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八岁考入广州美术学院至今,十年寒窗,转眼间我已年近而立。恍惚间,初进美院的记忆仿佛就是昨天。但苦苦执着于寻觅往日的点滴记忆,却变得有些徒然。期间迷茫、彷徨、执着、狂热、无助、希望都曾伴随我走过难忘的美院十年。从初进美院的无知少年到如今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从不知笔墨为何物到初窥中国绘画之玄奥;从面对传统的一脸迷惑到逐渐学会了与古人攀谈;从一脸的无知到逐渐的自信,中国绘画给予我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迷醉。
十年前,我是鲁南海边某座县城里唯一一位没有经历过高考复读就能考上美院的考生。当然这在现在已不再是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经历了,但在当时,内心里还是很值得欢喜一下的。初进美院的学子总觉得自己一定会是未来的大师,感觉盖棺定论的大师们也并不是无可挑剔的神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愈发让自己感到了从前的无知。对于绘画的迷醉,时时使自己狂热的不能自已。然而无论是纵情挥洒于笔墨意趣,还是沉浸于静谧工细的刻绘,执着于艺途,自己不时感到无助与迷惑。好在执拗的自己始终相信,坚持到最后终归能够寻觅到那“山穷水尽”之后的“柳暗花明”。
我生在北方乡村,年未弱冠,心揣背井离乡之感来到都市。历经求学、工作、又求学的历程,眨眼已近而立之年,总以为自己已是“城里人”,却总会在最沉静夜晚的梦中回到家乡。那里有浅浅的小溪、哗哗的流水,有落光了叶子还倔强地伸着腰的树、有飘过饭香的一缕炊烟,还有那伴着和弦般的鸡鸣与犬吠,更有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
“离家愈远,思乡愈切”。仿佛只有远在天边的游子,当他经历过迷茫、彷徨、挣扎、奋斗、喜悦、沮丧后才最能体会。记得八年前,在我即将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时,在毕业创作展上,我的创作感言是一首小诗:
又梦家山
生在北国,也就看惯了高高的山,和四四方方的院儿。
那里的冬天有雪,暖暖的雪……
南国的冬天什么都没有,总是热的,热的叫人心急。
于是,我便做起了梦,
把乡思寄到梦里,让月儿帮我邮回家中……
月儿爬上了山,山却更静了,
她该是怕家人听不到月儿的敲门声吧。
那片家山,写在诗里,画在纸上,系在心头。
天边的弯月,却不知你何时才肯照我还……
本科四年,执着迷恋于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千年传承。也曾因各种皴法的千变万化,而苦苦寻觅于古人玩味笔墨间的智慧心得。如高山仰止般的顶礼膜拜于各位大师先贤。硕士三年,开始迷恋于在山水画的笔墨格局中融入人物,期盼画面承载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于是开始探索于风俗画创作的心路历程。迷醉在张择端与勃鲁盖尔两位东西方风俗画大师之间,也曾一度彷徨、无助,然而更多的是沉浸在他们的构图、造型、绘画语言的魅力与刻意拓进的勇气中,而收获良多。
当有了想让画面承载自己故事的愿望时,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便是条件反射般地挣脱时间的尘封,跳入自己的脑海,清晰一如昨日。当笔墨语言不再是最大的障碍,以绘画语言的技术魅力承载个人心历路程,便成为画者永恒为之迷醉的课题。于是,我的创作探索中便有了童年最亲切的记忆:小桥流水、炊烟草屋、枯树荒山、野草怪事,更有那永远满脸憨笑却不失智慧的父老乡亲。
近年,我也曾将目光投注于年轻人微妙而孱弱的内心世界,因此也有了将理想中的人物尝试融入更加唯美的自然环境中。于是年轻女性便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画面里,她们以静谧的状态处于理想的自然环境中,与天地物语。
不经意间,本科毕业到现在已有八年。八年中,在我的创作里,那缕淡淡的乡思情节却仍是最能缠绕我心间的永恒课题,挥之不去。从一开始画中只有静静的家山,到现在画中慢慢走进了梦中的父老乡亲。画里,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是在传递着我对家山的那份思绪。我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将还会怀揣着这份思绪,继续着自己的创作,因为那里有我最亲的人。
如今,当绘画成为一种习惯,于是我便如同一日三餐那样的平常。少有传说中的激情澎湃;少有美妙的灵光一闪;更少惬意的解衣盘礴。绘画伴随我,更似形影不离的伴侣、更似知心知意的兄弟、更似死缠烂打的对头。深入进来,才知先辈的伟大与自己的蠢笨,更知绘画绝非世人眼中的潇洒率意,实是苦心经营后的心血凝结。于是,如今每画一张画都要苦思冥想良久,方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甚至感到其中稍有差池,便觉前功尽弃,与自己的预想相去万里了。于是,每次都是谨慎小心、毕恭毕敬之态。
尽管如此,当青灰的烟墨承载着我的思绪,与略带微黄的宣纸交融,慢慢地显现出我梦想的意境与倾诉时,我深知,此生我已无法与之分离。绘画似乎已成为唯一能够承载我情感,并能含蓄的将之宣泄的最好手段。
张廷波
1984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2002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7年考入广州美院中国画系攻读硕士学位。
