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可越雷池一步,教师说一,学生不可说二,再加上必须把教学内容讲解得十分清楚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透彻式教学法,使得学生对学习感到十分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独特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营造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学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给予学生微笑的面容、鼓励的话语、激励的目光,既当师长,又做朋友,有时还甘当“学生”。以全身心的投入,深沉的爱,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心境,以扫除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心理障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时的心理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教师表情丰富,语言幽默,举止风趣,例子生动,将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速度”这一节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把他们分成三组,让他们轮流做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并从裁判员的角度和观众的角度去切身体会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和依据,并且教师也参与其中,跟他们一起跑一起看,作为他们活动的一分子。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的气氛非常轻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思维变得异常活跃,积极开动脑筋,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二、开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教师、专家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稀奇古怪的,教师也不应指责和批评,而是给予正确引导,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并且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这一节时,事先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瓶,并在瓶底戳了三个小孔,上课时让学生往瓶中装水时,结果瓶底漏水了,于是就问学生怎样可以不漏水,大多数学生轻松地说把小孔堵住,这时教师追问:除了这种简单办法外,还有其他办法吗?这下学生被问住了,一个个面露难色,想了一会儿后才有学生说把瓶盖盖住再倒过来,肯定不漏水了。于是教师请学生上来演示,但是当这个学生刚把瓶盖盖住还没到过来时,却发现瓶子已经不漏水了,这时全班学生感到十分惊奇,觉得不可思议,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有洞的瓶子还能装水?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对教师要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或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足够的探索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新的情境,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探索学习的机会。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探索学习往往是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必要途径之一,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创设阶梯型问题和创设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点知识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例如,在 “测量物质密度”实验时,一开始学生利用天平和量筒很快测出了铁块的密度,可就在学生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教师提出“如何测出小木块的密度”的问题,由于木块放入水中要浮起来,这下学生感到为难了,不过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就有学生想到了方法:利用铁块把木块绑在一起可使木块沉下去测出体积;或者用铅笔头把木块按入水中测出体积。学生还处在兴奋中,这时教师又问:那如何测出盐块的密度呢?因为盐块放入水中是要化掉的,学生又犯难了,不过还是有聪明的学生想到用面粉代替水可测出盐块的体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跳出书本,不拘泥于书本,想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探索的好习惯。
總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改革,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营造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学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给予学生微笑的面容、鼓励的话语、激励的目光,既当师长,又做朋友,有时还甘当“学生”。以全身心的投入,深沉的爱,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心境,以扫除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心理障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时的心理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教师表情丰富,语言幽默,举止风趣,例子生动,将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速度”这一节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把他们分成三组,让他们轮流做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并从裁判员的角度和观众的角度去切身体会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和依据,并且教师也参与其中,跟他们一起跑一起看,作为他们活动的一分子。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的气氛非常轻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思维变得异常活跃,积极开动脑筋,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二、开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教师、专家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稀奇古怪的,教师也不应指责和批评,而是给予正确引导,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并且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这一节时,事先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瓶,并在瓶底戳了三个小孔,上课时让学生往瓶中装水时,结果瓶底漏水了,于是就问学生怎样可以不漏水,大多数学生轻松地说把小孔堵住,这时教师追问:除了这种简单办法外,还有其他办法吗?这下学生被问住了,一个个面露难色,想了一会儿后才有学生说把瓶盖盖住再倒过来,肯定不漏水了。于是教师请学生上来演示,但是当这个学生刚把瓶盖盖住还没到过来时,却发现瓶子已经不漏水了,这时全班学生感到十分惊奇,觉得不可思议,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有洞的瓶子还能装水?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对教师要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或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足够的探索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新的情境,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探索学习的机会。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探索学习往往是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必要途径之一,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创设阶梯型问题和创设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点知识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例如,在 “测量物质密度”实验时,一开始学生利用天平和量筒很快测出了铁块的密度,可就在学生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教师提出“如何测出小木块的密度”的问题,由于木块放入水中要浮起来,这下学生感到为难了,不过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就有学生想到了方法:利用铁块把木块绑在一起可使木块沉下去测出体积;或者用铅笔头把木块按入水中测出体积。学生还处在兴奋中,这时教师又问:那如何测出盐块的密度呢?因为盐块放入水中是要化掉的,学生又犯难了,不过还是有聪明的学生想到用面粉代替水可测出盐块的体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跳出书本,不拘泥于书本,想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探索的好习惯。
總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改革,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