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12月发布的《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统计,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市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发展,2002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为14%,成为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其中我国的创意产品出口将近85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21%,这是我国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贸易逆差依然十分严重,欧美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依然非常突出,我们的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如何生产出具有文化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
2004年由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领衔打造,集两岸三地艺术家才情、智慧的青春版《牡丹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西岸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将昆曲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拉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用事实再次证明了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结合后所产生的裂变效应。
传统文化借创意产业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昆曲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诗、文、曲等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雕塑、舞蹈和古典音乐等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标志性艺术。《牡丹亭》一直是苏州昆剧院的经典曲目。但此《牡丹亭》非彼《牡丹亭》。
事实上,青春版《牡丹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经典剧目。白先勇先生立足当代美学期待视野,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让青春的话语、肯春的主题引领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宣示古老昆曲的青春传承。在演员的挑选上,青春版《牡丹亭》一反过去戏剧表演注重舞台经验和技巧而忽视演员自身形象的传统做法,大胆启用年轻的“小兰花班”中有气質有形象有潜质的艺人,打破传统戏剧的门辈观念;舞美造型风格的典雅秀丽使江南水乡的“柔美”气质与昆曲特有的悠扬、温婉及《牡丹亭》中男女缠绵的爱情通过淡黄、粉红、嫩绿等主色调被烘托得淋漓尽致;演员服饰也打破过去“宁穿破,不穿错”的宗旨,材料选用辅以手工苏绣的丝绸,刺绣内容由中国传统意象如梅、兰、竹等组成,愈发衬托演员的身段体态。更为可贵的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审美节奏,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原剧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主要精神的基础上,大胆设计情节,将原来的55折戏改成了27折。通过删减、再编排。青春版《牡丹亭》具有了现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普遍适应性,不再是“一板三眼”的水磨调,而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
正是因为既保留了昆曲的文化精髓,又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大陆也引起巨大轰动。在百所名校巡演中,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走出国门,在美国加州连续演出12场,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新的奇迹。华裔和非华裔观众,都看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鼓掌20多分钟。在美国圣塔芭芭拉市演出时,该市市长宣布10月3日—8日为全市的“《牡丹亭》周”。2010年10月6日至28日,由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国宝”坂东玉三郎合作的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东京ACT剧场连演22场,观众达3万余人。应当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近年来中国戏剧界影响最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
作为一种脱胎于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青春版《牡丹亭》这一经典剧目的改编上演,使昆曲从乏人问津、濒临灭绝到引来日本艺术家的学习与合作,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昆曲保护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在于这个文化事件成功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策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只有创意产业才能为传统文化插上高飞的翅膀。
创意产业借传统文化打造差异性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既然是产品,就必定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众所周知,交换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正所谓“互通有无”。作为一种符号消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差异性消费,没有独特}生,没有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独特的符号价值,文化创意产品就缺乏竞争力。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文化差异中提取可用的文化资本,打造差异性文化创意产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独有的,是不可复制的。其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其稀缺性、独特性。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只有存在差异,才有现实存在的必要。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存在的基础,也是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本的前提。很难想象,青春版《牡丹亭》如果不是根植昆曲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差异性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至关重要,不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对此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当冯小刚拍摄由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大腕》时曾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影片中的地域性,使受众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方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语种。”在把自己的影片推向国际时,冯小刚采取尽可能抹平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策略,以更具同质化的形态去扩大文化认同的范围,结果遭遇惨败。究其失败的原因,梅特·希约特说得好:“只有当我们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时,我们才可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企图径直接近符合国际口味的现存标准,至少在三个方面来看是失策的。首先,这样做会破坏对自我表现的真实性所做出的承诺,使获取国际认同的愿望南辕北辙;其次,如果我们根植于弱势文化,我们把握标准和达到标准的可能性便不会大;最后,要具有主流文化的影片制作技术,要使其摹仿能力让人拍手叫好,确是一件罕事。”事实上,我们也不乏由于成功地从文化差异中提取了文化资本而大获成功的文化产品,如《霸王别姬》、《洗澡》、《秋菊打官司》等,由于成功地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资源,京剧、方言和旧式澡堂等引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结合的必修课
文化差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文化差异遭遇文化折扣,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又当何去何从呢?
