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定文化自觉、凝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以此强化文化育人的职责与使命,将文化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引导中小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使命与担当。
  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中小学生安身立命的精神寓所。中小学既是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中小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场域。文化所蕴含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等以文化人的功能,将文化与道德紧密地衔接起来。“文化乃是一个社会向善论的概念,它意味着人的完善”[1]。因此,坚定文化自觉、凝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以此强化文化育人的职责与使命,将文化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引导中小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使命与担当。
  一、坚定文化自觉:中小学文化育人的
  逻辑前提
  中小学文化育人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以何种视角、何种立场与何种姿态来认识与对待文化。毋庸讳言,文化本身并不能自然地促进中小学生德性的养成,唯当教育工作者秉持自觉态度,引导中小学生尊重与体认文化,进行积极的道德反省或道德内化,并最终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精神与人文素养,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道德要旨。因此,树立自觉的文化意识,是中小學文化育人的逻辑起点,是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先决条件。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自我洞悉、自我反省与自我定位。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敏锐地感知文化的道德精髓,既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又不盲目乐观、夜郎自大,而是在保持清晰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直面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实状况,在培养人、引导人和塑造人中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确保中小学文化育人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前行。
  文化自觉是社会发展赋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能动性,途径有三:
  其一,以高度自觉的姿态坚定文化立场。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是每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与生俱来的思想品质。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根,是引领中小学生自觉成为民族文化忠实守护者与自觉传承者的基本前提。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将民族文化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塑造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是确保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道德基础。
  其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经过辛勤劳作和不懈追求,创造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传统,为中小学开展文化育人活动提供了丰厚的道德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育人价值,与之相反,拘囿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一些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含垢忍辱、奴颜婢膝、逆来顺受等陈旧思想恰恰构成了中小学文化育人的无形障碍。为此,要坚守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有的放矢地将具有深厚道德意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到中小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中,浸润心田,入脑入心,引领中小学生道德发展。
  其三,强化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指引系统。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对自身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认同的一个有力举措,就是强化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强化文化上的精神自觉和道德自觉,引导中小学生透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唱响社会道德主旋律和主流文化价值观中的积极意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道德文化的核心,为中小学生道德成长奠基。
  二、凝聚文化自信:中小学文化育人的
  逻辑动力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千百年来自身积淀形成的文化所怀有的尊奉、虔诚和珍惜的心理定势。聚焦于中小学德育领域,凝聚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小学生崇尚文化的道德内驱力,是强化中小学生萌生道德信念并推进道德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动力。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规定,要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2]。
  对此,我们应培养中小学生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凝聚文化自信的发展共识,助推道德及道德教育发展。
  一方面,学校要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学校要厚植文化自信,增强教师文化育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他们满怀热情,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挑战,有信心、有能力去应对文化育人工作中凸显的道德问题,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让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激发中小学生积极进取的崇高信念、精神动力与情感纽带,塑造中小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育人的道德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要树立“和而不同”的道德文化理念。人类社会并不存在单一的文化样式或道德价值体系,世界各国在发展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同时,也为繁荣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就其表现而言,文化本身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唯有清除文化壁垒,才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凝聚文化自信,既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赞同与从容坚守,也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充分包容与相互借鉴。在中小学文化育人活动中要尊重差异、维持多样,通过理性舍弃或互动交融,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道德文化的有益补给,更加坚信自身文化道德的正确性,向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道德发展方向前行。
  三、实现文化自强:中小学文化育人的
  逻辑生成
  文化自强在很大程度上彰显、表征和印证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高层次的追求。坚定文化自觉、凝聚文化自信,其最终的落脚点或归宿是实现文化自强。所谓“文化自强”,是指通过自身的积极作为、勇于开拓、砥砺前行,变革、摄入、生成新的文化形态的过程。唯有生成或创新了自身的文化,实现了文化自强,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小学生迈向道德自由、实行道德自主,而这正是中小学文化育人的意义所在。诚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实现文化自强是中小学文化育人的逻辑目标与应然旨归。   文化自强是文化发展的内核,是道德交流与道德合作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从当前整个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说,不难发现,不管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是否认可,也不管其是否反对,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对中小学文化育人产生的影响是真实的、持久的、深远的。就中小学文化育人而言,其目标和使命“不只是维持现有的道德文化,还是一股推进道德变革的力量”[5]。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的返本开新。在推动传统道德文化进学校、进课堂的过程中,中小学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要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的返本开新,意即“返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之本,开赋予时代新意的道德范式”[6],为传统道德注入时代精神,丰盈中小学生饱满的人性与鲜活的人生。
  另一方面,我们要打造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文化育人品牌。在文化育人活动中,中小学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也不能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与彰显学校文化自身的道德元素与精神追求,积极革故鼎新,打造文化育人的品牌。这就需要激发广大师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士参与学校文化创新的热情和力量,尤其是要调动中小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和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如在“我的班级我做主”的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活动,增强班级的内在凝聚力,强化独特文化熏陶或道德感染的潜移默化之效,在培育文化特色的进程中不断开创文化育人的新境界,切實推动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8.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3]冯永刚.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应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0-3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5]戚万学,等.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57.
