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防范财务风险是关键切入点。文章重点围绕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从制度建设、防控意识、监督管理、预算控制和信息化技術等多个视角探讨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具体对策,为促进事业单位良好运营和管控财务风险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也在逐步向市场化转型。一方面改善了事业单位的要素配置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营收活动及其衍生的财务风险也为内控管理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增强内控管理与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和运营状态紧密关联,将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着实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因此,探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管理能够构筑防范财务风险和系统漏洞的防火墙,杜绝各种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其对于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内控管理,使单位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和工作流程,及时、准确地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进而杜绝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保障单位财务数据质量,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是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在资产管理、收支管理、预算编制、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工作中,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做到工作责任具体到事、明确到人,进而提高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助推事业单位向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是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一方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工作可以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率,增强单位资金的流动性和透明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单位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办事讲程序、花钱讲规矩,有效防范腐败问题,保证工作的合法合规性。
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淡薄
2015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但当前,有些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只是对单位账务收支及业务工作的管理更加重视,认为内控建设工作繁杂,不愿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完善内控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但很多都是生搬硬套,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研究制定,也欠缺对内控制度相关理论的推行和培训,单位整体缺乏内控制度理论的学习,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推行内部管理体系,相关制度形同虚设,落实不到位,最终都将为事业单位带来财务风险隐患。
(二)单位内部监督管控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主体主要是内部审计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一般由上级部门指定,而非常设机构。因此,在日常监督工作中,需要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的事业单位中都设立了内审部门。即使有些设立了内审部门,也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有些是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将内审部门与各部门实行平级管理,内审部门无权发挥监督作用;有些是因为内审部门人员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准确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问题,碍于情面不能严格按照内控制度的规定执行,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从而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
(三)单位预算管理较为薄弱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部分,缺乏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会导致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的合理性不受控制,出现预算支出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机制不健全。单位业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预算上报后就直接进行汇总,缺少对上报预算数据的有效考核和对比分析,仅是数字的堆砌,丧失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2)预算执行力低。预算在编制阶段不科学,预算内容和实际内容相互脱节,有的项目预算不足,有的出现剩余,导致预算执行率低,预算制度也形同虚设。(3)决算考核失效。决算考核缺乏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考核流于形式,对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的监督没有效果,决算的考核也没有大的成效。
(四)内控信息化系统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提高各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目前,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在财务、人事、资产管理、预决算等方面使用了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之间通常独立运行而非有机链接。分散的系统并未被整合在一起,无法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部分单位甚至在合同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并未建设信息系统,而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这样存在效率低下、漏洞较多、易于失误等诸多缺陷,从而导致内控效果不甚理想。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滞后意味着无法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实行内部控制,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沟通效率降低,增加了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带来障碍。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强调内控的意识培养与制度建设两手抓
首先,应加强事业单位的整体内控意识,尤其是要求单位及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内控管理。强化对主要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培训,增强其对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使得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与总结的内部控制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员工参与内控制度建设的积极性。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等方法,全面梳理单位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環节,制定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并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培训让单位员工拥有更多学习内控制度的机会,真正理解内控制度,从而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应注重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定期审视现有制度的可行性和制度之间的内洽性,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增补监管和奖惩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良好地运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切实可行的内部监督部门或小组,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内审部门或小组需安排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执行内部监督,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一是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让单位所有的控制活动开展均在监督之下,重点检查内控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二是实行监督考评问责机制,内审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层面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评,规范业务工作行为。对于发现重大的问题,应该实行定期通报和问题问责,并要求定期整改,对于未能履行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应该依据单位制度追究责任并严肃处理,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三是保障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以此来确保监督和评价工作不受外界和人为因素干扰,提高内部监督的公平客观性。
(三)注重单位预算编制与决算考核管理
首先,事业单位在期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应该使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确保编制程序规范、编制方法合理科学、编制数据真实准确。并加强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间的沟通协调,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各部门根据业务实际编制本部门的预算,提出支出规划和预算安排建议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并审核,明确资金的来源和支出的用途,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其次预算批复后,应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切实提高预算的执行率。
最后单位要加强年度决算的考核分析,采用科学评估方法考察年度财政收支效率,使单位预算与决算之间能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确保单位决算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并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改进的参考依据。
(四)加强内部信息化系统建设
当前,随着各项工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方面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单位信息化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打通单位内部部门的信息系统,打破信息沟通和传输的障碍,构建覆盖面广、连通性好的一体化信息系统,降低内部传递信息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并从事业单位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和财务风险的防范进行信息化方面的梳理与优化,加强对各部门财务基础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力度,确保收集相关信息的及时、准确与可靠,为单位决策和部门决策提供充分而有效的依据。通过强化信息一体化建设,形成内部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动态化管理和控制机制,以此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
四、结语
《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印发之后,我国的事业单位越发重视自身的内控制度建设,风险评估制度也逐步完善,单位内控管理很好地发挥了降低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依然存在各类问题,需要事业单位充分加强内控意识,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内控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帮助事业单位稳定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家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相关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7,(04).
[2]王艳丽.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财会研究,2020,(09):190-191.
[3]黄智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财税审计,2019.36.
