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兰、白芽奇兰以及文人与茶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蜜柚和茶叶是平和县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产业,两张亮丽的名片——“中国琯溪蜜柚之乡”“中国白芽奇兰茶之乡”。蜜柚和茶叶在平和虽然古即有之,但并不如现在那么闻名海内外,它们像有着相似命运的一对兄弟。
  古时平和种有蜜柚,明朝时称为“抛”。清朝学者施鸿葆把平和蜜柚比喻为“侠客”,我不明所以。他在《闽杂记》一书中说:“品闽中诸果,荔枝为美人,福桔为名士,若平和抛则侠客也。”相传,平和抛差一点毁于明嘉靖年间的一场暴雨,是西圃公把果园唯独幸存的一株柚树,进行抢救性的培植,使这名果得以续留平和。但在漫长的岁月中,蜜柚在平和并没有得到发展,而且一度濒临绝迹。20世纪80年代,平和县为脱贫致富,掀起轰轰烈烈的种植蜜柚热潮,多少年后小树成林,硕果累累,改变了大地,也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我曾在观音山高地平台上,一览满山遍野的柚林,壮阔无边的绿浪汹涌澎湃,悦目赏心,令人震撼!
  再说平和茶,历史也非常悠久,虽然现在找不到起始的具体年代记载,但是,从中国发现“茶之为饮”之远古,植茶地域之普遍,作为宜茶之地的平和不可能无茶。我在华安访茶,《华安县志》记载:“据传唐代开始,仙都、茶烘(华崶)、珍山已有产茶。”平和邻近华安属于同一行政区,亦可作为一种参照。清康熙《平和县志》写有“茶出大峰者良”,至少说明平和有茶而且是好茶,在康熙年间修志之前。尽管如此,在历史长河中,茶叶正像蜜柚一样,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依然没落萧条,没能带给平和农民丰厚的收入。20世纪末打响“白芽奇兰”茶品牌,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扶持下,茶叶开始形成一大产业,为平和这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建立功勋。
  这次,我再访平和,正当蜜柚收成季节。看到四处一片一片一堆一堆的金黄,不由得要说一说为百姓带来实惠的蜜柚。其实,我主要目的是前来问茶的,特别是寻访“白芽奇兰”名茶的前世今生。记得我第一次喝到白芽奇兰茶时,觉得明显区别于其他品种的乌龙茶,有股浓郁的兰花香气,口感滋润醇厚,韵味不凡。从此,我记住它而念念不忘。一款佳茗总有它不同一般的履历,那么“白芽奇兰”如何在平和诞生,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呢?
  在平和,我向茶界的朋友们请教,专门开过一次座谈会。参会的有朱新丰、温天海、黄荣才、黄良仕、张国雄、何锦能、黄建辉、朱勇泉、叶兴明、曾金何、林文彬等。他们是平和县分管茶业的领导、茶叶协会和茶叶指导站的技术人员,以及茶文化研究工作者。会上,大家介绍平和白芽奇兰茶的有关情况和资料,让我受益匪浅。我也听出,对界定白芽奇兰茶历史存在不同看法。
  我查过由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其中有“白芽奇兰”条目,是这样写的:“产于福建漳州平和一带的乌龙茶。有200余年历史。鲜叶采自无性系良种茶树‘奇兰’,采用闽南传统乌龙茶制法,紧实匀称,深绿油润,香气清高浓长,兰花香显著,叶醇厚,清爽细腻,汤色清澈橙黄。”
  这条目写得有些含糊。我翻阅一些资料,以为平和这款名茶,应该分别为“奇兰”和“白芽奇兰”两段历史。而两段历史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别,彼此互相衔接,完成了好中更好的衍变,这符合中国之所以能不断出现好茶的一般规律。
  “潇洒九乐岭,春山半是茶;彭溪佳胜地,堪把奇兰夸。”据载,这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湖南武陵人朱景英任平和知县后作的诗。这首诗的表述,与两则流传在平和较广的故事相契合。两则传说均发生在彭溪的水井边。一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28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在一口水井边发现一株枝叶茂盛的茶树,芽梢呈白绿色,有着自然清香,采芽炒焙后冲泡,茶汤飘散兰花香气,饮者无不啧啧称赞是好茶;另一说,清乾隆年间,也是在彭溪水井边,有人发现一株芽梢呈白色的茶樹,随后采摘精制成茶品后,富有香而不绝的兰花气味,泡过让亲朋们品尝,得到众口一致好评,遂成名茶。两则故事大同小异,时间一是在明朝,一是在清朝;发现人一是陈元和,一是无名氏。我以为,平和古时确实存在着这款名茶,应是朱景英知县诗中有名的“奇兰”(《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提到的“奇兰”),而历史上产量很少,没有被普遍地推广,出了平和就鲜有人知晓,应是“白芽奇兰”的前身,严格说来不是现在所命名的“白芽奇兰”茶。现代的“白芽奇兰”问世,是茶叶科技的新成果,它改变了平和茶业发展的面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仅常态性地让农民收成那满山遍野的果实,往往还能让勤奋者得到意外的珍宝。在1981年金秋季节,平和县崎岭彭溪村民何锦能有了一个欣喜的发现。一天,他以对茶叶生产的关注,在自家祖地彭溪坑岸边菜地里,看见坑岸边那13株有性后代茶丛中,有一株老树高达1.8米左右,树围3米左右,显得尤其壮硕。它的新梢茂盛,芽尖长满白毫,经采摘小量茶叶试制成品,质地良好,带有独特的兰花香气。于是,何锦能在县农业局茶叶指导站温天海指导下,1981年秋和1982年春两季留穗扦插育苗。两季共扦插2800多株,1982年共出圃2350株。又连续三年在该树上选穗单独育苗。每年出圃2000多株,大部分苗木卖给本村和外村茶农种植,受到茶农的普遍欢迎和饮者的倾心喜爱。
