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健康乡村建设的逻辑在于以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农村健康体系的制度性重建,以及城乡健康资源的一体化配置要求.我国健康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乡村健康环境体系建设、乡村健康政策体系建设、乡村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健康行为与观念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健康乡村建设,必须以提升健康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持续改善乡村健康环境,提高农村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推进健康治理体系联动创新.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香港99907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健康乡村建设的逻辑在于以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农村健康体系的制度性重建,以及城乡健康资源的一体化配置要求.我国健康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乡村健康环境体系建设、乡村健康政策体系建设、乡村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健康行为与观念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健康乡村建设,必须以提升健康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持续改善乡村健康环境,提高农村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推进健康治理体系联动创新.
其他文献
背景: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抑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经典抗抑郁药氟西汀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氟西汀调控抑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多样性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联合孤养建立抑郁大鼠模型,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西汀分散片3.17 mg·kg-1·d-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8周后提取肠道微生物,采用Biolog-ECO系统和选择性培养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变化规律.结果:抑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多发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胃癌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外泌体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外泌体可通过转运特定的外泌体内容物来调节局部和远处的细胞通讯,亦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肿瘤相关免疫功能以及肿瘤血管生成,促进或抑制胃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作一综述.
从全球范围看,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和抑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Wnt信号通路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Wnt信号通路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为胃癌的防治手段研究提供启示.本文就Wnt信号通路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病例:患者男性, 71 岁,以“呕吐咖啡样液体 1 d”于2021-04-27入院.入院前1 d无诱因下呕吐少许咖啡样液体4次,无黑便.追问病史,入院前8d无诱因下发热,体温最高38℃,伴胸骨后烧灼感,外院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至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 8 × 109/L,中性粒细胞84. 7%,淋巴细胞8. 9%,血红蛋白( Hb) 96 g/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235. 48 mg/L,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较前略有下降,但仍高于
背景:Sam68基因表达失控会诱导多种类型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增殖、转化以及肿瘤发生和转移.然而,目前尚不确定Sam68在胃癌细胞中的具体作用和分子机制.目的:探讨Sam68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以及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1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am68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siRNA Sam68转染胃癌AGS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评估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侵袭能力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质子泵抑制剂(PPIs)是改善GERD患者反流症状的主要手段.目的:探讨PPIs在我国华北地区一般GERD人群中对夜间反流症状及其相关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纳入2017年7月—2018年3月就诊于华北地区11家三级医院、有夜间烧心或反酸症状并接受PPIs治疗的成人GERD患者,通过日记卡和问卷调查采集夜间反流症状和反流相关睡眠障碍相关信息,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分析PPIs治疗4周后的缓解率以
成功心肺复苏后,因缺血再灌注可带来多脏器损伤,其中脑、心脏、肾脏、肝脏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常见.缺血再灌注同样可导致肠系膜缺血( mesenteric ischemia) ,从而导致复杂的胃肠道功能损伤.本院收治了1例成功心肺复苏术后出现肠系膜缺血、表现为严重结肠损伤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是驱动IBD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认为粪菌移植(FMT)是治疗IBD的新型、潜力巨大的有效方法,但机制不明.本文就FMT在IBD中的应用现状、FMT治疗IBD后免疫应答反应及其菌群-免疫相互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探讨FMT治疗IBD的潜在机制.
病例:患者男性,67岁,以“反复双下肢水肿1年”入院.病程中有间断腹泻史,既往多次于外院就诊,多次胃镜检查均提示“慢性胃炎”,根据内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胃炎、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但之后症状又反复出现.患者自诉30余年前因“消化道出血”行胃切除术(具体不详).
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患者、医保方、医疗方、药品生产商在创新药物筹资领域的关系与各自面临的困境,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构建我国创新药物多元筹资体系的建议: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以医保为切入口,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同时丰富医疗保险产品、开源节流医保基金、设立药物研发激励与补偿机制、鼓励开展早期谈话和试点项目,逐步破解创新药物的筹资支付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