2009年被广州画院聘为签约画家。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院中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供职于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20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画院画家,广州画院签约画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博士。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十年前,我是鲁南海边某座县城里唯一一位没有经历过高考复读就能考上美院的考生。当然这在现在已不再是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经历了,但在当时,内心里还是很值得欢喜一下的。初进美院的学子总觉得自己一定会是未来的大师,感觉盖棺定论的大师们也并不是无可挑剔的神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愈发让自己感到了从前的无知。对于绘画的迷醉,时时使自己狂热的不能自已。然而无论是纵情挥洒于笔墨意趣,还是沉浸于静谧工细的刻绘,执着于艺途,自己不时感到无助与迷惑。好在执拗的自己始终相信,坚持到最后终归能够寻觅到那“山穷水尽”之后的“柳暗花明”。
我生在北方乡村,年未弱冠,心揣背井离乡之感来到都市。历经求学、工作、又求学的历程,眨眼已近而立之年,总以为自己已是“城里人”,却总会在最沉静夜晚的梦中回到家乡。那里有浅浅的小溪、哗哗的流水,有落光了叶子还倔强地伸着腰的树、有飘过饭香的一缕炊烟,还有那伴着和弦般的鸡鸣与犬吠,更有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
“离家愈远,思乡愈切”。仿佛只有远在天边的游子,当他经历过迷茫、彷徨、挣扎、奋斗、喜悦、沮丧后才最能体会。记得八年前,在我即将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时,在毕业创作展上,我的创作感言是一首小诗:
又梦家山
生在北国,也就看惯了高高的山,和四四方方的院儿。
那里的冬天有雪,暖暖的雪……
南国的冬天什么都没有,总是热的,热的叫人心急。
于是,我便做起了梦,
把乡思寄到梦里,让月儿帮我邮回家中……
月儿爬上了山,山却更静了,
她该是怕家人听不到月儿的敲门声吧。
那片家山,写在诗里,画在纸上,系在心头。
天边的弯月,却不知你何时才肯照我还……
本科四年,执着迷恋于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千年传承。也曾因各种皴法的千变万化,而苦苦寻觅于古人玩味笔墨间的智慧心得。如高山仰止般的顶礼膜拜于各位大师先贤。硕士三年,开始迷恋于在山水画的笔墨格局中融入人物,期盼画面承载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于是开始探索于风俗画创作的心路历程。迷醉在张择端与勃鲁盖尔两位东西方风俗画大师之间,也曾一度彷徨、无助,然而更多的是沉浸在他们的构图、造型、绘画语言的魅力与刻意拓进的勇气中,而收获良多。
当有了想让画面承载自己故事的愿望时,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便是条件反射般地挣脱时间的尘封,跳入自己的脑海,清晰一如昨日。当笔墨语言不再是最大的障碍,以绘画语言的技术魅力承载个人心历路程,便成为画者永恒为之迷醉的课题。于是,我的创作探索中便有了童年最亲切的记忆:小桥流水、炊烟草屋、枯树荒山、野草怪事,更有那永远满脸憨笑却不失智慧的父老乡亲。
近年,我也曾将目光投注于年轻人微妙而孱弱的内心世界,因此也有了将理想中的人物尝试融入更加唯美的自然环境中。于是年轻女性便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画面里,她们以静谧的状态处于理想的自然环境中,与天地物语。
不经意间,本科毕业到现在已有八年。八年中,在我的创作里,那缕淡淡的乡思情节却仍是最能缠绕我心间的永恒课题,挥之不去。从一开始画中只有静静的家山,到现在画中慢慢走进了梦中的父老乡亲。画里,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是在传递着我对家山的那份思绪。我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将还会怀揣着这份思绪,继续着自己的创作,因为那里有我最亲的人。
如今,当绘画成为一种习惯,于是我便如同一日三餐那样的平常。少有传说中的激情澎湃;少有美妙的灵光一闪;更少惬意的解衣盘礴。绘画伴随我,更似形影不离的伴侣、更似知心知意的兄弟、更似死缠烂打的对头。深入进来,才知先辈的伟大与自己的蠢笨,更知绘画绝非世人眼中的潇洒率意,实是苦心经营后的心血凝结。于是,如今每画一张画都要苦思冥想良久,方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甚至感到其中稍有差池,便觉前功尽弃,与自己的预想相去万里了。于是,每次都是谨慎小心、毕恭毕敬之态。
尽管如此,当青灰的烟墨承载着我的思绪,与略带微黄的宣纸交融,慢慢地显现出我梦想的意境与倾诉时,我深知,此生我已无法与之分离。绘画似乎已成为唯一能够承载我情感,并能含蓄的将之宣泄的最好手段。
张廷波
1984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2002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7年考入广州美院中国画系攻读硕士学位。
2009年被广州画院聘为签约画家。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院中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供职于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20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画院画家,广州画院签约画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博士。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