[4]张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及财务风险防范策略[J].财经监督,2020,(04):65-6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也在逐步向市场化转型。一方面改善了事业单位的要素配置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营收活动及其衍生的财务风险也为内控管理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增强内控管理与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和运营状态紧密关联,将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着实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因此,探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管理能够构筑防范财务风险和系统漏洞的防火墙,杜绝各种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其对于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内控管理,使单位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和工作流程,及时、准确地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进而杜绝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保障单位财务数据质量,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是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在资产管理、收支管理、预算编制、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工作中,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做到工作责任具体到事、明确到人,进而提高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助推事业单位向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是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一方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工作可以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率,增强单位资金的流动性和透明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单位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办事讲程序、花钱讲规矩,有效防范腐败问题,保证工作的合法合规性。
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淡薄
2015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但当前,有些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只是对单位账务收支及业务工作的管理更加重视,认为内控建设工作繁杂,不愿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完善内控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但很多都是生搬硬套,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研究制定,也欠缺对内控制度相关理论的推行和培训,单位整体缺乏内控制度理论的学习,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推行内部管理体系,相关制度形同虚设,落实不到位,最终都将为事业单位带来财务风险隐患。
(二)单位内部监督管控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主体主要是内部审计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一般由上级部门指定,而非常设机构。因此,在日常监督工作中,需要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的事业单位中都设立了内审部门。即使有些设立了内审部门,也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有些是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将内审部门与各部门实行平级管理,内审部门无权发挥监督作用;有些是因为内审部门人员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准确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问题,碍于情面不能严格按照内控制度的规定执行,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从而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
(三)单位预算管理较为薄弱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部分,缺乏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会导致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的合理性不受控制,出现预算支出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机制不健全。单位业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预算上报后就直接进行汇总,缺少对上报预算数据的有效考核和对比分析,仅是数字的堆砌,丧失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2)预算执行力低。预算在编制阶段不科学,预算内容和实际内容相互脱节,有的项目预算不足,有的出现剩余,导致预算执行率低,预算制度也形同虚设。(3)决算考核失效。决算考核缺乏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考核流于形式,对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的监督没有效果,决算的考核也没有大的成效。
(四)内控信息化系统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提高各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目前,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在财务、人事、资产管理、预决算等方面使用了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之间通常独立运行而非有机链接。分散的系统并未被整合在一起,无法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部分单位甚至在合同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并未建设信息系统,而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这样存在效率低下、漏洞较多、易于失误等诸多缺陷,从而导致内控效果不甚理想。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滞后意味着无法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实行内部控制,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沟通效率降低,增加了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带来障碍。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强调内控的意识培养与制度建设两手抓
首先,应加强事业单位的整体内控意识,尤其是要求单位及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内控管理。强化对主要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培训,增强其对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使得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与总结的内部控制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员工参与内控制度建设的积极性。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等方法,全面梳理单位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環节,制定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并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培训让单位员工拥有更多学习内控制度的机会,真正理解内控制度,从而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应注重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定期审视现有制度的可行性和制度之间的内洽性,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增补监管和奖惩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良好地运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切实可行的内部监督部门或小组,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内审部门或小组需安排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执行内部监督,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一是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让单位所有的控制活动开展均在监督之下,重点检查内控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二是实行监督考评问责机制,内审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层面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评,规范业务工作行为。对于发现重大的问题,应该实行定期通报和问题问责,并要求定期整改,对于未能履行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应该依据单位制度追究责任并严肃处理,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三是保障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以此来确保监督和评价工作不受外界和人为因素干扰,提高内部监督的公平客观性。
(三)注重单位预算编制与决算考核管理
首先,事业单位在期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应该使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确保编制程序规范、编制方法合理科学、编制数据真实准确。并加强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间的沟通协调,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各部门根据业务实际编制本部门的预算,提出支出规划和预算安排建议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并审核,明确资金的来源和支出的用途,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其次预算批复后,应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切实提高预算的执行率。
最后单位要加强年度决算的考核分析,采用科学评估方法考察年度财政收支效率,使单位预算与决算之间能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确保单位决算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并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改进的参考依据。
(四)加强内部信息化系统建设
当前,随着各项工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方面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单位信息化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打通单位内部部门的信息系统,打破信息沟通和传输的障碍,构建覆盖面广、连通性好的一体化信息系统,降低内部传递信息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并从事业单位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和财务风险的防范进行信息化方面的梳理与优化,加强对各部门财务基础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力度,确保收集相关信息的及时、准确与可靠,为单位决策和部门决策提供充分而有效的依据。通过强化信息一体化建设,形成内部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动态化管理和控制机制,以此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
四、结语
《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印发之后,我国的事业单位越发重视自身的内控制度建设,风险评估制度也逐步完善,单位内控管理很好地发挥了降低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依然存在各类问题,需要事业单位充分加强内控意识,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内控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帮助事业单位稳定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家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相关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7,(04).
[2]王艳丽.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财会研究,2020,(09):190-191.
[3]黄智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财税审计,2019.36.
[4]张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及财务风险防范策略[J].财经监督,2020,(04):65-67.