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德育课堂,使教师彰显教学魅力,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益。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五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20余年来,我曾听过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对于如何能上好课这一问题,已经不需要老生常谈了。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德育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乐于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教学目标看,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德育新课改确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首要目标。德育课的三维目标如同一张网,网的经线是认知目标,网的纬线是运用目标,运用目标是认知目标的抽象和内化,经纬线的交接点是情感目标。笔者认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在德育课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桥梁,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始终,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实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责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认知的优化、内化和深化,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情境的不同,选择“探究—合作”“自主—合作”“接受—分析”等整合策略,落实德育課的三维教学目标,构建有生命力的德育课堂。
二、从教学过程看,应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进行有机融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回归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是德育课堂两条主线,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起点,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现象,解释生活问题,关注生活发展,把解剖生活、提炼生活作为课堂呈现的主要过程。通过学习大量的生活现象,进而内化对生活的感悟,并通过与理论逻辑的交融,达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最终完成课堂教学。
我在教高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课时,设计了一堂以《且行且珍惜》为主题的课。我深深地认识到,德育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点滴的生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这节课我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来测量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以及利用时间的现状,从而对学生是否珍惜时间进行分类评价。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列出自己平时浪费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表现,最后制定出优化方案。整堂课,我并没有说一句学生应该如何珍惜时间的话,更没有对学生不珍惜时间的现象进行批评,但学生却在活动体验中受到了的启迪,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课题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这种交融式课堂模式应该是以“生活引领、情意支撑、多边互动、观点生成”为核心元素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发挥德育课的课堂功能,实现德课课堂的和谐与活力。
三、从教学设计看,应将预设与生成相融一体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展示教学设计的过程。预设主要体现的是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可控性;生成主要体现的是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预设要注意科学、精心,有弹性,要以学生为本位;生成要注意及时、准确、到位,要结合课堂的情形和变化。预设与生成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一节优质课应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二者统一于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统一于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的过程中,统一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完美的课堂必须具有“生成性”,每节课不完全是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心灵交流、情感投入,又有智慧思维的启迪,既有学习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还有创新领悟的生成。在德育课教学中只有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舞,才能演绎精彩德育课堂。
记得一次我在学校内做观摩课,内容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事先准备的学生演讲环节,由于两个学生连续紧张,不能将演讲完整进行下去。当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嘲笑,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时,我及时调整方法,让同学们就这一现象进行讨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一堂鲜活的德育课,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动态生成,既要对教学资源精心预设,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取舍,灵活调度,努力拓展生成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法,从而使课堂的预设和动态生成达到和谐的统一,使德育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
四、从教学效果看,应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掌握教学节奏和过程以主流意识形态统帅教学,在思想碰撞中引领学生发展,教师角色定位是五位一体的:即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教师要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教师应有敏锐性、适应性,及时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指自主性、独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节优质课不仅是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更是促进师生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在教学中既要防止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又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创造活力的德育课堂。
五、从教学评价看,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新课改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对学生的知、行、信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评价不仅要重结果,而且要更重过程,以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几年来,我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运用三个维度,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60%,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占总评价的40%,主要采取基础知识测试方式。试卷实行开卷考试,由学校出卷或参加市统考。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鲜活亮丽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现实,感悟真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德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冯青林.德育与教学融合更有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6).
[2]李亦菲,朱小蔓.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3]曹小华.关于中职快乐德育课堂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20余年来,我曾听过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对于如何能上好课这一问题,已经不需要老生常谈了。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德育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乐于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教学目标看,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德育新课改确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首要目标。德育课的三维目标如同一张网,网的经线是认知目标,网的纬线是运用目标,运用目标是认知目标的抽象和内化,经纬线的交接点是情感目标。笔者认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在德育课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桥梁,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始终,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实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责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认知的优化、内化和深化,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情境的不同,选择“探究—合作”“自主—合作”“接受—分析”等整合策略,落实德育課的三维教学目标,构建有生命力的德育课堂。
二、从教学过程看,应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进行有机融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回归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是德育课堂两条主线,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起点,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现象,解释生活问题,关注生活发展,把解剖生活、提炼生活作为课堂呈现的主要过程。通过学习大量的生活现象,进而内化对生活的感悟,并通过与理论逻辑的交融,达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最终完成课堂教学。
我在教高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课时,设计了一堂以《且行且珍惜》为主题的课。我深深地认识到,德育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点滴的生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这节课我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来测量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以及利用时间的现状,从而对学生是否珍惜时间进行分类评价。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列出自己平时浪费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表现,最后制定出优化方案。整堂课,我并没有说一句学生应该如何珍惜时间的话,更没有对学生不珍惜时间的现象进行批评,但学生却在活动体验中受到了的启迪,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课题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这种交融式课堂模式应该是以“生活引领、情意支撑、多边互动、观点生成”为核心元素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发挥德育课的课堂功能,实现德课课堂的和谐与活力。
三、从教学设计看,应将预设与生成相融一体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展示教学设计的过程。预设主要体现的是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可控性;生成主要体现的是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预设要注意科学、精心,有弹性,要以学生为本位;生成要注意及时、准确、到位,要结合课堂的情形和变化。预设与生成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一节优质课应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二者统一于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统一于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的过程中,统一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完美的课堂必须具有“生成性”,每节课不完全是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心灵交流、情感投入,又有智慧思维的启迪,既有学习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还有创新领悟的生成。在德育课教学中只有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舞,才能演绎精彩德育课堂。
记得一次我在学校内做观摩课,内容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事先准备的学生演讲环节,由于两个学生连续紧张,不能将演讲完整进行下去。当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嘲笑,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时,我及时调整方法,让同学们就这一现象进行讨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一堂鲜活的德育课,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动态生成,既要对教学资源精心预设,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取舍,灵活调度,努力拓展生成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法,从而使课堂的预设和动态生成达到和谐的统一,使德育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
四、从教学效果看,应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掌握教学节奏和过程以主流意识形态统帅教学,在思想碰撞中引领学生发展,教师角色定位是五位一体的:即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教师要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教师应有敏锐性、适应性,及时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指自主性、独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节优质课不仅是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更是促进师生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在教学中既要防止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又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创造活力的德育课堂。
五、从教学评价看,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新课改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对学生的知、行、信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评价不仅要重结果,而且要更重过程,以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几年来,我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运用三个维度,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60%,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占总评价的40%,主要采取基础知识测试方式。试卷实行开卷考试,由学校出卷或参加市统考。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鲜活亮丽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现实,感悟真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德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冯青林.德育与教学融合更有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6).
[2]李亦菲,朱小蔓.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3]曹小华.关于中职快乐德育课堂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