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指导,近些年,浙江省加大对乡村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从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和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P村在政策的指导下,深入挖掘了村落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化价值,并以村落为载体实现了乡村多元价值的传承。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价值;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069-02
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一方面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资源不足、住房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导致乡村空心化,甚至乡村消亡的情况愈发严峻。据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村委会55.4万个,乡村人口57 661万。与5年前相比,村委会数量下降了5.78%,乡村人口数量下降了10.22%[1][2]。可见,乡村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国家深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刻阐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指出坚持乡村全面振兴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
一、浙江乡村保护现状
浙江省在乡村建设方面经验丰富,多举措并进,形成具有特色的“浙江经验”。例如,在基层治理方面,2004年武义县后陈村创建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减少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矛盾,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在乡村文化方面,全省推行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的建设,使乡村能够深入挖掘本村文化,让优秀的乡村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在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五水共治和垃圾分类,打造文明卫生的乡村生活环境。
(一)建设美好人居环境
自然环境优美是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村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落后,许多村落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对山林水源造成了破坏。特别是在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方面,任意排放、随处堆放,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污染自然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建设乡村美好的人居环境,浙江省在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就将农村垃圾整治纳入五大项目之一。2005年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两山论”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全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大乡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在政府的推动下,乡村整治环境的成果显著。2012年政府推动“四边三化”工程,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14年全面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共治”行动[3],以及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处理。为了使垃圾分类标准更加规范,方便操作,2018年浙江省发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
浙江省从保护山林资源、治理污水、垃圾分类几个方面出发,在乡村推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垃圾分类,没有照搬城市垃圾分类的标准,而是依据乡村的特点来制定分类准则。在多项政策的指导下,大家联手共建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乡村环境。
(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世世代代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是乡村的底蕴。无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代替雕刻精美的老屋,这些承载着乡村变迁历史记忆的老房子一间间消失。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保护文化,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推动下,松阳县于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于2016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列为全国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首期改造完成后,经过修缮的老屋如重获新生。其外,公共空间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地点。2012年,临安上田村建立了浙江第一个综合型村级文化礼堂。2013年全省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4],截至2018年9月,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 000家。乡村结合本村情况,有的将宗祠改造成文化礼堂,有的则新建文化礼堂。然后将村庄的特色文化一一整理出来,在文化礼堂中展示,有村庄的历史、名人、民俗活动、神话传说、手工技艺等等。
除此之外,浙江省还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奖励。并在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与认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民俗活動、手工艺技艺、建筑、歌谣民谣等等都是文化,有些纯粹是口口相传,有些则需要依靠身体实践相传,还有一些是通过实物记载得以保存。无论是哪一种保护形式,都是为了不让优秀乡村文化失忆。浙江省通过拯救老屋行动保留珍贵的建筑文化,通过建设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挖掘和宣传乡村文化,村民也利用这一公共空间开展各类活动,如乡村春晚、民俗活动、实践文化传承。
