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作文中常见问题及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s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初中生的作文存在诸多问题,作文水平也与城市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笔者在农村中学近十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作文中所用的材料陈旧、落后。大部分农村中学实行封闭式的教学管理,他们的生活贫乏,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也就缺少了解。因而作文里所能使用材料往往千篇一律,不是书本上集体学习到的,就是课堂上听老师讲过的事情。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积累写作素材只能是陈旧、落后。
  二是内容平铺直叙,语言苍白乏味。由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知识面的狭隘,缺少与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作文教学中只袭用老套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总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单调地写,以致学生作文中只能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样写出的文章如流水帐,没真情实感;而农村初中生作文中这种“苍白乏味”,正是因为他们精神世界贫乏的表现。
  三是思维断层,整篇结构混乱。许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作文教学中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具体化的整个思维过程训练,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缺少广泛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所以他们作文中的思维方式只是简单的罗列和枚举,常常出现断层式思维、游走式思维,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那儿,最终作文结构混乱,思路不清;
  四是语病较多,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作文,因而语病较多。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特别是农村初中刚接触到英语学习,依据英语中一句话就是一个点号,然后作文中往往是一段话中每句停顿都用点号,句末一律放句号。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策略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首先,教师要欣赏学生的作文中的亮点,培养学生作文激情。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学生的作文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要求太高。而应该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生作文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老师的作文评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委婉指出不足之处,让其知道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激情。当然,作文讲评也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激情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把一些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拿到班上宣读讲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评议。这样既可以使这些同学得到鼓励,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次,教师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让学生写作时“有米下锅”。“有东西可写”的关键就是要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针对农村初中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鼓励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问题和一些重大的社会现象。另外,教师要多渠道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课外读物,并指导学生从教科书或课外读物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和新鲜事例。当他们在中积累并能运用写作素材,那么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当自己的灵感出现时,就及时的把它写下来,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要善于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一篇短文就写好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能真情表达地写日记、随笔,敢于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形成个性化的作文。他们就会有浓厚的写作兴趣的,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还有,教师培养学生拟写作提纲的习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基本逻辑方法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反向思维、辐射思维等思维方法;在写作中指导学生学习拟写作提纲和修改提纲习惯。通过样的训练,能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并能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断层、思想涣散的不良习惯。
  赵士丽,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所以,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便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落后。初中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初中教学中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
“备”,体现的是上课前的准备过程,这是每一位教师倾注精力和心血的阶段,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进步、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在“备”上下足了工夫,课才有可能成为一堂“好课”。“课”是备课工作的核心,体现的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转化过程,也是备课工作是否有效,备课成果能否落实的关键。  备好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备教材(窥一斑而知全豹)  仔细研读备用的华文教材,弄清编排的思路,把握重点难点,然后结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的选材,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对于不幸的人们,语文界同仁耳熟能详的是这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早期论文《摩罗诗力说》,“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评论家对这句话进行了简化,简化后可谓影响深远。可鲁迅却并不满意这样的概括,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很少重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愿意强调的
不少同事在教学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只选取了作者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鸣沙”两种现象的文字进行解读。他们认为,学生初读课文明白沙漠里奇怪现象是什么,再读课文明白什么是“魔鬼的海”,什么是“鸣沙”现象。最后读课文探明为什么会产生“魔鬼的海”“鸣沙”现象的,这样就算完成解读课文的任务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课文的表面,没有揪住课文的特殊之处,解读进入不了课文的深层次
“写话”与“写作”不同,它是“写作”的开始,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  《课程标准》称第一学段的写作为“写话”,其目的是强调低年级不必过于在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而《新课标》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对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删除了写话目标指向性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增加了
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其中的知识容量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摆在学生面前,若想让学生把一篇文章学得面面俱到,往往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豆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学的智慧之一就在于要懂得文章内容的取与舍,巧妙选取打开教学局面的“切入点”,常常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效果。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来谈谈我对阅读教学成功打开教学切入点大门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在导入新课上巧妙设置切入点  在教学《春酒》
德国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即由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去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建构。所谓“空白”,是指文本中没有呈现的部分,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所以,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例如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如果我们仅仅了解到“一个老渔翁坐在小船上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很多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简直是直切要害,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精准。“我的学生的进步如此显著,简直可以用‘厉害’来形容。”我心中暗自窃喜。“一个假期不见,当刮目相看啊。”然而接下来的表现却让我有了一丝不安。  “同学们,文中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童年生活,他的百草园和他的三味书屋,你认为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很多学生的回答特别坚决,如此斩钉
王尚文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写道:“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学习语文三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细读、朗读、背诵。”可见,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就不会有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体味,也谈不上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  细读之细含义之一为“细小”、“细微”,是指读者应当把感官的触角、心灵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一个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众多。文章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指出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