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的孩子总是很渴望看见雪的,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冬天。
时至今日,我依然很难为自己定位。我生在东北一个极寒的小镇。那时是大雪没膝的时节,据说父亲年年复发的支气管炎就是那时为了给新生的我治肺炎东奔西跑落下的。可记忆中我还没看过一眼雪就被送回了潮湿而温暖的南方家乡。爷爷能文会画,爸爸是商人,但我们家是农业户口,日子过得比农民拮据。这或许因先辈是农民的缘故,但据乡人传我们家祖上是做过官的,留下过几大坛银元。这也成了后来大伯挑起纷争的根源。
我记事早的标志之一便是大伯常来借钱。说是借钱,实则为拿,而大伯的表现仿若讨债。那时我两岁,家里正缺钱,父亲无奈得很:“大哥……能不能缓几天……”大伯脸色铁青,冷哼一声,跷着二郎腿坐在竹凳上,撮着油腻的胡子,样子真像是讨债。那时父亲做业务员,家里时常缺衣少食。大伯开杂货铺还兼做房东,每月都有可观的盈余。可每次“讨债”末了,父亲还是从瘪瘪的包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零票子笑脸相奉。大伯接过钱,瞥了一眼,冷哼一声,似是嫌少,重重关上门,走了。
大伯是奶奶带来的继子。奶奶一逝,他便蓦然翻脸,不顾爷爷死活,不念兄弟情谊,三番五次讨要钱财。尽管爷爷待他不仅视如己出,还更甚于父亲。乡人有口皆碑。
那年我六岁。爷爷病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父亲拉着我行至老屋门前,便已是诵经声盈耳。风俗中在将死之人床前诵经,意谓送魂。父亲大失平日的文弱样子,狠命踹门。
锁得死死的门被大伯打开,他满脸不屑地看着焦急的父亲。他身旁一个法师模样的人穿着布满油渍的法衣,掐指一算后,跟大伯说老头子活不过今年冬天了。大伯的嘴角微微翘了翘。又问每日请来道场是否可以快些送魂西去,法师允了,又报出价钱,大伯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只记得回来时父亲涨红了眼眶,拳头紧紧攥着,但对大伯还是如往常般克制而忍让。那时我才六岁啊,还太小,不懂得人情世故,生计艰难,可却早早有了追求美的心思。回家的路上,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的我看到不远处一件洁白的羽绒服,摆在精致的橱窗里。于是央求父亲要买那件泡泡袖、带着蝴蝶结的羽绒服。
父亲走近橱窗看了眼标价。买那衣服的钱抵得上四个月的饭钱。于是父亲无奈地摇头,要不等天冷些爸爸再给你买?可是那时是深秋,已经不暖和了,北风席卷过街道,悬铃木的叶子纷纷往下掉。父亲温厚得甚至不忍心直接拒绝我无理的要求,他说,下雪了爸爸就给你买。然后骑车载着我回家,一路上秋风和着他的叹息。
天气一天天冷起来,我一天天盼着下雪,尽管这个被称作家乡的地方从未下过雪。
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探望爷爷,因为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往往遇见大伯和那个法师,他们依然在谈着爷爷尚有多少时日。我似乎在飞速地长大,因为我从乡邻的口中渐渐明晰了大伯、法师和诵经的联系。缘由便是模糊存在于上辈口耳相传的两大坛银元。大伯担心爷爷决定兄弟俩平分银元甚至偷偷将银元传给父亲,于是先强行卷走了爷爷所有的积蓄。这样即使爷爷死不透露银元的下落他也没有损失。而既然钱已在手,他倒盼望爷爷早些死去。一则不会再有人知道银元下落,二则以免父亲有所觉察节外生枝。
他的行动也证明了这种说法——他日夜蹲守在爷爷房前,只消亲眼看养育了他三十年的继父断气。
法师总是站在更靠近院门的地方,刮搔着布满油污灰土的皮肤,偶尔冲大伯森森一笑:“腊月廿二三,总会死的。”
在老屋穿堂而过的阴冷的风的吹拂之下,我重重地打了个哆嗦,迎上大伯的目光,我从头到脚都泛起彻骨的寒意。
可我那时不是个大人,只是个孩子,六岁。我会想起那件白色的羽绒服,穿上它再去老屋看爷爷,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冷了呢?
