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底该如何评价卡佳?《凭空而来》中的這个女主角到底是无畏战士还是恐怖分子?这问题注定引发分裂的回答,所以说,这部电影直面现实议题又有关道德困境。短暂序幕和三段论的体例铺展开来的情节清晰地讲述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一个女人如何在失效的法律机制之外,实施了一次奋不顾身的复仇。
德国著名导演法提赫·阿金,由于自己土耳其裔的身份,天然敏感于这样的题材,移民的融入、文化的排外、新纳粹主义的不死暗火以及在肆无忌惮的暴力面前文明的脆弱与无奈。《凭空而来》没有玩弄任何花哨的结构,直接迅猛地展现死亡,然后结结实实地提出拷问,关于复仇的正义性,关于文明的尴尬和失语都在其中自发地氤氲出来。
摇晃的镜头记录了一组来自监狱内部的画面,那是一场婚礼,卡佳与入狱的丈夫在其服刑时结婚,这奠定了这个故事主人公的人物的基础,一个有着污点和瑕疵的外来移民,这些元素构成了他的“原罪”——无论是前科还是移民身份。之后,故事转场到最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场景,小小的私营公司生意,夫妻与孩子,服刑结束后的崭新一切。但很快发生了恐怖袭击,丈夫和儿子遇难。卡佳开始独自面对一切,在崩溃和重整旗鼓之后,她本寄希望于法律体系,但文明世界的法律当然基于无罪推论,嫌疑人被当庭宣布无罪释放,即便连法官也有着无奈的唏嘘,即便嫌疑人的父亲当庭指认,但证据链仍然无法完美闭合。有的时候,法理是一回事,人心又是另一回事;证据是一回事,事实又是另一回事。彻底绝望的卡佳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最终用同样的手法炸死了那两个实施恐怖袭击的人。
复仇开始的时候,拷问也同时介入。如果说,之前针对卡佳丈夫的爆炸行为是毫无争议的恐怖主义,那么卡佳实施的这次复仇要归纳为何种性质?暴力行为的动机是否影响对事件本身的定性?如果复仇行为得到绝大多数人道德上的谅解与同情,那么暴力还是否被认为是暴力,进而,这种行动是否可以被排除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之外?
电影之中,导演阿金故意安排了一组对照,卡佳制作的炸弹的过程和恐怖分子先前行凶时所用的一模一样。她抱持着正义的目的,却沦为了她憎恶的人的样子。这其中的吊诡与对决是影片中最具力度的一幕。这足以令人陷入巨大的沉默,任何评判都太过轻佻。文明世界的法律必须基于无罪推定,但其代价注定是会产生漏网者。但是,它的反面,错杀一千不放一个的严酷世界代价则更大,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法理宣判无辜,人心认定有罪的人呢?以暴制暴处于一条暧昧的边界上,它在文明之外,却在人性之内。
卡佳身上有一个尚未完成的文身,是一个武士的图案,在她决定复仇之后,她去完成了那个文身。那是她身份转换的标志,一种内心自我认定的外显象征,她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战士,但她的行为最终被旁人看做战士还是恐怖分子呢?这或许是更深重的悲剧性。
《凭空而来》三段论的每一段之初,在叙述正文前面都引入了一段DV镜头拍摄的内容,监狱中的婚礼,卡佳给儿子悉心修理玩具车,一家三口在海滩上悠闲度假,这三段对应的章节标题为家庭、公正和大海。而家庭破碎了,公正失效了,修理玩具车的本事被挪用制造炸弹,大海终于收归了所有人的魂魄。卡佳在最终下定决心之前,有过一次游移,她看到了一只小鸟在那辆房车周围飞舞,生命力最直白的象征,如果她就此罢手呢?她作为无辜者会心怀悲伤独自郁郁寡欢,而施暴者会在庆祝之后展开新一轮的袭击,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另一个结局。所以,这是个悲伤到底的故事,无论以怎样的结局收尾都是如此。它展现了一种困境,文明突然遭遇阻击之后,人们的惊骇和无助。而面对这一切,所有人都无法发出言语,只有祈祷与哀悼。