文化折扣又称“文化贴现”。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它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
文化差异势必导致文化折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问题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否应该为了避免或减少文化折扣而放弃文化差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如何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又能让我们这些根植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走出国门,获取文化认同,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难怪白先勇先生感叹“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让有600年历史的古典戏曲在21世纪重现光彩,拿捏分寸是最难的。”
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保留文化差异,减少文化折扣,就是要在彰显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努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并在审美取向上兼顾人类的普遍情感,使之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前面提到的青春版《牡丹亭》,它所表现的主题是爱情,这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所以即使它是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展现,依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中引起共鸣。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成功案例——《云南映象》。《云南映象》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整台舞蹈源于云南12个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元素,充满中国风格,文化个性鲜明,但更重要的是它绝非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改编、创作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特有的粗狂、质朴的特点与现代舞热情、奔放、向上的艺术张力相结合,并用这种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诠释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来颂扬生命与信仰之美。正如杨丽萍所说:“《云南映象》既不表现甜美也不表现酸涩,她是一个充满人性的舞蹈,她是全人类共性的东西。”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华人导演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虽然选择的是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但其中涉及的伦理、情感、观念的冲突是全人类共有的,这类主题及对主题的现代化阐释,使李安的电影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个性也获得了文化认同,良好的口碑和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为他成为国际大导演奠定了基础。
减少文化折扣的另一有效方式是融入他同元素。2010年,苏州园林入驻威尼斯。由苏州艺术家叶放创作的、欧洲第一件来自中国的艺术园林作品——达园,在意大利威尼斯圣赛弗罗岛上动土开工。同林是中国苏州独有的传统建筑形式,苏州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同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达园——这座建于异乡的典型中国同林,既包含了苏州园林中最主要的要素:亭、台、榭、假山、小桥、水流,也涵盖了许多现代西方元素。园内池中用太湖石叠出的假山分别代表中国文化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架设于五条水道上的五座桥,对应着中同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属性。在常见的湖石假山和花草树木中,高达3米多的玻璃圆通门、青铜“滴水桥”、马赛克“瀛洲”等等,都是颇具雕塑意味的当代作品。在“方丈”峰下的石屋中,还设计了影像装置。达同作为当代艺术舞台上的一种独特表达,频繁亮相于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当代展会,成为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
以融入他国元素减小文化折扣的策略在好莱坞屡见不鲜。例如,在《2012》中,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把“看中国人如何拯救地球”作为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前最火爆的宣传口号,以此吸引更多的中同观众走入电影院。融入目标市场的文化元素还包括启用目标市场的明星。明星在消费者心目中无疑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所以近年来的许多电影纷纷启用亚裔明星。而这也往往是影视业减小文化折扣最简单的方法,至于效果究竟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根植传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的某些文化符号应用到文化创意中,至少不仅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承载传统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的文化创意产品。曾几何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尽管这句话刺痛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但它却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没有价值观、没有思想内涵的文化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只有根植中华文化,传承和升华传统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的文化产品才是受人尊敬的。
責任编辑:丁和平
2004年由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领衔打造,集两岸三地艺术家才情、智慧的青春版《牡丹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西岸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将昆曲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拉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用事实再次证明了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结合后所产生的裂变效应。
传统文化借创意产业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昆曲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诗、文、曲等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雕塑、舞蹈和古典音乐等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标志性艺术。《牡丹亭》一直是苏州昆剧院的经典曲目。但此《牡丹亭》非彼《牡丹亭》。
事实上,青春版《牡丹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经典剧目。白先勇先生立足当代美学期待视野,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让青春的话语、肯春的主题引领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宣示古老昆曲的青春传承。在演员的挑选上,青春版《牡丹亭》一反过去戏剧表演注重舞台经验和技巧而忽视演员自身形象的传统做法,大胆启用年轻的“小兰花班”中有气質有形象有潜质的艺人,打破传统戏剧的门辈观念;舞美造型风格的典雅秀丽使江南水乡的“柔美”气质与昆曲特有的悠扬、温婉及《牡丹亭》中男女缠绵的爱情通过淡黄、粉红、嫩绿等主色调被烘托得淋漓尽致;演员服饰也打破过去“宁穿破,不穿错”的宗旨,材料选用辅以手工苏绣的丝绸,刺绣内容由中国传统意象如梅、兰、竹等组成,愈发衬托演员的身段体态。更为可贵的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审美节奏,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原剧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主要精神的基础上,大胆设计情节,将原来的55折戏改成了27折。通过删减、再编排。青春版《牡丹亭》具有了现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普遍适应性,不再是“一板三眼”的水磨调,而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
正是因为既保留了昆曲的文化精髓,又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大陆也引起巨大轰动。在百所名校巡演中,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走出国门,在美国加州连续演出12场,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新的奇迹。华裔和非华裔观众,都看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鼓掌20多分钟。在美国圣塔芭芭拉市演出时,该市市长宣布10月3日—8日为全市的“《牡丹亭》周”。2010年10月6日至28日,由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国宝”坂东玉三郎合作的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东京ACT剧场连演22场,观众达3万余人。应当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近年来中国戏剧界影响最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
