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人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慎人》曰:“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这话告诉我们,要成就事功,要有“天”与“人”两个条件。“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因;“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因。“天”与“人”两相遇合,也就是孟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人才能建立不世的功名。
  “功名大立,天也。”这句话充分证明,要成就事功,有没有时运,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读辛弃疾的词,就能深切感受这一点。辛弃疾是个军事天才,他独骑闯入金营杀掉背叛起义军的叛徒,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个率领起义军长途跋涉,回归南宋阵营的军事统帅,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一生郁郁寡欢,有力无处使。“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常说,某某是我的贵人。所谓“贵人”,就是那个能助推你成功的人。贵人难得,可遇不可求,这就是“天”。辛弃疾没有这片“天”,所以一生只能蹉跎岁月。自然也有人遇到了这个“天”,像《吕氏春秋》里所说,舜遇到尧,禹遇到舜,就是这样。但问题是,有些人即使遇到了“天”,但抓不住机会,那“天”也就与他擦肩而过,白白浪费了好机会,是最可惜的。所以《吕氏春秋·首时》篇强调:“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这句话真是说得好。“时”也就是那个机会,不会长久地等着你,你抓不住,它马上就溜走了。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必然是不会将好不容易来到的“时”白白放弃的。“事在当之”,就是当机立断,把好机会及时抓住。《吕氏春秋》中举了个例子:“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纣),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武王灭纣,看起来是牧野一戰成名的事情,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简单。可以说是从季历到文王到武王三代才成就的事功,其中的关键,是“时”太难得。等这个时机等了三代人,终于在武王这代,抓住了时机猝然一击,将商王朝扳倒。所以《吕氏春秋》强调:“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属于“天”的时机难得,所以要及时抓住。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即使有这个机运,你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你有这个能力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这个“天”,对你来说也没有意义。所以《吕氏春秋》在强调“天”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他举舜禹汤武的例子来说明:“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这表明,有那个“天”,却没有“人”的主观努力,还是成不了事。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关系”,有一套复杂的关系学。我们姑且承认“关系”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即使“关系”再硬,他在事业上也是走不远的。不要太相信“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做官是要有硬本事的,有人重要,有能力,更重要。
  我们通常说:“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没有“天”,“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没有秦末的大动乱,就不可能产生刘邦、项羽这样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我们还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话也一点不错。一个人能乘时而起,紧紧抓住时运,就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大展身手的大舞台。但换一个角度,一个人没有时运,是不是就不活了?不然。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而弦歌不辍。这大约就是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具体历史背景吧。有“时”乘“时”,无“时”待“时”,这大约才是正确的态度。庄子说:“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深根宁极”,就是不灰心丧气,不心浮气躁,一点点,积累自己的本领,等待那个时机。而时机一旦来临,准备充分的自己,自然会一把抓住,就像青蛙一跃而起,一口吞下飞过面前的蚊蝇。