  温天海站长告诉我,在从茶树地方群体中单株选育无性系新品种的过程中,还得到福建省农业厅高级农业师谢宜安、漳州市农业局高级农业师陈炳隆的支持和帮助。在茶叶新品种的命名上也颇费心思,他们商讨数次,曾有几种考虑,称“白叶奇兰”或“绿叶奇兰”,最后认定为“白芽奇兰”茶。
  “白芽奇兰”茶破土而出,以强劲的态势迅速在平和茁壮成长,在从业者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荣誉。1989年5月,获“福建省一等奖”;1991年至1993年三次分获“福建优质茶奖”;1995年5月,获“福建名茶奖”。1995年7月,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再次对白芽奇兰茶品质做出评定:“外形紧结,色泽油润,汤色黄亮,香气清香浓郁,滋味清爽,叶底明亮,红绿相映。总评,该茶做工和品质优良。”目前,平和县白芽奇兰已被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46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多亩。品牌评估价值达到24.86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品牌第13位,成为平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喜欢“白芽奇兰”这个名字,它体现茶的色香味,容易引起人们对茶品美好的想象,而且散发出温文尔雅的气息。平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能有这样一个雅致的茶名,也是不足为奇的事。平和茶与多位历史名人有过交集,显示平和茶文化的丰富多彩。
  平和直至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方才置县。据传,平和的设县与王阳明有关,也与一杯茶有关。王阳明(1472—1528年)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正德十二年至十三年(1517—1518年),奉命指挥官兵在江西、闽南一带镇压反明起义军。平定叛乱后,王阳明来到未来成为平和的地界,思索着如何能让这块土地上的百姓长治久安。一天夜晚,他来到耆老曾敦立家中请教治理之策,曾老先生笑而不答,斟上一杯满溢的滚烫茶水,请客人趁热喝。王阳明正在犯难怎样拿起这杯盈盈热茶,这时曾老先生再另拿出一个空杯子,把茶水一分为二。睿智的王阳明立即醒悟,明白了曾老先生“分而治之”的建议。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二十八日,王阳明具本请旨提出新置县意见。隔年三月奏疏得到朝廷批准,划出南靖、漳浦部分地盘,取“寇平民和”之意,建立平和县。平和建县的确与王阳明有关,而“茶水分杯醒阳明”故事是否真实却无从考证。但即使是民间传说,从中领略到人们并不只把茶当作可饮之物,还让茶隐喻着深奥的哲理。
  明末天启年间,大儒黄道周新晋进士,来平和九峰讲学,留下一段青睐平和茶的佳话。当时,恰逢当地百姓为答谢王阳明建县之功,修筑“王文成公祠”,平和县教谕蓝光奎恭请黄道周为之写碑记。黄道周应允,彻夜挥笔,有佳茗为伴,《王文成公祠碑记》数千字一气呵成。第二天,蓝教瑜送上300兩银子润笔费,黄道周拒收银子,却说昨夜喝的(九)峰茶气香如兰、滋味醇厚,要峰茶两斤当润笔之资足矣。茶是百姓日常之需,也是多数文人所好。
  为什么文人嗜茶?被誉为“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文化名家林语堂写有《茶和交友》一文,似乎道出了其中的一些奥妙。他写道:“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又写道:“茶是凡间纯洁的象征。”这位文化名家出生在平和坂仔,从小喝过家乡的茶,在闽南故土品茶气氛浓烈的熏陶中,知茶性熟茶事,并认为喝茶是件快乐的事,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因此,说起南方茶艺一招一式十分详尽。他归结说:“以上所说是我本乡中一种泡茶的实际素描。这个艺术是中国的北方人所不晓的。”当然,他也非常清楚,“这种雅举不是普遍人所能办到,也不是人来人往、论碗解渴的地方所能办到”。林语堂的《茶和交友》,实际上写的是“茶和文化”。
  有宜茶环境,有悠久茶史,有扬名佳茗,有众多茶人,有品茶文化,平和这篇茶文章,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定能书写得更加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 陈美者
其他文献