作为一种脱胎于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青春版《牡丹亭》这一经典剧目的改编上演,使昆曲从乏人问津、濒临灭绝到引来日本艺术家的学习与合作,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昆曲保护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在于这个文化事件成功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策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只有创意产业才能为传统文化插上高飞的翅膀。
创意产业借传统文化打造差异性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既然是产品,就必定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众所周知,交换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正所谓“互通有无”。作为一种符号消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差异性消费,没有独特}生,没有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独特的符号价值,文化创意产品就缺乏竞争力。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文化差异中提取可用的文化资本,打造差异性文化创意产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独有的,是不可复制的。其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其稀缺性、独特性。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只有存在差异,才有现实存在的必要。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存在的基础,也是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本的前提。很难想象,青春版《牡丹亭》如果不是根植昆曲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差异性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至关重要,不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对此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当冯小刚拍摄由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大腕》时曾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影片中的地域性,使受众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方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语种。”在把自己的影片推向国际时,冯小刚采取尽可能抹平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策略,以更具同质化的形态去扩大文化认同的范围,结果遭遇惨败。究其失败的原因,梅特·希约特说得好:“只有当我们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时,我们才可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企图径直接近符合国际口味的现存标准,至少在三个方面来看是失策的。首先,这样做会破坏对自我表现的真实性所做出的承诺,使获取国际认同的愿望南辕北辙;其次,如果我们根植于弱势文化,我们把握标准和达到标准的可能性便不会大;最后,要具有主流文化的影片制作技术,要使其摹仿能力让人拍手叫好,确是一件罕事。”事实上,我们也不乏由于成功地从文化差异中提取了文化资本而大获成功的文化产品,如《霸王别姬》、《洗澡》、《秋菊打官司》等,由于成功地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资源,京剧、方言和旧式澡堂等引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结合的必修课
文化差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文化差异遭遇文化折扣,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又当何去何从呢?
文化折扣又称“文化贴现”。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它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
文化差异势必导致文化折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问题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否应该为了避免或减少文化折扣而放弃文化差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如何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又能让我们这些根植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走出国门,获取文化认同,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难怪白先勇先生感叹“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让有600年历史的古典戏曲在21世纪重现光彩,拿捏分寸是最难的。”
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保留文化差异,减少文化折扣,就是要在彰显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努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并在审美取向上兼顾人类的普遍情感,使之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前面提到的青春版《牡丹亭》,它所表现的主题是爱情,这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所以即使它是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展现,依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中引起共鸣。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成功案例——《云南映象》。《云南映象》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整台舞蹈源于云南12个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元素,充满中国风格,文化个性鲜明,但更重要的是它绝非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改编、创作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特有的粗狂、质朴的特点与现代舞热情、奔放、向上的艺术张力相结合,并用这种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诠释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来颂扬生命与信仰之美。正如杨丽萍所说:“《云南映象》既不表现甜美也不表现酸涩,她是一个充满人性的舞蹈,她是全人类共性的东西。”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华人导演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虽然选择的是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但其中涉及的伦理、情感、观念的冲突是全人类共有的,这类主题及对主题的现代化阐释,使李安的电影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个性也获得了文化认同,良好的口碑和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为他成为国际大导演奠定了基础。
减少文化折扣的另一有效方式是融入他同元素。2010年,苏州园林入驻威尼斯。由苏州艺术家叶放创作的、欧洲第一件来自中国的艺术园林作品——达园,在意大利威尼斯圣赛弗罗岛上动土开工。同林是中国苏州独有的传统建筑形式,苏州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同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达园——这座建于异乡的典型中国同林,既包含了苏州园林中最主要的要素:亭、台、榭、假山、小桥、水流,也涵盖了许多现代西方元素。园内池中用太湖石叠出的假山分别代表中国文化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架设于五条水道上的五座桥,对应着中同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属性。在常见的湖石假山和花草树木中,高达3米多的玻璃圆通门、青铜“滴水桥”、马赛克“瀛洲”等等,都是颇具雕塑意味的当代作品。在“方丈”峰下的石屋中,还设计了影像装置。达同作为当代艺术舞台上的一种独特表达,频繁亮相于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当代展会,成为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
以融入他国元素减小文化折扣的策略在好莱坞屡见不鲜。例如,在《2012》中,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把“看中国人如何拯救地球”作为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前最火爆的宣传口号,以此吸引更多的中同观众走入电影院。融入目标市场的文化元素还包括启用目标市场的明星。明星在消费者心目中无疑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所以近年来的许多电影纷纷启用亚裔明星。而这也往往是影视业减小文化折扣最简单的方法,至于效果究竟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根植传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的某些文化符号应用到文化创意中,至少不仅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承载传统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的文化创意产品。曾几何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尽管这句话刺痛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但它却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没有价值观、没有思想内涵的文化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只有根植中华文化,传承和升华传统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的文化产品才是受人尊敬的。
責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