二、乡村价值的传承
浙江省P村坐落在金华市,P村积极响应省的政策,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从多方面来建设乡村,早有学者指出传统村落具有“惠及苍生”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生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5]。以下将探讨P村如何深入挖掘乡村的价值,并达到保护和发展乡村的目的。
(一)体现生态价值
P村始建于南宋元丰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P村三面浅山坡环绕,一面清水塘环绕,俗称“燕儿窝”。村内有百年古树,还有3口古井、6口古池塘和10多口水塘,绿树成荫,水资源丰富,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水源和消防水资源。村内传统建筑分片分布,局部相连,楼屋随地势而建。不讲究坐北朝南的旧式民居布局,通常以厅堂格局,群楼内部相通,多向外开门,弄堂多而狭长,道路高低曲折,似蜘蛛网,据传旧时很适合该村“五经拳”之散打,能有效防御外来侵犯。
传统村落的生态价值体现在村落选址、民居设计、生产实践如何与自然条件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既能满足村落发展需求又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P村在建村时依据地理环境,顺地势建造楼屋,不过分改造自然条件。考虑到时局动荡,多有匪患,村落就设计狭长的弄堂,曲折的村道,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P村水塘和古井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古井提供生活用水,水塘既可洗衣,又可用来养鱼养鸭。即使在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的今天,水塘仍然没有荒废,仍有村民习惯在水塘边上洗衣。在水塘种上荷花,再养一些鱼,鱼的排泄物直接沉淀在水塘底下,成为莲花荷花的肥料。每年既可以采摘莲子,又能成为一道风景。 (二)传承文化价值
浙江省以修葺宗祠、修建文化礼堂、拯救老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将村落的文化保留下来。P村积极响应省的政策,从多方面对村落的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P村的宗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内老年人回忆,P村以前生活富裕,宗祠修建精美、管理规范,但是50年代被收归国有并改造成粮食仓库后变得破败不堪。1999年,有外出工作的老人回村看到宗祠如此破败,于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归还宗祠。其后,村内老人联合起来进行宗祠的修建工作,2005年进行整体规划,2008年完成修复。宗祠修葺完成后,恢复了祭祖活动。祭祖在尊重传统形式的同时又加入新的元素,例如简化祭品、放电子礼炮、让年轻人宣读祭文、妇女参与祭祖。村内新乡贤还计划按照宗谱的记载,恢复一年的四时之祭、抓鱼的成年礼风俗以及每十年一次的入谱仪式。
P村将废旧的校舍改造成文化礼堂,修建公共服务中心和“五经园”。文化礼堂从多方面对P村进行介绍,村内古建筑的历史与重修过程、祖先事迹、名人榜学子榜等等。“五经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经拳的重要传承基地,由村内老师带领学生在此学习五经拳。
P村的宗祠活动是凝聚村民向心力的一种形式,也是在传承宗族文化。祭祖仪式的安排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同时也破除了妇女不得祭祖的传统,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让年轻人代替德高望重的长者宣读祭文,是一种传递,让年轻人接替祭祀文化。还有五经拳,这套散打当初是为了自卫和御敌,当主要功能失去意义的时候,村内除了零星的老人会打,其他村民基本都不会了。而现在,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作为依托,因应现代人强身健体的需求,这一文化也得以传承下去。
(三)实现教化价值
乡村所承载的教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学校为载体,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乡村为载体,通过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等约束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P村素有爱好学习的传统,村内出过许多文臣武将。古建筑文昌阁为古时义学场所,村内小孩免费到文昌阁学习。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省第七中学曾两次迁址P村,村内还办过小学,村内人考上中等学校有补贴。后来因为撤点并校,村内的小学被撤并。但是爱好学习、鼓励读书的传统一直没变,家长时刻教育子女要认真读书,现在村里有不少考取大学的学生。
浙江还推行好家风活动,P村根据族谱的记载整理出家规家训,并誊写在宗祠内。村民认为家规家训其实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规训子女的行为。在村落中,这种规训不只是父母的责任,而是村庄的一种教化意识。亲戚、德高望重的老人、村主任以及普通村民看到有不认真学习、偷鸡摸狗等不良好行为时,都会训诫他改正错误。村民在这种村风、家风的熏陶下,认真工作、认真生活。
三、结论与讨论
P村是有厚重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近年的发展是紧跟着浙江省保护古村落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步伐。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村两委、新乡贤、村民联动起来,挖掘出村落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教化价值,并通过修复建筑、恢复民俗活动的形式将这些价值传承下去,有效实现村落的进一步发展。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乡村如何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以及人才振兴,关键在探索清楚乡村本身的资源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环境下,如果村落不能了解自身就盲目投入其中,结果只会沦为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的乡村。乡村要繁荣,核心还是在人,乡村精英、新乡贤是乡村的领导者,两者的相互配合是乡村发展的强心剂。
参考文献:
[1]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10-10].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201708021607.pdf.
[2]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10-1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3]付洪良,曹永峰,于敏捷.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8(5):218-223.
