的对策
  中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呢?
  1、增强自尊自信,培养怀疑精神
  增强自尊自信,培养怀疑精神是中学生具备问题探究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非常重视师道尊严。教师自以为比学生闻道在先,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权威,所以常常以权威自居。在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学生则盲目迷信教师,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总认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答案等都是自己错的,对自己缺乏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改变自己知识权威的形象,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中学时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思维活跃,有强力的好奇心。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某门课程的枯燥,自身的不感兴趣,教师教学语言的单调及手段的单一等因素而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从而致使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探究情境。.
  3、营造民主氛围,激发问题探究意识
  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好奇性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这是问题探究意识的表现。学生具有的这种潜在的问题探究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的环境和氛围。美国教育学家莫里斯L比格曾经说过:“在可能的8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向“乐问”发展,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4、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探究,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探究。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探究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要逐渐地减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始终保持激发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起始年级开始,坚持不懈,注意总结,定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新理念》.科学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式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美术课中水墨画教学要求我们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认识、理解、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绘画,提高初中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掌握基本的水墨画技能技法,使中国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发展,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美术 水墨画 教学  水墨画也称中国画,它是中国人文精神中
目的:通过分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基因启动区-847 C>T,-1914 A>G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在韩国全罗
摘要:运动者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主观体验的倦态,这对运动者继续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从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表现、判断方法以及预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优化体育运动的过程,促进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 动机 运动者  1、关于“疲劳”的定义研究  1.1 通过查阅工具书,得出有关“疲劳”的定义《辞海》中对“疲劳”的解释是:“
摘要:排列与组合应注意:排列与组合的区别,积与和的区别,求法的不同,重复排列与非重复排列,重复与遗漏。  关键词:排列 组合 加法 乘法 顺序 重复  在《概率与统计初步》一章中,排列与组合的题目灵活多变,极易出错。下面的几个具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加以解决,学生才能学好用好。  一、排列与组合的区别问题  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根据条件做出正确判断
期刊
期刊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不同的学生在智商、学习环境、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就导致学生的成绩出现了差异,学困生也就产生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困生脱离学习的困境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因该了解每一个学生。一个正常的孩子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了学困生,这里面有很多因素  1、心理因素。不少学困生的内心都很矛盾,他们想做某件事,但又害怕做不好;他们想得
期刊
文章介绍了磺化过程PLC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硫酸的流速和反应釜的温度的控制方法,软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以及控制流程图。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hardware structure of the
摘要:“80后”,“90后”,“00后”似乎成为了人们对一代人的共同称呼,并且对这个群体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同时不忘将二者进行对比。既然是对比,就一定有优劣之分,有人认为90后的代名词是孤单,是竞争,是空虚,是嚣张,同样也为90后戴上了这样的“帽子”:自私,轻狂,冷漠,早熟,依赖性强等等。虽然在很多人眼中的90后是这样的,但社会上也不乏对90后的赞扬,比如具有创新性,勇敢,自信。“90后”对这种独
进入新的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当代青少年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充分地享有媒介资源,同时也更大程度地受到广播、电视、报刊、新兴网络等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