但我又有些像大人的地方。从那天之后我不再天天盼着下雪好得到那件羽绒服。我会一边数着日历一边祈求上天,不行,不行,别让冬天来,千万别下雪。冬天一来,我的爷爷就要死了。可是不行,悬铃木的叶子掉光了,我每一次站在老屋前都哆嗦得更厉害。日历一页页被撕掉,初一,初三,初九……
还是在老屋,爷爷床边。床边的窗户开着,冷风让我和大伯打着喷嚏。我伸手去关窗,大伯制止了我。他即便自己冻着也要让冷风刮进屋子,出于某种阴暗的目的。在这一推一拉之间,我瞥见窗外的妇女在捣小年夜用的汤团。我悲哀地发觉,冬天来了,爷爷连说话的力气也没了。
我是从那一刻起恨起我的家乡的。我曾千方百计祈求它不要让冬天来到,可它却不。那么来一场大雪吧。前所未有的大雪把这所有丑恶悲哀都掩埋吧,把一切人和事都埋葬吧,可它却不。我恨它的温暖,恨它的潮湿,恨它不下雪。恨它成为了滋生贪婪、自私、阴暗和堕落的温床。像黑暗里蜿蜒的蛆虫,啃噬着表面温润的风光。
最后,我恨它带走了我的爷爷,在小年夜这个本该团圆的夜晚。我站在没有雪的寒风里,哭着对父亲说,这不是冬天,不是的,不是的。
这个冬天发生了很多事情。父亲把所有家当和关于银元的传说留给了大伯,然后对我说,爸爸带你到冬天下雪的地方去。我们踏上了去东北的火车,看下雪的冬天。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父亲事事恭谦忍让大伯,无非是顺遂看重名誉的爷爷不想听见乡人议论兄弟不睦、家道不兴的口舌的心意。但那时的我不懂。在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上父亲向我承诺,要让我上小学,一切都会有新的开始。那天是正月初十,我的生日。父亲还记得那件羽绒服,于是说等到了那儿爸爸给你买羽绒服。那儿冬天可冷了,下雪。
我心里很高兴,可我摇摇头说不要。我已经7岁了,长大了。在踏上火车的时候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知道从那一刻起童年就已渐行渐远,我再不是小孩子了。
在长长的火车上我做了个长长的梦——那是在老屋,忽然密密匝匝地下起大雪来,把陈旧的、崩坏的一切都厚厚实实地埋葬。我从雪堆里爬出来,站在这个崭新的白茫茫的国度——雪的国度。在一望无际的雪野上,太阳正从白得无从分辨的地平线上升起,耀眼的光芒把一切照得仿佛飘浮在半空般空明澄澈。远处走来了我的爷爷——戴着绒线帽,倚着木头手杖,眯着眼睛朝我微笑……
【主持人语】
作者叙事的思路非常清晰,带着沉重的笔触却有着出奇的冷峻。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人物的心理。利益关系足以让人不顾亲情和生命,但是也让人惊喜的是,主人公“我”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个正直懂事的人。“我心里很高兴,可我摇摇头说不要。我已经7岁了,长大了。在踏上火车的时候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知道从那一刻起童年就已渐行渐远,我再不是小孩子了。”这段话有穿越时空的悲伤感,也让人无限地感慨岁月的无情。文章的结尾也非常动人,让人回味不已。
时至今日,我依然很难为自己定位。我生在东北一个极寒的小镇。那时是大雪没膝的时节,据说父亲年年复发的支气管炎就是那时为了给新生的我治肺炎东奔西跑落下的。可记忆中我还没看过一眼雪就被送回了潮湿而温暖的南方家乡。爷爷能文会画,爸爸是商人,但我们家是农业户口,日子过得比农民拮据。这或许因先辈是农民的缘故,但据乡人传我们家祖上是做过官的,留下过几大坛银元。这也成了后来大伯挑起纷争的根源。
我记事早的标志之一便是大伯常来借钱。说是借钱,实则为拿,而大伯的表现仿若讨债。那时我两岁,家里正缺钱,父亲无奈得很:“大哥……能不能缓几天……”大伯脸色铁青,冷哼一声,跷着二郎腿坐在竹凳上,撮着油腻的胡子,样子真像是讨债。那时父亲做业务员,家里时常缺衣少食。大伯开杂货铺还兼做房东,每月都有可观的盈余。可每次“讨债”末了,父亲还是从瘪瘪的包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零票子笑脸相奉。大伯接过钱,瞥了一眼,冷哼一声,似是嫌少,重重关上门,走了。
大伯是奶奶带来的继子。奶奶一逝,他便蓦然翻脸,不顾爷爷死活,不念兄弟情谊,三番五次讨要钱财。尽管爷爷待他不仅视如己出,还更甚于父亲。乡人有口皆碑。
那年我六岁。爷爷病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父亲拉着我行至老屋门前,便已是诵经声盈耳。风俗中在将死之人床前诵经,意谓送魂。父亲大失平日的文弱样子,狠命踹门。
锁得死死的门被大伯打开,他满脸不屑地看着焦急的父亲。他身旁一个法师模样的人穿着布满油渍的法衣,掐指一算后,跟大伯说老头子活不过今年冬天了。大伯的嘴角微微翘了翘。又问每日请来道场是否可以快些送魂西去,法师允了,又报出价钱,大伯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只记得回来时父亲涨红了眼眶,拳头紧紧攥着,但对大伯还是如往常般克制而忍让。那时我才六岁啊,还太小,不懂得人情世故,生计艰难,可却早早有了追求美的心思。回家的路上,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的我看到不远处一件洁白的羽绒服,摆在精致的橱窗里。于是央求父亲要买那件泡泡袖、带着蝴蝶结的羽绒服。