[4]張秀梅.仪式的实践与乡村共同体重塑——关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J].浙江学刊,2018(3):108-113.
[5]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价值;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069-02
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一方面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资源不足、住房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导致乡村空心化,甚至乡村消亡的情况愈发严峻。据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村委会55.4万个,乡村人口57 661万。与5年前相比,村委会数量下降了5.78%,乡村人口数量下降了10.22%[1][2]。可见,乡村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国家深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刻阐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指出坚持乡村全面振兴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
一、浙江乡村保护现状
浙江省在乡村建设方面经验丰富,多举措并进,形成具有特色的“浙江经验”。例如,在基层治理方面,2004年武义县后陈村创建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减少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矛盾,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在乡村文化方面,全省推行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的建设,使乡村能够深入挖掘本村文化,让优秀的乡村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在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五水共治和垃圾分类,打造文明卫生的乡村生活环境。
(一)建设美好人居环境
自然环境优美是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村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落后,许多村落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对山林水源造成了破坏。特别是在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方面,任意排放、随处堆放,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污染自然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建设乡村美好的人居环境,浙江省在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就将农村垃圾整治纳入五大项目之一。2005年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两山论”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全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大乡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在政府的推动下,乡村整治环境的成果显著。2012年政府推动“四边三化”工程,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14年全面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共治”行动[3],以及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处理。为了使垃圾分类标准更加规范,方便操作,2018年浙江省发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
浙江省从保护山林资源、治理污水、垃圾分类几个方面出发,在乡村推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垃圾分类,没有照搬城市垃圾分类的标准,而是依据乡村的特点来制定分类准则。在多项政策的指导下,大家联手共建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乡村环境。
(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世世代代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是乡村的底蕴。无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代替雕刻精美的老屋,这些承载着乡村变迁历史记忆的老房子一间间消失。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保护文化,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推动下,松阳县于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于2016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列为全国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首期改造完成后,经过修缮的老屋如重获新生。其外,公共空间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地点。2012年,临安上田村建立了浙江第一个综合型村级文化礼堂。2013年全省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4],截至2018年9月,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 000家。乡村结合本村情况,有的将宗祠改造成文化礼堂,有的则新建文化礼堂。然后将村庄的特色文化一一整理出来,在文化礼堂中展示,有村庄的历史、名人、民俗活动、神话传说、手工技艺等等。
除此之外,浙江省还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奖励。并在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与认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民俗活動、手工艺技艺、建筑、歌谣民谣等等都是文化,有些纯粹是口口相传,有些则需要依靠身体实践相传,还有一些是通过实物记载得以保存。无论是哪一种保护形式,都是为了不让优秀乡村文化失忆。浙江省通过拯救老屋行动保留珍贵的建筑文化,通过建设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挖掘和宣传乡村文化,村民也利用这一公共空间开展各类活动,如乡村春晚、民俗活动、实践文化传承。
二、乡村价值的传承