  “天”是自己不能把握的,所以对待“天”,要用道家的眼睛,顺其自然。来了,就抓住;没来,也不着急。别人有,不嫉妒;自己有,不傲慢。“人”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对待“人”,要用儒家的眼睛,执著不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才是“人”的态度。一个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思改变的人,即使机会来了,也难得看见。看见了,也难得抓到。所以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内因,也就是“人”的因素,显得特别重要。
  人成不成得了事,有时自己说了不算,“天”说了算。但反过来,人成不成得了事,更多时候,“天”说了不算,“人”说了才算。懂得了这个道理,则尽人事而顺天意,人,走向成功的几率,恐怕就比较大了。
  (编辑
其他文献
去朋友家玩,发现他家的书房里多了一幅字:细水长流,岁月静好。我疑惑地问:“人家挂幅字都写‘宁静致远’或者‘难得糊涂’之类的,表明自己的心志,你写的这几个字怎么讲呢?”朋友一笑,说:“这是我四十岁生日时写的,也是为今后的日子定好的生活基调!”  生活基调?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乐曲有基调,绘画有基调,文学作品有基调,说的是主要风格和基本感情。有了基调,作品就不会偏离主题。可生活基调又是怎么回事
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一段时间了。骑自行车出行,环保健身不用说,我还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四季的温暖寒凉,体验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细致而微的變化与静美。初春的清晨,晓风拂面,已褪去了冬的凌厉,带着丝丝暖意。沿街的花花草草已经兀自悄悄发芽、长叶、开花……黄的迎春、粉的海棠、紫的丁香、大朵的白的紫的玉兰……五彩缤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次第竞放,应接不暇。一路走一路欣赏着它们给我的惊喜。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
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物产丰富,但若单论其田间小道无疑是有些荒芜的,荒芜到只有尘土、车辙、牲口粪和两边随季节推移而做宽窄变动的野草带。夏秋时节,雨量充沛,草木葳蕤,无论“远芳”还是“近芳”都在肆意地侵占着古道。  但当你来到一棵龙葵草面前时就是一个美丽的例外了。龙葵草,是我后来在网上查询一种小草的名字时,于无意中在“相关植物”一栏中借助图片第一次得知其学名的。以前,我们都叫它甜莜莜。  甜莜莜的植株高
作为我国的国粹,京剧以它优美动听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造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见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有一个“湖源”京剧社团,为学生提供优质、专业的京剧艺术教育服务。社团每周活动1次,确定了18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教学内容。在加强唱、念、做、打、舞等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社团还从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表现力等方面训练学生的演艺素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在我少年的时候,有一个场景一直记着。  村里有个男人,在农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他总会背对着太阳,站在母亲的身后。母亲坐在地头,无树荫,他便站成一棵树,影子覆盖在母亲的白发上,他用草帽给母亲扇着风,母亲坐在那里,白发随着清风轻轻摇曳。  那样朴素的年代,那样朴实的情感,并不高大的影子却凝重如山,也在我成长的心里刻下了不灭的印痕。  初中时,我们一家搬到了县城。班上有个女生,很沉默,极少与别人交往。即
刚赶到车站,气还没有缓过来,就看到女儿拖着一个偌大的旅行箱正通过安检出口。我轻轻吁了口气,朝她挥了挥手,她笑得一脸灿烂,叫着“妈妈”,燕子般地向我飞来,在我热得通红的脸上印上一个深深的吻。那一刻,我的心都化了,仿佛空气中都流淌着一股甜蜜,满身疲惫顿时化为乌有。同时,也暗暗庆幸自己在车流停滞、路况瘫痪的情况下,毅然弃车一路小跑赶了一程来到车站。能够在第一時间出现在远行归来的女儿眼前,是一件多么幸福惬
古语常说,出入平安,一路平安,平安是福。简简单单“平安”两个字,包含了无尽的祝福和牵挂。  “平”, 由“于”和“八”组合而成。“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气怎么会受阻?因为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气就不顺,“气不顺”就是气受阻。既然气受阻,那么就要设法分解心里的疙瘩,这样才能让气通过。“八”,是“分”,就是“分解”的意思。两者合起来就是“设法分解去掉心里的疙瘩,以此来让气通过”,意思就是:遇
一只雄鸡  屹立于原野  一声长鸣  划破夜空  引发又一只雄鸡  高歌声聲  一轮红日  踏着音节 跳向空中  一声鸟鸣  啁啁啾啾 婉转动听  反反复复的唱吟  犹若潜入江南唐宋  犹若诗词吟诵  犹若高音女子  唱着绿绿的清明  自然之声  一声蛙鸣  引导一片蛙声  贴近草绿的大地  贴近清幽的河水  锵锵声声 锣鼓齐鸣  大自然的打击乐章  我要说那些风声  那些清清凉凉的风声  那些暖
几丝鸟鸣缭绕,绿荫如瀑倾洒向远方;几簇野花争奇,像是无意间点撒在绿坪上的花火,炫目的一瞥惊鸿……我家门前有这样一条路。自孩提到髫年,由豆蔻迈向碧玉年华,多少个留香岁月,它引我探寻世界,让我享受喧嚣中的一丝静雅。它仿佛可以读懂我时而的哀愁,我亦可懂它鸟语花香的缠绵。我家门前有这样一条路,它与我,无异伯牙遇上了钟子期,心心相契。  眺望远方,沿着路的方向,看得更远,更远。任凭思绪飘散在这宁静的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