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手工羊毛栽绒织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天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要转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值得关注.通过分析天津手工羊毛栽绒织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非遗”传承发展模式,探讨符合天津手工羊毛栽绒织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并提出发展策略,寻找自然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形成稳定良性的社会保护和传承机制,激发天津手工栽绒织毯工艺的原生态和新活力.
其他文献
漆艺金缮是一种用天然大漆修复器物的技艺,是匠人在惜物心理基础上进行的审美艺术再创造,修复后的器物集实用意义、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于一体,传达出匠人的造物思想、美学意识与生活态度.在振兴传统工艺背景下,树牢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加强对传统漆艺金缮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推动金缮工艺的活态实践,拓展当代艺术创作视域和路径,从而促进中华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水族剪纸是贵州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基于水族剪纸的地域风格和艺术特征,从类型与特点两方面分析了水族剪纸的应用价值,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其在现代家居设计领域的创新性运用,旨在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民间手工艺资源的活化路径.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村是彝族火草马褂手工纺织技艺的发祥地.纯手工编织的咨卡火草马褂是极为罕见的直接将草本植物的纤维纺织成衣的一项古老技艺,其见证着曾经繁盛一时的滇国爨文化,印证着远古彝人沧海桑田的记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咨卡村与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选择走出深山、在山外的世界书写人生,这项传承了千年的古老纺织技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保护与传播这项“非遗”技艺刻不容缓.从档案式保护的视野出发,立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探究如何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为咨卡彝族
古人言:“器以载道”,器物的设计与盛行总是带着一定时代的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识.瓷枕作为古人的私密之物,从造型到纹样处处都饱含着时代意蕴,而作为陪嫁品的瓷枕更是凸显出古人的婚嫁民俗文化.以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为基础,通过研究陪嫁瓷枕中的纹样、造型来分析古人眼中的美满婚姻标准,并从设计学的角度去分析古代造物文化在瓷枕中的潜移默化的渗透.
黑龙江流域渔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手工艺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分析渔猎手工艺文化目前境遇的同时,探析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途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刺绣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现以四大名绣之首——苏绣为例,在分析苏绣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在现代饰品设计中融入苏绣技艺,进而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历年来各专家学者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下文简称“非遗”),并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体系.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非遗”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非遗”综合评价的文献,从综合评价角度梳理其评价范式、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通过文献研究总结“非遗”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日趋成为当下热点.内蒙古蒙古族刺绣是少数民族传统刺绣的经典,在纹样、图案、配色等方面因其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而独具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视角,选取内蒙古蒙古族刺绣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技艺、材料特征及发展现状,探索出适宜蒙古族刺绣活态化传承的创新策略,为内蒙古蒙古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灵石王家大院的装饰艺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其石、木、砖三雕更是其中一绝.依次对影壁和龟甲纹进行简介,分析龟甲纹的符号意义,探讨王家大院影壁上龟甲纹砖雕的装饰义涵,总结出王家大院影壁上的龟甲纹砖雕具有御外安内、祝吉辟邪广进财、祈求官运昌隆以及合封建宗祠孝义四重装饰义涵.
文创设计作品的传播与作品的温度来源于背后的文化底蕴,其通过合适的创意表现形式,更好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通过对“桥”元素的视觉分析及设计实践探索,为将古板的“桥”元素用创新创意的方式演变为文创产品提供思路,推动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的融合,塑造本土文创品牌,助力家乡文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