浙江省P村坐落在金华市,P村积极响应省的政策,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从多方面来建设乡村,早有学者指出传统村落具有“惠及苍生”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生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5]。以下将探讨P村如何深入挖掘乡村的价值,并达到保护和发展乡村的目的。
(一)体现生态价值
P村始建于南宋元丰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P村三面浅山坡环绕,一面清水塘环绕,俗称“燕儿窝”。村内有百年古树,还有3口古井、6口古池塘和10多口水塘,绿树成荫,水资源丰富,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水源和消防水资源。村内传统建筑分片分布,局部相连,楼屋随地势而建。不讲究坐北朝南的旧式民居布局,通常以厅堂格局,群楼内部相通,多向外开门,弄堂多而狭长,道路高低曲折,似蜘蛛网,据传旧时很适合该村“五经拳”之散打,能有效防御外来侵犯。
传统村落的生态价值体现在村落选址、民居设计、生产实践如何与自然条件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既能满足村落发展需求又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P村在建村时依据地理环境,顺地势建造楼屋,不过分改造自然条件。考虑到时局动荡,多有匪患,村落就设计狭长的弄堂,曲折的村道,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P村水塘和古井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古井提供生活用水,水塘既可洗衣,又可用来养鱼养鸭。即使在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的今天,水塘仍然没有荒废,仍有村民习惯在水塘边上洗衣。在水塘种上荷花,再养一些鱼,鱼的排泄物直接沉淀在水塘底下,成为莲花荷花的肥料。每年既可以采摘莲子,又能成为一道风景。 (二)传承文化价值
浙江省以修葺宗祠、修建文化礼堂、拯救老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将村落的文化保留下来。P村积极响应省的政策,从多方面对村落的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P村的宗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内老年人回忆,P村以前生活富裕,宗祠修建精美、管理规范,但是50年代被收归国有并改造成粮食仓库后变得破败不堪。1999年,有外出工作的老人回村看到宗祠如此破败,于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归还宗祠。其后,村内老人联合起来进行宗祠的修建工作,2005年进行整体规划,2008年完成修复。宗祠修葺完成后,恢复了祭祖活动。祭祖在尊重传统形式的同时又加入新的元素,例如简化祭品、放电子礼炮、让年轻人宣读祭文、妇女参与祭祖。村内新乡贤还计划按照宗谱的记载,恢复一年的四时之祭、抓鱼的成年礼风俗以及每十年一次的入谱仪式。
P村将废旧的校舍改造成文化礼堂,修建公共服务中心和“五经园”。文化礼堂从多方面对P村进行介绍,村内古建筑的历史与重修过程、祖先事迹、名人榜学子榜等等。“五经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经拳的重要传承基地,由村内老师带领学生在此学习五经拳。
P村的宗祠活动是凝聚村民向心力的一种形式,也是在传承宗族文化。祭祖仪式的安排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同时也破除了妇女不得祭祖的传统,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让年轻人代替德高望重的长者宣读祭文,是一种传递,让年轻人接替祭祀文化。还有五经拳,这套散打当初是为了自卫和御敌,当主要功能失去意义的时候,村内除了零星的老人会打,其他村民基本都不会了。而现在,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作为依托,因应现代人强身健体的需求,这一文化也得以传承下去。
(三)实现教化价值
乡村所承载的教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学校为载体,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乡村为载体,通过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等约束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P村素有爱好学习的传统,村内出过许多文臣武将。古建筑文昌阁为古时义学场所,村内小孩免费到文昌阁学习。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省第七中学曾两次迁址P村,村内还办过小学,村内人考上中等学校有补贴。后来因为撤点并校,村内的小学被撤并。但是爱好学习、鼓励读书的传统一直没变,家长时刻教育子女要认真读书,现在村里有不少考取大学的学生。
浙江还推行好家风活动,P村根据族谱的记载整理出家规家训,并誊写在宗祠内。村民认为家规家训其实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规训子女的行为。在村落中,这种规训不只是父母的责任,而是村庄的一种教化意识。亲戚、德高望重的老人、村主任以及普通村民看到有不认真学习、偷鸡摸狗等不良好行为时,都会训诫他改正错误。村民在这种村风、家风的熏陶下,认真工作、认真生活。
三、结论与讨论
P村是有厚重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近年的发展是紧跟着浙江省保护古村落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步伐。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村两委、新乡贤、村民联动起来,挖掘出村落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教化价值,并通过修复建筑、恢复民俗活动的形式将这些价值传承下去,有效实现村落的进一步发展。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乡村如何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以及人才振兴,关键在探索清楚乡村本身的资源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环境下,如果村落不能了解自身就盲目投入其中,结果只会沦为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的乡村。乡村要繁荣,核心还是在人,乡村精英、新乡贤是乡村的领导者,两者的相互配合是乡村发展的强心剂。
参考文献:
[1]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10-10].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201708021607.pdf.
[2]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10-1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3]付洪良,曹永峰,于敏捷.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8(5):218-223.
[4]張秀梅.仪式的实践与乡村共同体重塑——关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J].浙江学刊,2018(3):108-113.
[5]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