  [6]冯永刚.道德发展需要返本开新[J].中国德育, 2014(18):64-65.
  【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其他文献
当谈及学校德育的问題时,人们常提到“5 2=0”。那么,“5 2”真的等于“0”吗?如果不等于“0”,原因何在?如果等于“0”,又意味着什么?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5 2=0”作为一个命题,其成立的前提假设是:一是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是完全割裂、二元对立的,两者的教育力量是对等的,而且学校发挥的是正向功能,社会的影响是负向的。二是学校德育相对于社会、家庭而言,并未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学生的道德判断、
<正>中国德育:张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在"奠基未来"区域特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三结合"教育逐渐被打造为天津市和平区的育人名片。新时代,"三结合"教育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美两国家长在孩子吃饭一事上的不同态度和做法,觉得颇有意思。后来又发现有人讨论“吃饭教育学”。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生活二十余年的华裔教育工作者和一个五岁孩子的父亲,我对这些讨论深有感触。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文化的两大代表在食文化上确实存在巨大差异。中国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父母对孩子吃饭的重视无以复加。中国多数家长都尽其所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吃饱吃好。中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
临川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故里,是名副其实的戏都。抚州采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抚州人的骄傲,传承采茶戏是每一个临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
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坐落在天津五大道风景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步入新时代,学校站在更高的起点,精心实施“五个一”工程,有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培养有理想、有见识、有胸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学生成就出彩人生创造最大的可能。  创建一座校园党史馆,  培植理想信念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要培养时代新人,必须要培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本研究在国外批判性思维测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和测评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和培养有所助益。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推理的自信性、认知成熟度六个维度,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寻求真理、思想开放、推理的自信性更多表现为学生的一种个性倾向,在更深层次上可能与人格有关
近年来,校园欺凌恶性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专门发布相关指导文件,各级各类学校也大力改进学校治理,全力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但是,校园欺凌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学校治理或者学校德育不力的原因,还可能有着教育法律理念方面的原因。  校园欺凌事件,本身只是学校德育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不可能一下子就从一个正常的学生突然转变成暴力行为的实施者。青少年
中国某知名电讯企业跟美国商家做生意,采取欺骗手段违反合同,招来美国巨额罚款,甚至被威胁断掉其芯片供应。国内舆论多从民族主义出发,同情这家电讯企业,或从国家科技实力角度,反思我国科学创新不足的后果。很少有舆论直面问题的核心:这家企业违反了诚实这个普世美德。很少人认识到,诚实既是个人美德,也是办事的根本方法。  诚实作为美德和方法,在当前中国教育中,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在各级学校中,作業抄袭成风,屡见
当前,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本化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欧美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理念和实践行动。什么是道德教育的人本化呢?德育的人本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天性、尊严和价值,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激励学生实现健康的自我。总体来说,欧美国家的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穿在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助手”,而不是向学生下达命令的“领导”。比方说,小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