2005年,我考入百年名校福州一中。学姐告诉我们这群高一新生,福州一中历史上有位著名的校友——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他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乃一中人毕生之追求。  ——写在前面  一  对校友林觉民的记忆,停留在高中语文课本的《与妻书》中,停留在福州杨桥路尽头的那所闹中取静的林觉民故居里。  十多年前,尚在小学读书的我初次来到我家附近的林觉民故居。那时,三坊七巷·南后街历史文化街区尚未整修,没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脱贫攻坚阶段,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不断攻坚克难,在贫困地区发展起一个个扶贫产业。“十四五”时期,各脱贫
2014年下半年,重庆市在全国每年进口量居前50位的商品中确定了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物联网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年实现产值600亿元。  2016年7月,重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公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91亿元,并储备项目800个,总规模约2万亿元。  两年时间,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背后,正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完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通过
2018年11月6日0时10分,时间定格处,张胜友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1岁。  清晨的雾霭散去,悲痛的消息在微信圈缕缕散开,冲击着文学界同仁的胸口。而家乡的文友们,更是一片静默。此时,我正在会中,不敢再划开满屏哀悼的朋友圈。  一个从闽西山村北山起步,鼓起风帆勇立于改革大潮中的书生就此告别他珍爱的世间,在国人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特殊节点里。  在他创作的最后篇章里,是献给当年四大特区之一厦门的政论
福建知名作家陈毅达的长篇小说《海边的钢琴》主要讲述了丧妻的中学教师金大成,自铁城返回故乡海龙屿定居后,与弹钢琴的杜品、当婚托的大A(蒙香)等的纠葛。在作品中,作者聚力于“武夷岩茶”这个意象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上的作用,以复调的手法展开叙事,使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生发出多种可能性。     一、武夷岩茶的意象运用  武夷岩茶作为世界三大茶类之一,因其地域特质和文化承载的发展和丰富,已融入中国人的日
当我遇见你,我体内思乡的因子迅速张开双臂  甚至冲出身体。这是血亲之间的感应  我恨不得调出体内五千个汉字紧紧围住这条街道  表明我此刻一點也不孤独  在这里,皮肤不同,语言不通,我已穷途末路  像被丢失在异地的一枚月亮  独自圆缺,自调阴晴  我站在这个用汉字书写的“中国菜”菜馆招牌底下  像一个被遗失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1  杨清风42岁那年,已是6个孩子的父亲。算上他的老婆赵高枝,全家有8张嘴巴,整天因为填饱肚子发愁。虽然日子穷,杨清风却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穷人。  杨清风在村街上每次迎面遇见村人,每次给人打招呼,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快速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插进中山装上衣胸前的口袋里,神情庄重,表情严肃,按照对方的年龄和辈分,问对方:缺钱花吗?  杨清风的两根手指岔开一条缝,半插在上衣口袋里,问话的时候从来不把手
“心心,你的婚礼又取消了,好久办呢?”  “再说吧……”张馨心望着远处的群山,沉默片刻后,小跑追上前面发问的同事,一起向村社疫情防控一线进发了。  今年24岁的张馨心是奉节县永乐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  1月31日一大早,张馨心就和同事们一起,带着药品、食品等物资出门了。他们马不停蹄地辗转于10个村社,不停地搬货、发货,给乡亲们做宣传,直到下午4点,带去的物资才全部发放到位。  准新郎聂小力是长寿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专业之余以散文写作遣兴,出版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腕下消息》《如风吹过》。  父母亲去世后,我再回泉州城,好像感觉也不一样了,有一些茫然。  有人送过来一本书,说是刚买到的我的一本书论,让我在上面题几个字,作个留念。我问清楚他的名姓,就在第二页的空白处下
1  那块巨大的石头  仿佛是  踩住游荡的时间和滚落的山峰  多少流水 才能冲刷出一个岩洞的宽大  多少风雨 才能丈量归化到明溪的距离  辽阔的记忆  只是石头上一层薄薄的青苔  试着去给一块石头命名  滴水岩 没有什么  能比流水更古老  2  徐霞客的脚印还停留在岩洞里  杨时的身影已在理学祠堂中定格  陈有定将元朝的大旗  牢牢地插入石缝  呼啦啦的响声  没过滴答的水声  闭上眼睛  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