德国著名导演法提赫·阿金,由于自己土耳其裔的身份,天然敏感于这样的题材,移民的融入、文化的排外、新纳粹主义的不死暗火以及在肆无忌惮的暴力面前文明的脆弱与无奈。《凭空而来》没有玩弄任何花哨的结构,直接迅猛地展现死亡,然后结结实实地提出拷问,关于复仇的正义性,关于文明的尴尬和失语都在其中自发地氤氲出来。
摇晃的镜头记录了一组来自监狱内部的画面,那是一场婚礼,卡佳与入狱的丈夫在其服刑时结婚,这奠定了这个故事主人公的人物的基础,一个有着污点和瑕疵的外来移民,这些元素构成了他的“原罪”——无论是前科还是移民身份。之后,故事转场到最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场景,小小的私营公司生意,夫妻与孩子,服刑结束后的崭新一切。但很快发生了恐怖袭击,丈夫和儿子遇难。卡佳开始独自面对一切,在崩溃和重整旗鼓之后,她本寄希望于法律体系,但文明世界的法律当然基于无罪推论,嫌疑人被当庭宣布无罪释放,即便连法官也有着无奈的唏嘘,即便嫌疑人的父亲当庭指认,但证据链仍然无法完美闭合。有的时候,法理是一回事,人心又是另一回事;证据是一回事,事实又是另一回事。彻底绝望的卡佳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最终用同样的手法炸死了那两个实施恐怖袭击的人。
复仇开始的时候,拷问也同时介入。如果说,之前针对卡佳丈夫的爆炸行为是毫无争议的恐怖主义,那么卡佳实施的这次复仇要归纳为何种性质?暴力行为的动机是否影响对事件本身的定性?如果复仇行为得到绝大多数人道德上的谅解与同情,那么暴力还是否被认为是暴力,进而,这种行动是否可以被排除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之外?
电影之中,导演阿金故意安排了一组对照,卡佳制作的炸弹的过程和恐怖分子先前行凶时所用的一模一样。她抱持着正义的目的,却沦为了她憎恶的人的样子。这其中的吊诡与对决是影片中最具力度的一幕。这足以令人陷入巨大的沉默,任何评判都太过轻佻。文明世界的法律必须基于无罪推定,但其代价注定是会产生漏网者。但是,它的反面,错杀一千不放一个的严酷世界代价则更大,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法理宣判无辜,人心认定有罪的人呢?以暴制暴处于一条暧昧的边界上,它在文明之外,却在人性之内。
卡佳身上有一个尚未完成的文身,是一个武士的图案,在她决定复仇之后,她去完成了那个文身。那是她身份转换的标志,一种内心自我认定的外显象征,她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战士,但她的行为最终被旁人看做战士还是恐怖分子呢?这或许是更深重的悲剧性。
《凭空而来》三段论的每一段之初,在叙述正文前面都引入了一段DV镜头拍摄的内容,监狱中的婚礼,卡佳给儿子悉心修理玩具车,一家三口在海滩上悠闲度假,这三段对应的章节标题为家庭、公正和大海。而家庭破碎了,公正失效了,修理玩具车的本事被挪用制造炸弹,大海终于收归了所有人的魂魄。卡佳在最终下定决心之前,有过一次游移,她看到了一只小鸟在那辆房车周围飞舞,生命力最直白的象征,如果她就此罢手呢?她作为无辜者会心怀悲伤独自郁郁寡欢,而施暴者会在庆祝之后展开新一轮的袭击,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另一个结局。所以,这是个悲伤到底的故事,无论以怎样的结局收尾都是如此。它展现了一种困境,文明突然遭遇阻击之后,人们的惊骇和无助。而面对这一切,所有人都无法发出言语,只有祈祷与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