父亲走近橱窗看了眼标价。买那衣服的钱抵得上四个月的饭钱。于是父亲无奈地摇头,要不等天冷些爸爸再给你买?可是那时是深秋,已经不暖和了,北风席卷过街道,悬铃木的叶子纷纷往下掉。父亲温厚得甚至不忍心直接拒绝我无理的要求,他说,下雪了爸爸就给你买。然后骑车载着我回家,一路上秋风和着他的叹息。
天气一天天冷起来,我一天天盼着下雪,尽管这个被称作家乡的地方从未下过雪。
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探望爷爷,因为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往往遇见大伯和那个法师,他们依然在谈着爷爷尚有多少时日。我似乎在飞速地长大,因为我从乡邻的口中渐渐明晰了大伯、法师和诵经的联系。缘由便是模糊存在于上辈口耳相传的两大坛银元。大伯担心爷爷决定兄弟俩平分银元甚至偷偷将银元传给父亲,于是先强行卷走了爷爷所有的积蓄。这样即使爷爷死不透露银元的下落他也没有损失。而既然钱已在手,他倒盼望爷爷早些死去。一则不会再有人知道银元下落,二则以免父亲有所觉察节外生枝。
他的行动也证明了这种说法——他日夜蹲守在爷爷房前,只消亲眼看养育了他三十年的继父断气。
法师总是站在更靠近院门的地方,刮搔着布满油污灰土的皮肤,偶尔冲大伯森森一笑:“腊月廿二三,总会死的。”
在老屋穿堂而过的阴冷的风的吹拂之下,我重重地打了个哆嗦,迎上大伯的目光,我从头到脚都泛起彻骨的寒意。
可我那时不是个大人,只是个孩子,六岁。我会想起那件白色的羽绒服,穿上它再去老屋看爷爷,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冷了呢?
但我又有些像大人的地方。从那天之后我不再天天盼着下雪好得到那件羽绒服。我会一边数着日历一边祈求上天,不行,不行,别让冬天来,千万别下雪。冬天一来,我的爷爷就要死了。可是不行,悬铃木的叶子掉光了,我每一次站在老屋前都哆嗦得更厉害。日历一页页被撕掉,初一,初三,初九……
还是在老屋,爷爷床边。床边的窗户开着,冷风让我和大伯打着喷嚏。我伸手去关窗,大伯制止了我。他即便自己冻着也要让冷风刮进屋子,出于某种阴暗的目的。在这一推一拉之间,我瞥见窗外的妇女在捣小年夜用的汤团。我悲哀地发觉,冬天来了,爷爷连说话的力气也没了。
我是从那一刻起恨起我的家乡的。我曾千方百计祈求它不要让冬天来到,可它却不。那么来一场大雪吧。前所未有的大雪把这所有丑恶悲哀都掩埋吧,把一切人和事都埋葬吧,可它却不。我恨它的温暖,恨它的潮湿,恨它不下雪。恨它成为了滋生贪婪、自私、阴暗和堕落的温床。像黑暗里蜿蜒的蛆虫,啃噬着表面温润的风光。
最后,我恨它带走了我的爷爷,在小年夜这个本该团圆的夜晚。我站在没有雪的寒风里,哭着对父亲说,这不是冬天,不是的,不是的。
这个冬天发生了很多事情。父亲把所有家当和关于银元的传说留给了大伯,然后对我说,爸爸带你到冬天下雪的地方去。我们踏上了去东北的火车,看下雪的冬天。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父亲事事恭谦忍让大伯,无非是顺遂看重名誉的爷爷不想听见乡人议论兄弟不睦、家道不兴的口舌的心意。但那时的我不懂。在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上父亲向我承诺,要让我上小学,一切都会有新的开始。那天是正月初十,我的生日。父亲还记得那件羽绒服,于是说等到了那儿爸爸给你买羽绒服。那儿冬天可冷了,下雪。
我心里很高兴,可我摇摇头说不要。我已经7岁了,长大了。在踏上火车的时候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知道从那一刻起童年就已渐行渐远,我再不是小孩子了。
在长长的火车上我做了个长长的梦——那是在老屋,忽然密密匝匝地下起大雪来,把陈旧的、崩坏的一切都厚厚实实地埋葬。我从雪堆里爬出来,站在这个崭新的白茫茫的国度——雪的国度。在一望无际的雪野上,太阳正从白得无从分辨的地平线上升起,耀眼的光芒把一切照得仿佛飘浮在半空般空明澄澈。远处走来了我的爷爷——戴着绒线帽,倚着木头手杖,眯着眼睛朝我微笑……
【主持人语】
作者叙事的思路非常清晰,带着沉重的笔触却有着出奇的冷峻。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人物的心理。利益关系足以让人不顾亲情和生命,但是也让人惊喜的是,主人公“我”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个正直懂事的人。“我心里很高兴,可我摇摇头说不要。我已经7岁了,长大了。在踏上火车的时候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知道从那一刻起童年就已渐行渐远,我再不是小孩子了。”这段话有穿越时空的悲伤感,也让人无限地感慨岁月的无情。文章的结尾也非常动人,让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